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公木

公木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324 更新时间:2023/12/21 6:56:03

公木(1910年-1998年),原名张永年,又名张松甫、张松如,笔名有公木、木农等,河北省辛集市人,是中国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是《英雄赞歌》、《八路军进行曲》的歌词作者。《八路军进行曲》1965年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7月25日,被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基本资料

中文名:公木

别名:原名张永年、张松甫,又名张松如

国籍:中国

出生地:直隶束鹿(今辛集市)北孟家庄村

出生日期:1910年

逝世日期:1998年10月30日

职业:诗人

毕业院校: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国文系

个人经历

公木,原名张永年、张松甫,又名张松如,笔名公木、龚棘木、席外恩、四名、魂玉等。公木1910年夏出生于直隶束鹿(今河北省辛集市)北孟家庄村。他先后考入直隶正定省立第七中学(即现河北正定中学)、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国文系。1930年1月公木秘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冬,公木与同学一起拜访了在北平探亲的鲁迅先生,聆听了教诲。并为他们正准备筹办的《文学杂志》向鲁迅先生组稿,鲁迅对他们的《文学杂志》给予了支持和指导,并为创刊号写了一篇新作《听梦说》。学生时代,公木积极投身革命活动,因搞暴动和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曾两次被捕入狱。

1933年至1937年,公木先后在山东滋阳省立第四乡村师范和河北正定中学任教。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投笔从戎,经林伯渠同志介绍奔赴晋绥前线,参加由程子华任司令员的敌后游击队,任宣传股长,开始用“公木”笔名。1938年8月,受党组织委派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秋,公木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宣传科任时事政策教育干事时,与同科的朝鲜籍音乐指导郑律成一起,两人决定合作谱写一部由八首歌曲组成的《八路军大和唱》。那硝烟弥漫的战场,那冲锋陷阵的号角,那威武雄壮的队伍,使诗人的灵感之火化作撼人心魄的诗句。公木带着激情,一气呵成,写出了《八路军进行曲》、《快乐的八路军》、《八路军与新四军》、《炮兵歌》、《骑兵歌》、《军民一家》等八首歌的歌词。《八路军进行曲》坚毅豪迈,热情奔放,音律和谐,朗朗上口,有着一往无前,无坚不摧,排山倒海的革命气概。同年冬,这首歌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油印出版,首演于延安中央大礼堂。1940年该歌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表后,在各抗日根据地广泛流传、深受喜爱,成为激励广大军民团结抗战,英勇杀敌的精神力量。1941年8月,该歌获延安五四青年奖金委员会评定的音乐类甲等奖。解放战争中,各部队根据当时的形势和任务,对歌词作了修改,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49年此曲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曲目。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统一修订歌词,刊于《部队歌曲选集》第一集。1965年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41年5月公木调军委直属队政治部文艺室任主任,1942年9月调鲁迅艺术学院任教。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公木参加文艺工作团到东北开展革命工作,被任命为本溪市委宣传部长。1946年1月,公木参加筹办东北公学任党委书记、教育长。1947年4月成立东北大学教育学院,公木任院长。全国解放后,公木曾在鞍钢教育处任处长。1954年10月调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任副所长、所长,在此期间代表作协赴匈牙利、罗马尼亚交流访问。1958年公木被错划“右派”,并被开除党籍,安排到吉林图书馆任馆员。1962年,公木被分配到吉林大学中文系当教员,他开始转入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公木的冤案得以昭雪,恢复了党籍。他先后担任吉林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副校长,吉林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吉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暨文学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委员暨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暨吉林分会主席、中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会长、中国诗经学会名誉会长等职。

1998年10月30日公木病逝于吉林长春。如今,公木先生的塑像矗立在吉林大学的校园内;公木安葬于河北省辛集市烈士陵园。

人物评价

公木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教育家。他在《公木诗选》后记中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诗”。他以惊人的毅力从《千家诗》学起,酷爱唐诗宋词,在漫长的学者之途当中,边学习边创作,终于打下了广泛的古典文学和语言学的坚实基础。

公木还是东北师范大学创始人之一,东北师范大学校歌词作者。曾任吉林大学副校长兼中文系主任,吉林社会科学院院长兼文学研究所所长,吉林社会科学联合副主席兼语文协会主席,吉林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暨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主席等职务。当年,84岁龄的他依然思想非常活跃,精力旺盛。在他的倡议下,又组起了《中国诗歌简史》编委会,他团结了一批人,立志要填补中国诗史的空白。公木堪称是应用生命写诗的人,老诗人的心里燃烧着一颗永不熄灭的火种。

主要贡献

李曾主编《部队文艺》等,源源不断地在各地诗文报刊上发表诗作及论文等。鲁迅的文学学风和蒋光慈等人的诗作成为他一生奋斗学习的楷模。公木的诗情犹如长江之水滚滚而来,又如黄河之涛一泻千里而一发不可收停。

他以清新、质朴的格调热情歌颂农民的觉醒,广大群众获得解放的兴奋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之情。不仅如此,他还在培养一代新人的路途上呕心沥血,当今一代新诗人邵燕祥、张志民、流沙河、未央、雁翼等都尊敬地称公木为老师。应该说公木为年青人留下了很多很多。

诗人公木的成功词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更是不可不提的,这首“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作曲家郑律成谱曲便犹如插上了翅膀,当年,它带着高昂、激越的旋律自由地翱翔在根据地,萦绕在清凉的上空。50多年来,这首歌曲激励着一代八路军战士,一代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战斗、成长、夺取胜利,为人民建功立勋,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在举世闻名的歌曲《东方红》的诞生和定稿发表中,公木也倾注了一腔心血,这些有益于人民的工作都证明了他在创作问题上的宽厚胸怀。公木又确确实实是“以歌作为工具的宣传家”。公木原诗、词、文学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很多,人们也从他的作品中汲取营养。

创作历程

《八路军进行曲》创作于1939年,歌词作者公木,曾是一名文武双全的抗日战士。公木的真名叫张松如,原任吉林大学副校长,而且是吉林大学校歌的词作者。1910年出生于河北辛集北孟家庄一个农民家庭,在外祖父的帮助下入学念书。公木1938年8月从抗战前线去延安,在延安抗大学习。学习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写歌词、诗歌。学习结束后,组织上留他在抗大政治部宣传科当时事政策教育干事。此时,郑律成在抗大政治部宣传科任音乐指导,给抗大学员教唱歌。在一起工作中,他和郑律成配合得很好。当时,郑律成住在他隔壁,他俩像亲兄弟一样友好,郑律成常到他的住处来玩。一天,郑律成坐在他床上翻看他的笔记本,发现他那个本上有很多诗,高兴得不得了,很快为《子夜岗兵颂》谱了曲。郑律成唱给他听,他听后非常高兴,说:“一首诗变成一支歌,那确实是一个质的飞跃。”到了1939年四五月间,郑律成提出搞个“八路军大合唱”,约他写词。郑律成还说,什么叫大合唱,就是多搞几首歌嘛。此时,冼星海与光未然也提出搞“黄河大合唱”。“大合唱”这名称,就是这样来的。虽然公木住在山洞里,心胸和视野还是很开阔的。他首先写了《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接着还写了《骑兵歌》《炮兵歌》。8月份,“八路军大合唱”的歌词全部写完。延安的条件是很艰苦的。当时抗大连风琴也没有,郑律成就哼着作曲,他唱,公木听。9月份,曲还没作完,郑律成就调到鲁艺音乐系去了。鲁艺音乐系的条件好一点,有乐器。10月份,郑律成作曲完毕,“八路军大合唱”的全部歌曲印成油印小册子,传遍全延安,传遍全军,掀起了唱歌高潮,前方后方都唱。1940年5月,《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两支歌刊登在总政主编的报刊上。总政宣传部部长萧向荣还专门请公木和郑律成去吃饭,说了很多鼓励他们的话。公木教授曾说:“如果我不坐几次牢,不亲身参加抗战,不亲自作抗战时事研究,那是绝对写不了这样的歌词的。在‘八路军大合唱’中,抗战的三个阶段,我都写上了,写成大兵团音乐形象,不是个游击队的形象。其实,1939年还没有形成大兵团,但要站在抗战形势发展的高度去写。这是我当时的一种真感情,很自然很自觉地写的。不是首长叫写的,也没有谁告诉我要这么写,也没领导提意见,更没有开什么研讨会。回想起来,那时我们二人胆子也真够大的,既没有请示也没有汇报,一写就是军歌、进行曲。这样的环境,我想只有在那个年代才有,在任何时候可能都是不行的。”

《英雄赞歌》的词作者是一位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公木;曲作者是一位大作曲家刘炽。公木先生于1998年10月30日因肾功能衰竭在吉林长春辞世;刘炽先生于1998年10月23日去世。两位大师虽并非同年同月出生,但离开人世时却象约好一样,同年同月,祭日只相差了7天。

刘尚娴回忆:当时编剧毛烽和导演为《英雄赞歌》写歌词,找到了公木先生,先把没有最后剪辑的电影毛片给他看,之后他钻进长影招待所住了一夜,第二天就拿出了“烽烟滚滚唱英雄”。

公木先生的夫人吴翔回忆当年情景是这样的:“写《英雄赞歌》是1962年,当时武兆堤、田方、刘炽他们三个一起来家里找。公木对我讲,他们让我写歌词,我不想去,我是摘帽右派,费挺大劲写完之后还不定会怎么说。后来武兆堤、田方、刘炽还是非拉着他写,公木就被他们给拽走了。第二天下午他回来说就写了四段歌词。我问他,你的新思想基础是从哪儿来的?底气又是什么?他说我不是前几年写了一个“烈士赞”的诗嘛,我感觉《英雄儿女》这电影就跟那诗有关系,都是写英雄,刘炽给我讲了脚本、主题,然后我就写出来了。

校歌,是一所大学的精神旗帜。校歌,以艺术形式表达了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理想和精神风貌,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精神和文化的载体,也是体现学校特色、振奋精神、激励师生员工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精神旗帜。一首脍炙人口的校歌,可以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树立形象,远播声名。《吉林大学校歌》,是1996年建校50周年的时候创作的,2005年12月写入《吉林大学章程》。词作者是全国著名学者、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作者、原吉林大学副校长、文学院名誉院长公木先生(张松如教授),曲作者是全国著名音乐家、中央歌舞剧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会长王世光先生。

《吉林大学校歌》,概括了吉林大学发展壮大的历史,描绘了吉林大学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和宏伟目标,展现了吉大人的宽阔胸怀、豪迈气概和雄心壮志。我们的校歌中写到,“我们崛起在祖国的北疆”,为什么用“崛起”这个词,这是因为我们是1946年建校的,1952年成为党和人民政府布局在东北的惟一一所综合性大学,1960年成为国家重点大学。除了革命战争烽火年代,我们真正的建设时间仅有10年。10年的时间我们就成为国家重点大学,屹立于全国名校前列。所以,我们用“崛起”是有着深刻意义的。

“攀登科学高峰——我们的目标,造福人类社会——我们的方向”表明的是我们学校的理想和信念。

“哺育英才的摇篮,探求知识的殿堂”表明了我们研究型大学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这与我们老校长匡亚明先生在1955年《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发刊词中强调“我校要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求实创新、励志图强、艰苦创业、奋发向上”充分表明了我们吉大人的精神状态。

“跨越长江、跨越黄河、跨越太平洋”表明我们吉林大学是国际化的大学,我们崛起在祖国的北疆但我们不局限在祖国的北疆,我们要面向全国,面向全世界。

“人比山高,脚比路长,跨越新世纪,去迎接轰响的红太阳”,表明了我们吉大火红的事业、火红的明天,表明了我们吉大人向往美好、追求卓越的雄心壮志。

主要作品

《公木诗选》、《诗论》、《中国古典诗论》、《中国诗歌史》、《中国诗歌史论》、《诗要用形象思维》、《中国文化与诗学》、《老子校读》、《老子说解》、《老庄论集》、《先秦寓意概论》、《十里盐湾》、《崩溃》、《黄花集》、《第三自然界概论》、《毛泽东诗词鉴赏》、《吉林大学校歌》等。

《传》

《公木传》讲述一位老运动员从1938到1998年共60年的辛酸人生。他并不是一位竞技场上的体育健将,而是一位瘦削的诗人。不过,在大大小小的政治运动之中,他可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运动健将”: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延安的抢救运动开始,他几乎一场不漏地卷入了每一次运动涡漩,并且每一次都作为被运动的一方而归人另册。所以1979年在中国作协第四次代表大会上,他在一篇被称为“轰动全场”的发言中,幽默而又无奈地自称为“一位老运动员”。这位“老运动员”的名字,是一个谜语。谜语的谜面是“松开秋千索”。您猜出来了吗?

把“松”字分开为“木”“公”,再用传统的“秋千格”来猜,扣得的谜底就是《公木传》传主的名字:公木。现在回头来看,这位充满阳刚之气而又能文能武的著名诗人的人生,就仿佛每分每秒都紧紧绑缚在时代的秋千索上,或高昂,或低沉,始终伴随着时代脉搏而上下起伏,而颠簸律动。

高昌,1967年生于河北辛集,1985年毕业于河北无极师范,1989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作家班,曾经在文化月刊杂志社工作,任副主编,曾获过国家文化新闻奖和北京青年报散文奖,参加过《诗刊》第15届“青春诗会”和《中华诗词》第2届“青春诗会”,部分作品收入《新中国50年诗选》《过目难忘》《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选》等选本,著有《两只鸟》(中国文联出版社)、《穿越千年》(合著,学苑出版社)和《带一本书去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搜索北京》(合著,中国旅游出版社)。

楔子/1

第一章走进延安/6

第二章胡耀邦找来了/14

第三章毛泽东和凯丰的请柬/20

第四章被抢救的“旗帜”/26

第五章和刘炽在十里盐湾过年/34

第六章陕北民歌选/39

第七章别延安/43

第八章颂歌《东方红》/46

第九章烽烟中的大学/53

第十章分歧/62

第十一章黯然离开/67

第十二章鞍钢滚烫/74

第十三章“死不瞑目”的梦/78

第十四章修正主义大染缸/84

第十五章自桦来了/90

第十六章黑色的三八节/94

第十七章胡风问题/98

第十八章批判?宣传?/103

第十九章早春天气/108

第二十章内蒙说错话/115

第二十一章一封匿名信/118

第二十二章肃李又然的“反”/127

第二十三章监视蔡其矫/132

第二十四章与何其芳的争执/136

第二十五章痛批刘绍棠/140

第二十六章北京城里开大会/145

第二十七章公木和公刘/154

第二十八章星星诗祸/159

第二十九章把流沙河“指点”成右派/163

第三十章卧薪尝胆的笑话/171

第三十一章祸从口出/175

第三十二章郭小川打招呼/188

第三十三章风向变了/193

第三十四章座谈会上/201

第三十五章解套儿的努力/207

第三十六章东欧三月/223

第三十七章帽子压来/228

第三十八章掉进一个历史的玩笑/233

第三十九章家里还有个右派/242

第四十章寂寞长春/247

第四十一章塑造/255

第四十二章重上讲坛/260

第四十三章小自楼一夜/264

第四十四章满街红绿/269

第四十五章铁帽山下/276

第四十六章躲进《道德经》/283

第四十七章一个“门坎儿”/287

第四十八章老一辈诗人该归队了/292

第四十九章向耀邦同志申请/298

第五十章语惊作代会/304

第五十一章永远新鲜的回忆/313

第五十二章评奖风波及其他/319

第五十三章双八百诗文书画室/327

第五十四章《中流》副主编的质疑/333

第五十五章怀疑毛泽东的一首诗/341

第五十六章假如让我得重生/345

第五十七章若非群玉山头见/349

第五十八章原声回放——回眸20世纪/353

第五十九章我们怎样怀念/362

标签: 公木

更多文章

  • 张齐生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张齐生

    张齐生(1939年1月18日-2017年9月25日),男,汉族,1939年1月18日出生于浙江省淳安县,1961年毕业于南京林学院,中共党员,木材加工与人造板工艺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2017年9月25日,张齐生院士逝世,享年78岁。中文名:张齐生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省淳安县出生日期:

  • 陈仁炳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陈仁炳

    陈仁炳(1909.12.15-1990.12.9),湖北武昌人,基督教人士陈崇桂之子。历史学家,爱国民主人士。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上海市支部第一、二届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员会第三届市委委员、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中文名:陈仁炳外文名:Chenrenb

  • 廖沫沙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廖沫沙

    廖沫沙(1907年1月16日—1991年12月27日),原名廖家权,笔名繁星,湖南长沙人,著名作家,杂文家。1961年参加编辑《前线》半月刊《三家村札记》专栏。代表作有《鹿马传》《分阴集》《廖沫沙文集》(四卷)等。解放后先后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教育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

  • 谢婉莹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谢婉莹

    谢婉莹笔名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籍贯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

  • 陈之佛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陈之佛

    陈之佛(1896.9.23--1962.1.15),浙江余姚人。现代美术教育家、工艺美术家、画家。1916年毕业于杭州甲种工业学校机织科,留校教图案课。1918年赴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工艺图案科学习,是第一个到日本学工艺的美术的留学生,曾创办尚美图案馆。先后在上海艺术大学、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南京中央大学

  • 叶盛兰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叶盛兰

    叶盛兰(1914年12月10日一1978年6月15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小生,著名京剧演员,清末著名小生演员程继先之得意弟子。叶派艺术的创始人。原名端章,字芝茹,原籍安徽省太湖县,生于北京。曾祖父叶廷科,清道光年间从太湖贩茶、笋至京,后定居。祖父叶中定始入梨园,学艺于老嵩祝班,后为四喜班净

  • 侯仁之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侯仁之

    侯仁之(1911.12.06~2013.10.22),男,1911年12月16日生于河北省枣强县,籍贯山东恩县(现山东德州平原县恩城镇)。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0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9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1952年任教于北大地质地理系,曾兼任地质地理系系主任和北大副

  • 王森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王森

    王森是一个常见人名,在我国各个地区及职业领域均有分布;本词条内介绍有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原国务院原参事、贵阳第四十四医院骨外科主任医师、现代著名藏学家宗教学家、中共十二大代表,原基建工程兵副主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党组成员、烘焙专家、著名画家、中国评剧网主席、浙江电视台主持人等。中文名:王森外文名:

  • 朱物华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物华

    朱物华(1902.1.3-1998.3.11),又名佩韦,原籍浙江绍兴,江苏扬州人,无线电子学家、水声工程专家。192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24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26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物华从事教育、培养人才工作达

  • 陆文夫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陆文夫

    陆文夫(1928-3-23-2005-7-9),江苏泰兴人,曾任苏州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在50年文学生涯中,陆文夫在小说、散文、文艺评论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以《献身》、《小贩世家》、《围墙》、《清高》、《美食家》等优秀作品和《小说门外谈》等文论集饮誉文坛,深受中外读者的喜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