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峰(1915.03~2005.04),曾化名郭风、高翔,男,吉林省德惠县郭家镇西刘家屯(现属郭家镇和平村)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中顾委委员、中共辽宁省委原第一书记。
基本资料
中文名:郭峰
别名:郭风,高翔
国籍:中国
出生地:吉林省德惠县郭家镇西刘家屯
出生日期:1915年3月14日
逝世日期:2005年4月7日8时
职业:中共辽宁省委原第一书记
毕业院校:吉林省立第一中学,东北中山中学
信仰:共产主义
性别:男
人物生平
郭峰1915年3月14日出生于吉林省德惠县(今德惠市)郭家镇西刘家屯(现属和平村)。1928年就读于长春私立自强中学,1931年2月考入吉林省立第一师范,1932年考入吉林省立第一中学。在青年时期,他追求革命真理,奋发攻读社会科学,如饥似渴地读了许多进步书刊,为在思想上信仰共产主义打下了基础。
1933年4月,郭峰同志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5月6日,他因参加中共吉林市特支部为纪念“五·九”国耻日所发动的抗日宣传活动,被伪警逮捕入狱。在狱中,他身受重刑逼供,但坚贞不屈,没有泄露党的机密。同年10月经保释出狱,赴北平就学并继续参加抗日救国斗争。
1934年1月,郭峰同志在知行中学就读,化名郭风,后因参加反对学校分发救济证不公的斗争离校。同年3月,考入东北中山中学就读。1935年冬,作为学生抗日救亡骨干,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5月,调入中共北平西区区委做共青团工作。
1936年8月,郭峰同志由中共北方局选调到东北军做地下党工作,化名高翔。同年10月,他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并任东北军学兵队地下党支部书记,后派往东北军53军开展工作。“西安事变”期间,他在东北军53军军部及所属第119师做地下党工作,并在119师教导营任教官。
1937年3月至7月,郭峰同志成为东北军53军工委领导成员,负责基层党的工作。同年10月,在冀西民训指导特派员办事处工作。后任冀西游击队第四大队政治指导员。1938年1月,任冀西游击队总队政训部主任。1940年5月,冀西游击队改编为129师第11旅,他任旅政治部主任。1941年5月至1943年6月,先后任太行一分区副政委、政委,太行一地委书记等职。在抗日战争期间,郭峰同志一直战斗在敌后太行山,参加过多种形式的对敌斗争,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在担任冀西游击队领导工作期间,他在工作中独立思考,克服各种困难,依靠人民群众,发展武装力量,抗击日寇侵略,有力地领导了游击队开展斗争,为创建冀西游击队,坚持冀西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5年10月,郭峰同志奉命从太行山返回东北,由中共中央东北局分配去吉黑边区做开辟新区工作。先后任吉黑边区纵队副政委、吉江省委委员兼吉江行署主任。1947年春,调任辽吉省第三地委书记兼军分区司令员。辽吉省第二地委与第三地委合并后,调任辽吉省委民运部部长、秘书长、省委常委。在解放战争中,他为坚持辽吉边区的对敌斗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郭峰同志任辽北省委副书记、书记。1949年5月,辽北、辽西合并组成辽西省委,任省委书记、省军区政委。1952年7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组织部副部长、部长、东北局委员。在此期间,他对如何加强党对政权工作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作出了带有创建性的贡献。他在探讨党对各经济部门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对干部实行统管与分管相结合等方面有重要建树。
即因“高饶事件”的出现而被撤销了党内职务,是东北地区高干会议上的重点审查对象。虽然郭峰在努力地检讨自己和高岗的关系,但他同样未能避免被撤销党内职务的命运,并且是当年的“五虎上将”中第一个被下放到基层工作的。1954年后郭峰同志先后任旅大机械五金总厂副厂长、机械工业公司副经理、柴油机厂厂长。在此期间,他刻苦学习企业管理知识,努力改善企业的生产经营,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办好企业积累了重要经验。一名即将上任的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突然被撤销了党内职务,下放到工厂任副厂长,内心的痛楚已经无须赘述。但郭峰并没有从此消沉,一蹶不振,而是不计个人得失,相信党组织总有一天会正确对待自己。1959年,他被调任大连市计委副主任。1962年,调任辽宁省财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为辽宁财贸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迫害和“审查”,1968年被下放到省“五·七”干校劳动,停止工作长达10年之久。在这10年当中,他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信党的事业,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自觉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1978年1月,郭峰同志恢复工作,任辽宁省财贸办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从1979年1月起,先后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兼沈阳市委第一书记、中共辽宁省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中顾委委员,中共辽宁省顾委主任。1985年6月因年龄原因,主动提出退出领导岗位。离休后,曾担任全国和辽宁省党建研究会顾问、辽宁省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名誉会长和辽宁省委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顾问等职。
人物经历
参与筹建辽沈战役纪念馆
198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厅字【1985】139号)《关于修建辽沈战役纪念馆的批复》,同意在锦州修建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1985年7月11日在锦州召开了辽沈战役纪念馆筹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中共中央委员、沈阳军区政委刘振华,中共辽宁省委第一书记郭峰、辽宁省副省长左琨主持会议,决定组建筹建工作领导小组。
1986年4月8日,中共中央组织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出《关于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组任字【1986】36号)。任命中顾委委员、中共辽宁省顾问委员会主任郭峰为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副主任,直接参与领导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工作。郭峰同志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纪念馆筹建工作领导小组的历次会议和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召开的全部四次会议,参与审定了建筑设计方案、陈列大纲细目、陈列艺术设计方案和《攻克锦州》全景画创作样稿,协助解决了资金不足等建馆工作中的各种重大难题,参与了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筹备、建设、竣工的全过程,为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的顺利落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8年10月31日,上午9时28分,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落成典礼隆重举行,郭峰同志出席了典礼仪式。鉴于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经中顾委常委、建馆委员会主任伍修权同志提议成立辽沈战役纪念馆管理委员会,负责辽沈战役纪念馆的收尾建设工程和日常管理工作。随即,召开了辽沈战役纪念馆管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由中顾委委员、中共辽宁省顾问委员会主任郭峰任名誉主任。郭峰同志十分关心、支持辽沈战役纪念馆建成后的管理工作,为辽沈战役纪念馆的建设和发展出主意、想办法,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1993年11月2日,郭峰同志出席了以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名义修建的朱瑞将军雕像纪念碑的揭幕仪式。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郭峰同志始终坚持至少一年到辽沈战役纪念馆视察一次,为辽沈战役纪念馆的建设和管理出谋划策,提出建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人物逝世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中顾委委员、中共辽宁省委原第一书记郭峰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4月7日8时在沈阳逝世,享年90岁。
2005年4月13日上午,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中共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克强,省委副书记、省长张文岳,省政协主席郭廷标,沈阳军区副政委李运之,原中纪委副书记李正亭,原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孙维本等国家和省党政军领导、离退休老同志、各界群众在沈阳回龙岗革命公墓向郭峰同志告别。
郭峰同志逝世后,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王兆国、刘云山、张立昌、张德江、周永康、贺国强、王刚、李鹏、万里、朱镕基、李瑞环、宋平、刘华清、尉健行、李岚清、薄一波、李铁映、华建敏、王忠禹、刘延东、阿沛·阿旺晋美、巴金、李贵鲜、张思卿、丁光训、霍英东、马万祺、白立忱、罗豪才、周铁农、郝建秀、徐匡迪、李兆焯、张怀西、董建华、张梅颖、张榕明和李德生、黄华、廖汉生、王芳、谷牧、吕正操、刘复之、杨白冰、张万年、张震、王丙乾、吴学谦、洪学智、董寅初、叶选平、杨汝岱、钱伟长、任建新、钱正英、孙孚凌、朱光亚、万国权、陈锦华、赵南起、毛致用、经叔平、王文元、韩光等,分别以不同形式表示深切的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亲切的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