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赵君陶

赵君陶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01 更新时间:2023/12/5 1:17:27

赵君陶(1903.1.17-1985.12.14),原名赵世萱,女,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潭镇人。1919年随全家迁到北京,在五哥赵世炎(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的引导下,追随时代前进的潮流,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基本资料

名:赵君陶

别名:赵世萱

国籍:中国

民族:土家族

出生地:四川酉阳(今重庆市酉阳县)

出生日期:1903.1.17

逝世日期:1985.12.14

职业:教育家

毕业院校:上海大学

主要成就:湖北妇女协会宣传部长,哈尔滨第四中学校长北京化工学院副院长

人物生平

赵君陶,1925年入上海大学社会系学习。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无产阶级教育家。国务院原总理李鹏之母。

大革命时期,1926年8月在上海与李硕勋结婚。同年冬到武汉,政治部主任;赵君陶担任湖北妇女协会宣传部长,动员妇女支援北伐铁军。南昌起义失败后回上海,此后,长期在上海做党的地下工作。曾任中共中央妇女部负责人。

1926年夏季,北伐战争打响了。经过激烈的战斗,北伐军节节胜利,占领了通往武汉的要地汀泗桥和贺胜桥,并且攻克了武汉。革命的中心逐渐转移到武汉地区,中央派遣李硕勋和赵君陶夫妇也来到了武汉工作。随后,以叶挺独立团为基础组建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十五师,师长是李汉魂,副师长是叶挺(后升任第十一军副军长兼第二十四师师长)。受党组织的派遣,李硕勋前往二十五师,担任政治部主任,这也是他投笔从戎的开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失败后,奉党组织之命回到四川重庆,在二哥赵世双家里隐蔽下来,以教书为生。曾先后在成都、金堂、简阳、五通桥、合川、雅安等地教书,伺机宣传进步思想和党的主张。教育出一批又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学生,有的学生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5年,许多党的地下组织遭受破坏,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1937年,李一氓奉命到四川做统战工作,从此接上了党的组织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初,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决定安排到保育院工作,抗战时期的保育总会是在共产党和民主人士推动下,为收容抗战难童成立的组织,下属若干保育院。在邓颖超推荐下到重庆市合川县土主场周家祠堂创办第三保育院,任院长。对保育院收容的5-10岁难童,精心教育;对中共南方局和地方党组织来院隐蔽或工作的地下党员认真保护和关照,直到抗战胜利。她和院里的同事共抚养了800多名因战争而流离失所、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年岁不齐的儿童,使他们恢复了健康,受到良好的教育,完成了学业,走向了社会。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她为赵妈妈。邓颖超对她在第三保育院的工作给予高度的评价,亲笔写下:“在抗日烽火中以伟大慈母般的爱培育下一代。”邓颖超作为李鹏父亲李硕勋的革命战友和同志,一直被李鹏等烈士后代视为“亲爱的邓妈妈”。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抗战胜利,第三保育院合并到重庆歌乐山保育院,才离开合川到延安。后到东北,任哈尔滨第四中学校长,为党和国家培养出许多栋梁之才。

主要功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对工农出身的干部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中南教育部工作时期,1950年9月后,先后创办了中南实验工农速成中学,在天津创办南开大学工农速成中学。后到北京参加了北京化工学院的创办工作,后任副院长。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担任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是教育界的代表。每次开会,都积极参加讨论,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了不少中肯的建议。

1985年12月1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终生为革命,为无产阶级的教育事业立下不朽功勋。著有《赵君陶教育思想论文集》。

个人生活

1925年,赵君陶与李硕勋相识于杭州西子湖畔,互相萌发了爱慕之心。以后他们又同时就读于上海大学社会系。李硕勋是学生领袖,全国学生联合会的会长。赵君陶认真攻读革命理论,是品学兼优、思想进步的学生,并于192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两人情投意合,在上海大学结成良缘。从他们的结婚照片可以看到,赵君陶相貌端庄,温柔文雅,坐在一个大椅子上,李硕勋身材修长,刚强坚毅,坐在赵君陶之旁。赵君陶一直将这张照片珍藏在身边。

1926年冬,李硕勋投笔从戎,在称“北伐先锋铁军”的叶挺部队担任师政治部主任,而赵君陶则担任湖北妇女协会宣传部长,动员妇女支援北伐铁军。1927年,李硕勋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赵君陶也紧随其后。起义失败后,两人在南昌分别,不久又在上海会合,此后长期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李硕勋担任中央军委委员、江南军委书记,赵君陶则是中央妇委的秘书。白色恐怖之下,党的工作者随时都有丧失性命的危险。李硕勋、赵君陶多次遇到险情,但总能沉着应对,机智勇敢,配合默契,化险为夷,既保护了自己,又保护了同志们和地下党机关的安全。

1931年5月,李硕勋奉党中央命令去南方,担任两广军委书记,机关设在香港。7月,赵君陶携带着3岁的儿子李鹏,由上海到香港。他们在香港的团聚是短暂的。7月,李硕勋到海南岛召开军事会议,不幸被捕入狱,遭受严刑拷打,英勇不屈,于1931年9月16日在海口从容就义。

李硕勋就义时,年仅28岁,正当英年。赵君陶与之同年,也算得才貌双全,风华正茂。但是多少年过去了,赵君陶终身没有再婚。这是为什么呢?赵君陶从青年时代起就反对封建婚姻、谋求妇女解放。对一些再婚的战友和同事,她也绝无轻视和反感。惟一能解释的原因是,赵君陶对李硕勋爱得太深了。李硕勋的遗像始终摆在她的床头或书房,她经常面对遗像,静坐沉思,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一本载有详细介绍李硕勋的书《红旗飘飘》总是放在她的枕下,经常取出反复阅读。在任何险恶的环境下,她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李硕勋的遗书,所以遗书才能完好保存至今。赵君陶去世后,李硕勋遗书的原件交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保管陈列。

赵君陶为了抚养李鹏兄妹,含辛茹苦,饱经磨难。李硕勋牺牲后,她带着才3岁的李鹏和遗腹女儿从上海回到成都。在那白色恐怖的年代,她既要随时防备特务的迫害,又要携儿带女自谋生计。她们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有时还相当困难,但赵君陶仍把李鹏送到当时成都最好的成都实验小学读书。受环境所迫,赵君陶经常更换执教的地方和学校,与李鹏时而在一起,时而分离,不断承受母子分离的痛苦。

1941年,赵君陶毅然决定把13岁的李鹏送到革命圣地延安去学习,使他受到党的教育,像父母一样,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建国前夕,党中央决定派遣一批青年到苏联学习经济建设的专业知识。李鹏不想去,赵君陶极力主张他去。为此,她们母子之间发生了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冲突。她批评李鹏目光短浅,有自满情绪。最后,李鹏听从她的劝告,服从组织决定,到苏联学习了水力发电专业。

李鹏的妻子朱琳自幼丧母,失去了母爱,是赵君陶给了她第二次母爱。1959年,朱琳怀上第一个孩子,住在北京协和医院。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朱琳遇到早产和难产,赵君陶终日守护在她的身旁。林巧稚大夫问赵君陶:"你是要大人,还是要孩子。"赵君陶毅然回答:"大人也要,孩子也要。"她的语气坚决诚恳,使林大夫深受感动。在林大夫的精心护疗下,朱琳终于顺利产出一个男孩。

人到老年都喜欢自己的孙子,所谓含饴弄孙乐,隔代亲,赵君陶也不例外。但她在疼爱孙子孙女的同时,也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把她自己的品德和学识,通过言传身教留给他们。晚年,赵君陶以练书法为乐,写得一手娟秀的“赵”体字。她为孙子和孙女们亲手书写的几篇赠言,充满了对后代希望之情,被完整地保存下来。

1955年,李鹏从苏联学成回国,分别多年的母子又得重逢。组织上分配李鹏到东北基层工作,赵君陶毅然送李鹏走上了新的征途。赵君陶和儿子生活在两地,平常只有书信来往,偶尔李鹏到北京出差,才有见面叙谈的机会。1959年后党内反右倾的斗争,赵君陶受到了批评,指责她不支持在化工学院大办钢铁,搞“兴无灭资”和“拔白旗”。运动过去了,她只受到批评,没有给什么处分。当时李鹏也在反右倾斗争中受了批判。赵君陶告诫李鹏要以宽广的胸怀来正确对待同志们的批评,勉励他既要坚持真理,又要接受教训。

赵君陶有一个三姐叫赵世兰,二人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大革命失败后,革命进入低潮时期,她俩奉党组织之命先后回到四川成都,在她们二哥赵世双家里隐蔽下来,以教书为生,伺机宣传进步思想和党的主张。1935年,那是中国革命史上最困难的年代,红军正在进行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许多党的地下组织遭受破坏,她俩也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有一个叛徒,后来当了国民党的特务,在成都发现了她们,对她们进行追踪和威胁。在这种险恶的情况下,她们机智勇敢地与特务作斗争,终于化险为夷,逃出特务的魔掌。文化大革命中,她们被诬陷为“大叛徒”,错误地受到批判、斗争、抄家等种种折磨。赵世兰年老体弱多病,受不住这样身心的摧残,于1969年1月8日含冤去世。而那时赵君陶已被关进化工学院“牛棚”,正在接受批斗审讯。赵君陶面容憔悴,身体十分虚弱。专案组问赵君陶:“你丈夫都牺牲了,你为什么能活下来?”她回答:“如果干革命的都死了,哪里有今天革命的胜利。”正义的声音驳得那帮人哑口无言。

20世纪80年代初期,赵君陶病魔缠身,她希望有生之年再到西湖一次,那里毕竟是她和丈夫初识之地。她终于如愿以偿,在疗养院度过了一个夏天。赵君陶弥留之际,李鹏夫妇均不在她的身旁,赵君陶在临终的昏迷中偶尔苏醒过来就问“儿子怎么还没有来?”她最后的话是:“是我把他们拉扯大的”,“不容易啊”,又以微弱的声音说,“要防‘狗’,要防‘狗’啊”,就溘然去世了。“狗”就是指特务和叛徒。她是在告诫后代,不要忘记过去“狗”的危害,也要警惕可能产生的新“狗”。赵君陶多次嘱咐李鹏夫妇,身后把她的骨灰撒在琼州海峡。赵君陶的骨灰最终被安放在海口李硕勋烈士纪念亭内。

相关作品

《赵君陶思想论文集》

该书是第一本全面介绍和论述赵君陶教育思想的专著。

生平照片——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赵君陶在教育战线栩栩如生的工作风采,不少照片首次公开,尤为珍贵。

赵君陶教育工作文摘——资料翔实,选材精当,全面展现了赵君陶独具特色的革命实践和丰富的教育思想,有较高的史料和研究价值。

回忆纪念文章——由亲属、好友、同事、学生及生前工作单位撰写,文字生动,情感真挚,记述了赵君陶同志为党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件件感人事迹。

研究论文——视野宽广,史论结合,观点新颖,紧扣现实,系统论述了赵君陶同志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时代特点和现实意义。

教育工作文稿

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保育院工作资料

中小学教育处半年来工作总结报告

精简课程问题

业务情况

中小学教育处改进工作以来的总结与今后的主要工作

关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开展少数民族文教工作的意见

关于妇女职业学校提案处理经过

中等教育会议传达报告摘要

南开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一九五三年招生工作总结

关于商调配备专职教导主任的报告

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问题

制订与修订教育计划动员报告提纲

报告提纲

本学期的任务

职工业余教育的重大意义

修订教育计划是1959一1960年下学期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表彰1959年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会议上的开幕词

修订教育计划动员报告提纲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搞好教师队伍建设

择优录取,为四化建设培养人才

回忆与怀念

为化工教育事业鞠躬尽瘁

——怀念老院长赵君陶同志

斯人已远,功绩犹存

——纪念革命教育家赵君陶同志

我所认识的赵君陶同志

她是党的好女儿

忆君陶

纪念君陶同志

深切怀念赵君陶同志

忆赵君陶同志

回忆赵君陶老院长

深切怀念赵院长

三次短暂聚会,教益永志不忘

——深切怀念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老战士、革命教育家赵君陶大姐

深切怀念赵君陶老师

赵君陶在简阳

赵君陶在乐山通材中学

我艺术教育的蒙老师

怀念赵君陶同志

在赵君陶院长教诲下成长

与赵大姐在一起的日子

在赵妈妈哺育下的童年生活

回信与感念

良师慈母赵君陶

难忘慈母恩

难忘的会见

赵妈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在赵妈妈身边的日子里

怀念慈爱的赵妈妈

我们的好院长赵君陶

难忘的岁月,深情的思念

中共哈尔滨市第四中学总支委员会

我所了解的赵君陶校长

赵君陶与中南实验工农速成中学

教育家赵君陶同志在南大速中

在赵院长引领下走上化工教育战线

慈爱的九娘

怀念我的九娘

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赵君陶教育思想研究

一心为祖国终生育人才

——赵君陶教育思想浅谈

赵君陶教育思想与实践

为党的工农干部教育呕心沥血的教育家

——简论赵君陶在南开大学工农速成中学的教育实践

简论革命教育家赵君陶

赵君陶教育思想研究

赵君陶革命教育思想的形成和确立

赵君陶教育管理思想初探

赵君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思想之探析

赵君陶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思想浅析

论赵君陶的知识分子思想及实践

赵君陶教育工作研究

赵君陶教育改革思想初探

注重因材施教强调德育优先

——试论赵君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赵君陶与社会教育工作

赵君陶的教育实践及其特点

简论赵君陶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

赵君陶的知行合一教育思想及实践

试论赵君陶教育思想及其时代特色

论赵君陶的教劳结合思想

赵君陶人本教育思想初探

赵君陶与战时儿童保育事业

赵君陶的难童保育思想与实践

——由一份历史档案引出的研究

论赵君陶的德育教育思想与实践

论赵君陶教育思想的实践性特点

论赵君陶战时儿保儿教思想

论赵君陶的儿童教育思想

对赵君陶早期教育思想的回顾与探讨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赵君陶的教育观简论

浅析赵君陶第三保育院素质教育思想

赵君陶对建国初期中南地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贡献

试论五十年代赵君陶的教育实践活动

从创办北京化工学院的实践看赵君陶教育思想的发展

后记

标签: 赵君陶

更多文章

  • 唐绍仪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绍仪

    唐绍仪(1862年1月2日—1938年9月30日),字少川,1862年1月2日生于广东香山县(今珠海唐家湾镇唐家村),清末民初著名政治活动家、外交家、清政府总理总办、山东大学第一任校长,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国民党政府官员。曾任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校长。自幼到上海读书,1874年成为第三批留美幼童

  • 苗可秀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苗可秀

    苗可秀(1906—1935),1906年出生于辽宁省本溪县(今本溪满族自治县)。自幼家境清贫的苗可秀,聪明好学,在1926年进入东北大学文学系预科,1928年升入本科。读书期间,苗可秀就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意识。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大学搬迁到北平。1932年,苗可秀大学后毅然返回东北,加入邓

  • 陈丕显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陈丕显

    陈丕显(1916年3月20日-1995年8月23日),汉族。1916年3月20日生于福建省长汀县南阳区官连坑(现福建省上杭县南阳镇官余村)一个农民家庭,曾用名陈家煜,化名阿丕。陈丕显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第六届全国

  • 唐玄宗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大唐皇帝(712年—756年在位),李隆基为睿宗李旦第三儿子,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间,是大唐由盛变衰的关键时期。本名:李隆基别称:李三郎、唐明皇所处时代:唐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

  • 孙元良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孙元良

    孙元良(1904—2007),原籍浙江绍兴,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华阳。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师长、第22集团军司令官、国民军第5绥靖区司令官等职;1944年,率29军在独山阻挡猖狂的日军,这里成为了日军侵华的终点站;1949年后去台湾,2007年在台北去世。1990年,参与

  • 孙连仲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孙连仲

    孙连仲(1893年-1990年),字仿鲁,汉族,河北雄县人。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著名抗日将领。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因坚守台儿庄而闻名中外。1990年8月14日,孙连仲将军病逝于台湾。中文名:孙连仲外文名:SunLianzhong别名:孙仿鲁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河北雄县出生日

  • 邓发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邓发

    邓发(1906年3月7日—1946年4月8日),原名邓元钊,广东云浮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前期领导人之一,中国工人运动的早期领导人。1922年参加香港海员大罢工。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省港大罢工和东征战役。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1928年后任中共香港市委书记、广州市委书记

  • 李书文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书文

    李书文(1862~1934年),字同臣,河北沧州盐山县王南良村人。一生为人光明磊落,疾恶如仇。他以登峰造极的精技纯功,镇邪恶,御外侮,以武扬威,誉满海内外。更因其枪法、拳术天下无双而得“刚拳无二打、神枪李书文”之美誉。中文名:李书文外文名:LiShuwen别名:李同臣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河北

  • 穆旦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穆旦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1940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赴美国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受到政治迫害,调图书馆工

  • 童第周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童第周

    童第周(1902.5.28-1979.3.30),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1927年,童第周毕业于复旦大学,后在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