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张思德

张思德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876 更新时间:2023/12/18 5:57:25

张思德(1915年4月19日—1944年9月5日),四川仪陇人,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张思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穷苦农民家庭。1933年12月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担任过中央警备团警备班长和毛泽东的卫士。在一次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他右腿先后两次负伤仍强忍剧痛,冲入敌阵,缴获了敌人两挺机枪。在长征途中,他曾两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1944年9月5日,他带领战士们在陕北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时,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他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被埋在窑洞,牺牲时年仅29岁。为了悼念张思德,中央机关和中央警卫团在延安凤凰山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为张思德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参加了追悼会,亲笔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张思德的形象成了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里程碑。2009年9月10日,张思德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思德

外文名:zhangside

别名:小名谷娃子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仪陇

出生日期:1915年4月19日

逝世日期:1944年9月5日

职业:军人

主要成就:参加长征

为新中国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人物生平

张思德一家人生活非常艰苦父亲张行品也成年给地主扛长活,打短工,后来也流落他乡。张思德生下来的时候,家里穷得连一粒米也没有了。他的母亲重病在身,小思德饿得拼命呼喊,吮吸破了妈妈的奶头,也吸不出一滴奶水。没办法,妈妈拖着重病的身子,走东家,串西家,要来一把半把谷米,捣碎熬成糊喂他,因而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谷娃子。谷娃子生出不到7个月,妈妈就去世了。妈妈去世以后,张思德的婶母刘光友收养了他。张思德6岁就下地干活,割草、挖野菜、拣蘑菇、采松果,什么都干。

1933年8月,红四方面军解放了仪陇县,张思德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少先队,成为乡里首任少先队队长。他积极帮助红军筹粮筹款,受到乡苏维埃的嘉奖。同年10月他加入红军,在县独立团二营当通讯员,在瓦子寨战斗中立功一次。同年冬,张思德进入列宁小学学习文化和军事,毕业后被调到省军区指挥部的政治部当交通员,不久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后来又当了特务连的班长。在红军中,他作战机智勇敢,曾在一次战斗中创造一人夺得2挺机枪的战绩,先后多次负伤。

1935年,他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1936年到陕北后,入云阳荣誉军人学校学习和养伤。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思德所在部队在开赴前线留下老弱病残,编成了一个警卫连。张思德因有伤病也被编入警卫连,任副班长,负责云阳镇八路军留守处和荣誉军人学校的警卫。1937年10月,张思德加入了共产党。从此,他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一切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党叫干啥就干好啥。

1938年春,他被调到云阳八路军某部留守处警卫营担任班长。1940年春,调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长。工作中,他总是承担困难、艰苦的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全班战士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1942年11月,部队合并整编,干部精简下派,一些连排干部要去当班长,多数班长、副班长要当战士。张思德调中央警卫团1连当战士,他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不久,他被调到延安枣园,在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工作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警卫工作中,为了保证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有个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经常主动为驻地打扫卫生、铺石垫路、修补窑洞,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他还经常帮助战友补洗衣服、编草鞋、喂战马、挑水烧火、采药防病、站岗放哨,带头帮助驻地群众生产劳动,干好每一件革命工作。

1944年初,张思德响应中共中央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到离延安70多里的安塞县生产农场,被选为农场副队长。同年7月,进安塞县山中烧木炭。他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不怕苦、不怕累,哪里最苦最累,他就出现在哪里,每到出炭时总是最先钻进窑中作业。9月5日,天下着雨,张思德带着突击队的战友们照常进山赶挖新窑。中午时分,炭窑在雨中发生崩塌。危急时刻,张思德一把将战士小白推出窑口,自己却被埋在坍塌的土里,战友得救了,张思德却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获得荣誉

1944年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1000多人,在延安凤凰山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举行张思德追悼会。毛泽东亲自参加追悼会,献了花圈,亲笔题写“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发表悼念讲话,对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和境界给予了高度赞扬。

2018年9月,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统一印制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苏宁、李向群、杨业功、林俊德、张超10位挂像英模画像,并下发至全军连级以上单位。

人物评价

其生前战友陈耀评价说,张思德的生活十分艰苦朴素。他从来没有计较过个人得失,从没有过个人要求,更没有为个人什么事忧愁过。他时刻考虑着人民疾苦,热情关心着战友们的成长。他处处为别人着想,对同志诚恳,热情,体贴入微。

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的老人李晋华评价说,张思德在革命队伍里是爱护战友的模范。他时时处处都是关心别人比关心自己为重。他的一生短暂平凡,但是他的精神永放光芒。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张思德在平常给人的感觉是老实木纳,其实他很内秀,工作肯动脑筋,打仗也很勇敢,有“小老虎”之称。

新华社报道指出:革命的成功,需要有人在敌人的残暴统治下英勇抗争,需要有人在枪林弹雨中冒死冲锋。同时,也需要有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张思德就是这样一个无私的奉献者。

社会影响

“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是毛泽东对张思德的思想道德、理想追求和奋斗足迹的充分肯定和高度概括。张思德精神就是为人民利益勇于牺牲的精神,就是为人民利益任劳任怨的精神,就是为人民利益艰苦奋斗的精神。

张思德同志是一名平凡的战士,历经平凡的人生,却成为了时代的楷模,成就伟大的精神。时代造就了张思德精神,张思德精神又丰富着时代精神。张思德精神具有永恒性也具有发展性,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价值功效和引领作用。它吸纳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地不断增添鲜活的时代内容。

张思德牺牲60多年后,“弘扬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精神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研讨会”2013年9月15日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召开。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防大学、北京大学、光明日报等单位的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收到了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专家学者的140余篇学术论文。

张思德,一名普通的战士。他把自己化作种子,埋在了一个炭窑里,升华出一种伟大的精神——为人民服务!一个平凡的名字从此与一个政党、一支军队紧紧连在一起,提升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度!

轶事典故

长征途中,为了战胜饥饿,走出草地,完成北上抗日的任务,组织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在茫茫的草地上,野草遍地,毒草丛生。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是很不容易的,往往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轻者中毒,重者可能死亡。那时候,张思德在“尝百草”的活动中,总是抢在前头。见到一种草,他总是首先尝一尝,找到一种能吃的草,然后马上去告诉兄弟单位。

有一回,部队来到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忽然叫起来:“野萝卜!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瞧,果然离水塘不远的地方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绿,跟萝卜叶子差不多。那个小战士兴冲冲地跑过来,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感到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脑胀,全身无力。又过了一会儿,他感到肚子一阵绞痛,随着吐出一股股清水。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快告诉……”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把手中的草样一扔,就栽倒了,失去了知觉。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

延安时期,因为粮食不足,战士们饭都吃不饱。通信班的战士都是些年青人,再加上经常外出送信走远路,饭量都比较大。为了让大家多吃一些,每次吃饭时,张思德吃到一半,就不声不响撂下饭碗,提起水桶去打水,实际上是让别人多吃一些。一次,两次、同志们没有注意,时间一长,张思德的这个秘密就被大家发现了。

一个星期天,张思德跑出去几十里地,从一个水坑里捞来一些小鱼。没有油,他就把这些鱼洗净晒干。用火烤好,让大家会顿餐。当大家吃得正香的时候,他又要去打开水。可是,这回水桶让副班长先拿走了。张思德只好转身回来。他发现自己碗里不知道谁给他放了几个黑面馍馍。他明白了,这是同志们想让他多吃一些。他故意细嚼慢咽,好半天才吃了半个馍馍,剩下的放回盆里,刚要走开,被战士小韩一把拉住了。小韩激动地说:“班长,你别再瞒着我们了。我们都知道了。”张思德说:“我吃饱了。”小韩把张思德拽回来,把那几个馍馍硬塞给了张思德。小韩说:“班长,咱们有福同享,有苦同当,你不要一个人饿着肚子,省下让我们吃,”张思德看实在不能推开了,就把几个馍馍掰成12份,分给全班战士每人一份,才算平息了这场“风波”。

后世纪念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针对这一情况,发表这篇演讲,悼念张思德,并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张思德生平事迹陈列室原来位于四川省仪陇县西关外北台嘴上,占地近30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平房,灰瓦屋面,青砖墙体,坚石墙基,四面采光,宽敞明亮。整座建筑由6间展厅构成,前4厅陈列张思德生平事迹的文物照片史料。展览大厅外的院坝为花圃,三面围墙不护,中有假山水池,右侧为“仪陇红军碑廊”。陈列室四周,绿树成荫,空气清新,风景宜人。

1995年,仪陇县文物管理所与朱德纪念园管理所合并,张思德生平事迹陈列展览由北台嘴文管所展览大厅迁徙至朱德纪念园内,专室陈列,正式挂匾“张思德生平事迹陈列室”,继续对外开放。

张思德墓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市枣园的一个山包下,墓的正面有毛泽东手书“为人民服务”刻石,墓的正上方立有张思德胸像浮雕,后来迁往四八陵园。

标签: 张思德

更多文章

  • 顾准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顾准

    顾准(1915年7月1日—1974年12月3日),字哲云,上海人,中国当代学者,思想家,经济学家,会计学家,历史学家。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第一人。中文名:顾准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15年7月1日逝世日期:1974年12月3日职业:会计学家、经济学家毕业院校:上海立信会计学校主要成就:提出

  • 李弥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李弥

    李弥(1902—1973),字炳仁,号文卿,1926年黄埔第四期毕业。国民党军陆军中将(病逝后追晋二级上将)。1902年,生于云南省盈江县太平街。1939年,参加昆仑关战役。1948年,任13兵团司令官。淮海战役中,奉命支援黄百韬部未果,第13兵团全军覆没,李弥化装逃到山东潍县、青岛、乘海轮赴南京、

  • 李士群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士群

    李士群(1905—1943),出生于1905年,民国十大汉奸之一,浙江遂昌人,毕业于上海大学。早年曾参加群众革命运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叛投中国国民党,又在抗战期间投靠日本侵略者,组建76号特务组织,残酷迫害抗日军民,仅在1939年至1943年不足四年时间内,76号造了三千多起血案。1943年,军

  • 方励之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方励之

    方励之(英语:Li-ZhiFang,1936年2月12日~2012年4月6日)生于北京,籍贯浙江杭州。中国天体物理学家,原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副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体物理中心原主任。1971年起在中国率先开展相对论天体物理及宇宙学研究,曾参与创建了国内高校首个天体物理实验室。1

  • 赛金花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赛金花

    赛金花(1870年或1864年—1936年),其初名为赵彩云,又名傅彩云,安徽黟县人。幼年被卖到苏州的所谓“花船”上为妓。1887年(光绪十三年),适逢前科状元洪钧回乡守孝,对彩云一见倾心,遂纳为妾,洪时年48岁,傅彩云年仅15岁。不久,洪钧奉旨为驻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荷兰四国公使,其

  • 张炬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张炬

    张炬(1970年5月17日-1995年5月11日),出生于湖南,音乐人,唐朝乐队创始人之一。中文名:张炬国籍:中国民族:土家族出生地:湖南出生日期:1970年5月17日逝世日期:1995年5月11日职业:歌手、演艺人员代表作品:《传说》《月梦》《梦回唐朝》身高:183cm中学学体育,曾获全国跳高比赛

  • 吉鸿昌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吉鸿昌

    吉鸿昌(1895—1934),字世五,原名吉恒立,抗日英雄,爱国将领,河南省扶沟人,祖籍陕西韩城县西原村吉家巷。1913年入冯玉祥部,从士兵递升至军长,骁勇善战。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被推为主任委员,秘密印刷《民族战旗》报,宣传抗日,联络各方,准备重新组

  • 曾宪植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曾宪植

    曾宪植(1910年1月23日-1989年10月11日)出生于湖南双峰县荷叶镇,叶剑英元帅第三任夫人,革命家、妇女联合会副主席。1926年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女生队,参加北伐。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赴日本留学。1941年去延安。1946年在重庆、南京任中共代表团成员邓颖超秘书。建国

  • 夏衍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夏衍

    夏衍(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祖籍河南开封,生于浙江省余杭县彭埠镇严家弄,毕业于浙江省立甲重工业学校(浙江理工大学前身)。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早年参加五四运动,编辑进步刊物《浙江

  • 李存孝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存孝

    李存孝(858―894年),代州飞狐(今山西灵丘)人,本姓安,名敬思,沙陀族。唐末至五代著名的猛将,武艺非凡,勇猛过人。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唐末五代第一猛将。李存孝是晋王李克用麾下一员骁将,也是李克用众多的“义儿”中的一个,因排行十三,故称为“十三太保”,而且也是十三太保中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