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魏喜奎

魏喜奎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764 更新时间:2023/12/29 7:36:41

魏喜奎(1926—1996),女,祖籍河北唐山,出生于天津市蓟县,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奉调大鼓和北京曲剧演员。诞辰:1926年8月19日,农历丙寅年七月十二日;逝世:1996年3月23日,农历丙子年二月初五日。她既是曲艺、曲剧的头面人物,又精通京剧、评剧、歌曲又擅丹青。她融乐亭大鼓、奉天大鼓、辽宁大鼓的曲韵精华为一体,创成奉调大鼓,为曲坛增添了一个新曲种,可谓功深艺博。1996年3月23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0岁。代表剧目:《杨乃武与小白菜》、《啼笑因缘》、《箭杆河边》、《方珍珠》、《泪血樱花》等。

基本资料

中文名:魏喜奎

国籍:中国

出生地:天津市蓟县

出生日期:1926年8月19日

逝世日期:1996年3月23日

职业:曲艺表演艺术家,演员

代表作品:杨乃武与小白菜,李大成救火,渔女和战士,宝宝娶亲,宝玉哭灵

人物简介

魏喜奎(1926-1996.3.23)女。奉调大鼓和曲剧表演艺术家。天津蓟县人。幼年随父兄学弹弦,唱乐亭大鼓。13岁随父兄到北京演唱。北京解放后历任北京市曲艺工作团副团长,北京市曲艺团副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学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主席。1996年3月23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0岁。

1957年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的东方戏曲比赛,获金质奖章。她把乐亭大鼓、奉天大鼓、辽宁大鼓的曲韵精华融于一体,创成奉调大鼓,为曲坛增添了一个新曲种。1950年后,她和曹保禄等艺术家在马少波、老舍等人的建议下,以单弦牌子曲当基调,拿拆唱八角鼓打底子,创成了一个新剧种,并由老舍先生定名为“曲剧”。曾到美国、台湾演出。擅演曲目有:奉调大鼓《李大成救火》、《渔女和战士》、《宝宝娶亲》、《宝玉哭灵》,北京曲剧《柳树井〉、《罗汉钱》、《红花向阳》、《杨乃武与小白菜》等。

代表剧目:《杨乃武与小白菜》、《啼笑因缘》、《箭杆河边》、《方珍珠》、《泪血樱花》等。魏喜奎艺术特色:歌喉纯美,技艺纯熟,韵味隽永,情感真挚。她的演唱艺术可算是曲艺和戏曲完美结合的典范,味美如甘露,情真似友邻。同时,她广纳众长,融会贯通的大家风格和气质为后代的从艺者树立了典范。

艺术经历

早年,她的父亲魏永富和哥嫂靠说唱乐亭大鼓与唐山大鼓维持生活。1930年父亲带上她和堂弟弦师三人来到天津,在南市一家小书馆作艺。由于父亲生病,8岁开始替父说唱,当父亲病体渐好后,父女俩轮换作艺。在津门作艺十余年,她也扎下牢固的说唱基础。后来又得到天津乐亭大鼓名流王佩臣的指点,更提高了技艺。

12岁随父兄到北京演唱。喜奎跟曲艺公会会长曹宝禄苦练八角鼓,学唱单弦,很快学会几段,还把曹的拿手唱段“五圣朝天”学会。喜奎私下还去开明戏院听评戏,结识了小白玉霜母女,在小白玉霜引荐下结识了京剧演员吴素秋,从此她们三人结成京评曲三姐妹。不久,曹宝禄筹办鼓界大王刘宝全演唱会,魏喜奎荣幸地拜见了刘宝全,并深得他的指点,更有长进。这时天津来人约她父女去南市庆云戏院演唱。天津地区凡来新“角儿”头天上场要摆放花篮,花篮越多说明“角儿”越红,他父女借钱买花篮摆上台面。喜奎就用“鞭打芦花”鼓曲唱段打炮。当喜奎出台亮相,头一句唱下来获得满堂好。一炮打响,在津门一唱即红。后她又结识了梅花大鼓名家金万昌,她又学唱梅花大鼓。之后她在群英戏园和小梨园曲艺厅演唱。她与京韵大鼓名家小彩舞同台演唱,小彩舞对她要改进唐山大鼓的设想十分赞成与鼓励。喜奎又在大观园曲艺厅和京韵大鼓名家白云鹏同台演唱,深得白派的迪。她在津门演唱到1945年抗战胜利返回北平。喜奎把各流派唱腔逐步融进唐山大鼓腔内,几经磨练由唐山大鼓改成奉天大鼓,最终创成魏派大鼓“奉调”。

1950年后,她和曹宝禄等艺术家在马少波、老舍等人的建议下,以单弦牌子曲当基调,创成了一个新剧种,于1952年初选择了老舍剧本“柳树井”,并请老舍商讨,在老舍支持下魏喜奎积极投入排练,老舍兴奋提出“新剧种由单弦牌子曲演化发展形成北京地方戏,可以叫“曲剧”,于是剧种由此而得名。“柳树井”公演时盛况空前。老舍先生偕夫人观看,文管处领导同来看戏。观众反映强烈,轰动一时,连演连满,影响颇大,新剧种成为剧坛一枝新花。1957年初,演出《杨乃武与小白菜》,并拍成彩色影片。1984年2月,创演戏曲独唱会,一人演唱梅花、京韵、乐亭、奉调四种大鼓,单弦及曲剧选段,开戏曲演员办独唱会之先河。

艺术交流

1987年7月,率中国曲艺团赴美国演出。1992年3月,应邀赴台湾举办“海峡两岸鼓曲大展”演出,并再几所大学讲课,成为海峡两岸隔绝40年戏曲界正式前往台湾做艺术交流的第一人。1995年3月,成立“魏喜奎艺术发展促进会”。

任职情况

北京解放后历任北京市曲艺工作团副团长,北京市曲艺团副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曲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主席。曾任历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常委。

主要作品

擅演曲目有:奉调大鼓《李大成救火》、《渔女和战士》、《宝宝娶亲》、《宝玉哭灵》,北京曲剧《罗汉钱》、《红花向阳》、《杨乃武与小白菜》等。

获奖情况

1957年,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在“东方歌唱比赛”中荣获金质奖章,成为北方曲艺界荣获国际奖的第一人。

活动年表

1949年7月22日,农历己丑年六月廿七日:中华全国曲艺改进会筹委会成立

中华全国曲艺改进会筹委会成立,连阔如任社长,演员有单弦艺术家曹宝禄、奉调大鼓艺术家魏喜奎先生、演唱拆唱八角鼓的顾荣甫、尹福来,唱河南坠子的姚俊英、马玉萍,唱琴书的关学曾先生。

1951年3月12日,农历辛卯年二月初八日:中国人民第一届赴朝慰问团赴朝

3月12日至5月底,以廖承志为总团长,陈沂、田汉为副总团长的中国人民赴朝慰问总团赴朝,北京文艺界有23人参加了由部分曲艺杂技演员组成的“赴朝慰问团曲艺服务大队”,领队张辅臣,队长连阔如,副队长曹宝禄,演员有高元钧、侯宝林、郭启儒、常宝堃、魏喜奎、高凤山、孟宪友、孙砚琴、尹福来、顾荣甫、金业勤三兄妹等。中华杂技团部分演员也参加了这次赴朝慰问演出。北京市文联编辑沈彭年随队前往。

1953年10月4日,农历癸巳年八月廿七日: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赴朝

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5000余人离京赴朝,总团团长为贺龙,老舍为14人总团副团长,刘芝明任文艺工作团总团长,马彦祥任文艺工作团副总团长。参加慰问团的北京市的艺术家有:梅兰芳、洪深、陈沂、史东山、程砚秋(第一总分团副团长)、谭富英、裘盛戎、马连良、新凤霞、陈书舫、喻宜萱、王昆、张君秋、良小楼、白凤鸣、关学曾、尹福来、顾荣甫、魏喜奎、王世臣、李忆兰、邢韶英等;上海市的艺术家有:周信芳(任副总团长)、袁雪芬、丁是娥、石筱英;武汉高盛麟、陈鹤峰、王玉蓉、于宗琨、陈伯华;以及袁金凯、常香玉、丁果仙等。北京市文联和北京市文艺处干部江山、考诚分别担任慰问团评剧团的协理员、辅导员赴朝协助工作与体验生活。

在朝鲜前线,周信芳、梅兰芳合演《打渔杀家》,周信芳、马连良合演《群英会·借东风》,程砚秋演出《骂殿》、《三击掌》,程砚秋、马连良合演《审头刺汤》、《法门寺》、《甘露寺》、《桑园会》等剧,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的亲切接见。

各艺术表演团体在朝经过两个多月的慰问演出后,先行陆续回国。

1957年,农历丁酉年:北京市曲艺三团并入北京市曲艺团

北京市曲艺三团合并到北京市曲艺团,北京市文化局在经济上给予一定帮助,并委派政治辅导员,加强党的领导,该团遂成为民营公助的文艺团体,改名为北京曲艺团,团长高凤山,副团长魏喜奎。演员有王世臣等。

1963年4月4日,农历癸卯年三月十一日:曲剧《夺印》的剧本移植、改编、表导演和音乐问题座谈会举行

4月4日和4月5日,剧协北京分会筹委会邀请文艺界人士,就曲剧《夺印》的剧本移植、改编、表导演和音乐问题举行座谈。会议由曹禺、马连良主持,邢韶瑛、魏喜奎、冯其庸、刘汉章、刘书方、李慕良、张肖虎、傅雪漪等出席了会议。

艺术发展

奉调大鼓,是魏喜奎在唐山大鼓的基础上发展变化,于新中国建立前夕创成的;北京曲剧则是北京解放后,由魏喜奎与曹宝禄、顾荣甫、尹福来、关学曾、孙砚琴等,发展拆唱八角鼓的形式试演,经老舍、马少波二位帮助创成的。魏喜奎创成奉调大鼓这个曲种,已经十分难得了,如何能创成一个剧种,跻身于戏曲名家之中?考其原因,与魏喜奎自幼小至青年时代,不断接触戏曲名家有关。她原籍唐山,但生于京东蓟县。自小便觉得唐山皮影戏有唱有表演,比她父亲单凭说唱而没有表演的乐亭大鼓更吸引人。她七八岁时,随父亲在天津演唱,受到评剧名家鲜灵霞青睐,让弦师教她唱评戏。12岁时,随父亲到北京,在纪念曲艺界祖师爷周庄玉的名演员联袂演出中,以唐山大鼓《黛玉归天》一举成名。次年纪念周庄玉时,她被安排在反串京剧《打面缸》中,扮演主角周腊梅。负责人曹宝禄带她到演这出戏拿手的于连泉先生家请求指点。于先生看出她是演戏的坯子,不仅教会她这出戏,还教给她练眼神、练脚步的方法。后来魏喜奎又在开明戏院屋顶花园消夏演出的几个月里,认识了评剧名家白玉霜、小白玉霜母女和京剧新秀吴素秋,她与小白玉霜、吴素秋成为十分要好的“戏曲三姐妹”。一直到新中国建立后,她们共同当选为北京市妇联执委,共同建立戏曲界妇女联谊会,她不断受到这两位姐姐的艺术熏陶。这些,都是她能从一个曲艺演员,半路出家成为戏曲演员的先决条件。曲剧创成后,在不断排练古装戏时,魏喜奎又得到京剧名家荀慧生、马连良和昆曲名家白云生、顾森伯的教导,也受到评剧名家筱俊亭、袁凤霞的点拨。魏喜奎她们的曲剧越演越红,不仅进康游艺社,就是彭真市长特为在广德楼基址上,为他们修建的容纳400名观众的前门小剧场,也难满足观众需求。于是,彭真市长把可容千人以上的西单剧场拨给他们。这里正与马连良先生住所南北为邻,仅隔一条马路。马先生不断前来串门谈艺。告诉他们《杨乃武与小白菜》戏中,如何请“蹲儿安”,如何使身段。看过《啼笑因缘》,则指出:沈凤喜被困军阀刘将军家里,看到未婚夫樊家树的信,不能一哭了之。马先生说:“如今这段个唱口,应当加一大段抒情的唱。”这里的唱,便是据此加上的,而且已成为这出戏里的名唱段。荀慧生先生看过《杨乃武与小白菜》提出:“小白菜在刑部堂与巡抚堂,两场的恐惧感不能雷同。要在程度上有区别:一是还寄托翻供的希望,一是万念俱灰。”筱俊亭在沈阳看过《罗汉钱》后跟魏喜奎说:“找钱时少用背身;演员屁股对观众尤为大忌。”诸如此类,使魏喜奎受益极大,不仅在40多年的演戏过程中成功地塑造出古今中外60多个不同类型的妇女形象,而且年逾六旬时,还应北京京剧院之邀,与京剧名丑艾世菊、李庆春等合演《打面缸》。1993年,为纪念她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结交的好友、与她共同获得金奖的京剧名家关肃霜逝世两周年,魏喜奎与关的弟子邢美珠、乔丽、李佩红合演关肃霜代表作《铁弓缘》,扮演主角陈彩英之母,留下一段梨园佳话!

标签: 魏喜奎

更多文章

  • 程俊英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程俊英

    程俊英,福建福州人。在北京求学期间参加五四运动,毕业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1993年2月20日,程俊英与世长辞,终年93岁。中文名:程俊英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福建出生日期:1901逝世日期:1993.02.20职业:教授,社会活动家毕业院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主要成就:编写注释《

  • 市川昆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市川昆

    市川昆(KonIchikawa),1915年11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三重县伊势,日本演员、编剧、导演。1933年,以美工师的身份加入东宝JO摄影所。1936年,市川昆转行导演助理,师从伊丹万作。1948年,执导剧情片《无止境的热情》。1955年,拍摄个人第一部关注罪恶感的黑色心理情节剧《心》。1956

  • 龙开富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龙开富

    龙开富(1908~1977),湖南省茶陵县火田白腊(今红色农场)人。1926年参加农民运动,1927年11月参加工农革命军,192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建国前的不同时期主要任职有:中央军委直属政治处主任、中央军委后勤生产指挥部主任、四野四十四军后勤部长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沈阳军区后勤

  • 苏炳文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苏炳文

    苏炳文(1892-1975),字翰章,辽宁新民人,国民革命军中将,抗日名将。保定军校第一期毕业,1925年进入东北军。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坚决抗日,至1932年12月弹尽源绝撤出至苏联,1933年回国,抗战后任上将军事参议官。新中国成立后,出任政协委员,1975年5月22日去世。中文名:苏炳文

  • 段龙章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段龙章

    段龙章,1920年2月出生于陕西省耀县一个破产地主家庭(解放后定为贫农),十四岁高小毕业,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七年在西安合众书报社当学徒,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十月考入山西运城“民大二分校”,一九三八年三月被派到牺盟会乡宁中心区流动工作队任宣传员,同年十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中文名:段

  • 萧明华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萧明华

    萧明华(1922—1950),女,汕头潮阳人,出生于浙江嘉兴县,早年考入河南省立开封师范。抗战爆发,随父母辗转到达重庆,1941年从重庆师范学校毕业。1947年在北平参加地下工作,1948年毕业于北平师院中文系,同年6月被中共冀中敌工部派往台湾进行情报工作,公开身份是台湾师范学院的教师。1950年2

  • 张暖忻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张暖忻

    张暖忻(1940.10.27-1995.5.28),196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中国内地女导演。以《沙鸥》一片获1982年金鸡奖导演特别奖。接着又拍摄了《青春祭》、《北京,你早》。张暖忻是纪实美学最早的实践者。她的几部作品,显示了她在电影美学上的不懈的探索。中文名:张暖忻国籍:中国出生地:内

  • 旷伏兆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旷伏兆

    旷伏兆(1914—1996),江西省永新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工作领导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姓名:旷伏兆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中国江西出生日期:

  • 王宗槐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王宗槐

    王宗槐(1915—1998),原名王永开,乳名二伢子,1915年8月15日出生于江西省万载县柏树街白茅冲一户贫农家庭。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5次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中,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三分区政治部主任、四分区副政委,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

  • 危秀英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危秀英

    危秀英(1910-2005),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参加了长征的女红军。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代表,第一、二、三、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江西省政协委员、常委,第五届江西省政协委员,享受副省长级待遇、省长级医疗待遇的离休老干部。中文名:危秀英国籍:中国出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