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邓铁梅

邓铁梅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晴天 访问量:3122 更新时间:2024/1/5 0:37:30

邓铁梅(1892年10月29日-1934年9月28日),出身镶红旗满洲佐领,生于辽宁省本溪县(今本溪市)磨石峪邓家村,抗日将领。

基本资料

名:邓铁梅

国籍:中国

民族:满族

出生地:辽宁本溪

出生日期:1893年2月15日

逝世日期:1934年9月28日

职业:东北民众自卫义勇军第28路军司令

人物生平

1898年进入私塾学习。

1931年冬,曾任凤城警察大队长和公安局长的邓铁梅,深感亡国之痛,

于10月下旬成立了“东北民众自卫军”。

一个多月后,队伍发展到2000人,活动在丹东、凤城、岫岩、庄河一带。他们到处袭击日军,解救抗日爱国同胞,震慑敌胆,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吸引更多的抗日志士参加到自卫军中来。

到1932年秋,东北民众自卫军已发展到1.5万余人,组成八个团,两个大刀队。

九·一八事变后,邓铁梅返回凤城,

于1931年10月召集旧部150余人。

在凤城顾家堡宣布成立东北民众义勇军,后改称东北民众自卫军。

到1931年12月份作战人员已发展到1500余人,建制上分3个大队和一个大刀队。

1931年12月26日夜,东北民众自卫军兵分4路,第一路负责切断电话线使凤城守敌断绝与安东(今丹东市)站的敌人联系;第二路在四台子伏击从连山关、鸡冠山北来的增援之敌;第三路进攻火车站,消灭火车站守敌;第四路冲进县城进攻日本守备队和伪警察署。晚10时,战斗开始,次日凌晨4时结束。战斗共击毙日军10余名,缴获步枪300余支,轻机枪3挺,迫击炮2门和大批弹药,捣毁了日伪行政机关。解救出监狱中的抗日人士50余人。战斗结束后自卫军退出凤城。此次战斗的胜利使自卫军的队伍更加壮大。自卫军编制由大队扩编为9个团。1932年3月,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派代表苗可秀与邓铁梅联系,救国会委任邓铁梅为东北民众义勇军第28路军司令。

1932年5月,作战人员发展到1.6万人。

1932年12月,日军调集1万余人进行围剿,由于自卫军火力与指挥经验的不足,自卫军在围剿只剩下5000余人。

1933年4月15日再次进行围剿,日军采用步步为营,实行保甲连坐法,使自卫军损失惨重,只剩下1000余人。自卫军只得化整为零,进行游击战。

1934年5月27日,邓铁梅因患了痢疾,被秘密送到凤城县小蔡沟张家堡子一家张姓亲属家中养病,但被叛徒沈廷辅探知。

5月30日晚,邓铁梅被沈廷辅带领的伪便衣暗杀队捕获。

1934年9月28日夜,邓铁梅在日军百般劝降无效下被杀害。

1935年中共发表的《八一宣言》中,称他是“为救国而捐躯的民族英雄”。

1988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重要事迹

组织东北民众自卫军

东北民众自卫军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丹东地区建立较早、影响较大的一支民众抗日武装,它的发起人和组织者是曾在凤城警界任职多年的邓铁梅。

九一八事变时,邓铁梅正困居锦州。他亲眼目睹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无限愤慨地说,“政府无能当政,军队有土不守,真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于是,他拜见了正在锦州指挥防守的辽宁省警备处长黄显声,其陈述了自己决意发动民众进行武装抗日的想法,当即得到黄显声的赞同和支持。黄显声还建议他回凤城,利用其在凤城人地两熟的有利条件,组织民众抗日武装。

1931年10月初,邓铁梅携同好友云海青一道乘火车潜回凤城,随后便用走亲访友的形式在凤西山区进行联络和串联,密谋举旗抗日之事。最后来到时凤城四区小汤沟的顾家堡子。10月下旬的一天,邓铁梅在顾家大院召开大会,宣布成立东北民众自卫军。会上,大家公推邓铁梅为司令,并确定自卫军的宗旨是“武装抗日,保卫家乡”。

自卫军成立的消息对同仇敌忾的辽东民众来说,无疑是一曲出征的战歌,催发了无数爱国志士的热血激情,四方乡里前来投奔者络绎不绝。到1931年12月中旬,队伍已达1500多人。根据作战需要,部队编成三个大队、一个侦察队和一个大刀队(或称武术队)。12月26日,自卫军打响了抗日救国的第一仗-夜袭凤凰城。此役,自卫军不仅毙伤日伪军50余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捣毁了县衙门,砸开了监狱,放出了“九一八事变”以来被捕的爱国志士,还砸了日本特务机关-平井药房。这一仗打出了自卫军的声威,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

领导自卫军抗日活动

1932年3月,东北民众自卫军司令部移至尖山窑(现岫岩大营子镇)。在此,自卫军开始扩编。司令部下设八大处。时,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派苗可秀等人到邓部考察,后将邓部统编为东北民众自卫义勇军第二十八路军,任命邓铁梅为司令。同年7月,自卫军移师龙庙。在此,邓铁梅进一步完善了自卫军的组织机构,健全了司令部下设的八大处,又成立了5个局,建立了2个厂,还在抗区发行了与小银元等值使用的军用钞票-老邓票。此外,同年秋,邓铁梅还采纳了总参议苗可秀的建议,在尖山窑成立了军官学校。

自卫军一成立,邓铁梅就向全体官兵约法三章:抗日救国,保民第一;不妥协,不投降;不扰民,不调戏妇女。为部队制定了四大纲领:智、勇、仁、信。提出的斗争口号是:不爱钱,不怕死,军民一体,抗日救国,收复失地。要求官兵们做到:不打人,不骂人,不惊扰人,不欺负人。还要做到“三愿”:愿吃剩饭,愿睡凉炕,愿给群众干活。为确保这些规章制度得以实施,自卫军还特设了军法处和政治处,专门负责向官兵和群众宣传抗日救国意识和自卫军的宗旨、纪律,处理违纪官兵。人们拥戴这支队伍,称这支队伍为“冷饭队”,冒着生命危险千方百计地帮助这支队伍。而自卫军也以智取卡巴岭、夜袭龙王庙、狙击黄土坎、炮轰福聚兴等军事斗争狠狠地打击日本侵略者。对此,日本侵略者是恨之入骨,施展了种种伎俩想方设法地企图瓦解这支队伍。先是两次招抚诱降,后是四次武装讨伐,步步为营,处处设岗,到处围剿残杀自卫军及抗日群众。仅1933年一季度,三角抗区被杀害的军民就达8728人。这时,自卫军缺衣少粮,弹药匮乏,处于内外无援的境地,队伍也从鼎盛时的万余人,减少到4000余人。1934年四、五月间,邓铁梅召开会议,决定采取小部队分散活动的办法,利用青纱帐继续坚持斗争。此后,自卫军进入艰难阶段。他们几乎天天都有战斗,一天能转几个地点,却常常是成天见不到群众,经常没有饭吃。他们大部分时间住在山上,部队得不到休整,伤员得不到医治,队伍减员至1000多人。进入冬季,自卫军处境更加艰难。在此情况下,1934年初,自卫军部分将领召开会议,决定将部队改编成若干支队,化整为零,分散活动。

不幸牺牲

1934年5月,邓铁梅由于长期奔波,身患重病,不能随军活动;便秘密来到凤城县小蔡沟张家堡子亲属家中养病,不料为特务侦知,将邓捕去,并立即解往奉天(今沈阳),监禁在伪警备司令部军法处。日伪高级官员,曾以高官厚禄诱降,邓不为所动。在敌人法庭上,慷慨陈词,历数日本侵略者侵华罪行,并开始绝食。有一天,一个日本军官来到狱中,伪装斯文地说了些佩服、敬仰之类的话,然后请邓铁梅在其折扇上题字。邓当即挥笔疾书了十四个字:“五尺身驱足惜,四省失地几时收”。表明了誓死的决心。日伪内部通报也称:“邓铁梅已抛弃生死之念,求死更重于求生。”1934年9月28日,邓铁梅被杀害在奉天伪陆军监狱。时年四十三岁。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中,列举了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而捐躯的民族英雄中,就有邓铁梅的名字。

1934年9月,东北民众自卫军总司令邓铁梅牺牲。之后,苗可秀扛起了三角抗区抗日大旗,率领着另一支抗日队伍——中国少年铁血军与日本侵略者了更顽强、更壮烈的斗争。

历史记忆

在隋家大院,89岁的周振东提起70多年前名震辽南地区的东北民众自卫军时,仍然显得十分激动,每次回忆到东北民众自卫军与当地老百姓一起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时候,老人脸上就会出现自豪的笑容。周振东的家里人说,平时很少听他说起这个院子的历史,老人是一个很平静的人。历经70多年的风雨,隋家大院和任何一个农家院一样,有几分杂乱和破旧。但从它宽阔的大院和东西两排房子上,我们依稀可以想象它当年的风采。据说,邓铁梅当年领导的东北民众自卫军的军需和供给,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当地大户人家捐赠的。隋家大院很有可能就是当时的主人为帮助邓铁梅建立军官学校捐出来的房产。周振东老人证实了这一推测,“当年邓铁梅的军队的后勤供应,大部分都是靠各界爱国人士支援。当年的军官学校有好几百学员,隋家大院当时应该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宅子。”上个世纪70年代,隋家大院分给了几户人家居住,经过多年变迁,隋家大院当年主人的情况已经无法考证。

邓铁梅率领东北民众自卫军在大营子抗日期间,周振东老人只有十几岁,他回忆说,1932年秋,大营子和二道洋河等地发生了自然灾害,农民缺衣少粮,自卫军的的生活就更为艰苦。“当时的他们没什么像样的武器,大多数人用的都是套管枪、土炮和大刀。部队常常吃不上饭,有的人在战斗中负伤了也没有药治。”据资料记载,邓铁梅为了解决部队的供给问题,曾经在黄海岸边接管数处盐滩,以食盐为本金,发行了军用钞票在三角抗区流通。大营子一带,从1932年开始,老百姓日常都用自卫军印的钱。我们想寻找一些当年邓铁梅发行的钱币,但周振东老人说,从解放后就再没见过当年的钱了。在艰苦的环境中,邓铁梅虽然利用山区迂回作战,率领部队发动了大小战役百余次,但随着日军对三角抗区围剿力度不断加大,自卫军的战斗力量逐步被削弱。周振东老人告诉我们:“在自卫军面临缺衣少食,内外无援的情况下,日本人开始对这一地区实行扫荡似的打击,自卫军虽然顽强作战,但一些大的乡镇还是被日军占领,到了1933年,军官学校就停办了。”

在返回镇政府的路上,大营子镇的宣传委员对记者说,大营子由于是东北自卫军的总部,1933年开始,日军集中力量对这一地区进行了围剿,在许多乡镇安置了据点,实行了保甲制度和连坐法,与自卫军有联系或支援自卫军的老百姓都被残忍地杀害。在几次围剿中,东北民众自卫军的兵力锐减,邓铁梅也因为患病离开了司令部,暂时到岫岩哨子河亲戚家养病。

邓铁梅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不久之后,邓铁梅在养病期间因叛徒告密被敌人抓走。据说,日军使用了各种办法劝降邓铁梅,但邓铁梅都没有屈服。1934年9月28日,邓铁梅被秘密杀害。

在著名的《八一宣言》中,邓铁梅的名字和瞿秋白、方志敏等一起被列为“为救国而捐躯的民族英雄”。

后世纪念

在凤城市郊的南山脚下,有一座刻有“邓铁梅、苗可秀永垂不朽”字样的墓碑,他们是凤城市有名的抗日英雄,为缅怀两位英雄,“邓铁梅路”、“苗可秀街”在建国初期便在凤城百姓中传叫开来……

在丹东市帽盔山脚下,有一条进入市区的道路——国桢路,这是丹东市民为纪念我市的第一位共产党员任国桢而以其名命名的街路。这三条街道,是丹东地区仅存的三条以人名命名的街路。

邓铁梅路

据凤城市民政局地名办徐主任介绍,邓铁梅路位于凤城市区中心,贯穿城区南北,南起苗可秀街,北止凤山路,全长约3公里。1948年,为了纪念抗日英雄邓铁梅烈士,当时的凤城县政府将这条县区主干路命名为“邓铁梅路”。

1993年,由于新的民政法规规定,街道名称不得以人名命名,凤城市地名办曾一度想将“邓铁梅路”和“苗可秀街”更名,但在面向社会各界征求新街路名称意见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市民仍建议保留原名。当时,一些老同志为了保留住这两条街路的名称,多次找到地名办,阐述保留原名的历史和教育意义,最后凤城市地名办顺应民意,正式确定了这两条以抗日英雄名字命名的街路名不变。

邓铁梅抗日故事

“邓铁梅和苗可秀,他俩是抗日英雄嘛!”在凤城市的大街小巷,当记者随机询问市民,邓铁梅和苗可秀是谁时,无论是白发老者,还是年幼孩子,他们都会用一致的语气、一致的语言回答。这让记者切身感受到,凤城市民对两位抗日英雄的敬意,已铭刻在每一名市民的心灵深处。近日,记者在丹东和凤城地名办了解丹东地区这三条以人名命名的街路名称由来时,也收集到了不少三位历史英雄的故事。

邓铁梅队伍被称“冷饭队”

在凤城和岫岩交界处有一个三面环山的大营子镇。据当地人介绍,该镇政府办公大楼所在地,便是当年邓铁梅曾经指挥东北民众自卫军抗日的司令部。

据镇里的老人讲,该镇的隋家大院曾经住过很多邓铁梅的部队。邓铁梅也经常在大院里开会,他的手下当时对百姓很好,他们常吃剩饭、睡凉炕,而且还经常干些农活儿,因此老百姓都管他们叫‘冷饭队’。”

因叛徒出卖被害

1934年5月30日深夜,由于叛徒沈廷辅的出卖,邓铁梅在岫岩张家堡遭到敌人逮捕。6月2日,邓铁梅被押往凤城。6月5日又被押往沈阳。

邓铁梅被押解到沈阳陆军监狱后,受到了日伪高级官员的“热情”接待。这些人走马灯般地轮流“探望”。有一天,一个日本军官又来到牢房,见邓铁梅正在桌旁练字,走过来装模作样地夸赞了几句。邓铁梅冷冷地说:“今天我不舒服,不愿多讲话。”日本人讨了个没趣,但还是掏出了一把纸扇,厚着脸皮请邓铁梅在上面题几个字留念。邓铁梅冷眼看了看他,接过纸扇,慨然挥毫,写下两行大字:“五尺身躯何足惜,四省(指我国东北地区)失地几时收。”1934年9月28日凌晨5时30分,在百般劝降未果之后,日军将邓铁梅秘密杀害。

(1)资料来源:林.《满族宗谱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ISBN7807221712

标签: 邓铁梅

更多文章

  • 孙明瑾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孙明瑾

    孙明瑾,中国国民党爱国将领,著名抗日英雄。曾参加北伐战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转战各地,屡挫强敌,以战功升任陆军第十军第十预备师少将师长。1943年12月初,在日军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之际,孙明瑾临危不惧,亲临前线指挥,被敌弹击中,尔后壮烈殉国。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中将。1956年5月,中华人

  • 钟汉华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钟汉华

    钟汉华(1909-1987),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三、届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文名:钟汉华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

  • 杨振基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杨振基

    86岁。他是我国著名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曾孙,太极拳宗师杨澄甫次子,1931年杨澄甫亲定传人表中最后去世的一位弟子。中文名:杨振基国籍:中国出生地:河北省永年县闫门寨村出生日期:1921年6月20日逝世日期:2007年3月27日主要成就: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1926年起即跟随父亲杨澄甫学习正宗嫡传

  • 孙德成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孙德成

    孙德成(1953年2月18日-2012年9月5日),出生于中国台湾,台湾著名资深配音员。《小飞侠》是其成名之作,配音作品:《戏说乾隆》中的四爷、电影电影《赌神》中为周润发、《赌圣》中为周星驰、《倩女幽魂》中为张国荣配音。2012年9月5日9时40分,孙德成因肝癌病逝,享年59岁。中文名:孙德成国籍:

  • 周文轩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周文轩

    香港著名工业家,曾任南联实业主席,他在工业界的成就早已被肯定;而近十多年来,他热衷中医药研究发展的推广保健,创立香港保健协会,百草堂有限公司,致力中医药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中文名:周文轩国籍:中国出生地:香港出生日期:1903年逝世日期:2007年11月23号职业:工业家,南联实业主席主要成就:

  • 白庚延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白庚延

    白庚延,祖籍河北景县,1940年出生于山东省德州市,1962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曾任天津美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美展评委等职,在美院教学期间,对教学体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同年师从王颂馀先生修山水、书法、画论,所作山水继承传统,并取西画之长,朴实厚重,气势畅达。中文名:白庚延国籍:中

  • 西村晃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西村晃

    西村晃(KôNishimura,1923年1月25日-1997年4月29日),生于北海道札幌市,毕业于关西学院中等部,后进入日本大学专门部艺术科。日本男演员。作品有《风雪20年》、《真空地带》、《亿万长者》、《被盗的欲望》、《猪和军舰》、《伊豆的舞女》、《华丽的家族》等。中文名:西村晃外文名:KôN

  • 于希宁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于希宁

    于希宁(1913—2007),山东潍坊人,原名桂义,字希宁,及长以字行。别署平寿外史,鲁根、管龛、梅痴,斋号劲松寒梅之居。于家世代以翰墨著称。诗文歌赋,传名于后世者,不乏其人。擅国画。原山东艺术学院名誉院长。中文名:于希宁别名:桂义国籍:中国出生地:山东潍坊出生日期:1913逝世日期:2007职业:

  • 于宝林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于宝林

    于宝林(1921-2005):1921年10月出生,回族,天津人。1937年拜张振圻为师学习单口相声和太平歌词。1943年拜马寿岩为师学习评书,评书艺名于枢江。1952年拜马三立为师,艺名于笑澜,擅长表演相声。中文名:于宝林国籍:中国民族:回族出生地:天津出生日期:1921年10月逝世日期:2005

  • 银达子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银达子

    银达子(1895-1959)河北梆子老生演员,兼擅老旦,因为他的嗓音柔润甘甜,有如银铃清新悦耳,故取名银达子。银达子原名王庆林,天津南郊人,12岁起随老演员达子红学河北梆子,工老生。学艺刻苦,善于揣摩钻研,得其神韵。1914-1928年除在天津市演出以外,还远去辛集、南宫、宝坻、霸县一带演出。中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