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公孙衍

公孙衍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07 更新时间:2024/1/15 6:21:39

公孙衍,名衍(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曾任魏国犀首(官名。战国魏置。《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犀首,天下之善将也,梁王之臣也。”)之官,人因以“犀首”称之。最初出仕魏国,后为秦惠文王所用为秦将,因替秦国收复河西,而受封大良造。后离秦,再仕魏国,首倡联合山东诸国共同抗秦。曾佩五国相印,名盛一时。后因合纵失败,加之不断卷入列国政争,而被魏国、韩国弃用。晚年,一说死于魏国政争,一说被秦武王尊为相邦,死于秦。

基本资料

本名:公孙衍

别名:犀首(官名)

出生地: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

主要成就:收复河西,助秦破魏,合纵攻秦

外文名:GongSunYan

国籍:魏国

民族:华夏族

职业:纵横家、政治家、军事家

信仰:纵横派思想

人物生平

秦将生涯

公元前360年,公孙衍在魏国阴晋出生。最初曾仕魏国,后于公元前342年前往秦国参军,并因功逐步晋升为将军,参与到秦国与魏国之间的河西之争中。

公元前333年,公孙衍率领秦军向魏国发起了进攻。此时的魏国既缺精兵,又缺良将,根本抵挡不住秦国的强大攻势,只好割地求和——割阴晋与秦国修好。

公元前331年,秦派大良造公孙衍率军攻魏,两国军队在雕阴激烈交锋,全歼魏军8万余人,俘虏主帅龙贾。经此一役,秦国已实际占据了河西之地。魏惠王便顺水推舟,把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向秦国求和。而公孙衍凭借雕阴之战的军功,获得了爵位大良造。

失意离秦

魏惠王割让河西之后,派人重金贿赂公孙衍。于是公孙衍向秦惠王提出,趁秦魏暂时和好之机,进攻别的国家。

就在这时,张仪来到了秦国。他告诉秦惠王,魏国四面受敌,正是伐魏的良机。公孙衍顾私利而忘公义,让秦国进攻西面的游牧民族,实属误国之举。魏国有霸主的根基,如果它缓过劲来全力攻秦,秦国恐怕就很难对付了。

秦惠文王被说得如梦初醒,立即起用张仪为客卿。

此前,公孙衍因雕阴之功,已经封爵大良造,原本最有希望成为下一任相邦。然而,秦惠文王在相邦樛游去世之后,对公孙衍和张仪不同的路线进行权衡后,任命张仪成为新一任相邦。公孙衍大失所望,加之张仪在朝堂上对他的排挤,他不得已离开秦国,投奔魏国。

魏惠王得知公孙衍返魏,任命其为犀首(一说相邦),令其统领魏国军队。

首倡合纵

此时,魏国已经千疮百孔,国力衰退。于是,公孙衍就想拉拢别的国家,靠联合出击取胜。

公元前325年,与田盼合兵,大破赵韩联军。他首先找到齐国名将田朌,动员他出兵一起进攻赵国,还说只要出兵五万人,就可以很快打败赵国。田朌认为他说得太容易了,恐怕以后会带来大麻烦。公孙衍说,如果说得太难了,两国的国君就不同意出了。等出兵之后,两国国君见有危险,肯定会派兵增援的。后来果然如此,赵国被联军打得大败。

合纵首尝胜果,引起了秦国的高度警觉。为防止齐楚魏合纵对秦国带来的威胁,张仪软硬兼施,极力破坏公孙衍的合纵策略。他亲自率兵攻打魏国,迫使魏国依附秦国,又与齐楚两国大臣相会,拉拢齐楚,成功地破解了三国合纵。

当时,魏国宰相的惠施也主张合纵,多次陪同魏惠王朝见齐威王。魏惠王与齐威王互相推尊为王,又派太子出使齐国为人质,与齐国结盟。但是,由于张仪的破坏,合纵策略暂时遭到失败。在这种形势下,公孙衍和惠施开始拉拢韩、赵、燕、中山四国,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五国相王”事件。

惠施和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目的当然是联合各国,与秦国对抗。但此做法遭到了齐、楚国等国的反对,秦国更是极力破坏。为了拉拢秦国,楚国打算废掉魏国现任太子,立在楚国的魏公子为太子,还派兵攻打魏国,占领8个城邑。齐国也向魏国边境发兵。

至此,五国君主虽互相称王,但是合纵抗秦的初衷却没有达成。

出任魏相

合纵再次失败后,魏国开始全面倒向秦国。魏惠王为了联合秦国对抗齐、楚的入侵,罢免了主张合纵的宰相惠施,改任张仪为魏国相邦。

此时,秦国虽然已经对外宣布免去张仪的相职,但张仪实际上却是身兼两国相邦,目的是更有效地推行他的连横策略。此时的秦国,已完全掌握了黄河天险,控制了东进中原的要道,进可攻,退可守,对各国威胁很大。

张仪当上魏国的宰相后,秦国便向魏国和韩国借道进攻齐国。齐威王派军应战,顽强抵抗,大胜秦军。

秦国的这场失败,使张仪的连横策略遭受挫折。魏国内部主张亲齐的势力再次抬头。齐、楚两国要求驱逐张仪,魏国也派出使者到楚、赵、燕等国游说,争取合纵。

公元前319年,魏惠王薨。继位的魏襄王期望通过合纵,夺回被秦国侵占的河西、河东之地。于是,力主合纵的犀首公孙衍被魏襄王迎为相邦,而张仪则被逐回到秦国。

公孙衍出任魏国相邦之后,先后出访赵国、韩国、燕国、楚国,游说诸国与魏国联合,对抗秦国。在得到列国首肯后,以抗秦为目标,以楚怀王为纵约长的合纵联盟再次形成。公孙衍说服诸侯,组织起魏、赵、韩、燕、楚五个国家的兵马,联合出兵攻打秦国。

拉拢义渠

公孙衍不仅注重联合东方各国,甚至把秦国西方的小国义渠,也拉进了合纵伐秦同盟。

义渠是西方游牧民族政权,多年来始终与秦国为敌。在公孙衍积极组织合纵之际,义渠的国君恰好来到魏国。公孙衍求见义渠君,告诉他,秦国和东方各国交战时,就会奉上重礼讨好义渠;与各国和平时,就会掠夺义渠。他希望义渠国君警惕这一点,不要被秦国所蒙蔽。后来,秦国出动大军攻打韩国时,献上“文绣千匹、好女百人”与义渠修好。义渠君果如公孙衍所言,趁机发兵攻打秦国,在李帛大破秦军。

攻秦失利

公元前318年,配五国相印的公孙衍作为攻秦联军的主帅,正式发动了对秦国的攻击。此为战国历史上第一次对秦合纵,也是公孙衍个人威望的顶峰。

但由于各国利害不同,各国君主各有打算,实际出兵攻打秦国的,只有韩、赵、魏三国。

联军气势汹汹攻到函谷关,遭到秦国出兵反击,结果竟不堪一击,一战而溃。魏国遭受损失较大,转而向秦国请求讲和,于是五国纷纷退兵。秦国乘胜追击,攻打没有求和的赵国。齐国也落井下石,趁机进攻赵国。赵国连遭惨败,大将几乎丧尽,损兵8万多人。“五国伐秦”宣告失败。

公元前314年,“五国伐秦”失利的四年后,秦国对其背后的义渠发起反击,调集重兵从东、南、西三面入侵义渠,先后夺得义渠二十五城,义渠国土大大缩小,无力再参与公孙衍所组织的联合攻秦行动。

再任韩相

公元前318年,公孙衍发动五国合纵攻秦失败后,魏国大臣田需乘机指责、中伤公孙衍。魏襄王不再信任公孙衍,魏国大权接着由田需所掌握。公孙衍在魏国呆不下去了,打算到韩国去。

公孙衍对中伤自己的田需十分不满,于是就向魏襄王建议请齐国公子孟尝君田文接替自己当相邦。魏襄王同意后,公孙衍到齐国请来了田文,自己则去韩国当了相邦。

这样,公孙衍为韩国相邦,田文为魏国相邦,而且取得齐国宰相田婴的支持,合纵的形势又好转了。

在公孙衍的策划下,新一轮的合纵运动已经紧锣密鼓地。秦惠王为此深感不安,决定发兵攻打韩国。战斗打响后,韩国明显不占优势,其他盟国竟然无人发兵相救。

前线日益吃紧,主张和秦连横的韩国大臣公仲朋,建议割地讲和,与秦国一起伐楚。楚怀王听到这个消息,则听从谋士陈轸的建议,作出出兵救韩的样子,让战车停满了通向中原的大道。韩国接到报告,非常高兴,立即下令取消了入秦求和的计划。

秦王大怒,下令向韩国发起更加猛烈的进攻。两军相持一年多,韩军被打得大败。公孙衍无力回天,只好逃走。

晚年归秦

自韩国逃走之后,公孙衍再次回到了魏国。然而由于魏国基本上放弃了合纵战略,采取对秦亲近的策略,作为合纵推动者的公孙衍便在魏国的政坛上逐渐被边缘化。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薨,其子秦武王继位。秦武王素与张仪不和,不自安的张仪便离开了秦国,而他的对手公孙衍却戏剧性的被秦武王迎回秦国,出任秦国相邦,执掌国政。嬴疾、甘茂分别为左右丞相,作为公孙衍的副手。

再度回到秦国的公孙衍辅佐秦武王制定了新的治国方略——修改官制,完善对蜀地的实际控制,打通三川等等。最终,公孙衍于秦相任上病逝。

主要成就

公孙衍和苏秦提出“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公孙衍首先发起,由苏秦游说六国,推动六国最终完成联合抗秦。

人物争议

与《史记》的不同记载

人们通常认为,苏秦和张仪为政敌,分别是合纵、连横的倡始者,彼此相互攻击,为同时之人。《史记》和《战国策》都是这样记载的。

但是,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苏秦比张仪晚死26年。有学者依据此书考证认为,张仪在前,苏秦在后,当张仪在秦国当宰相时。苏秦还是没有登上政坛的年轻人,根本没有和张仪打过交道。张仪的真正对手是公孙衍,公孙衍才是合纵策略的倡始者。

公孙衍在魏惠王后元十六年代替张仪为魏相国,乃于次年合东方六国攻秦,为了牵制秦国的兵力,还联合少数民族义渠同秦对抗。在秦军与三晋军队交战时,义渠军发兵向秦进攻,在李帛打败秦军。这次六国“合纵”攻秦,虽以失败告终,它的声势却是十分显赫的。

时人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说明他们发动的合纵、连横运动,对当时政局所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人物结局的不同记载

《史记》称公孙衍于张仪死后,“入相秦”,即在张仪离开秦国死于魏相任上后,回到秦国,出任相邦,并于相邦任上病逝。

而《韩非子》对此有不同记述。据《韩非子》记载,他率韩军不敌秦军,便自韩国离开回到魏国。随即便卷入了魏国的政争之中与。公孙衍与魏国大臣张寿有积怨,田需对他也怀恨在心,于是田需派人杀掉张寿嫁祸于他。魏王误以为是他杀的,就把他杀掉了。

人物影响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公孙衍在当时一些人的心目中是与张仪齐名的,但传下来的事迹不多。《史记》有公孙衍传,系附于张仪传。《战国策》也只有几条零星的记载。

《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苏子三十一篇》《张子十篇》,是关于苏秦、张仪的专书,不知是否他二人的作品,均已久佚。关于公孙衍的专书,未见著录。《汉书·艺文志》纵横家还著录有西汉的蒯通、邹阳、主父偃、徐乐等人的书,可见西汉前期,纵横家之风犹有存者,但比起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当有很大的不同。

标签: 公孙衍

更多文章

  • 樗里疾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樗里疾

    樗里疾(?―前300年),又称严君疾,嬴姓,名疾,因居樗里(一说楮里,今西安西北),故称樗里疾,俗称樗里子。为人滑稽多智,秦人誉为“智囊”。战国中期秦国宗室、名将,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异母弟,其母为韩国人。樗里疾能说会道,足智多谋,擅长外交、军事。辅佐秦惠文王,拜为右更,攻取魏国曲沃、赵国蔺邑和楚国

  • 甘茂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甘茂

    甘茂(生卒年不详),姬姓,甘氏,名茂,下蔡(今安徽颍上甘罗乡)人,战国中期秦国名将。秦国左丞相。曾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说,经张仪、樗里疾引荐于秦惠文王。周赧王三年(前312年),助左庶长魏章略定汉中地。后遭向寿、公孙奭谗毁,在攻魏国蒲阪时投向齐国,在齐国任上卿。周赧王十年(前305年),为齐国出使楚

  • 甘罗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甘罗

    甘罗(生卒年不详),子姓,甘氏,名罗,下蔡人。战国时期政治家,秦国左丞相甘茂之孙。甘罗自幼聪明过人,进入丞相吕不韦门下,担任少庶子。十二岁时,出使赵国。使用计谋,帮助秦国得到十几座城池,凭借功勋,得到秦王嬴政嘉奖,授上卿(相当于丞相),封赏田地、房宅。后来事迹,史籍无载。本名:甘罗所处时代:秦国民族

  • 魏冉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魏冉

    魏冉(?—约前264年),亦作魏厓、魏焻,因食邑在穰(战国韩邑,今河南省邓州市),号曰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宣太后异父同母的长弟,秦昭襄王之舅。从惠王时起,就任职用事。秦武王23岁因举鼎而死,没有儿子,各兄弟争位。魏冉实力较大,拥立了秦昭襄王,亦帮秦昭襄王清除了争位的对手。之后魏冉凭着他与昭王的特殊

  • 白起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白起

    白起(?-前257年),一称公孙起,郿邑(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中国战国时期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白起熟知兵法,善于用兵,与穰侯魏冉交好。辅佐秦昭襄王,屡立战功。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以左庶长统兵于伊阙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斩首二十四万,扫平秦军东进之路。接连升为国尉、大良

  • 王翦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王翦

    王翦(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王翦年少的时候喜欢军事,随侍秦王嬴政。率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地区,攻破燕国都城蓟,又消灭楚国。王翦与其子王贲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开疆扩土的最大功臣。统一中国后,急流勇退,没有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巩固国家根基。和

  • 田文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田文

    田文(生卒年不详),即孟尝君。妫姓田氏,名文,又称文子、薛文、薛公。战国时齐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人。父亲靖郭君田婴子,祖父齐威王。后得父赏识令主持家务,广罗宾客,名声闻于诸侯。父死袭封于薛(今山东省滕州市张汪镇官桥镇境内)。食客数千人,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乃至鸡鸣狗盗之徒,无贫贵贱,皆招

  • 赵胜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赵胜

    赵胜(?-前251年),即平原君。战国时赵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赵武灵王子,赵惠文王弟。相惠文王及孝成王。封于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号平原君。喜宾客,养食客数千人。赵孝成王七年(前259年),秦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省),他在城中坚守三年,后率毛遂等门客求救于楚、魏,击败秦军,遂存赵国。与

  • 魏无忌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魏无忌

    魏无忌(?-前243年),即信陵君。战国时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魏安釐王弟。号信陵君。门下养食客三千。魏安釐王二十年(前257年),秦兵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省),赵向魏求救。魏遣将军晋鄙救赵,半途停留不进。他设法窃得兵符,带勇士朱亥至军中击杀晋鄙,夺取兵权,解赵之围。后十年,为上将军,联合五

  • 黄歇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黄歇

    黄歇(?-前238年),楚国人(具体籍贯有争议,一说荆州监利人,一说河南潢川人,一说四川达州人),楚国大臣,曾任楚相。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以黄歇为相,赐其淮河以北十二县,封为春申君。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公元前23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