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仲,字云碧,平远州牛场街上人。光绪十七年(1891)生。他出身在书香门第,有扎实的文学基础,15岁从师于省内名医李端柔。因学习勤奋,通读了历代诸多名家的著作和医案,在中医学的海洋里整整陶冶了5年。20岁学成,即在省城贵阳行医。先后到裕春、协济、同济等大药店挂牌。
基本资料
本名:王希仲
字:云碧
祖籍:平远州牛场街
人物简介
王希仲,字云碧,平远州牛场街上人。光绪十七年(1891)生。他出身在书香门第,有扎实的文学基础,15岁从师于省内名医李端柔。因学习勤奋,通读了历代诸多名家的著作和医案,在中医学的海洋里整整陶冶了5年。20岁学成,即在省城贵阳行医。先后到裕春、协济、同济等大药店挂牌。
他学无止境,民国中未期曾多次走滇入川,寻师会友,搜集民间验方,充实提高自己。他与贵阳中医界的同仁们组建贵州国医馆,对中医领域一些理论与实践的奥秘作定期有益的会晤,交流经验、切磋医艺和传播医疗信息。他常向张龙门、马小儿(儿科得名)陈半夜(夜间应诊得名)等人求教,多与何连波、汪藕杭、唐希泽、张叔俊、覃希芝等人聚会畅谈,以求医术长进。故被誉为省内8大名医之一。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为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用武之地,他以中医治疗的突出成就获得人民给予的荣誉和信任,于1954年出任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省政协委员。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的10多年间,是他医疗活动的黄金时期。他展示了生平所学,以精湛的医技治愈了省内外诸多的结石症、心脏病、肾炎、肝硬化、神经官能症、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以及不育症患者,创造了医疗史上治疗疑难病的奇迹。
王希仲医风踏实,严格认真,遵循传统医学的理法方药处理病情,临危方寸不乱;对重危患者的治疗总要亲自过问到底,有时还代为煎药,直到病情有转机为止。40年代他治疗织金城关一重危伤寒病人,就亲在现场指挥患者家属,以3个药炊同时煎熬3剂不同的中药,定时给病人轮服,使病情得到好转。五十年代在牛场治一麻疹合并症患儿,也守候在侧,同煎饲两剂处方不同的药物,直到痊愈。
王希仲对于学习古人和运用古人的知识,有独到的见解。他告诉后学者,学医如学步,前人的知识是间接的,只能将之作为借鉴和充实,不要囫囵吞枣,生搬硬套。人已经会走路了,还把前人走路的姿式当个包袱背着,是自找负担。高明的医生必须把学到的东西加以分解、选择、综合、提炼,最后形成自己的东西,才能运用自如。名家的风格就是这样形成的。他还说过,医学领域的各种流派,是在扑灭某种大面积流行疫情之后应运而生的,由此而派生的治法、治则和方药,都只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决非永恒不变的公式。他对于药物的使用后果,研究得可谓到了家。城关一位肥胖患者去贵阳请他看病,切脉诊舌之后戏谑地问患者:“先生吃了多少人参”?患者大吃一惊说:“很多,记不太准,怕有三五斤吧。”他爽朗一笑说:“知补而不知消,庸医也”。接着告诉患者,人参在入药方剂中叫“独参汤”。中药的滋补剂是为虚弱病者设立的,体质健康的人用之反受其害。嘱咐患者不必用药,多吃胭脂萝卜即可痊愈。后果如其然。
王希仲选择药物组方,总是从需要出发,治疗一妇女不育症只用了8味药,连服10余剂就有了小孩;治疗一个脑血栓病人,也只用了5味药,连服数剂后即告痊愈。
“文化大革命”中,王希仲曾受到严酷的冲击,然而其医学思想却在这一时期升腾到传统中医的上层境界。他认为人体本来就具有抗御外邪的功能。医生的最大本领是以适量的药物调动病员的抗病因素,战胜疾病。他所开的处方,就是在这种医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味少、量小。但却高效。这是《内经》衰其大半而止的医学思想的具体化。
王希仲从医70年,孜孜不倦,为丰富和传统中医学作出了毕生的贡献,以歧黄医技救治了许许多多的患者。人们尊称他“王爷爷”,有人还背地喊他“王菩萨”。1981年在贵阳无疾而逝,享年90岁,子女遵嘱,将其葬于他的故里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