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钱肃乐

钱肃乐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838 更新时间:2024/1/17 4:46:08

钱肃乐(1606-1648),明末官员、抗清英雄。字希声,一字孙,号止亭,汉族,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崇祯十年进士,历官太仓知州、刑部员外郎,寻以忧归,清兵下杭州,倡议起兵,应者数万人,遣使请鲁王监国,任右佥都御史、进东阁大学士,卒于舟中。有《正气堂集》。

基本资料

本名:钱肃乐

所处时代:明末南明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浙江鄞县

出生日期:1606年

逝世日期:1648年

主要作品:《正气堂集》

主要成就:起兵抗清

字号:字希声,一字虞孙

官职: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追赠:太保

谥号:忠介

人物生平

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授太仓知州,严惩豪奴黠吏,考绩列江南第一,迁刑部员外郎。

弘光元年(1645年,清顺治二年)闰六月,清兵入浙,宁波府官员欲降。鄞县贡生董志宁首倡谋义,聚诸生于学宫,王家勤、张梦锡、华夏、陆宇(火鼎)、毛聚奎和之,遍谒诸乡老而莫敢应,即所云“六狂生”。肃乐至城,遂定谋发使,于闰六月十二日集绅士于府城隍庙,百姓聚观者数千人,欢声动地。有布衣戴尔惠者大呼日:“何不竟奉钱公起事!”观者齐应,遂拥入巡按署中领导抗清,遣张煌言赴台州,请鲁王朱以海至绍兴监国。七月会师西兴,鲁王授以太仆寺少卿、右佥都御史,驻守萧山瓜沥。后因兵饷无继,马士英、阮大铖等复相倾轧,江防兵败。

监国鲁元年(隆武二年,1646年),领兵出走温州,旋入翁洲(今定海)。时唐王立闽中,遣使召他,即由海道赴闽。不久浙、闽皆破,鲁王浮海。他偕诸弟辗转至福清、文石间。次年朝鲁王于福建琅江,授兵部尚书,兵复振,连下兴化、福清、连江、长乐、罗源等30余城。时郑彩专权,沉大学士熊汝霖、义兴侯郑遵谦于海,他睹此忧忿交加。

监国鲁三年(永历二年,1648年),连江失守,病中闻败讯以头触枕,但求速死,未几卒于琅江,安葬于福建省福清县的黄蘖山麓,大明监国鲁王政权赐太保,谥忠介。

个人著作

《忠介公全集》、《正气堂集》、《越中集》、《南征集》等,因兵乱,全部散失。纂有《太仓州志》。

纪念馆

为纪念钱肃乐和另一位抗清志士张苍水(即张煌言),宁波市政府曾于1815年在县学街建有“钱张两公祠”,并将其故居南端与百丈街平行的一条马路命名为忠介街。

钱肃乐故居位于宁波市江东区潜龙巷,1992年由宁波市人民政府特批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选为宁波市十大名人故居。

郡庙首义

弘光元年(1645年)的夏天,是中国历史上天崩地解的时刻。在农民军、明王朝和清军三股势力的鼎立结局面结束后,历史的天平就向清王朝倾斜了。此时,清军在“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后挟威南下,破杭州、临浙江,宁波危在旦夕!

此时,在东钱湖畔东吴养病的原明刑部员外郎钱肃乐,眼看江山易主,宁波知府朱之葵等又准备献城投降,不禁忧心如焚,痛不欲生而大口咯血,准备以身殉国。恰在此时,宁波城里的鄞县贡生董志宁和秀才王家勤、张梦锡、华夏、陆宇鼎、毛聚奎等6人(人称六狂生)倡议组织义兵抵抗,邀请钱肃乐出山。钱肃乐闻讯赶赴宁波。6月12日,在宁波府城隍庙聚集士绅议事,闻讯而来的百姓达万余人。古林布衣戴尔惠见状振臂高呼:“何不就推钱公为首,树旗起义!”众人闻语更为激昂,齐声赞同,拥簇钱公进入署中,会商举义大事。宁波的抗清斗争至此揭开序幕,钱肃乐效法晋襄公的故事,以黑色丧服着装,誓师起兵,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悲壮的事业,也把他的家族带入了无可回复的殉难之路。

为抗清,他审时度势,派举人张煌言奉表南下台州,请鲁王朱以海监国,使浙东抗清诸军有了统一的领导,并为浙东抗清斗争成为明末清初抗清运动中最悲壮的一章书写了雄奇的一页。

为抗清,他毁家纾难,将他的众多兄弟带入军中,他年少的儿子翘恭和年仅12岁的十弟肃采也随军而行。在甬城声名显赫的钱氏一族,就这样投身于一场必然失败的无比悲壮的决战之中。

必然失败的命运是由于明王朝的余脉南明政权的自我倾轧和倒行逆施。这些偏安一隅的小王朝在亡国的阴影中仍不肯停止内部的争权夺利,相互倾轧。身为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的钱肃乐,目睹权臣郑彩的跋扈,又数遭陷害后,知道这王朝是必亡不可了。在“国势日蹙,藩领骄悍”之时,忧愤成疾的钱肃乐惟有以死报国。

监国鲁三年(永历二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当福建连江失守消息传来时,身患血疾的钱肃乐以头触枕,只求早死,此后绝食死于船中,以身殉国。遗言以举义前官职明刑部员外郎身份入葬,时为监国鲁三年(永历二年)六月初五,年42岁,正值起义3年后的夏天。遗骸未能归乡,葬于福建省福清黄蘖山中。明鲁王赠太保、吏部尚书。谥忠介。1936年,鄞县文献馆报请其出生地旁的街巷为“忠介街”,与百丈路平行。

钱氏四忠

在这场悲壮的殉难中,除钱肃乐外,钱氏家族还有十余人以不同形式投入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斗争中,其中以身殉国的有钱肃乐三个弟弟钱肃范、钱肃遴、钱肃典,史称“钱氏四忠”。

钱肃范,字锡九,一字箕仲,浙江鄞县人。钱肃乐的第五弟。钱肃乐举义后,肃范也投身军中。鲁王的许多文书都由肃范起草。后被荐入史馆,任检订。1648年钱肃乐死后,军中诸弟服孝后遵兄命云散四方,只有肃范和肃图仍在军中。有人问其原因,回答:“止者报国,行者全宗,不相背也。”当时清军已进兵福建,只有福安、宁德两县尚未攻破。钱肃范毅然入福安助守。6个月中,与清军屡次相战,获胜。无奈仅此孤城,援尽粮绝,最终落入敌手。城破之时,钱肃范遥望百辟山长叹:“这里是宋少帝入海的地方啊!”赋绝命词,自尽,未死,被清兵捉住,不屈牺牲,仆人张贵年仅20岁,也随从死亡。

钱肃遴,字兼三,浙江鄞县人。钱肃乐的第七弟。明秀才,善书法。以参与甬城起义之功授官推官,不受,后随肃乐转战东南各地,监国鲁六年(永历五年,1651年)兵败后回家,甲午乙未(1654年~1655年)又奔赴海岛大陆间联络义军。永历十三年(1659年),参与郑成功、张煌言的长江之役。战败后,与妻子避难于昆山,后佯狂而死。其妻鲍氏为其殡殓,落发为尼。在草庵中泣血纺织以求路费,数年后聚足归资,才将肃遴的遗骨运回鄞县,葬于故乡。

钱肃典,字叶虞,浙江鄞县人。钱肃乐的第九弟。钱肃乐死后,肃典遵兄命避地瑞安。他虽离开军中,但仍心系鲁王,当闻说鲁王还健在时,就私下给鲁王上书问安。此信泄露后肃典被捕,随即处死。

寂寂旧宅

13年前的春天,在一个春雨凄凄的清晨,我走进了位于潜龙巷的钱宅。这座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三进大院,仅存大厅,但这间厅房能留存至今,一定有着曲折动人的故事。因为这座大院在清初即被籍没,以致钱氏一族在宁波再无立锥之地。然而300多年过去了,当年巨富显官的府邸在岁月消磨中纷纷毁弃时,钱氏厅堂却依然默立,静守着世事沧桑和风云变幻。天道之公,不亦幸哉!

十步之外的街道,行人川流而过,无人回顾旧屋,凄凄春雨中的旧屋异常寂静,没有人,也没有声音,寂静得令人心颤,令人心酸。我凝视着布满灰尘的窗棂,不觉黯淡神伤。一个显赫的家族,就这样衰微了?谁还记得他?一把铁锁锁住了房门,尘封了一部血性沧桑的历史,却封不住那股惊天裂地的浩然之气。春雨中,我分明听到了300多年前的金戈之声。

如今,“忠介街”随着百丈路的拓展已成为记忆中的风景。坎坷不平的小巷已成为通衢大道,临街而立的酒楼流光溢彩。修缮一新的钱宅默立于喧哗的酒楼后面,依然寂静,依然寂寞,却没有了当初的那种震人心弦的浩然之气和悠远幽深的氛围。360年前的悲壮一幕终于无声地消融于喧闹的市声之中,惊心动魄的金戈之声也成为千年的绝响。但寂寞钱宅依然令人心颤、令人心酸、令人黯然神伤!

标签: 钱肃乐

更多文章

  • 倪元璐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倪元璐

    倪元璐(1594年-1644年),字汝玉,一作玉汝,号鸿宝,浙江绍兴府上虞(今绍兴市上虞区)人。明末官员、书法家。天启二年(1622年),倪元璐中进士,以庶吉士授编修,后出主江西乡试。崇祯八年(1635年)任国子祭酒,因被控“妾冒妻封”而落职。南归后居绍兴城中。崇祯十五年(1642年)起用为兵部右侍

  • 袁可立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袁可立

    袁可立,字礼卿(1562年4月25日~1633年11月12日),号节寰,河南睢州(今河南省睢县)人。曾任苏州府推官、巡城御史、左通政、登莱巡抚、兵部侍郎、兵部尚书等职。明朝万历十七年进士,初任苏州府推官。二十三年升山西道监察御史,五月初九日因直谏罚岁俸。二十四年正月初十被罢官回籍。泰昌元年八月十七日

  • 高攀龙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高攀龙

    高攀龙(1562年-1626年),字存之,又字云从,南直隶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世称“景逸先生”。明朝政治家、思想家,东林党领袖,“东林八君子”之一。著有《高子遗书》12卷等。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后遇父丧归家守孝。万历二十年(1592年)被任命为行人司行人。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高

  • 殷正茂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殷正茂

    殷正茂(1513年7月6日~1593年1月17日),字养实,号石汀,南直隶徽州府歙(今安徽歙县)人。宋南渡秉常公十五世孙,明代官员。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与张居正同榜,授行人。历官兵科给事中。迁江西按察使。殷正茂有军事才干,隆庆四年(1570年),征诸路汉土官兵十四万人,代替李迁镇压古田僮

  • 聂豹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聂豹

    聂豹(1487年——1563年),字文慰,号双江。晚年号白水老农,东皋居士。江西省永丰县(今江西永丰)人。明朝著名廉吏,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授华亭县令,升御史,历官苏州、平阳知府、陕西副使、福建道监察御吏、后又巡按福建、进兵部右侍郎、改左侍郎。嘉靖三十一年任兵部尚书,后加太子太保,赐祭九坛

  • 张景岳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张景岳

    张景岳(1563年-1640年),本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因善用熟地黄,人称“张熟地”,浙江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杰出医学家,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幼随其父游京城,十四岁时从京华名医金英学医,尽得其传。中年从军,曾到过燕、冀、鲁等地,后回乡致力于医学。于医之外

  • 戴思恭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戴思恭

    戴思恭(1324年-1405年),字原礼,号肃斋,浙江省诸暨市马剑镇马剑村人,明代著名医学家。其父戴士尧为名医,幼承父业,继向朱丹溪学习医术二十余年,潜心医学理论,洞悉诸家奥旨。朱丹溪弟子甚多,惟戴思恭得其真传。治疾多获神效,由是以医术名世。明洪武年间,戴思恭被征为正八品御医,授迪功郎,由于他的疗效

  • 李中梓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中梓

    李中梓(1588~1655年),字士材,号念莪,又号尽凡,汉族,上海浦东惠南镇人。他父亲是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故中梓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幼年时擅长文学、兵法,因屡试不第,加之体弱多病,乃弃仕途而学医。他悉心钻研医学名家的著作,深得其中精要,对中草药物的药性进行反复研究,并用于临床实践,在

  • 缪希雍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缪希雍

    缪希雍,字仲淳,号慕台,我国明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学家、中药学家,是李思塘(曾从吴兴名家朱远斋学过医药)之外孙,万历癸丑进士缪昌期的同族兄弟。原籍江苏常熟,旅居长兴多年,考中秀才,与张时泰同科,移住金坛县,和王肯堂共处一邑。善用清凉甘润的药物疗病。行医之余,勤于笔耕,积三十年心血,终撰成多本著作,《神农

  • 王肯堂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王肯堂

    王肯堂(约1552—1638年),字宇泰,一字损仲,号损庵,自号念西居士,江苏金坛人。祖父王皋,父王樵,均进士。王皋任过知府,迁山东按察副使,王樵官至刑部侍郎,右都御使。1579年,王肯堂乡试中举;1589年,中进士,同年选为翰林检讨,备员史馆4年。1592年授检讨,因上书抗御倭寇事,被诬以“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