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李焘

李焘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109 更新时间:2024/1/3 1:51:34

李焘(1115年~1184年),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眉州丹棱(今四川省丹棱县)人。南宋官员、历史学家、目录学家、诗人,唐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李明之后。绍兴八年(1138年),李焘登进士第,授华阳县主簿,未就任,于丹棱龙鹄山读书,至绍兴十二年(1142年)方才赴任。其后历官州县及朝廷史职,宋孝宗朝仕至同修国史,终高、孝二朝,始终未受重用。淳熙十一年(1184年),以敷文阁学士致仕,不久后逝世,享年七十岁。累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简”。李焘以名节、学术著称,长于吏治,关心民瘼。又博览典籍,仿照司马光《资治通鉴》体例,以四十年时间撰成《续资治通鉴长编》九百八十卷。对南宋儒学和史学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一生著述宏富,除《续资治通鉴长编》外,另有《巽岩文集》《四朝通史》《春秋学》《六朝制敌得失通鉴博议》《说文解字五音韵谱》等五十多种著述,多已佚失。《两宋名贤小集》《全宋诗》等录有其诗。

基本资料

本名:李焘

别名:李文简

所处时代: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眉州丹棱

出生日期:1115年

逝世日期:1184年

主要作品:《续资治通鉴长编》《六朝制敌得失通鉴博议》《巽岩文集》等

主要成就:编修《续资治通鉴长编》;长于吏治,关心民瘼

字号:字仁甫,一字子真

官职:敷文阁学士

爵位:丹棱县开国伯→温国公(赠)

追赠:少师→太师

谥号:文简

人物生平

李焘为唐宗室曹王之后,生于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年甫冠,愤金雠未报,著反正议十四篇。

绍兴八年(1138年),李焘登进士第,调成都府华阳县主簿,拟嘉州军事推官。他没有赴任,而是在龙鹤山巽岩读书。

绍兴十二年(1142年),赴华阳主簿任,李焘仕途不畅。李心传谈到李焘仕途遭遇时,说出其中的原因:秦桧当权,“尝遣人谕意,欲得焘一通问,即召用之,(李)焘恶其误国擅权,迄不与,坐此偃蹇州县,垂三十年”。

绍兴十七年(1147年),李焘丁父忧,离职服丧。

绍兴二十年(1150年),李焘服丧完毕,再调雅州军事推官。在雅州任上,他反对郡守一类用私情背公法的人;总领财赋,反对加重百姓的负担,名臣张浚称他有台谏之风。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李焘改授宣教郎,知成都府双流县,他勤于政事,及时审理案件,颇有政绩。知荣州时,治水有成效。

隆兴二年(1164年),李焘任潼川府路转运判官,弹劾有劣迹的守令四人。当地的州县横征暴敛,李焘选官置局,括一道财赋,列其名色,使有无相补,酌三年中数为准,遍示官吏,更定名为《科约》。后来他至江西,也是按照《科约》规定的办法,整理一路财赋。

乾道三年(1167年),李焘被召赴行在,八月时入对,陈上宋太祖故事,希望宋孝宗效法,并请求增置谏官,允许六察言事。又说,自军兴三十年以来,四川赋税一钱,“折变百之”,希望从此不要再增多。他主张严格简汰蜀兵,禁止大将扩招虚籍、培植部曲。

乾道八年(1172年),出知泸州。当时王学(即荆公学派,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学术派别)盛行,唯独李焘博极古籍,慨然以史自任。于有宋一代的典故,尤其悉力研究,他仿照司马光《资治通鉴》,撰成《续资治通鉴长编》。

淳熙三年(1176年),李焘进《四系录》,记女真、契丹起灭事,意在希望孝宗不要忘记边患。孝宗读后说:“朕可一日忘此虏哉!”

淳熙十年(1183),召对延和殿,读《陆贽奏议》,李焘又摘录唐朝李贽言论中适合南宋情况的数十事,劝孝宗力行;指出人主要修人事,不要相信所谓的天应,说:“功业见乎变通。人事既修,天应自至。”

李焘长于吏治,关心民情。洪遵、周必大等屡荐,终未获大用。累官礼部侍郎,进敷文阁学士、提举佑神观兼侍讲、同修国史。李焘举荐尤袤、刘清之等十人堪任史官。

淳熙十一年(1184年)春,李焘上章告老,宋孝宗优诏不许,还多次询问他的病情。给事中宇文价传达了孝宗的旨意,李焘说:“臣子留恋朝廷,不是又老又病,怎忍心请求告老还乡。”于是又向宇文价询问时事,勉励他尽忠尽职。李焘又听说四川乞求减少酒课税额,还亲自写劄子勉促孝宗实行。

同年,孝宗准其以敷文阁学士致仕。不久后,李焘逝世,享年七十岁,追赠光禄大夫,赐谥“文简”。临终前遗言:“臣年七十,死不为夭,所恨报国缺然。”累赠太师、温国公。

主要影响

李焘为官清廉,敢于直言。在殿廷召对,曾“首举艺祖(此指宋太祖)治身、治家、治官、治吏典故,以为恢复之法”,请增置谏官,许以六察言事;请练兵,不增兵,杜绝诸将的私献,核实军籍。

主词条:《续资治通鉴长编》

李焘终生力学,博览经史,“搜罗百氏”,慨然以治史而自任。一生著述弘富,《续资治通鉴长编》是他的代表作。这部著作的正式写作时间,应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李焘时年四十岁。他在知成都府双流县任上,于公务之外,“日翻史册,汇次国朝事实。谓司马光修史,先为《百官公卿表》十五卷,后颇散佚。乃遍求正史、实录,傍采家集、野史,增广门类,起建隆,迄靖康,合新旧官制,成一百四十二卷。其重编者仅七之一,《长编》之书盖始于此”。实际上这部著作纂修时间,应该更早一些。

淳熙九年(1182年),他说为修此书,“网罗收拾垂四十年”。以此上推,当在李焘读书龙鹤山以后不久。

李焘自隆兴元年(1163年)至淳熙四年(1177年)先后四次上进此书。

隆兴元年(1163年),李焘在知荣州任上,进太祖朝部分。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迄开宝九年(976年),计十七年,为书十七卷。当时李焘四十九岁。

乾道四年(1168年)又进上已修成的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五朝,共一百零八卷,写成一百七十五册和《目录》册。由《进〈续资治通鉴长编〉表》可知此书在编纂方法上是仿司马光《资治通鉴》体例。此年,李焘五十四岁。

淳熙元年(1174),李焘六十岁,他又进神宗朝《长编》,自治平四年(1067年)至元符三年(1100年),计四百一十七卷。

淳熙三年(1176年)孝宗擢李焘为秘书监,权同修国史,兼权实录院同修撰。朝廷意在专付李焘以史事。

淳熙四年(1177年),徽宗、钦宗二朝《长编》编成,孝宗称赞他“无愧司马光”。北宋“一祖八宗”至此完篇。但李焘仍在不断地修订重编。完成修订工作一说是在淳熙七年(1180年),一说是在淳熙十年(1183年),《文献通考·经籍考》认为是在淳熙九年(1182年)。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认为这样一部卷帙浩大的著作,根据孝宗的要求,进行增损的内容达四千四百余条,绝不是一、二年所能完成的,应该是开始修订为淳熙七年(1180年),淳熙九年(1182年)“重别写进”,完成在淳熙十年(1183年)。重编的《长编》为九百八十卷,记北宋一百六十八年史事,另有《修换事目》十卷,《举要》六十八卷,《总目》五卷。共计一千零六十三卷。凡实录、国史、会要、野史、家乘、墓志铭、行状等有关资料,无不广收博采。其中分注考异,详引他书,保存了大量史料。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最初动机,是要整理北宋九朝史事。他说:“臣尽力史学,于本朝故事尤切欣慕。每恨士大夫各信所传,不考诸《实录》、正史,纷错难信。如建隆、开宝之禅授,涪陵、岐、魏之迁殁,景德、庆历之盟誓,曩霄、谅祚之叛服,嘉祐之立子,治平之复辟,熙宁之更新,元祐之图旧,此最大事,家自为说,臣辄发愤讨论,使众说咸会于一。”可见李焘修史,最初兴趣在文献的网罗整理及考订。

《续资治通鉴长编》选材上是“宁失于繁,无失于略”。编纂过程也是按长编法进行,先以年月为丛目,丛目既成,乃修长编。李焘对史料进行考订,也是遵司马光的考异法,所以时人评说李氏之书是“仿司马氏《通鉴》,踵为之”(李心传语)。“大略皆温公旧规”(陈振孙语)。

李焘从形式上继承了司马光史学,但与司马光作史旨趣略有差异,司马光是“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戒者,为编年一书”。李焘说他写《续资治通鉴长编》是“统会众说,掊击伪辨,使奸欺讹讪不能乘隙乱真,祖宗之丰功盛德益以昭明”(《进续资治通鉴长编表》)。因此,李焘认为他的书不敢称作《续资治通鉴》,只能称作是《续资治通鉴长编》。但李焘以四十年之精力,撰成近千卷的当代史,为治宋史之要籍。《长编》行文简洁,颇有章法,虽无“史臣曰”之类文字,但叙事中有识断;材料增删,足见其用心。

李焘着意研究宋代礼仪典制,曾进言称“汉、唐祀天、地,散斋四日,致斋三日”,而北宋建隆初年的郊礼亦依此例。但他认为,自宋徽宗崇宁、大观年间以来,却效法《周礼》祭天地,故前十日受戒。南宋朝廷既然合祭天地,则应该恢复汉、唐以及建隆年间的旧制。李焘又以中兴祭礼末完备,请令太常寺参校《开宝通礼》《嘉佑因革礼》《政和新仪》的异同,修成祭法。除此之外,他还奏请复行明堂制。

李焘“耻读王氏(即荆公学派,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学术派别)书”,主张升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苏轼从祀孔子,夺去王安石父子的从祀资格。

历史评价

赵昚:①焘爱朕,屡进谠言。(《宋史》引)②卿可谓忠爱,顾朕老矣,安得此声。(《宋史》引)

张轼:李仁甫如霜松雪柏。无嗜好,无姬侍,不殖产。平生生死文字间。(《宋史》引)

叶适:李氏《续通鉴》,《春秋》之后,才有此书。……及公据变复之会,乘岁月之存,断自本朝,凡实录、正史、官文书,无不是正,就一律也;而又家录、野记,旁互参审,毫发不使遁逸,邪正心迹,随卷较然。夫孔子之所以正时日月必取於《春秋》者,近而其书具也,今惟《续通鉴》为然尔。故余谓《春秋》之后,才有此书,信之所聚也。虽然,公终不敢自成书,第使至约出於至详,至简成於至繁,以待后人而已。(《文献通考》引)

马廷鸾:李文定公纂本朝《长编》,自绍兴、隆兴、乾道、淳熙,节次上进,收拾旧事,垂四十年。是《长编》一百六十八年之书,以四十年而成。(《文献通考》)

脱脱:高、孝之世,李焘耻读王氏(王安石)书,掇拾礼文残缺之余,粲然有则,《长编》之作,咸称史才,然所掇拾,或出野史,《春秋》传疑传信之法然欤!(《宋史》)

全祖望:先生性刚大,特立独行。早著书,秦桧当路;桧死,始闻于朝。既在从列,每正色以订国论。(《宋元学案》)

赵翼:考古之学,至南宋最精博。如郑樵、李焘、王应麟、马贵与(马端临)等是也。(《廿二史札记》)

纪昀等:焘博极群书,尤究心掌故。……其(《续资治通鉴长编》)淹贯详赡,固读史者考证之林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主要作品

李焘一生著述宏富,著有《巽岩文集》(50卷)、《奏议》(60卷),又有《四朝通史》(50卷)、《唐宰相谱》(1卷)、《江左方镇年表》(6卷)、《春秋学》(10卷)、《易学》(5卷),《五经传授》《尚书百篇图》《大传杂说》《七十二子名籍》《晋司马氏本支》《齐梁本支》《王谢世表》《五代三衙将帅年表》各1卷,及《通论》《七十二侯图》《历代宰相年表》等五十余种,大多失佚。今存《续资治通鉴长编》(520卷,原981卷)、《六朝制敌得失通鉴博议》(10卷)、《说文解字五音韵谱》(10卷),清代皆编入《四库全书》。

《续资治通鉴长编》原书世鲜传本。由于原书卷帙繁博,刻写有困难,流行诸本,也是节录本,详略互异。明代修《永乐大典》曾把《续资治通鉴长编》绝大部分内容收入。清人开四库馆,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该书,厘定为520卷;原书全貌虽未恢复,但主要内容已经收入。中华书局整理点校有《续资治通鉴长编》全书34册(520卷及目录)。

李焘原有诗文集五十卷,今已佚,《两宋名贤小集·李文简诗集》《全宋诗》等书均收录有其诗。

轶事典故

据史载,李焘在搜集材料时,“作木厨十枚,每厨作抽屉匣二十枚,每屉以甲子志之。凡本年之事,有所闻,必归此匣,分月日先后次第之,井然有条”,因卷秩庞大,前后分四次上进。由此可见他严谨的治学态度。

人际关系

先祖

李明,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四子,封曹王,武则天掌权时被降封零陵郡王,流放至黔州,后被逼迫自杀。唐中宗时追谥为”恭“。

李偲,李明第五子,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后被武氏陷害,流放剑南,遂定居眉州丹棱县。

六世祖

李瑜,官至长江令。

曾祖

李夔。

祖父

李夙,追赠奉直大夫。

父母

父亲:李中,官至朝奉大夫、知仙井监,累赠宣奉大夫。

母亲:史氏,封硕人。

杨氏,封硕人,赠朝散大夫杨素之孙女,后追封福国夫人。

李焘有七子:

长子:李谦,早逝。

次子:李垕,官至奉议郎,主管成都府玉局观。

三子:李<无+土>,曾任朝散郎、权发遣忠州。

四子:李塾,曾任承议郎。

五子:李垡,亦早逝。

六子:李壁(一作李璧),字季章,号石林,又号雁湖居士,历任参知政事、资政殿学士,卒谥“文懿”。

幼子:李埴,字季允,一作季永,号悦斋,官至资政殿学士、知眉州,卒谥“文肃”。

李焘有六女:

长女:李均,嫁朝散郎、知果州曹执中(一作同)。

次女:李元,嫁朝奉大夫、知崇庆府师祖庆。

三女:李坛,嫁文林郎、汉州州学教授任阜。

四女:李典,嫁薛纯颖。

五女:李增,嫁承议郎、充云安军使兼知县事张伸(一作坤)。

幼女:李堪,嫁朝散大夫、利州路提点刑狱公事范子庚。

后世纪念

李焘墓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杨场镇境内的九龙山丞相湾。据《中国地方志集成·丹棱县志》记载:“宋李文简公焘墓,在县北龙鹄山下。墓前有文库二,翁仲四,文兽八,至今尚存。”

巽崖书屋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龙鹄山的半山腰,为李焘所创建。清代时更名为“巽崖书院”,为蜀中三大书院之一。今已不存,仅在在龙鹄山半山腰的一块巨大岩石上,还镌刻有“巽崖书屋”四个大字。

标签: 李焘

更多文章

  • 王舜臣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王舜臣

    王舜臣,北宋时期西军著名将领,擅长弓箭,,官至兰州知州。其跟随种朴参加对西夏作战期间,在主将战败身亡部队被敌人追杀的情况下,持弓断后射死西夏七名先锋,恐吓西夏大军不敢上前,为重整部队争取时间。在之后的接近四个小时的战斗中,王舜臣射出近千只箭,严重打击了西夏军队的作战意志,使得西夏军队不敢追击,让部队

  • 焦蹈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焦蹈

    北宋状元。字悦道,今无为人,勤于学,通经史百家,以文名。本名:焦蹈字号:字悦道所处时代:北宋出生地:无为主要成就:北宋状元据清《太平府志》和《繁昌县志》记载,安徽繁昌由宋至清的三十六名进士中,仅有两名状元,焦蹈便是其中的一位。焦蹈是北宋人,在乡校读书时就有“神童”的美名,获乡荐第一。宋元丰八年(10

  • 完颜宗弼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完颜宗弼

    完颜宗弼(?~1148年11月19日),女真名斡啜,又作兀术(zhú)、斡出、晃斡出,女真族,生于哈尔滨阿城区海沟河畔[1-2],太祖完颜阿骨打第四子,金朝名将、开国功臣。宗弼初从完颜宗望追击辽天祚帝于鸳鸯泺。天会三年(1125年),随军攻宋,克汤阴,参加围攻东京。天会六年(1128年),率军攻山东

  • 耶律弥勒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耶律弥勒

    耶律弥勒是萧拱的妻妹,海陵王完颜亮的妃子本名:耶律弥勒所处时代:金朝民族族群:契丹族夫君:金海陵王完颜亮海陵王使礼部侍郎迪辇阿布(萧拱)至南京(开封)召之入京。迪辇阿布是弥勒的姐夫,在接弥勒入京途中,与她私通。及入京,迪辇阿布的父亲仲恭为燕京留守,知道儿子与弥勒私通,很为儿子担心。果然,海陵王召幸弥

  • 萧观音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萧观音

    萧观音(1040年2月15日—1075年12月23日),辽道宗耶律洪基的第一任皇后,辽代女诗人。相貌颖慧秀逸,娇艳动人,个性内向纤柔,很有才华,常常自制歌词,精通诗词、音律,善于谈论。她弹得一手好琵琶,称为当时第一。也有诗作,被辽道宗誉为女中才子。重熙年间,被燕赵国王耶律洪基纳为妃,生太子耶律濬。1

  • 潘美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潘美

    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询,汉族,大名(今河北省大名县)人,北宋开国名将。潘美与宋太祖赵匡胤关系素来深厚,宋朝建立后,受到重用。李重进叛乱,太祖亲征,潘美为行营都监从征。开宝三年(970),为行营诸军都部署、朗州团练使,率军灭南汉,以功拜山南东道节度使、知广州兼市舶使、兼任岭南道转运使。开宝

  • 张咏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张咏

    张咏(946年—1015年),字复之,号乖崖,谥号忠定,濮州鄄城(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人。太平兴国年间进士。累擢枢密直学士,真宗时官至礼部尚书,诗文俱佳,是北宋太宗、真宗两朝的名臣,尤以治蜀著称。他的文集被命名为《张乖崖集》。本名:张咏别名:张忠定、张乖崖所处时代:宋代民族族群:汉人出生地:濮州鄄

  • 蔡攸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蔡攸

    蔡攸(1077年—1126年),字居安,兴化军仙游(今福建仙游县)人。北宋末年宰相、奸臣,太师蔡京长子。初任微职于京城,遇交好端王赵佶。赵佶继位,是为宋徽宗,信而宠之,赐进士出身,历任龙图阁学士、淮康军节度使、宣和殿大学士等职。宣和五年(1123年),代王黼领枢密院事,担任开府仪同三司、少保等重要职

  • 施全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施全

    南宋刺秦桧而闻名于世的义士,小说《说岳全传》中岳家军将领。中文名:施全国籍:南宋民族:汉出生地:东平职业:将领主要成就:抗金义士刺杀秦桧未果施全(1107年—1152),生于宋徽宗元年(1107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午时,卒于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正月(家谱记载)。南宋刺秦桧而闻名于世的义士,小说《

  • 李修缘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修缘

    济公(1130年或1148年-1209年),俗名李修缘,号湖隐,法号道济,台州天台(今浙江省天台县)永宁村人。南宋高僧,后人尊称为“济公活佛”。[1-2]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癫。初在国清寺出家,后到杭州灵隐寺居住,随后住净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却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