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刘大夏

刘大夏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172 更新时间:2024/1/2 17:21:30

刘大夏(1437年1月31日-1516年6月29日),幼名瑞昌保,字时雍,号东山。湖广华容(今属湖南)人。明朝中期名臣、诗人。刘大夏举天顺三年(1459年)乡试第一。天顺八年(1464年),登进士第,授翰林院庶吉士,历兵部职方司主事、郎中、广东右布政使、户部左侍郎、右都御史等职。弘治十五年(1502年),升任兵部尚书。刘大夏深受明孝宗宠遇,辅佐孝宗实现“弘治中兴”,与王恕、马文升合称“弘治三君子”,又与李东阳、杨一清被称为“楚地三杰”。明武宗即位后,刘大夏屡疏请辞,以太子太保衔归乡。刘瑾专权时,被罚戍肃州。正德五年(1511年),遇赦返乡,旋即复官致仕。正德十一年(1516年),刘大夏去世,年八十一。追赠太保,谥号“忠宣”。刘大夏能诗,有《东山诗集》《刘忠宣公集》等传世。

基本资料

本名:刘大夏

别名:刘忠宣、东山先生、瑞昌保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江西瑞昌

出生日期:1437年1月31日

逝世日期:1516年6月29日

主要作品:《东山诗集》《刘忠宣公集》

主要成就:辅佐明孝宗实现“弘治中兴”

字号:字时雍

官职:太子太保、兵部尚书

追赠:太保

谥号:忠宣

籍贯:湖广华容

祖籍:山东东平

人物生平

刘大夏祖籍山东东平,十一世祖刘宝,宋高宗时任都统制,随岳飞平定杨么起义,岳飞被害后,刘宝弃官落户于华容。刘大夏父亲刘仁宅为永乐十八年(1420年)举人,官至广西按察副使。

正统元年(1436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刘大夏生于江西九江府瑞昌县官舍。幼名瑞昌保,自少颖悟,神气秀爽,强记过人。六岁时随父进京,大学士杨溥一见而奇之,说:“这孩子说不定将来能达到我的位置。”为之定名大夏,以族女许之。

天顺三年(1459年),刘大夏中湖广乡试第一。天顺八年(1464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成化元年(1465年),翰林院拟请留刘大夏供职,但他他自己要求出任吏职,于是就任命他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又调升兵部职方司郎中。

刘大夏通晓兵事,在任内致力于革除宫署积弊。他所奏复的内容,大多符合明宪宗的旨意,受到历任兵部尚书的倚重。

汪直好邀边功,后黎朝圣宗黎灏被老挝打败,汪直想趁机攻取黎灏。他对宪宗说了,就索取明成祖时派大将张辅南征安南的文书。刘大夏藏着不给,并秘密地向兵部尚书余子俊说:“兵祸一开,西南立刻就糜烂(完了)。”余子俊醒悟,此事遂得停止。

朝鲜李朝入贡,都是由鸦鹘关入明境。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因为建州女真半路拦截,朝鲜要求改变进贡路线,改从鸭绿江进入。有位朝鲜藉的中官为此求情,众将都表示同意。尚书准备答应其请求,刘大夏说:“从鸦鹘关出辽阳,经过广宁、前屯卫(今辽宁省绥中县),然后入山海关,弯曲迂回地绕了三、四个大镇,祖宗朝岂有不知的,而从鸦鹘关开道迂回几个大镇,这恐怕另有深意。如果自鸭绿江走大路抵前屯卫、山海关,恐怕会带来他日的忧患。不能批准。”这才停罢此议。

宦官阿九的哥哥任京卫经历,因罪被刘大夏处以笞刑。阿九怀恨在心,向宪宗进谗,使刘大夏被逮入诏狱,经东厂审讯,并未得出什么结果。经太监怀恩极力相救,刘大夏在被判杖二十后获释放。父亲去世后,刘大夏一宿就动身奔丧。

弘治二年(1489年),刘大夏服丧期满,调升广东右布政使。田州、泗城不安定,刘大夏前往告诫,事情很顺利地解决了。后山贼起,刘大夏奉檄文讨伐。他令部下只许活捉,验明为贼才杀,有一半人获得生还。改为左布政使,调往浙江。

弘治六年(1493年)春,黄河在张秋堤防决口,皇帝下诏博选才臣前往治理。吏部尚书王恕等推荐刘大夏,提升刘大夏为右副都御史前往。到职后,在黄陵冈疏通贾鲁河,又疏通孙家渡和四府营上游,以分水势。从胙城经过东明、长垣到徐州修筑长堤,共三百六十里长。水灾得到根治,张秋镇改名为“安平镇”。孝宗嘉奖刘大夏,赐玺书褒奖他。召他为左副都御史,任职户部左侍郎。

弘治十年(1497年),刘大夏受命兼佥都御史,前往宣府处理兵饷。尚书周经对他说:“塞上有权势家族的子弟以买卖粮食谋取私利,你不要因刚直招祸。”刘大夏说:“处理天下事,以理不以势,待我到后解决。”当初,塞上必须粟千石方能买入、草万束才得收进。由此宦官、武臣得以操纵市场,获取厚利。刘大夏下令有粮草的,草百束、粟十石以上都准许买卖,权势之家想牟利也落了空。不到两个月府仓储积有余,边人蒙受其利。

弘治十一年(1498年)秋,刘大夏连上三疏称病辞官,归乡后在东山下筑草堂,在堂中读书,被时人称为“东山先生”。弘治十三年(1500年),廷臣纷纷举荐刘大夏,起任右都御史,统管两广军务。奉旨使者上门,刘大夏带二僮仆起程。两广人故来思念刘大夏,得知他即来任职都欢欣鼓舞。刘大夏到任后,清理吏治,减免官费供应,禁止镇守官私自役使军士,盗贼因此逐渐减少。

弘治十五年(1502年),刘大夏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他屡次推辞未获准,这才接受。不久,孝宗召见他,孝宗说:“朕数次任用你,你数次称病而去是为什么?”刘大夏磕头说:“臣年老又有病,看见国家民穷财尽,倘若有所不测,责任在兵部,自己估量力不从心,因此而辞。”孝宗听了沉默不语。南京、凤阳大风将树拔起,河南、湖广发生水灾,京师久雨成灾。刘大夏奏请凡属非祖宗留下的旧制而危害军民的,一一列举呈上革除。至弘治十七年(1504年)二月,刘大夏再次奏请。孝宗命有关部门呈报所应实行与该革除的事例,有关部门全都按实奏报,时逢廷臣奏陈十六件事,都是对权贵所不利的,因此权贵们极力阻止,孝宗拿不定主意,下廷议再讨论。刘大夏等说:“事属朝廷外官,全都批准。稍稍涉及权贵,又令讨论核实。臣等很愚蠢,不知为什么?”许久,才得旨:“将传奉官的姓名奏疏上报,幼匠、厨役月每减米三斗;增设宦官、司礼监核实奏告;四卫勇士,御马监将名册报来。其余全照前次所议办理。”织造、斋醮都停办,仅俸禄就节省很大数目,而勇士虚报冒领之弊也大为减少。皇帝的命令一下,举朝欢悦。先前,外戚、近幸都不是以功受爵,而是出于皇帝的私恩,孝宗深知这样于政有害,发奋振作朝纲。因灾异多次出现,又告谕群臣,令各陈朝政的过失。刘大夏又奏陈数事。

弘治十五年(1502年)六月,刘大夏第二次奏陈兵政的十害,并且要求辞官回乡。孝宗不答应,要他将各应该革除的弊端更详细地全部奏闻,于是,刘大夏举出南北军队陆路水路轮流值班运粮的劳苦,以及边军困倦疲惫、边将克扣的情况全都奏报。孝宗于是在便殿召见刘大夏,问道:“卿先前说天下民穷财尽。祖宗以来征收有常法,为什么现在这样?”刘大夏回答:“就是说没有按常法征取。如向广西每年取铎木,从广东取香、药,花费以万来计算,其他就可想而知了。”孝宗又问到军队,他回答:“与百姓一样穷。”孝宗说:“居有月粮,出有行粮,什么缘故会穷?”刘大夏答道:“其帅克扣超过一半,怎会不穷?”孝宗叹息道:“朕执政这久,还不知天下军民贫困,怎样做人君!”于是下诏严禁。当时,孝宗正锐意太平,而以刘健为首辅,马文升以师臣(少师兼太子太师,初任兵部尚书,后改吏部尚书)领导六部,史称“众正盈朝”。孝宗察知刘大夏正直严谨,并且办事熟练,尤其信任他。数次召见他判别事情,刘大夏也在各事上为孝宗尽力。

大同发生小的战事,孝宗听信宦官苗逵的话,准备出兵。内阁刘健等竭力劝阻,孝宗仍犹豫不决,召刘大夏问道:”卿在两广,知道苗逵捣毁延绥巢穴的功劳吗?”刘大夏答道:“臣听说,俘虏十几个妇女儿童而已,托朝廷威德,全师返回。不这样的话,后果就难说了。”孝宗沉默好久,问道:“太宗(明成祖朱棣)频频出塞,现在为什么不行?”刘大夏回答:“陛下的才干固然不比太宗差,而将领士马远不及太宗时期。像淇国公(丘福)稍许违背节制,将数十万兵众委之于沙漠,怎么能说是容易之事。臣揣度现在上策只有防守而已。”都御史戴珊也从旁边表示赞同,孝宗醒悟地说:“要不是你们劝说朕几乎误了大事。”于是果然没再出兵。

庄浪土著首领鲁麟任甘肃副将,求升大将不成,恃其部众强,擅自回到庄浪。廷臣担心其生变想授鲁麟大帅印,又想召他回京师,安置在不紧要的地方。刘大夏请求奖励其先世忠顺,而听任鲁麟闲居。鲁麟向来凶狠残暴失去众人之心,没有兵权无法有所作为,最后闷闷不乐而病死。

孝宗要在京城附近驻兵作为左右辅佐,刘大夏说:“保定设都司统率五卫,祖宗之意也是如此。请遣还操练军士,一万人作为西卫,将驻扎在密云、蓟州的军队作为东卫。”孝宗批准了。监督京营的宦官怨恨失去兵权,在宫门上贴小字报。孝宗以此给刘大夏看,并说:“宫门外人岂能进来,必定是某些不愿失去兵权的人所为。”由此,阴谋未得逞。

孝宗曾经对刘大夏说:“遇到事情总想召卿来商量,又担心超越卿职权范围而作罢。以后有事情的实行或罢止,卿用揭帖(文书)呈上来。”刘大夏磕头说:“对事情的决定,外边的交付政府部门,内部的向阁臣咨询就行了。揭帖易滋长弊病,不可作为后世效法。”孝宗称好。又曾问;“天下何时太平?”刘大夏答:“求治不能太性急,不过用人行政全都与大臣面议,恰当的再实行,时间长了天下自然太平。”刘大夏曾经趁机提到四方镇守宦官的危害。孝宗询问详情,刘大夏答道:“臣在两广见到诸文武官的供应比不上一个镇守,其耗费可知。”孝宗说:“祖宗设置这些已很久,怎能一下子革除。不过从现在开始必须像郑原、麦秀那样廉洁的才能任用,不然则罢免之。”刘大夏磕头称好。刘大夏每次被召见,跪在御床前,孝宗往左右一看,近侍都退避走了。刘大夏曾有时回答问题时间长了,疲惫得起不来,孝宗就喊司礼太监李荣扶他出去。一天早朝,刘大夏本该当班,孝宗碰巧没见到他,第二天告诫刘大夏说:“卿昨天未上朝吗?担心御史纠察,没有立即召见您。”其受孝宗宠爱如此深。特别赐他玉带、麒麟服,送金币、上等醇酒,岁时不断。

孝宗去世后,武宗即位,刘大夏奉遗诏请求撤去非定额内的四方镇守宦官。武宗只撤去均州齐元。刘大夏又主张应撤去镇守宦官二十四人,又奏减皇城、京城守卫宦官,都未被接受。不久,刘大夏列举应当淘汰的传奉武臣六百八十三名,被批准。大汉将军薛福敬等四十八人也该削去官职,薛福敬等故意不入宫侍奉来激怒武宗。武宗立即命恢复薛等官职,而要求兵部回答详情,意欲加罪。宦官宁瑾磕头说:“这些是先帝遗命,陛下列入登基诏书,不宜问罪。”武宗才放弃追查此事。宦官韦兴在成化末年因有罪被长期罢官,这时靠巴结得以镇守均州。言官纷纷谏阻,刘大夏等再三争辩,武宗都不理。正德元年(1506年)春,刘大夏又奏道:“镇守宦官,如江西董让、蓟州刘琅、陕西刘云、山东朱云贪婪残暴尤其厉害,请求审查惩处。”武宗不高兴。刘大夏知道自己意见不被采纳,数次上奏章请求辞官。

同年五月,武宗下诏加封他太子太保,同意他返乡赐敕书、车马返回,按旧制供应粮食和役仆。给事中王翊、张襘请求留住刘大夏,吏部也要求留刘大夏,武宗不理。

刘大夏忠实诚恳,为孝宗所信任,忘我报国,对权贵近幸多行抑止。曾经要求严格考核勇士,为刘瑾所恨。刘宇也恨刘大夏,就与焦芳一起在刘瑾面前进谗言道:“抄刘大夏的家,可得边费的十分之二。”正德元年(1508年)九月,借田州岑猛的事,将他逮捕下到诏狱。刘瑾要以激变罪判大夏死刑,都御史屠滽不同意,刘瑾谩骂道:“即使不死,可以不去戍边吗?”李东阳从中调解,刘瑾探知刘大夏家贫穷,就判其到最偏僻的边境戍边。起初拟戍广西,焦芳说:“是送他回去吗?”于是改戍肃州。刘大夏已有七十三岁,穿着布衣徒步经过大明门磕头而去。观者都叹息流泪,父老百姓携筐送吃的,刘大夏所到之处,人们为之罢市、烧香祝刘尚书生还。等到了戍所,各部门怕得罪刘瑾,不送食品不来慰问,儒学生徒送吃食给他。一到操练,刘大夏总是扛戈站进队伍。主管人再三推辞,刘大夏说:“军人本来就该服役的。”他只带来一个仆人。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带子孙,他说:“我为官时,不为子孙捞好处。现在年老被罚,怎忍心令他们同我一起死在戍所呢?”刘大夏已经遣去戍边,刘瑾还借其他事二次罚他送米塞上。

正德五年(1511年)夏,刘大夏被赦免返乡。刘瑾被诛杀,恢复他官职,后退休。清军御史王相请求恢复刘大夏月粮和年役,录用其子孙。主事的宦官始终恨他,不答应。刘大夏回家后,教子孙种田谋生。稍有盈余,就分送给故旧宗族。预先自作墓志铭,并说:“不要让人用饰美之词,让我怀愧于地下也。”

正德十一年(1516年)五月三十日,刘大夏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追赠太保,谥号“忠宣”。

人物评价

朝鲜使者:吾国闻刘东山名久矣。

吴廷举:忧民如有病,对客若无官。

李东阳:与物无忤,临事有为。

林俊:公清约如知白,先忧如希文,公望如彦国,能处大事如子明。

周宣:已故尚书马文升、许进、刘大夏、秦纮、都御史钱钺、强珍,皆得罪权奸,横罹祸患。宜特加优恤,使天下知守已冤抑之士,没世既远,尚有昭雪之日。

杨廷和:大夏清修刚介,而中实坦易。喜人之善,恕人之不及。自奉甚薄,食止一豆,衣裘无余袭。不居城市,未尝千人举荐。及为人请托,自守泊如也。扬历中外,政迹卓然。晚年受知孝庙……其欲斥汱冗滥,敢于任怨,竟为权奸所构。垂老戍边,而毅然之气卒不少变。完名全节,虽夷狄皆知重之。士大夫识与不识,称为“刘东山”云。

唐枢:①明识治体,忠诚廉洁,自兵部郎至尚书,平生不以势位自居,于功名富贵,子孙福泽,泊如也。当出而靖难者三,行边者二,治水者一,所至有成绩,孝皇眷注。于本兵外,凡国有大政大疑,毋召公至内殿面议,或令随御史中官进闻,久则令中官持护以出……公在本兵,临事有明。②当是时海内晏安,含哺鼓腹,郁郁乎太平气象,不知帝力之何有?究厥所自,其谁以为遗也?独念诸君子保泰之功,能备九三之德,悉艰贞之义乎?

项笃寿:敬皇御极,寤寐忠良,优礼元老。庙堂有都俞之风,薄海奏熙和之绩。维时华容刘公,独以笃棐之忠,受特达之遇。宠冠百僚,造膝黼扆。屏人密语,日旰未退。虽元勋硕辅,腹心禁近,不得与闻。君臣之交,不啻鱼水。即登三迈五,不足异也。而鼎湖抱泣,遐荒僻裔,如丧考妣。刘公白首束缚,幽囹远戍。青海士大夫闻者,知与不知,无不流涕。遂使毒流缙绅,几揺社稷。剥复相倚,天实为之。嗟乎!君子不患弘道遭时难,遭时匪难,遇君难,乘时遇合矣。而垂成之功,隳于奄忽,曷故邪?

耿定向:成弘间多硕人,粹然皭然,足称古纯臣者,公是已。

王世贞:①孝庙时,最多名臣……要未有如三原王端毅公恕(王恕)、钧阳马端肃公文升(马文升)、华容刘忠宣公大夏,三君子之灼灼者也。端毅直谏动天下,然不难于孝宗而难于宪宗。孝宗,仁主也;然而颇以龃龉终,岂非所谓事君数斯辱也耶?端肃数更中外,历权寄不屈不脞,盖以才力胜者。忠宣仁心为质,道揆法守,晚际鱼水,密勿都俞,庶几有三代风哉。造膝之语,罕有传者。觉主圣而臣微不及也。人谓三原似魏玄成(魏徵)、韩稚圭(韩琦),钧阳合姚(姚崇)、宋(宋璟)而少逊之,华容似李太初(李沆)、司马君实(司马光)。②恕张差近名,大夏弱差近实,文升练差用术,其然岂其然乎?③明兴人才之盛独称孝庙时,而孝庙诸大臣又独称甲申成进士者。中间如刘忠宣、戴恭简、李文正、谢文肃、王襄敏及庄懿公,皆扬历中外,位承弼著笃棐声,其他类亦廉洁好脩之士,仅一焦泌阳驽耳。

徐咸:①孝宗末年,励精图治,每于平台召见三、四老臣,惟刘忠宣公时有谠言裨益。上亦倚任之。②国朝名臣,久任享耆寿者,魏文靖公骥(魏骥)九十八,王端毅公恕九十三,胡忠安公濙(胡濙)八十九,马端肃公文升、韩忠定公文(韩文)、吴文恪公讷(吴讷)、章文懿公懋(章懋),俱八十六。王文端公直(王直)、王忠肃公翱(王翱)、王忠毅公骥(王骥)、林文安公瀚(林瀚)、刘忠宣公大夏、谢文正公迁(谢迁),俱八十四。兹数公者,名位禄寿兼而有之,岂易得哉?

焦竑:盖一时正人如王端毅、马端肃、刘忠宣、倪文毅、张东白、杨文懿、张庄简、韩贯道诸人,布列六曹,戴简肃掌都察院事,章枫山、谢方石为两京祭酒。百僚师师,真可谓朝无幸位,野无遗贤,虽则主上明圣,而谦斋(徐溥)之休休有容,诚有所谓‘若己有之,中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者,故能佐成孝庙十八年太平之治。

张国维:本朝二祖以来,贤圣继作,山岳降灵。英人杰士,比肩相望。昌言伟论,不绝于时。然求其说行于君而功见于世,如三杨之于宣宗、于忠肃之于景帝、李文达之于英宗、刘忠宣之于孝宗、永嘉之于世宗、江陵之于神宗,寥寥寡俦,不可槩见。

宋征璧:一国之大事,惟在戎索。董正六师,以匡王国,惟大司马(兵部尚书)是赖。强本弱枝,制变弭患。虽事难隃度,而枕席度师。或躬亲简练,而旌麾改色。本朝如于忠肃(于谦)、王庄毅(王竑)、项襄毅(项忠)、余肃敏(余子俊)、马端肃(马文升)、刘忠宣、王恭襄(王琼)、李康惠(李承勋)、王康毅(王宪)、王襄敏(王越)、杨襄毅(杨博),诸公之在枢密,尤为矫矫。

张燧:本朝得君之专,莫如孝宗之于刘公大夏。茂绩不可殚述,略疏其概。如治河之功重费轻也,治边饷之收市法也,裁抑太监苗逵之延绥功也,匿西洋王三保之故牍也,处置壮浪土帅鲁麟之就闲也,革御马光禄之浮费也。李东阳所谓“与物无竞,临事有为”八字,得公之神矣。惜造膝之语,少有传者,令人追密勿都俞之风,惘惘神游耳。

张廷玉:①大夏忠诚恳笃,遇知孝宗,忘身徇国,于权幸多所裁抑。②王恕砥砺风节,马文升练达政体,刘大夏笃棐自将,皆具经国之远猷,蕴畜君之正志。绸缪庶务,数进谠言,迹其居心行己,磊落光明,刚方鲠亮,有古大臣节概。历事累朝,享有眉寿,朝野属望,名重远方。《诗》颂老成,《书》称黄发,三臣者近之矣。恕昧远名之戒,以作传见疏。而文升,大夏被遇孝宗之朝,明良相契,荃宰一心。迨至宦竖乘权,耆旧摈斥,进退之际所系讵不重哉!

轶事典故

主词条:《甲申十同年图》

明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年)三月二十五日,南京户部尚书王轼请画工在闵府达尊堂绘制了《甲申十同年图》,以作纪念。画面共分三曹,自右端卷首起,依次为王轼、吏部左侍郎焦芳、礼部右侍郎谢铎、工部尚书曾鉴、刑部尚书闵珪、工部右侍郎张达、都察院左都御史戴珊、户部右侍郎陈清、兵部尚书刘大夏及谨身殿大学士李东阳。

由于聚会前夕焦芳赴湖南公干,实际与会者九人。聚会除宴饮唱和之外,还绘图纪念,众人“皆画工面对手摹,得其形模意态”,焦芳也事先预留下旧稿。因此图中每人的相貌均为真实的写照。画作共绘制了十份,藏于各家。今仅存孤本,为闵家所留,清嘉庆年间由法式善获得,流传至今,存于故宫博物院。

关于刘大夏的相貌,通过此图可知。当时刘大夏六十八岁,脸面略方而长,须发皆白,左手握带,右手按膝正坐。

明宪宗时,有太监劝宪宗效仿明成祖故事,重新下西洋。明代一些史籍,如万表《灼艾余集》、严从简《殊域周咨录》记载刘大夏藏匿郑和下西洋档案,而顾起元《客座赘语》则说刘大夏焚毁郑和下西洋档案。刘大夏藏匿一时的是永乐年间征讨安南的档案,并非郑和档案。

刘大夏担任广东布政使时,当地官府的钱库巧立一种叫“羡余”钱的名目,从来不记在帐上。以前担任布政使的都毫无顾忌地把这笔钱塞进自己的腰包,相互沿习,看作是无可非议的事。刘大夏刚上任时,打开府库清点,恰巧有他的前任没有拿完而剩下的一些“羡余”钱。管库的小吏便把这种成例向他报告,说这笔钱不必记入帐簿。刘大夏听后沉默了好一会,猛然大声喊道:“我刘大夏平时读书,有志于做好人,怎么遇上这件事,就沉思这么长时间?实在愧对古代贤人,算不得一个大丈夫了!”于是他命令管库小吏把这笔钱全数入帐,作为正式支销,自己分文不取。

个人作品

刘大夏能诗,有《东山诗集》、《刘忠宣公集》等传世。《皇明经世文编》辑录有《刘忠宣集》一卷。

人际关系

父亲:刘仁宅,历任瑞昌知县、广西副使。

史料记载

《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七》

《国琛集·下卷》

《今献备遗·卷三十一》

《先进遗风·卷上》

《兵部尚书刘公大夏传》

《明史·卷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七十》

标签: 刘大夏

更多文章

  • 冯胜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冯胜

    冯胜(?—1395年),本名冯国胜,字宗异,安徽定远人。郢国公冯国用的弟弟,明朝开国名将。喜欢读书,通晓兵法。元末时期,结寨自保。随兄长冯国用投靠朱元璋,带兵征讨四方,建立明朝,颇有功绩。洪武五年(1372年),三路征讨王保保,徐达、李文忠都没有获胜,唯独冯胜斩获甚众。洪武二十年(1387年),冯胜

  • 刘宗敏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宗敏

    刘宗敏,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德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文名:刘宗敏职务:原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德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 冯国用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冯国用

    冯国用(1324-1359年),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元勋,宋国公冯胜的兄长。喜爱读书,精通兵法。元朝末年,联合冯胜结寨自保,归附朱元璋,建议“取金陵以为根本”,颇受信任。渡江之后,受命掌管亲兵,委以心腹之任。多立战功,累迁亲军都指挥使。至正十九年(1359年),冯国用去世,时年三十六

  • 张溥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张溥

    张溥(1602年5月14日——1641年6月15日),字乾度,一字天如,号西铭,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属江苏太仓)人,是明朝晚期文学家。崇祯四年进士,选庶吉士,自幼发奋读书,明史上记有他“七录七焚”的佳话,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张溥曾与郡中名士结为复社,评议时政,是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继续

  • 薛国观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薛国观

    薛国观(?-1641),字家相,号宾廷,陕西西安府韩城县(今陕西省韩城市)人。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进士,授莱州府推官。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擢户部给事中,数有建白。崇祯即位后,薛国观奉命巡视北疆,严查将吏克扣兵饷事。后因先前曾附魏忠贤,被南京御史袁耀然弹劾,罢职归里。崇祯九年(163

  • 薛瑄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薛瑄

    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薛瑄为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官至通议大夫、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天顺八年(1464年)去世,赠资善大夫、礼部尚

  • 高迎祥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高迎祥

    高迎祥(1591年~1636年),字如岳,陕西安塞(今陕西延安市安塞区)人。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也是明末农民起义的第一代闯王。善于骑射,膂力过人。崇祯元年(1628年),率众起事,自称闯王。进入山西境内,成为王自用“三十六营”主要将领之一。王自用死后,各部渡过黄河,转战河南、湖北、陕西、四川等地。参

  • 杨文岳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杨文岳

    杨文岳(?-1642),字斗望,号京宜,四川顺庆府南充县(今四川省南充市)人。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进士,授行人。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擢兵科给事中。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出为江西右参政,历任湖广、广西按察使。十二年(公元1639年),擢兵部右侍郎,总督保定、山东、河北军务,专事剿

  • 刘宇亮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刘宇亮

    刘宇亮(?—1642年),字蓬玹,四川绵竹人,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官至内阁首辅。字号:字蓬玹所处时代:明朝出生地:四川绵竹去世时间:1642主要成就:官至内阁首辅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选庶吉士。累迁吏部右侍郎。崇祯十年(1637)八月,擢礼部尚书,与傅冠、薛国观同日入阁。刘宇亮

  • 钱士升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钱士升

    钱士升(1574-1652),字抑之,号御冷,晚号塞庵,明嘉善魏塘镇人。为人热情好客,未登第时与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倡导理学,精通周敦颐、朱熹之学说。本名:钱士升所处时代:明代出生地:嘉善魏塘镇出生日期:1574年逝世日期:1652年主要作品:《南宋书》字号:字抑之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殿试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