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王鏊

王鏊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840 更新时间:2023/12/21 10:57:02

王鏊(ào)(1450年9月22日—1524年4月14日),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其为震泽先生,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名臣、文学家。王鏊自幼随父读书,聪颖异常。他八岁能读经史,十二岁能作诗。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为成化十一年(1475年)进士,授翰林编修。明孝宗时历侍讲学士、日讲官、吏部右侍郎等职。明武宗时任吏部左侍郎,与吏部尚书韩文等请武宗诛刘瑾等“八虎”,但事败未成。旋即入阁,拜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次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王鏊在任上尽力保护受刘瑾迫害之人,并屡次劝谏刘瑾,终因无法挽救时局而辞官归乡。此后家居十六年,终不复出。嘉靖三年(1524年)去世,年七十五。追赠太傅,谥号“文恪”,世称“王文恪”。王守仁赞其为“完人”,唐寅赠联称其“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王鏊博学有识鉴,经学通明,制行修谨,文章修洁。善书法,多藏书。为弘治、正德间文体变革的先行者和楷模。他黜浮崇古的文学观和尚经术、去险诡的取士倾向,影响了一代文风。有《震泽编》《震泽集》《震泽长语》《震泽纪闻》《姑苏志》等传世。(概述内图片来源:)

基本资料

本名:王鏊

别名:王文恪、震泽先生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吴县

出生日期:1450年9月22日

逝世日期:1524年4月14日

主要作品:《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主要成就:匡补时局,一变文风

字号:字济之

官职: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等

追赠:太傅

谥号:文恪

人物生平

王鏊于明景帝景泰元年八月十七日(1450年9月22日)在洞庭东山震泽乡胥母界陆巷口王氏三槐堂王琬旧第出生,其父王琬曾任光化知县。王鏊自幼随父读书,聪颖异常,八岁能读经史,十二岁能作诗,十六岁时随父北上入京师,习业于国子监,写得一手好文章,其文一出,国子监诸生就争相传颂,侍郎叶盛、提学御史陈选感到惊奇,称他为“天下士”。

成化十年(1474年),王鏊在乡试中取得第一名“解元”。

成化十一年(1475年),在礼部会试又取得第一名“会元”,殿试一甲第三名,被授为翰林编修,一时盛名天下。

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阶文林郎。八月,上疏乞假还乡。抵家三月后,母叶孺人逝世,王鏊便守制居家。

成化十六年(1480年),王鏊仍守制在家,闭门读书,远避权贵。

成化十八年(1482年),王鏊还朝,复职翰林编修。

弘治二年(1489年),王鏊参与编修《明宪宗实录》。同年,升为侍讲学士。

弘治四年(1491年)八月,《明宪宗实录》修成,升任右春坊、右谕德、侍讲经筵官。当时孝宗宠信宦官李广,整日在李广陪伴下游玩。王鏊便以周文王勤政的典故反复劝谏,终使孝宗感动。日讲完后,孝宗对李广说:“讲官指的是你们。”在选择太子僚属时,孝宗命他以原职兼任太子谕德,不久转少詹事,因吏部尚书韩文荐,擢为吏部右侍郎。

弘治七年(1494年),进阶奉直大夫、右春坊、右谕德。

弘治八年(1495年)三月,改侍读学士,充日讲官。

弘治十年(1497年)三月,孝宗敕令修《大明会典》,由大学士徐溥任总裁,王鏊任副总裁。

弘治十三年(1500年),进吏部右侍郎,仍兼日讲官。

弘治十六年(1503年),王鏊父王琬去世,王鏊返乡奔丧。

弘治十七年(1504年),撰《震泽集》成,同年八月,重修《姑苏志》成。

正德元年(1506年)四月,王鏊被起用为吏部左侍郎,参与编修《明孝宗实录》,任副总裁。当时明武宗“好逸乐”,不问政事,太监刘瑾专权,吏治大坏。王鏊与吏部尚书韩文等人要求武宗诛刘瑾等“八虎”,但失败未成。不久,刘瑾入司礼监,大学士刘健、谢迁相继离去,内阁只有李东阳一人。刘瑾想引焦芳入阁,但廷议只推荐王鏊。刘瑾迫于公论,命王鏊以原职兼学士,与焦芳一同入阁。一月后,升任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国史总裁、同知经筵事。十二月,明景帝汪皇后去世,朝廷对以什么规格举行丧礼拿不定主意。王鏊说:“皇妃并非因罪被废,应恢复原封号,按妃的规格安葬,按皇后的规格祭祀。”武宗便下令停朝,按皇后规格祭祀。

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仍任户部尚书。

正德四年(1509年),明宪宗废后吴氏(吴废后)去世,刘瑾要按普通宫女的制度把她的遗体焚烧、草草安埋。王鏊认为不可,最终才得以妃礼下葬。当时,尚宝卿崔璇等三人被迫害差点死去,王鏊对刘瑾说:“士可杀,不可辱。现在对崔璇侮辱并且又要杀之,我还有何脸面留在内阁。”李东阳也极力相救,崔璇等才得以免死遣送戍边。刘瑾恨已致仕的韩文,一心要置他于死地,又想借故中伤刘健、谢迁,王鏊与李东阳前后都极力相救,使刘瑾阴谋未得逞。有人在刘瑾面前诽谤杨一清,称他筑边墙浪费军需。王鏊争辩道:“杨一清为国修边,岂能以功为罪?”刘瑾对兵部尚书刘大夏发怒,将他逮至京城,要以激变罪名判其死刑。王鏊争辩说:“岑猛不过是拖延没去罢了,未叛变怎能说为激变?”

当时刘瑾权倾朝内外,王鏊起初开诚布公的劝谏刘瑾,刘瑾有时接纳。而焦芳专于阿谀奉承,刘瑾更为专横,士大夫深受其害。王鏊无法挽救,就力求辞官返乡。正德四年(1509年)五月,他三次上疏请辞,才被批准。武宗赐他玺书、马车,有关部门按旧例供应粮食、奴仆。王鏊家居十六年,廷臣交相荐举,终不肯复出。

正德五年(1510年),《明孝宗实录》修成,王鏊因曾参与编修,获赐白金五十两。

正德八年(1513年),王鏊撰成《震泽纪闻》。

正德十年(1515年),王鏊撰成《震泽长语》。

正德十二年(1517年),王鏊撰成《震泽文集》。

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王鏊与门下士祝允明等八人于怡老园之池亭饮宴,并赋诗唱和。

嘉靖元年(1522年),明世宗朱厚熜即位,派行人柯维熊慰问王鏊,并赐羊酒以示优眷。王鏊上疏致谢,并奏献《讲学篇》和《亲政篇》,世宗优诏回报,特荫其一子为中书舍人。

嘉靖三年(1524年),世宗又命有关部门慰问王鏊。同年三月十一日(4月14日),王鏊于家中逝世,享年七十五岁。世宗闻讯后,辍朝一日,赐麻布五十匹,赙米五十石,谕令祭九坛,诏命工部派人前往办丧。追赠太傅,谥号文恪。

嘉靖四年(1525年)正月初一,葬于洞庭东山梁家山之原。

主要成就

筹边计熟

王鏊面对明自正统以来的边患频繁、国势渐弱的现实,呈《上边议八事》,提出自己的治边八策(定庙算、重主将、严法令、恤边民、广召募、用间、分兵、出奇),而多被采纳。对武宗的“嬖幸乱政,功罪不明,委任不专,法令不行,边圉空虚”深感忧虑,并希望武宗“大奋干刚”。

对抗权宦

面对武宗宠幸宦官、荒淫冶游,特别是刘瑾等“八虎”的倒行逆施,王鏊与韩文等敢于发奸。但这件事终因“八虎”向武宗“乞命”而发生逆转,结果是刘瑾掌司礼监,大学士刘健、谢迁被迫致仕,刘、谢、韩等五十三人还被诬结党,后韩文被逮下锦衣狱,刘、谢被削籍,其后又夺诰敕。而在这场斗争中,王鏊却入阁,虽然正德四年四月,他又不得不致仕,却得到了善终。嘉靖初,他在《谢存问疏》中曾说:“适值逆瑾盗政,播弄威福,臣力既不能沮抑,性又不善诡,随不得已乞身而退。”他在《我生》一诗中写道:“委顺齐宠辱,冥怀无丑好。得之亦不惊,失之曾不懊。”由此可见,王鏊立朝,有执政才能,不乏正义感,但明哲自守的处世哲学依然很明显。

深睹民苦

王鏊归乡后,目睹吴中重赋之苦,作《吴中赋税书与巡抚李司空》,精辟剖析了吴中重赋之形成、发展、现状及对策,成为不朽的名作,为学者研究明代吴中重赋的权威依据。

一变文风

王鏊博学善于识别人才,文章雅正,言谈议论明晰流畅。晚年著《性善论》一篇,王守仁看后说:“王公的文章达到精深的境界,世上的人也很难达到。”他在弘治、正德时期,以高第探花、台阁重臣的身份,对台阁、乡邦文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弘治、正德间,文体变革的先行者和楷模。他的黜浮崇古的文学观和尚经术、去险诡的取士倾向,影响了一代文风。他承接了吴宽的老一批吴中交游圈,又发展了新一批吴中及淮左文人,交游较密切的如文徵明(文壁)、唐寅、都穆、蔡羽、邵宝、杨一清、靳贵及“娄东三凤”等。继吴宽之后,他对吴中诗派,尤其是其中坚力量如“吴中四才子”等,产生了更为直接的影响。

文章大家

王鏊的文学观点是复古的,但他显得比较开通一些。一是在复古范围上,他不专于唐,亦不专以宋,而是比较辩证地看待前代诗歌:“予尝评古今诗,唐以格高,宋以学胜,至元乃出入二者之间,其实似宋,其韵似唐,而世变之,高下则不可强也。”二是在复古方法上,他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词”、“为文必师古,使人读之不知所师,善师古者也……所谓师其意,不师其词,此最为文之妙诀。”

他崇尚韩愈、王安石的文章,认为韩文“变化不可端倪”,皇甫湜得其奇,李翱与张籍得其正,而李翱又兼得其态,“合三子一之”才是完整的。因此,王鏊又强调,如要师其意,就需要博学,需要精思,需要领悟。朱彝尊说王鏊“以经义重,诗非所长。”今观其集,古体诗中杰作不多,惟歌行体中偶有力作。但王鏊写得最好的是七言近体。王鏊集中还有一组集中写武宗荒淫逸游的《十三绝句》,温雅之中深含讽刺,十分难得,朱彝尊极为欣赏,称其“甚得讽谏之体。”

王鏊“时文工而古文亦工”,为一代文章大家。他黜浮崇古,湛深经术,所以其文章舂容醇厚、渊深博赡,颇有唐宋遗风。其“墓志铭”类文章,写人纪事,重视节操,联系时运,舂容有度,不华不饰,质朴典重,也有相当的文学价值。如为顾佐、倪岳、赵宽、沈周等人写的墓志铭等。见于他的“杂传”中的一些经学、史学类的文章,则更显示出他的湛深学识和纯雅而明畅的文风。

个人作品

王鏊著有《震泽编》《震泽集》《震泽长语》《震泽纪闻》《姑苏志》等。《皇明经世文编》辑有《王文恪公文集》。王鏊还曾参与编修《明宪宗实录》《明孝宗实录》,任《孝宗实录》副总裁。并与徐溥等共修《大明会典》,任副总裁。其所撰《姑苏志》共六十卷,分沿革、疆域、山水、风俗、户口、城池、寺观、古迹、纪事、杂事等,共三十一门。该志采用纲目体。《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该志“繁简得中,考核精当”。

王鏊有书名,书法清劲爽健,结字纵长严谨,得峭拔风神。不足处似清健有余,沉稳不足,笔画略见干涩,此或与硬毫书有关耳。

王鏊家居共14年,“不治生产,惟看书著作为娱,旁无所好,兴致古澹,有悠然物外之趣”。筑“颜乐堂”、“宜晚轩”,富藏书。与吴宽、唐寅、文徵明等藏书家互相唱和。曾自称:家世藏书,分散于数处,以防散佚、水火之虞。清人姜绍书论他为明一代藏书家之一。藏书印有“济之”、“御题文学侍从”、“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王济之图书”、“大学士章”、“三槐之裔大宗伯章”、“震泽世家”等。刊刻图书有《孙可之集》《古尚方》等。

人物评价

马文升:①王公者,当于古人中求之,今世鲜其匹也。②王公,真宰辅器也。

王守仁:①王公深造,世未能尽也。②世所谓完人,若震泽先生王公者,非邪?内裕伦常,无俯仰之憾;外际明良,极禄位声光之显。自为童子至于耆耋,自庙朝下逮闾巷至于偏隅,或师其文学,或慕其节行,或仰其德业;随所见异其称,莫或有瑕疵之者。所谓寿福康宁,攸好德而考终命,公殆无愧尔矣!无锡邵尚书国贤与公婿徐学士子容,皆文名冠一时,其称公之文规模昌黎(韩愈),以及秦汉,纯而不流于弱,奇而不涉于怪,雄伟俊洁,体裁截然,振起一代之衰,得法于《孟子》;论辩多古人未发;诗萧散情逸,有王、岑(王昌龄、岑参)风格;书法情劲自成,得晋、唐笔意;天下皆以为知言。阳明子曰:“王公所深造,世或未之能尽也,然而言之亦难矣。著其‘性善之说’,以微见其概,使后世之求公者以是观之。”

唐寅: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

文壁:①好学专精,不为事夺。少工举子文,既连捷魁选,文名一日传天下,程文四出,士争传录以为式。②议者谓公于经术为深,故粹然一出于正,晩益精诣,铸词发藻必先秦两汉为法,在唐亦惟二三名家耳,宋以下若所不屑其见,诸论撰莫不典则雅驯,丽质兼备,至所得意,不知于古人何如也,惟公之学,本欲见之行事,属以记载为职,周旋于文词翰墨之间者三十年,未尝有兵民钱谷之寄时,或因事一见,而其高才卓识亦自有不可得而揜者治末,火蒒寇边,上备边八议,正德初,论时政四事,(阙)去国不果上,今上登极,复进《讲学》《亲政》二篇,其他所著,如国猷、如食货、如儗辠言,如教太子,皆卓然经世远图,惜乎不究厥用,晩虽邂逅一奋,而适丁时艰,正言危行,几以身殉葢,方救过之不暇,又奚能有为哉?及今圣天子图治方切,求贤如不及,而公则既老而逝矣,呜呼,岂天不欲斯道之行邪抑人事之罪耶?方正德之初,故老相继去国,天下事未有所付,而公又以正去,于已则得矣,其如天下何?故有隐忍以就功名者,君子与之然,自今日观之,果孰多少哉,呜呼,人臣之义要当出于正也。

邵宝:济之诗萧散清逸,有王、岑风致。

屠隆:商文毅辂、彭文宪时、刘文靖健、谢文正迁、杨文懿守陈、王文恪鏊、吴文定宽风骨峻,整德器渊,涵才不露,锋颖功不计岁月,外示凝然,中怀凛然。招之不来,麾之不去,有古大臣之风焉。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矣。

王世贞:孝庙时,最多名臣……侍从则杨文懿公守陈、吴文定公宽、王文恪公鏊。

何乔远:王鏊、刘忠皆贤相也,鏊通雅不失其正,忠棱棱岳岳有不可摇撼之象,《传》曰:“不有君子,其何能国乎?”

谷应泰:当是时,冰鉴则有王恕、彭韶;练达则有马文升、刘大夏;老成则有刘健、谢迁;文章则有王鏊、丘濬;刑宪则有闵珪、戴珊。

钱谦益:①诗不专法唐,于北宋似梅圣俞(梅臣),于南宋似范致能(范成大),峭直疏放,于先正格律之外,自成一家。②文章以修洁为工,规摹韩、王(韩愈、王安石),颇有矩法。

林时对:①正德改元,逆瑾窃柄,洛阳、姚江相继去国,惟茶陵独留;犹幸引用正人王文恪、杨文忠、梁文康、杨文襄,或参帷幄,或任戎行,虽穆满之骏日驰,而凶璫伏法,宸濠置鐇就擒,黄扉运筹之力也。②夫以刘伯温之瑰奇、宋景濂之温醇、解大绅之豪爽、曾子棨之英迈、高季迪之超脱、李宾之东阳之浩瀚、王守溪鏊之简严、王敬夫九思之高迈、崔仲凫铣之修洁、吴匏庵宽之纯粹、丘仲深浚之博雅、程篁墩敏政之典核、杨用修慎之奥衍、王槐野维桢之简练、康德涵海之雄骏、廖鸣吾道南之富有,此权自在,要之化境尚隔一间耳。

王夫之:刘瑾一导淫之小竖耳,非有荧惑宫闱、动摇神器之危机也。韩文倡之,李梦阳成之,九卿随声而和之,刘、谢居中而应之;李东阳、王鏊俯仰其闲,亦非素结瑾以徼荣者;而参差互持,竟以空朝廷而长宵人之气。

张廷玉:王鏊、刘忠持正不阿,奉身早退。此诚明去就之节,乌能委蛇俯仰以为容悦哉。

石蕴玉:筹边计熟,立朝行危。急流勇退,弗事委蛇。

陈田:文恪以文章名一世,集中七言律绝格调风致,竟而不凡。

轶事典故

寿宁侯张峦曾与王鏊有姻亲关系,等到张峦显贵后,王鏊便与他断绝来往。张峦年中派人慰劳馈赠,都被王鏊赶走。有人认为王鏊不对,他说:“当初万安攀附万贵妃,我曾以之为耻,难道现在能去依从寿宁侯(张峦)吗?”

王鏊对宜兴的风景名胜饶有兴趣,尤其对善卷灵迹推崇备至,曾为善卷洞赋诗、撰序,著《善卷洞》《善权寺古今录序》。他同宜兴人亦交往甚密,感情十分融洽。官员邵贤自山东提学副宪告老还乡后,在周孝侯祠崇邱建造了“东邱娱晚堂”,作为宴饮和欣赏良辰美景诸老聚会的地方。多位老人或登邱、或吊古、或棋奕、或垂钓、或吟咏,各得其所,百无禁忌。正德三年,王鏊来宜兴,在此会见了宜兴挂冠而老者十二人。分别为前九江推官万盛、黄州府经何钊、平乐知府李廷芝、湖广布政司参议翁信封、翰林学士吴经、工部侍郎沈晖、宜春知县杨琛、通政王玉、福建布政司李云、山东按察司副使邵贤、归州知州胡琏、抚州知府胡孝。王鏊兴致勃勃地撰写了《东丘娱晚记》碑文。该碑现保存在周王庙内。

王鏊居官清廉,全无积蓄,被人称为“天下穷阁老”。唐寅深知其为人,赠他一副楹联。上联为“海内文章第一”,下联是“朝中宰相无双”。

家族成员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家世

曾祖父

王彦祥

字伯英,元末经商于淮西,后赠一品职。

祖父

王逵

字惟道,宽厚好学。曾为明初粮长,颇有盛名。后赠一品职。

父亲

王琬

字朝用,号静乐。官至光化知县。后加封中宪大夫、詹事府少詹事、翰林院侍读学士。

母亲

叶氏

封孺人,后赠恭人。

配偶

正妻

吴氏

生一女王仪。

张氏

生子王延喆。

李氏

生二女。

胡宜人

生二子(王延素、王延陵)、二女。

侧室

万氏

生子王延昭。

子辈

长子

王延喆

字子贞,因恩荫任大理寺右寺副。

次子

王延素

字子永,官至南京中军都督府都事。

三子

王延陵

郡学生。

四子

王延昭

任中书舍人。

长女

——

嫁徐缙。

次女

——

嫁都事朱希召。

三女

——

嫁生员卲銮。

四女

——

嫁中书舍人靳仁。

五女

——

嫁生员严濡。

孙辈

长孙

王有壬

字克长,号文峰,官至太常寺少卿,掌尚宝司事。

重孙辈

重孙

王禹声

字遵考,号闻溪,历官湖广承天府知府。

(家族成员参考资料)

文献记载

类别

作者

篇目

史书

张廷玉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传第六十九》

传记

文壁

《太傅王文恪公传》

王守仁

《太傅王文恪公传》

何乔远

《名山藏·卷六十九》

碑铭

邵宝

《文恪王公墓志铭》

标签: 王鏊

更多文章

  • 刘大夏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大夏

    刘大夏(1437年1月31日-1516年6月29日),幼名瑞昌保,字时雍,号东山。湖广华容(今属湖南)人。明朝中期名臣、诗人。刘大夏举天顺三年(1459年)乡试第一。天顺八年(1464年),登进士第,授翰林院庶吉士,历兵部职方司主事、郎中、广东右布政使、户部左侍郎、右都御史等职。弘治十五年(1502

  • 冯胜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冯胜

    冯胜(?—1395年),本名冯国胜,字宗异,安徽定远人。郢国公冯国用的弟弟,明朝开国名将。喜欢读书,通晓兵法。元末时期,结寨自保。随兄长冯国用投靠朱元璋,带兵征讨四方,建立明朝,颇有功绩。洪武五年(1372年),三路征讨王保保,徐达、李文忠都没有获胜,唯独冯胜斩获甚众。洪武二十年(1387年),冯胜

  • 刘宗敏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宗敏

    刘宗敏,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德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文名:刘宗敏职务:原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德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 冯国用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冯国用

    冯国用(1324-1359年),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元勋,宋国公冯胜的兄长。喜爱读书,精通兵法。元朝末年,联合冯胜结寨自保,归附朱元璋,建议“取金陵以为根本”,颇受信任。渡江之后,受命掌管亲兵,委以心腹之任。多立战功,累迁亲军都指挥使。至正十九年(1359年),冯国用去世,时年三十六

  • 张溥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张溥

    张溥(1602年5月14日——1641年6月15日),字乾度,一字天如,号西铭,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属江苏太仓)人,是明朝晚期文学家。崇祯四年进士,选庶吉士,自幼发奋读书,明史上记有他“七录七焚”的佳话,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张溥曾与郡中名士结为复社,评议时政,是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继续

  • 薛国观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薛国观

    薛国观(?-1641),字家相,号宾廷,陕西西安府韩城县(今陕西省韩城市)人。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进士,授莱州府推官。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擢户部给事中,数有建白。崇祯即位后,薛国观奉命巡视北疆,严查将吏克扣兵饷事。后因先前曾附魏忠贤,被南京御史袁耀然弹劾,罢职归里。崇祯九年(163

  • 薛瑄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薛瑄

    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薛瑄为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官至通议大夫、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天顺八年(1464年)去世,赠资善大夫、礼部尚

  • 高迎祥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高迎祥

    高迎祥(1591年~1636年),字如岳,陕西安塞(今陕西延安市安塞区)人。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也是明末农民起义的第一代闯王。善于骑射,膂力过人。崇祯元年(1628年),率众起事,自称闯王。进入山西境内,成为王自用“三十六营”主要将领之一。王自用死后,各部渡过黄河,转战河南、湖北、陕西、四川等地。参

  • 杨文岳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杨文岳

    杨文岳(?-1642),字斗望,号京宜,四川顺庆府南充县(今四川省南充市)人。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进士,授行人。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擢兵科给事中。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出为江西右参政,历任湖广、广西按察使。十二年(公元1639年),擢兵部右侍郎,总督保定、山东、河北军务,专事剿

  • 刘宇亮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刘宇亮

    刘宇亮(?—1642年),字蓬玹,四川绵竹人,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官至内阁首辅。字号:字蓬玹所处时代:明朝出生地:四川绵竹去世时间:1642主要成就:官至内阁首辅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选庶吉士。累迁吏部右侍郎。崇祯十年(1637)八月,擢礼部尚书,与傅冠、薛国观同日入阁。刘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