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吴承恩

吴承恩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35 更新时间:2023/12/21 21:15:57

吴承恩(约1500—1583年,一说约1506—1580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文学家,南直隶淮安府山阳县河下(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一说安徽桐城人。祖籍安东(今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吴承恩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其喜爱神话故事。擅长绘画、书法,多才多艺。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举为岁贡生。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迁居南京,卖文为生。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不久辞官归去。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书。近现代学者认为吴承恩是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最后完成者。[6-7](概述图来源:中国青年网)

基本资料

本名:吴承恩

字:汝忠

号:射阳山人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一说安徽桐城)

出生日期:约1500年(一说约1506年)

逝世日期:1583年(一说1580年)

主要作品:《西游记》

主要成就:完成取经故事,写成小说《西游记》

人物生平

吴承恩家祖籍安东(今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先祖在元末明初迁居当时淮安河下,至吴承恩已五代。

吴承恩从小勤奋好学,过目成诵。精于绘画、书法、填词、围棋,喜欢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如《百怪录》、《酉阳杂俎》等小说或者野史。当时的名人朱应登恃才傲物,见到吴承恩后极为欣赏,说吴承恩能够读尽天下的书,把自己私藏的一半书籍送给吴承恩。

嘉靖六年(1527年),吴承恩因为颇负文名而娶了户部尚书叶琪的曾孙女。

嘉靖八年(1529年),吴承恩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创办的龙溪书院读书,得到葛木的赏识。其时吴承恩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

嘉靖十年(1531年),吴承恩来到南京的江南贡院参加乡试,但不幸名落孙山。

嘉靖十一年(1532年),吴承恩带着失意的心情陪父亲外出游历。不久,吴承恩的父亲与世长辞,父亲是商人,生前十分希望儿子能考取功名,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终未能如愿。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吴承恩来到南京国子监读书。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吴承恩人到中年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

嘉靖三十年(1551年),吴承恩接任河南新野县知县。在任期间,修建行台察院,尊经阁,增修儒学,表彰贞节,并修建水利设施。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小股倭寇深入到明朝腹地,甚至袭扰南京。吴承恩想投笔从戎,参军抗倭,不过并未成行。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由于母老家贫,吴承恩担任浙江长兴县丞,常与友人朱曰藩豪饮,寄趣于诗酒之间,和嘉靖状元沈坤,诗人徐中行有往来。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吴承恩任潞安府(今山西长治)通判。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终因受人诬告,回到家乡归隐。

隆庆二年(1568年),吴承恩任蕲州荆王府纪善。

隆庆四年(1570年),吴承恩从蕲州(今湖北蕲春)荆王府回乡,开始着力撰写《西游记》。

万历元年(1573年),《西游记》成书。

吴承恩晚年放浪诗酒,贫老以终。

主要影响

吴承恩最主要的成就在于最后完成《西游记》。由于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吴承恩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吴承恩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吴承恩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西游记》就是以“唐僧取经”历史事件为蓝本,经过艺术加工反映明代社会现实的一部志怪小说。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是幻,一是趣;而不是一般的幻,是奇幻,不是一般的趣,是奇趣。小说通过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一个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西游记》的艺术想象奇特,丰富、大胆,在古今小说作品中罕有其匹的。孙悟空活动的世界近于童话的幻境,十分有趣,而且在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稀奇有趣的妖怪,真是千奇百怪,丰富多彩。浪漫的幻想,源于现实生活,在奇幻的描写中折射出世态人情。《西游记》的人物,情节,场面,乃至所用的法宝,武器,都极尽幻化之能事,但却都是凝聚着现实生活的体验而来,都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气息,折射出世态人情,让读者能够理解,乐于接受。

《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此书一问世,就被誉为“四大奇书”之一,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

除了《西游记》外,吴承恩还写过一部短篇小说集《禹鼎志》。这是寓有鉴戒意味的短篇志怪小说,不过已经失传,只能看到一篇自序。

吴承恩现存240余首诗歌词曲、障词及颂赞。除一些障词、颂赞属于应酬外,大多极富有历史、文学艺术价值。

吴承恩的诗情真意切、激情四溢,多有名篇佳作传世。词则托物寄情,真趣盎然,颇“有秦少游之风”。小令、套数清新隽永、意蕴深长。如《二郎搜山图歌》是吴承恩精心构思的上品,虽是题画诗,却假借二郎神搜山捉妖的神话故事,揭露了当时“五鬼”“四凶”横行的黑暗现实,期望“胸中磨损斩邪刀”,“救月有夭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这与《西游记》赞扬孙悟空“大闹天宫”的英雄主义精神与气概非常相似。《宿田家》“柴门闭流水,犬吠花上月”堪称绝句精品。最能表现吴承恩个性的则当数《送我入门来》《赠沙星士》等。恰如张绵也所评“上自汉魏盛唐,下至宋元诸家,靡不出入其间,师兼众长而不拘一格”,“在艺术风格上,有汉魏的古朴,有盛唐的豪放,有晚唐的清丽,也有元白的平易”(《漫说西游》)。

吴承恩诗文词赋曲艺术特色鲜明,成就卓著。在明代文坛丝毫不逊于“前后七子”、唐宋派诸大家。吴承恩的古文作品如《贺学博未斋陶师膺奖序》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揭露是何等逼真而传神:“夫不独观诸近世之习乎?是故匍匐拜下,仰而陈词,心悸貌严,瞬间万虑,吾见臣子之于太上也,而今施之长官矣;曲而跽,俯而趋,应声如霆,一语一偻,吾见士卒之于军帅也,而今行之缙绅矣;笑语相媚,妒异党同,避忌逢迎,恩爱尔汝,吾见婢妾之于闺门也,而今闻之丈夫矣;手谈眼语,诪张万端,蝇营鼠窥,射利如蜮,吾见驵侩之于市井也,而今布之学校矣。”《赠卫侯章君履任序》揭露官场腐败:“况乎行伍日凋,科役日增,机械日繁,奸诈之风日竟,其何以为之哉?”这与宗臣的《报刘一丈书》对当时官场污浊与官吏的腐败揭露非常相似,作者对现实的观察十分敏锐细致。吴承恩的《陌上佳人赋》堪与陶潜《闲情赋》相媲美。

吴承恩在文论上又颇有建树,论诗作文讲究“情”“趣”。吴承恩在《留翁遗稿序》中道“是编所载,率多乡国之应酬,山溪之吟咏,所谓什之一二者。然即观之,则有见夫其情适,其趣长,其声正,庙堂之冠冕,烟霞之色象,盖两得之;诚有得之言,治世之音也。岂与夫事聱牙而工藻缋者同日而语耶?”论诗说文讲求“情”是中国文论的传统,吴氏遵循文学创作规律显而易见。而推崇“趣”则是当时的时代风尚。公安派之袁宏道、戏剧大家汤显祖均把“趣”作为评价文章的标准。在文学创作上强调“情”“趣”恰是针对当时文坛的复古主义之风,期望冲破复古拟古的牢笼,恢复文学创作的本性—“独抒胸臆,不拘格套”。吴氏恰恰是唐宋派、公安派之先驱同道,其意义决不仅限于此。吴承恩在《花草新编序》中说:“重其人兼重其言,惟其艺不惟其类。丽则俱收,郑卫可班于雅颂;洪纎并奏,郐曹无间于齐秦。”强调文学创作的实绩,重视艺术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丽”,美也,艺术形式美是其价值之所在。这就突破了明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文学观,独树一帜,倡导文艺创作的“情”“挚”,追寻“奇”“丽”的艺术风格。吴承恩在《范宽溪山霁雪图跋》中强调“真趣”“意象如生”;在《题沈青门寄画海棠用东坡定惠院韵》中高倡“真趣”“独绝”,虽是题画诗,却显见其鉴赏旨趣——“意先足”“奇赏”“绝流俗”“传神”“真淑”等。在《序技赠写真李山人》中又强调“情趣”“真趣”,与后代公安派、李贽的文学主张非常相似。

吴承恩与明代前后七子同时代,其文艺思想也与他们相近,故其诗作,多自胸臆出之。吴承恩的诗作浪漫主义气息又特浓,故被陈文烛称为“李太白、辛幼安之遗也”(《中国文学批评史》)。吴承恩的见识非凡,不仅看到当时的文坛之弊,而且能跳出复古主义的圈子,独树一帜,强调“谢朝华”、“蓄多识”、“去陈言”,“漱芳润”。在诗文创作中,“率自胸臆出之,而不染于色泽,舒徐不迫,而不致促弦而窘幅,人情物理,即之在耳目之前,而不必尽究其变”。这便超越了前后七子,而独步文坛。

历史评价

《天淮安府志》:“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

《长兴县志》:“性耽风雅,作为诗,缘情体物,习气悉除。其旨博而深,其辞微而显,张文潜后殆无其伦。”

朱彝尊《明诗综》卷四十八:“习气息除,一时殆鲜其匹。”

陈文烛《吴射阳先生存稿叙》:“今观汝忠之作,缘情而绮丽,体物而浏亮,其词微而显,其旨博而深。《明堂》一赋,铿然金石。至于书记碑叙之文,虽不拟古何人,班孟坚柳子厚之遗也。诗词虽不拟古何人,李太白辛幼安之遗也。盖淮自陆贾枚乘匡衡陈琳鲍照、赵嘏诸人,咸有声艺苑,至宋张耒而盛;乃汝忠崛起国朝,收百代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沉辞渊深,浮藻云峻,文潜以后,一人而已,真大河韩山之所锺哉!汝忠与宝应朱子价,自少友善,其文名与之颉颃;乃子价为太守,而汝忠沉于下寮。兹稿出,当与《山带阁集》并传,射阳射陂之上,有两明珠也。因缀数语冠于简端。”

李维桢《吴射阳先生集选叙》:“嘉隆之间,雅道大兴,七子力驱而近之古,海内翕然乡风。其气不得靡,故拟者失而粗厉;其格不得逾,故拟者失而拘挛;其蓄不得俭,故拟者失而糅杂;其语不得凡,故拟者失而诡僻。至于今而失弥滋甚,而世遂以罪七子,谓李斯之祸秦,实始荀卿。而独山阳吴汝忠不然,汝忠于七子中,所谓徐子与者最善,还往倡和最稔。而按其集独不类七子友。率自胸臆出之,而不染于色泽,舒徐不迫,而亦不至促弦而窘幅。人情物理,即之在耳目之前,而不必尽究其变。盖诗在唐与钱刘元白相上下;而文在宋与庐陵南丰相出入。至于扭织四六若苏端明,小令新声若《花间》《草堂》,调官征而理经纬;可讽可歌,是偏至之长技也。大要汝忠师心匠意,不傍人门户篱落,以钓一时声誉,故所就如此。”

主要作品

吴承恩代表作为长篇小说《西游记》,另著词集《花草新编》及短篇小说集《禹鼎志》(《禹鼎记》)等,大多散佚。诗作有《海鹤蟠桃篇》《春晓邑斋作》《杨柳青》《长兴作》《秋兴》《金陵客窗对雪》《田园即事》《桃源图》《堤上》《舟行》《题沈青门寄画海棠用东坡定惠院韵》等。词作有《点绛唇》《浣溪沙》《如梦令》《西江月》《满江红》等。散曲作品有《沉醉东风》《醉太平》《水仙子》《驻云飞》《梁洲序》《满庭芳》等。

吴承恩诗文,有后人辑集的《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存世,包括诗一卷,散文三卷,卷四末附小词三十八首。另有《续稿》一卷。

人际关系

关系

姓名

备注

高祖

吴鼎

平民

曾祖

吴铭

曾任浙江余姚县儒学训导

祖父

吴贞

国子监监生,曾任浙江仁和县(今杭州市)儒学教谕

祖母

梁氏

平民

父亲

吴锐

平民

母亲

徐氏

吴锐正妻

生母

张氏

吴锐偏房

吴承嘉

嫁沈氏

叶氏

南宋初年宰相叶衡后人,户部尚书叶淇曾孙女

牛氏

——

吴凤毛

聘状元沈坤女

后世纪念

吴承恩墓位于淮安城东南的马甸乡二堡村,在大运河东堤东的南干渠东边。墓园呈方形,四周以小水沟与外界相隔,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墓基封土直径为5米,高1.5米,墓前竖有1.5米高的石碑,上刻有阴文“荆府纪善吴公承恩之墓”10个字。墓南10米有4柱3门带脊檐的牌坊一座。柱高8米,横坊书有楷书“吴承恩之墓”五字。墓西有古式凉亭一座,四角飞翘,可供游园者小憩。亭之北为甬道,甬道北尽头则为出入墓园之门。

1974年12月,吴承恩及其父吴锐之墓同时被盗。由于当时调查人员只见到《先府宾墓志铭》,未能见到吴承恩的棺材,故不知吴承恩的墓已被掘。

1981年8月,淮安市人民政府组织专人寻访吴承恩墓地,在马甸乡找到了吴承恩棺材前档板(上刻有吴的官衔“荆府纪善”),于是找到了吴承恩的墓地。当即清理了墓穴,并将以吴墓为中心的一块三亩地征用下来,在四周挖小渠环绕,建为吴承恩墓园。

1987年9月,吴承恩墓被淮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吴承恩故居坐落在淮安市淮安区河下古镇的打铜巷12号。原屋毁于抗日战争,1982年为纪念吴承恩逝世四百周年,迎接全国首次《西游记》学术讨论会的召开,淮安市人民政府在吴宅旧址复建了吴承恩故居。重新修复了前后两进宅院的吴承恩故居和吴承恩的著书室射阳簃。

1987年9月,淮阴市人民政府公布吴承恩故居为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政府在山上茶庵处山下山门处建树吴承恩石雕座像以纪念。

故居为古朴典雅的青砖小院,正门上方匾额为舒同所书“吴承恩故居”五字,内有书房等建筑。整个故居占地9876平方米,建筑面积1842平方米。故居布局分为四个院落,由门房、客房、轩厅、书斋等26间房屋和庭院及后花园悟园组成,辅以回环曲幽的抱廊、假山、亭轩舫桥及竹木花卉,是一组体现明代风格的清雅秀丽。吴承恩故居有三间正厅,客厅是吴家的主堂屋,是举行喜庆婚丧大典和接待至亲宾客活动的场所。上面棕底绿字“射阳簃”匾额是由赵朴初题写。“射阳簃”原是吴承恩好友也是儿女亲家状元沈坤赠给吴承恩的一块匾额。吴承恩非常喜爱,便把书斋“射阳簃”的匾额挂在正厅里。原匾额已散失。厅前廊柱上是楚州区政协原副主席玛继宗所撰楹联:“搜百代阙文,采千秋遗韵,艺苑久推北斗;姑假托神魔,敢直抒胸臆,奇篇演出西游。”

经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批准,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吴承恩研究专业委员会落户淮阴师范学院。该专业委员会是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第一个在总部之外设立的专业委员会,由全国《西游记》研究知名专家蔡铁鹰教授担纲主任,竺洪波、徐习军、王毅、刘怀玉、徐朝红为副主任。

为纪念明代文学大师吴承恩,由《人民文学》杂志社与江苏淮安区委区政府共同设立“吴承恩长篇小说奖”,2016年10月28日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了该奖新闻发布会。该奖项每两年一届,以奖评期内公开出版的,能体现长篇小说完整性艺术构思与创作要求、字数13万字以上的作品为评奖对象,通过公开征集入围作品的方式进行。每届获奖作品的数量为5部,含特殊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和优秀翻译长篇小说各1部。2017年12月28日,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人物争议

1510年说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大中文系的《中国小说史》、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都取这一说。这一说并无可靠证据,似乎只是一种大致的判断和约定俗成。

1500年说

1958年,刘修业根据1930年故宫的铅印本《射阳先生文存》重新辑校出版了《吴承恩诗文集》,并在后面附了一个《吴承恩年谱》,提出吴承恩生于1500年一说,但也没有明确的直接证据。由于刘氏《年谱》的影响,接受1500年说的人不少,如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1504年说

苏兴在1980年出版的《吴承恩年谱》对吴承恩生平的研究多有突破,其中包括将吴承恩的生年定为1504年。苏兴利用吴承恩诗文的系年,指出1510年说和1500年说不合理之处甚多,但他也承认1504年并不是一个确定的数据,而只是一个区间,1506年或稍后也有可能。

1506年说

最早为汪馥泉提出。苏兴曾提到过吴承恩生于1506年的可能,未予否定。1991年刘怀玉笺校原刘修业辑校的《吴承恩诗文集》时,附录了一个由他整理的“吴承恩年表”,也定吴承恩生于1506年,但年表过于简略,未提出更多理由。

苏兴先生在《吴承恩年谱》、《吴承恩小传》中对他们之间的关系作过比较详细的研究,认为朱曰蕃在赠诗中对吴有期待、责备的口吻,年龄应长于吴承恩;而以吴承恩对沈坤的口气上看,其年龄无论如何要大于沈坤(朱曰蕃生于1501年,沈坤生于1507年)吴承恩的年龄不能长于朱曰蕃,不能小于沈坤,那在主证的背景下就只有1506年一个选择。

吴承恩在1570年曾经写过一篇《贺笛翁太丈七十寿词》,其中有一句:“承恩缔姻门下,余四十年。”吴承恩的夫人姓叶,受贺人叶笛翁,是吴承恩的叔岳。吴承恩说与叶家联姻已经四十余年,那吴承恩结婚应是在1525-1528年前后。以古代一般人结婚的年龄论,显然也更支持吴承恩生于1506年之说。

吴承恩在1541年曾经写过一篇《鹤江先生诔》,凭吊前一年去世现棺木回乡安葬的乡先贤、正德九年探花、官至侍讲学士的蔡昂,其中说道:“昔受公知,昉于童孺,登龙识李,即以诗文见赏,有怀雅遇,二纪于兹。”二纪为约数,指二十多年吧。正德十五年(1520年)蔡昂中探花后衣锦还乡,“童孺”之年的吴承恩在未被邀请的情况下之下登门拜访了这位乡前辈并受到赏识。吴承恩自称1520年的自己是“童孺”,又用“登龙识李”的典故自比孔融,表明他当时的年纪不会太大,也应是十余岁或略大些。这和他生于1506年的推定又是吻合的。

吴承恩在1546年写过一篇《石鼎联句图题词》,其中有句:“……是时或谓是昌黎戏作,或以为真出弥明,虽晦翁亦尝有辩。因忆少小时,侍客谈此,仆率尔对曰:‘道士既云不解人间书,何以知礼部韵邪?’客悟而笑。回思此对,二十余年矣。”这里说的事见《太平广记》卷五十五“轩辕弥明”,也就是石鼎联句的神话故事。吴承恩说道士(“轩辕弥明”)称是唐人,却用宋人韵书,其真伪不值一辩,言下颇有讥朱熹之意。回溯“二十余年矣”,其事应在1521-1524年之间。吴承恩称当时为“少小时”,也有相当的弹性,但他与“客”交谈的内容,却是非常入行的,绝对不是15岁以下能说的。如果定吴承恩生于1506年,1521-1524年之间正是15-18岁,既符合自我回忆的“少小时”,又大体上与内容不悖。

1580年说

胡适、鲁迅开始研究吴承恩时,不约而同将吴承恩的卒年定为1580年。

1582年说

以苏兴为主流行的意见认为“几近十年”虽然表示的是将近十年意思,但语气中看出与十年还是应有一段距离,所以以提1582年说为宜。

对吴承恩究竟是不是《西游记》作者的看法尚有分歧。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提出《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的是清代学者吴玉搢。旧传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为丘处机,此说随着钱大昕对《长春真人西游记》原书的披露而不攻自破。乾隆时江苏淮安籍学者吴玉搢认为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是他同乡明朝人吴承恩。吴玉搢撰写的《山阳志遗》卷四说:“天启旧志列先生(指吴承恩)为近代文苑之首,……及阅‘淮贤文目’载《西游记》为先生著,……书中多吾乡方言,其出淮人无疑。”这是指天启《淮安府志》卷一九艺文志“淮贤文目”中,著录有“吴承恩《射阳集》四册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其中包含题名为“西游记”的作品;同时,章回小说《西游记》中也多有苏北方言,由此两点判定吴承恩是小说《西游记》的作者。

后来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胡适的《西游记考证》都采用了吴玉搢这个说法,并对吴承恩的事迹作了考订,从此吴承恩著西游记这件事就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学常识。然而学术界就此仍存有争议。

《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中指出,从《西游记》问世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三百余年里,各种刊本或署朱鼎臣编辑,或只署华阳洞天主人校而不署作者姓名,或署丘处机撰,没有一本承认吴承恩的著作权。胡适1921年的《西游记序》也说此作“是明朝中叶以后一位无名的小说家做的”。后来鲁迅先生力主吴承恩说,胡适得到鲁迅抄给他的材料,便在《〈西游记〉考证》中也持此主张。

章培恒指出,在清初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里是把“吴承恩西游记”著录进卷八史部地理类的,可见前述《淮安府志》著录的吴承恩的《西游记》,应是地理类的游记而并非章回小说,而且吴承恩曾仕明荆王府的纪善官职,从他的故乡苏北淮安到湖北蕲州的荆王府正可说是“西游”。从方言看,西游记的作者也可能并非苏北人吴承恩。章文已考知百回本《西游记》中“实是长江北部地区的方言与吴语方言并存”,又考知《永乐大典》所引“梦斩泾河龙”一段中“本存在苏北地区的方言,却无吴语方言,经百回本的作者加工后,增添了吴语方言,但没有再增添苏北地区的方言”。

黄永年赞同章培恒的观点,并补充论据:其一,百回本的原本初刻应在嘉靖初年就已出现,而吴承恩其人一般估计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才出生,到嘉靖元年(1522年)他才二十二、三岁,写成百回、二十卷的大部头《西游记》,而且写得如此“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可能性很有限。其二,黄寿成注意到,百回本二十九回的回目是“脱难江流来国土,承恩八戒转山林”,如果吴承恩真是作者,不应在这里用上“承恩”二字,而且用在形象并不光辉的“八戒”前面。

吴承恩著《西游记》说的流行并非偶然,具有丰富的证据支撑。主要有:吴承恩曾任职于湖北荆宪王府,符合《刊西游记序》中指出的“《西游记》出于藩王府”这个条件;《淮安府志》关于吴承恩生平个性,特别是“吴承恩著《西游记》”有明确记载;吴承恩《射阳先生存稿》(后编为《吴承恩诗文集》)与《西游记》存在多方互证;《西游记》具有诸多淮海地缘特征,如一说孙悟空原型为淮河神猴无支祁、唐僧籍贯为海州聚贤庄等。

艺术形象

2010年中国电视剧《吴承恩与西游记》由六小龄童饰演吴承恩。

2017年获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的祁宏小说《大师吴承恩》以吴承恩为小说主人公。

史料索引

(明)宋祖舜《天启淮安府志》

标签: 吴承恩

更多文章

  • 陈维崧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陈维崧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人(今属江苏)。明末清初词人、骈文作家,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

  • 朱纨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纨

    朱纨(1494年9月29日~1550年1月3日),明朝大臣、抗倭名将。字子纯,号秋崖,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进士,历官景州知州、开州知州、南京刑部员外郎、四川兵备前使、广东左布政使。嘉靖十五年(1536年),在四川兵备副使任上,配合副总兵何卿平息少数民族叛乱。嘉靖二十

  • 朱樉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樉

    朱樉(1356年12月3日-1395年4月9日),男,汉族,南直隶应天府上元县(今江苏省南京市)人,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子,母孝慈高皇后马氏,明代九大塞王之一。洪武三年(1370年),封秦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藩于西安。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为宗人令。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因其在藩

  • 夏言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夏言

    夏言(1482年7月14日-1548年11月1日),字公谨,号桂洲,江西广信府贵溪县(今江西省贵溪市)人[1-2]。明朝中期政治家、文学家,赠少师夏鼎的儿子。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及第,授行人司行人。迁兵科给事中,以正直敢言闻名。明世宗继位后,上疏奏陈先朝弊政,奉命裁汰冗员,清查皇族庄田,迁

  • 沈有容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沈有容

    沈有容(1557~1627),字士弘,号宁海,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洪林镇)人,明代名将。少年时便立志从戎报国,万历七年(1579)中应天武试第四名,后北上投军,先后在蓟辽、闽浙、登莱等边防或海防前哨服役。因屡立奇功,由旗牌官逐步擢升为都督同知。于天启四年(1624)以67岁高龄还乡。中文名:沈

  • 王之寀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王之寀

    王之寀(?~1625年),字心一,明朝邑(今属大荔县)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中进士,任清苑知县,后改刑部主事。本名:王之寀字号:字心一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邑(今属大荔县)去世时间:1625年主要成就: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宫廷发生“

  • 朱常浩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常浩

    朱常浩(1591年9月27日—1644年7月24日),男,汉族,明朝宗室、藩王。明神宗朱翊钧第五子,明光宗朱常洛异母弟,母周端妃,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被封为瑞王。史书《明史·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八》有记载。本名:朱常浩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时间:1591年9月27日去世时间:1644

  • 朱常润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常润

    朱常润(1594年12月7日--1646年6月29日),男,汉族,明神宗朱翊钧第六子。生母李敬妃(死后追封为皇贵妃),与桂王朱常瀛同母。中文名:朱常润出生日期:1594年12月7日逝世日期:1646年6月29日身份:明神宗朱翊钧第六子生母:李敬妃兄弟:朱常瀛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一月受封惠王。

  • 朱常瀛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常瀛

    桂端王朱常瀛(1597年4月25日―1645年12月21日),男,汉族,明神宗朱翊钧第七子,明光宗朱常洛异母弟,永历帝朱由榔之父,母孝敬李太皇太后。明朝宗室、藩王,封于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市),于天启七年九月廿六就藩。崇祯十六年(1643),张献忠率部攻陷衡州,桂王携子朱由楥、朱由榔逃往广西梧州避难。

  • 纪纲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纪纲

    纪纲(?—1416),临邑(今属山东德州)人,佞臣,明成祖永乐年间锦衣卫指挥使,纪纲桀骜不驯,诡计多端,诬陷周新、解缙等人。1416年,纪纲以“谋大逆”的罪名被凌迟处死。本名:纪纲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临邑逝世日期:永乐十四年(1416年)官职:锦衣卫指挥使大明建文元年(13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