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包绶

包绶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058 更新时间:2023/12/5 1:54:34

包绶,幼名包綖,生于北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卒于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享年四十八岁,北宋名臣包拯次子,生母是包公身旁侍妾媵孙氏,但未出世,生母孙氏便被包公打发回娘家,多亏大嫂崔氏知悉孙氏怀有身孕,便背着包公夫妇,私底下不断派人送钱财衣物等到孙家,孙氏生下一名男孩,崔氏又偷偷将男孩抱养在自己房里,名为长嫂,实为养母,翌年,在包公六十岁大寿之际崔氏将还在襁褓之中的孩子送到包公面前,包公夫妇大喜,遂将此子取名包綖。

基本资料

本名:包绶

别名:包綖

所处时代:北宋

出生地:安徽合肥

出生日期:1057年

逝世日期:1105年

主要成就:朝奉郎、通判潭州军州事

信息

姓名:包绶

又名:包綖

字:君航

籍贯:安徽合肥

属相:狗

享年:48岁

官位:朝奉郎、通判潭州军州事

曾祖父:包士通,赠太子少傅

祖父:包令仪,赠太保、刑部侍郎

祖母:张氏

父亲:包拯,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

母亲:孙氏

大哥:包繶,潭州通判

大嫂:崔氏,永嘉郡君

岳父:文彦博,太师潞国公;张田,包公门生,职方员外郎

岳母:不详

夫人:张南阳县君氏,;蓬莱县君文氏,

子女:四子三女

子: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

侄子:包文辅(夭折),包永年

简介

包公逝世时,包绶年仅5岁。宋仁宗到包公府上祭奠包公时,悯之,遗表授公将仕郎、守太常寺太祝。服除,加承奉郎,覃恩转大理评事。未几,太夫人董氏逝世,又为之守孝。服除,又加承事郎,初调官任濠州团练判官,公事郡守严毅,僚属畏惮。公下车奉公守法,倬有盛誉,守爱重之,遂不以势位自居,凡议事必咨公而后决。事有不可行,公则毅然面折,不苟从。其有补于郡事,不可一二数。秩满解官,人称廉洁,思惠爱,异口一辞。再以覃恩转宣义郎,赐绯鱼,授少府监丞。公夙夜尽心,裁判有序,若素宦于朝者。当涂巨公,剡书称荐,不求自至。咸曰:"名臣之后,得是举,宜矣!"迁国子监丞,公一提按,典籍遍举。复视公厨,饮食苟且,积弊为甚。一日,发其事而正之,诸吏肃然,弊亦顿革。磨勘转宣德郎,移将作监丞,营缮事,伙而领之,以勤济应期办事,为当时称。旋除通判瀛州,以家贫累重,丐免其行。复以通直郎授少府监丞,视事不异前日。年余,丁所生母孙氏太室忧,公归乡居丧,杜门诲子弟,家虽贫而无一毫有干于乡里,至有未尝识公之面目者。

生平

包公于嘉祐七年过世,宋仁宗亲自前往灵堂吊唁,当仁宗看到灵前的包綖只是个五岁的小娃娃,衣着打扮极其一般,环顾包家摆设也与包公的身分相去甚远,禁不住一阵鼻酸,为了照顾包公后代,赐与包家许多财物,还钦封包绶为太常寺太祝,并记录在案,在开封的丧礼完毕之后,包绶跟着家人,护送著包公的灵柩从开封回到合肥,这以后包綖渐渐的长大,崔氏在官府的协助下请来蒙老师,教包綖读书识字,并给包綖取了学名包绶。包绶八岁时,正逢朝廷三年一次的祭祀圣典,百官照例晋升一级,包绶也由‘太长寺太祝’升为‘大理评事’,包绶小小年纪,便已取得当年包公考中进士之后才得到的等同职位,不久又转为“承事郎”,就是说包绶还是童稚之年,就具有了八品官的身分,但这是违背包公生前的遗愿的,包公生前一直反对不分才智高低或者贡献大小,论资排辈的加官进爵,以及为照顾重臣子弟的太多太滥的规定,但这些建言一直未被朝廷采纳,使得包绶成了‘荫补’制度之下的受益者,不过包绶十分有志气,没在温室里退化,更加自强奋进,他虚心好学、知书达礼,遇事不随声附和、人云亦云,又严以律己、爱恨分明,一举一动,酷似包拯。九岁时,包公夫人董氏病逝,崔氏为其张罗后事,并把董氏葬在包公墓侧,此后包家便由崔氏为主,包绶成年后,崔氏一手作主为包绶娶了庐州知州张田的女儿张氏为妻。之后,张氏不幸早逝,崔氏再次主婚,给包绶娶了宰相文彦博之女文氏,成婚之后,崔氏便派人到开封一带寻找包绶生母孙氏,最后将孙氏接回合肥,让包绶母子团聚。崔氏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病殁,享年六十二岁,生前包绶对她有如亲生母亲一般孝顺,去世之时,包绶正在开封最高学府里担任国子监丞,闻讯之后,悲痛欲绝,连夜奔丧回到合肥,为其披麻戴孝,犹如对待生母一样。

宰相文彦博念及‘包拯之后,唯绶一身。’,便向继位的宋哲宗呈了《举包绶》的奏章,宋哲宗赐包绶做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团练判官,这是包绶第一次做官,处世严峻,办事认真,奉公守法,不贪图财利富贵,濠州知州见包绶身为名门之后,却不以势自居,遇事便常与包绶讨论,包绶也对知州直言不讳,二人相处甚欢,三年任满,离开濠州时,包绶博得一个‘廉洁勤政’的好名声。

之后包绶调至开封,升为七品宣义郎,分配做少府监丞,负责管理天子使用的龙袍、车驾、宝册、符印、旌旗等物,工作虽千头万绪,但包绶却处理的井然有序,赢得公卿们的赞许,纷纷上奏推举他,尤其是包公的同僚好友、自己的丈人宰相文彦博,奏章写的最为恳切,说:‘故枢密副使包拯身被忠孝,秉节清劲,直道立朝,中外严惮,先帝以其德望之重,擢为辅臣,未尽其才,不久薨谢。’并指出‘包拯之后,唯绶一身,孤立不倚,能世其家,恬静自首,不苟求进’,由于受到满朝公卿的倾力举荐,这以后,包绶先是被任国子监丞,继而进为宣德郎,再升为六品通直郎不久,又被任命为汝州(今河南临汝县)通判,经过包绶的努力,很快,汝州便呈献一片平和清晏的景象。当包绶被晋升为六品朝奉郎,调离汝州时,汝州百姓扶老携幼,为他送行。

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十月,包绶调任谭州(今湖南长沙市)通判,赴任时途经合肥,他安排好家事,便乘船延南淝河进巢湖,后入长江,溯江而上,但包绶正值年富力强、前程似锦之时,这条上任之路,竟是一条不归路,在途中,他身染重症,船只开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附近,便撒手归西了,得年四十七岁。

后来人们打开包绶的行李,发现除了任命状、书籍、文具、著述之外,找不到任何一件值钱的东西,五岁被宋仁宗赐为“太常寺太祝”,又掌管大内珍宝,以仕至六品的达官贵人,与世长辞时衣袋里只找出四十六枚铜钱,于是人们猜测:他的死,是连病带饿而死的。

包绶与张氏共有四个儿子,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另有两名女儿,但早早就夭折了,包康年和包彭年兄弟也在父亲包绶过世不久便相继死去。

包绶的墓志铭记载,包绶一家共有十人,其中七人在幼年和青年过世的,唯有包绶年龄最长,但也才四十七岁,包绶儿女众多,奉禄低微,却又为官廉洁,想必日子过的不宽裕吧....

包绶过世时,儿女均未成人,一家老小只有依靠官府和姑丈文效接济度日,甚至无法将包绶的遗骸从黄州运回合肥,直到16年后,包耆年、包景年都已成家立业,经济稍有少转,才把父亲包绶的棺骨从湖北运回,葬入合肥大兴集的包氏大茔之中。包绶和文氏的合葬墓紧邻在包公墓的左下侧,棺木直接埋入土里,与平民葬式没有两样,随葬品大都是随身携带的日用品,如果没有墓志铭,谁知在此长眠的是包公的次子?

包绶墓出土的几件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方带有碎锭残墨的石砚,石砚长17厘米、宽10.8厘米、高2厘米,长方形的砚台水池却是椭圆形的,造型十分精美,底部还斜刻着瓦形图案,于高雅之中显出几分古朴,因为这方砚台,证实了当年包公去端州任知府,卸任时的‘不持一砚归’却有其事。

妻子

夫人

张氏,南阳县君,包公门生职方员外郎张田之女。

文氏,蓬莱县君,太师潞国公文彦博之女。

子四人: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力求进身计

女三人:长早夭,次适提点刑狱张公之子,幼亦不育。

墓志铭

北宋包绶墓志铭,一合两块。志盖呈正方形,长宽各100厘米,厚15.5厘米。盖上阴刻篆书:"宋朝奉郎包公墓志铭"9个字,四周雕饰花边,其中左右两旁阴雕6只仙鹤,翩翩起舞,嬉戏缭绕,翻飞在祥云瑞气之中,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上下两边则阴雕缠枝牡丹,布局巧妙,取姿优美,手法夸张,镌刻精细。志石长91厘米,宽96厘米,厚14厘米,刻文楷书。共32行,满行50个字,约1600个字左右。墓志记载了包绶卒于崇宁四年(1105年)而归葬于政和丙申(1116年)的史实。

北宋包绶墓志,1973年4月出土於合肥大兴集双圩大队黄泥坎生产队东北部包氏家族墓群,同墓出土的还有包绶妻文氏墓志铭,两墓志铭均藏安徽省博物馆。1994年5月国家文物委员会专家鉴定组鉴定为一级藏品。藏品号:2:22675。

附:包绶墓志铭

宋朝奉郎、通判潭州军州事,赐绯鱼袋包公墓志铭

中奉大夫、提举兖州岱岳观、咸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休撰。

朝散大夫、提点成都府玉清宫王磐书。

朝散郎、前提点筠州妙真宫宋□篆盖。

公姓包氏讳绶,字君航,世居合肥。故赠太子少傅讳士通之曾孙,故任部员外郎赠太保讳令仪之孙,故枢密副使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孝肃讳拯之子。孝肃学富才超,中天圣甲科,早以孝行著乡里,终以直节闻□□□□为天下归重。子二人:长先卒,公其次也。嘉中,孝肃公薨,天子录元臣之功,奠于其家,公方五岁而孤,天子闵然,以遗表授公将仕郎、守太常寺太祝,俾承其胄,而以不绝功臣之世为念。服除,加承奉郎,覃恩转大理评事。未几,以丁母郡太夫人忧,居丧尽孝,毕葬成礼,乡闾为之叹伏。服降,又加承事郎,初调官任濠州团练判官,公事郡守严毅,僚属畏惮。公下车奉公守法,倬有盛誉,守爱重之,遂不以势位自居,凡议事必咨公而后决。事有不可行,公则毅然面折,不苟从。其有补于郡事,不可一二数。秩满解官,人称廉洁,思惠爱,异口一辞。再以覃恩转宣义郎,赐绯鱼,授少府监丞。公夙夜尽心,裁判有序,若素宦于朝者。当涂巨公,剡书称荐,不求自至。咸曰:"名臣之后,得是举,宜矣!"迁国子监丞,公一提按,典籍遍举。复视公厨,饮食苟且,积弊为甚。一日,发其事而正之,诸吏肃然,弊亦顿革。磨勘转宣德郎,移将作监丞,营缮事,伙而领之,以勤济应期办事,为当时称。旋除通判瀛州,以家贫累重,丐免其行。复以通直郎授少府监丞,视事不异前日。年余,丁所生母孙氏太室忧,公归乡居丧,杜门诲子弟,家虽贫而无一毫有干于乡里,至有未尝识公之面目者。服除,授通判汝州,磨勘转奉议郎。加武骑尉,又以覃恩转承议郎。方位汝阳,寇贼为民害,公视事未几,闻公之清德,往往皆化而为良民,是必有以服人者。汝人正以得公为幸,岁余,受代,州人扶老携幼,争先出郊而饯之,且拜而言曰:"请公善归,台阁今待公矣!"逮至阙下,监进奏院,磨勘转朝奉郎,加云骑尉,复出通判潭州。舟而行,距黄州十余里,感疾逾旬,寝车怡然而逝,时崇宁四年十一月初七日也。公既终,发遗箧,诰轴著述外,曾无毫发所积为后日计者,益知公生平清苦守节,廉白是务,遗外声利,罕有伦比。孝肃以清白劲正光于青史,公可谓能克家者。孝肃之风,至于公而益炽也。公有寡嫂崔氏,素以节义闻,公以母礼事之。及其亡也,不远千里,助成丧事。崔氏有子,相与义居,至于终无异意。公初娶职方员外郎张公田之女,县封南阳,再娶故相太师潞国公之女文氏,县封蓬莱,皆先公而卒。公两娶贵家,视荣耀如蚊虻过目。尝率文氏,受上清法,洒然有方外趣。甫自童稚,御事有法。不喜苟佞,取友必端。博极群书,罔不通悟。壮年远仕,蔚有能声。所至民爱,所去民思。历官数任,卒乎位卑而不获骋,议者为公起淹回之叹,而公以命自处,盖恬然也,公享年四十八。子男四人:曰康年,曰耆年,曰彭年,曰景年,力求进身计。女三人:长早夭,次适提点刑狱张公之子,幼亦不育。公之亡也,自士大夫至于穷闾陋巷之间,无问其识与不识,悉能道公之姓氏,相与咨嗟曰:"善人去世,良可哀也。"其子耆年、景年,以政和丙申十二月庚申日,用葬公于合肥县公城乡东村,实先茔之次。泣血履不移,此道寥寥,克之其谁?公有遗迹,施于史册。盖嗣厥家,而传清白。弗累于位,弗志于利。终焉益贫,中也奚愧?德则罔愆,寿亦宜永。而已于斯,犹不得骋。淮水悠兮!淮山兮!□绪长存,铭诗墓□。

北宋文氏墓志铭,石质,一合两块。长方形,志盖长114厘米,宽98厘米,厚13厘米。上部有一深4厘米,宽6厘米的凹槽,上、下、左三边刻缠枝卷叶图案,阴刻篆书"宋蓬莱县君平阳文氏墓志铭"12个字,志盖碎为7块。志石长101厘米,宽99厘米,厚12厘米,碎为2块。上、下、右三边刻缠枝村卷叶图案,刻文楷书,共24行,满行25个字,约520字左右,少数字迹模糊不清。文氏为包拯子包绶之妻,志文记叙了文氏生平家世,及卒于崇宁元年(1102年)的情况,是研究包氏家族的重要史料。

1973年出土于合肥大兴集双圩大队黄泥坎生产队东北包氏墓群,现藏安徽省博物馆。藏品号:2:24673。

附:文氏墓志铭

宋故蓬莱县君文氏墓志铭

奉议郎致仕、赐绯鱼袋王撰。

新授临江军、新淦县丞张忠思书并篆盖。

蓬莱县君文氏,世为河东汾州人,河东节度使守太师潞国公讳彦博之季女,今朝奉郎包公名绶之夫人也。天圣初,夫人王父,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讳□,与朝奉公王父,赠太保讳令仪,同官阁中,时潞国公与皇舅枢密副使孝肃公讳拯,方业进士,相友甚厚。未几,同登天圣五年甲科。逮嘉间,继以才猷,直至参知政事,而包氏、文氏,仕契亦再世矣。尝愿相与姻缔,故以夫人归焉。夫人幼淑敏,事亲以孝闻。既归朝奉公,虽不及□□舅姑而□□□□□朝奉公先娶直龙图阁张公讳田之女,生子□,夫人鞠养成,视之与己子不异,待亲族和而有礼,蓄妾媵正而有仁,喜于周急,于财无所吝,薄于自奉,于物无所玩,以奉祭祀则勤,以相君子则且宜,由是闺门雍肃,而上下顺从。初,潞国公以将相之才,佐命天子,而孝肃公又以嘉言直道,显名天下,皆为当世荣耀。夫人虽兼而有之,曾不以是自居,未尝有矜大色也。赋性寡俗,尤□□□□□常下茹荤,以清静自将,行之终身不少懈。以朝奉公封蓬莱县君,崇宁元年正月庚申卒于京师。享年三十□,子男四人:松年、耆年、彭年、景年,皆习进士。女二人:长适国学生□□先夫人而卒。次尚幼。以崇宁二年十二月庚申,卜葬于庐州合肥县公城乡东村。铭曰:舅姑早世,孝不克施。以正承家,闺门是宜。鞠养幼稚,贤哉母职。逮于诜诜,德其均壹。禀性之良,宜寿而昌,命期不长,□□□伤。合肥杜规刊。

标签: 包绶

更多文章

  • 毛惜惜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毛惜惜

    毛惜惜,南宋时高邮名妓。江苏高邮人,出身仕宦之家,自幼学书学剑,多才多艺。幼年时金兵南犯,高邮沦落,父母双亡,与乳母李氏逃至扬州。因惜惜懂得琴棋书画、歌舞弹唱,很快在扬州城里有了名气。后被高邮总兵荣全强行纳为小妾。荣全叛乱,毛惜惜宴前斥责荣全,被碎割杀死。乱平后,宋理宗封毛惜惜为英烈夫人。《宋史》有

  • 蒨桃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蒨桃

    蒨桃,约生活于宋太祖建隆至宋真宗乾兴(960~1022)年间。北宋名相寇准的侍妾,淑灵能诗,以《呈寇公》诗闻名。中文名:蒨桃民族:汉族出生日期:公元960年逝世日期:公元1022年代表作品:《呈寇公》夫君:寇准所处朝代:宋朝蒨桃约生活于宋太祖建隆至宋真宗乾兴(960~1022)年间。北宋名相寇准的侍

  • 乐婉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乐婉

    乐婉,生卒年不详。宋代杭州妓,为施酒监所悦。施曾有词相赠别,乐乃和之。即今传世的《卜算子·答施》,收录于《花草粹编》卷二自《古今词话》。本名:乐婉所处时代:宋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杭州主要作品:《卜算子·答施》乐婉,生卒年不详。宋代杭州妓,为施酒监所悦。明·陈耀文《花草粹编》卷二,引宋杨湜《古今词

  • 聂胜琼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聂胜琼

    聂胜琼,北宋都下名妓,生卒年不详。与李之问情笃。李归家分别后五日,她以《鹧鸪天》词寄之。李妻见词而喜,助夫娶回为妾。《全宋词》存其词一首,即《鹧鸪天》。中文名:聂胜琼国籍:中国出生日期:北宋时期职业:名妓代表作品:《鹧鸪天》作品来源:《词林纪事》名妓聂胜琼,资性慧黠。李之问诣京师,见而悦之,遂与结好

  • 谢玉英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谢玉英

    谢玉英,北宋仁宗时名妓,色佳才秀,最爱唱柳永的词。柳永才高气傲,恼了仁宗,不得重用,中科举而只得个馀杭县宰。途经杭州,照例浪流妓家,结识谢玉英,见其书房有一册"柳七新词",都是她用蝇头小楷抄录的。因而与她一读而知心,才情相配。临别时,柳永写新词表示永不变心,谢玉英则发誓从此闭门谢客以待柳郎。本名:谢

  • 孙道绚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孙道绚

    孙道绚,号冲虚居士,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善诗词,笔力甚高。遗词六首。中文名:孙道绚出生地:福建建瓯职业:诗人代表作品:《滴滴金(梅)》,少年游(葛氏侄女子告归,作少年游送之)号:冲虚居士人物关系:黄铢之母孙道绚,黄铢之母。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初(公元1131年前后)前后在世。三十岁丧夫,

  • 梅尧臣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梅尧臣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官员、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

  • 陈师师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陈师师

    陈师师,北宋时期东京名妓。当时妓家传出几句口号: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后谢玉英在陈师师家中找到了柳永。中文名:陈师师职业:名妓出生地:东京同行:赵香香,徐冬冬,谢玉英蓝颜知己:柳永《三言二拍》中,明朝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中,第五卷

  • 佛印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佛印

    佛印(1032年~1098年)宋代僧。江西浮梁人,俗姓林。法名了元。宋神宗钦仰其道风,赠号"佛印禅师"。本名:佛印别名:FoYin所处时代:北宋出生地:江西浮梁出生日期:1032年逝世日期:1098年字号:觉老法名:了元类型:中国历史人物属于:宗教朋友:苏轼所属寺主持:江苏省-镇江市金山寺、焦山寺佛

  • 段思平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段思平

    大理太祖段思平(893年—944年),白族,大理喜睑(今喜洲)人,一说为剑川永榜人,大理国的缔造者、开国皇帝。段思平家族世代为南诏武将,父段保隆为南诏布燮。后晋天福二年(937年),任通海节度使,因受大义宁国主杨干贞迫害,遂以减尔税粮半,宽尔徭役三载为号召,联合奴隶和农奴为主的起义队伍,举行起义,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