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周延儒

周延儒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92 更新时间:2024/1/16 23:07:43

周延儒(1593年—1643年),字玉绳,号挹斋,明代宜兴人(今宜兴宜城镇人)。明朝大臣,崇祯帝朱由检在位时任内阁首辅。周延儒少时聪明,有文名。20岁时连中会元、状元,授修撰。天年间迁右中允,掌司经局事。不久又以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崇祯帝即位,召为礼部右侍郎。崇祯二年(1629年)三月,在文华殿受到崇祯帝召见,君臣二人密谈了很长时间,谈了什么,外人一概不知,后金入侵京师时,崇祯帝下诏拜周延儒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令其入阁参预机务,次年二月加太子太保头衔,改任文渊阁大学士,同年九月升任首辅。周延儒在担任首辅仅四个月后为温体仁所排挤,告病回乡,周延儒回乡后不久,温体仁因执政成绩不佳被罢免,接着张至发、薛国观先后执政,但是不仅不能挽回时局,反倒令形势愈加紧张,后金、农民军势力越发壮大,结果先后被罢免。在东林党人的影响下,崇祯帝遂下诏再次启用周延儒。崇祯十四年(1641年)九月,周延儒到达京城复任首辅。崇祯十六年(1643年)四月,清兵入关,周延儒自请视师,却假传捷报蒙骗崇祯帝,崇祯帝不知内情,对周延儒褒奖有加,特进太师。后锦衣卫指挥骆养性上疏揭发真相,其他的官员也相继弹劾,因而获罪流放戍边。不久,崇祯帝下诏勒令周延儒自尽,籍其家。终年51岁。

基本资料

本名:周延儒

字号:字玉绳,号挹斋

所处时代:明朝末年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时间:1593年

去世时间:1643年

主要作品:《周挹斋稿》《片野堂诗》

主要成就:连中会元、状元

籍贯:宜兴

官职:内阁首辅

人物生平

周延儒少年时很有名气,写得一手好文章,个性也比较张狂,流传在民间的传说众多。据说周延儒4岁的时候,由他祖父驮着他到街上去玩,见到长桥南堍有一座徐阁老徐溥的石柱牌坊,就问:“徐阁老做了宰相把牌坊竖在这里,我今后做宰相,牌坊竖到哪里呢?”他祖父听了,忙说:“你年幼无知,不要胡说八道的!”便匆匆地离开了牌坊。据传从此周延儒真有点志气,再也不从徐阁老的牌坊下通过,宁愿绕道远行。

万历四十年(1613年),乡试中举。

万历四十一年(1614年)三月,会试高中第一,获会元。一月后参加殿试,又一举夺得一甲第一名,成为状元,时年21岁。连中二元,少年得志,走马京城,威风八面。周延儒中状元入翰林院为修撰。

天启年间,周延儒迁右中允,掌管司经局。司经局是个管理经籍的机构。不久,周延儒又升为掌理太子东宫事务的詹事府的副长官——少詹事。明成祖时迁都北京,南京作为陪都,设有与北京相同的衙门,也有翰林院。周延儒升为少詹事后,便以少詹事的官衔出掌南京翰林院。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年仅23岁的明熹宗驾崩,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检继位,年号“崇祯”。崇祯帝接过的大明王朝是一个已极度腐朽、百孔千疮的烂摊子。面对吏治腐败、经济萧条、国库空虚、国内狼烟四起、边境狼烟四起的局面,年方17岁的崇祯帝决心有所作为,重整江山。要实现这个美好的理想,必须有一批得力的官员来辅佐。于是崇祯帝物色人才,一旦发现合适的人选,便破格提拔重用。

周延儒是万历四十一年(1614年)的状元,格外受崇祯帝的瞩目。于是,崇祯帝即位不久,便召周延儒回北京,授以礼部右侍郎的官位。此年,周延儒还只有35岁,却已有了14年官宦生涯。

周延儒机智敏慧,分析问题透彻。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冬,驻守在锦州的士兵哗变,督师袁崇焕请发军饷。崇祯帝在文华殿召集大臣商议,大臣都请求动用国库。

周延儒猜测崇祯帝的心思,独自进言道:“以往边关守兵防止外敌入侵,而今要防士兵了。宁远士兵哗变,发军饷,锦州士兵哗变,再发军饷,这样下去,镇守边关的部队都要学样了。”崇祯帝问道:“你说怎么办?”延儒说,“情况紧迫,不得不发,但得想个长久之策。”崇祯帝听了认为周延儒说得有道理。过了几天,崇祯帝又问周延儒,他说:“粮饷以粟为最好,山海关不缺粟,唯缺银子罢了。士兵为什么闹事,其中必有内情,这无非是骄横的武官煽动闹事来威胁袁崇焕罢了。”崇祯帝听了周延儒的一番话,认为十分中肯。因为他原以为士兵哗变是边将对自己进行要挟而感到不安,听了周延儒的话则放宽了心。从此,崇祯帝对周延儒更为器重。

后来,大学士刘鸿训罢官,崇祯帝命廷臣推荐接替的人,大臣们认为延儒声望不够而未列入名单。当时被推荐的有成基命、钱谦益、郑以伟等11人。崇祯帝在名单上没有看到周延儒的名字,心中非常怀疑。后来温体仁揭发了钱谦益的隐私,周延儒亦在暗中协助。崇祯帝看了奏章大怒,立即罢了钱谦益的官,连同名单上推荐的人一个也不用。

崇祯二年(1629年)三月,崇祯帝在文华殿召见周延儒,谈了很长时间,究竟谈了些什么,外人概不得知。后金入侵,京都有警,特拜延儒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这年,周延儒才36岁。

崇祯三年(1630年)二月、加太子太保,改文渊阁。同年六月,温体仁也入阁为相。九月,拜周延儒为首辅。

温体仁为人奸佞,一味讨好皇帝。他对周延儒表面奉承,暗底谋夺其首辅之位。在温体仁的策动下,对周延儒步步紧逼,暗中指使言官不断弹劾周延儒。周延儒的子弟骄横于家乡,遭言官弹劾;朝臣有过错,亦弹劾首辅;周延儒与不少官吏修好,遭猜忌被劾;周延儒的姻亲陈于泰高中状元,亦被劾为与周延儒有私。

周延儒多次上疏争辩,崇祯帝虽慰藉,但心里不免多了许多疑问。崇祯六年,延儒被温体仁排挤。六月,托病还乡,帝赐金银彩缎,派人护送回乡。温体仁当上了首辅,民谣说:“礼部重开天榜,状元探花榜眼,有些惶恐;内阁翻成妓馆,乌龟王八篾片,总是遭瘟。"

温体仁办事专横,朝臣极为不满,在职五年罢相。接着张至发、薛国观等相继执政,朝政在他们的操纵下,更加腐败。李自成、张献忠两支农民军不但不能剿灭,相反呈日渐壮大之势;与后金兵作战,屡战屡败。崇祯九年,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定国号为“大清”,虎视关内。此时原周延儒主会试所取之士、东林党人张溥、马世奇等忧国甚切,对周延儒说:“恩公若再度为相,改弦易辙,可重得贤声。”那时,崇祯帝也很思念延儒。认为周延儒任首辅时,国内的情形要好些。

东林党人乘机对崇祯帝施加影响,于是崇祯十四年(1641年)二月,降诏起用周延儒,九月到京,复为首辅,加太子太师,进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

周延儒再次为相,任用东林党人,首请皇上同意,革除温体仁的弊政,免除战乱地区百姓所欠粮税,允许受灾地区百姓以夏麦代漕粮,赦免戌罪以下犯人,召回因进谏而被降职的朝官,起用有名望的朝臣,追赠已故大臣,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得以安宁,政绩卓著,朝野称贤。崇祯帝也更加器重他。

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初一,崇祯帝受群臣朝贺,叫周延儒面向西站好,他本人东向揖拜周延儒说,“朕以天下听先生。”但是,周延儒缺乏雄才大略,又不善指挥军事。农民军李自成攻打河南,张献忠攻打湖北、四川,天下大乱,周延儒束手无策,一筹莫展。他重用的文选郎吴昌时等把持朝政,大臣非常不满,纷纷上奏,揭发吴昌时仗势弄权,周延儒很感不安。

崇祯十五年(1643年)十一月,清兵从墙子岭、青山口入关,京师戒严。清兵如入无人之境,明军一触即溃,清兵长驱直入,越京畿,入山东,进入江苏,一直打到沭阳,沿途抢掠。直到第二年三月,才满载而归。清军北上,举朝震惊,京师再度戒严。崇祯帝恐慌万分,大学士吴甡方奉命办流寇,周延儒不得已,自请督率军旅。崇祯帝大喜,下诏褒奖,降手敕,把他比作召虎、裴度,赐章服、白金、文绮和上等好马4匹,拿出大批金帛让周延儒赏赐军人。

周延儒驻通州便不敢前往,他侦知清兵急于回归,意不再战,便整日与幕僚饮酒作乐,天天奏捷。崇祯帝见捷报频传,大喜,屡赐玺书褒扬。至四月清兵自退,周延儒凯旋而归。论功行赏,加周延儒太师、荫子中书舍人,赐银币、蟒服。周延儒推辞太师之位,崇祯帝答应了。数日后,真相被揭露,崇祯帝大怒,下旨谕府部诸臣追究周延儒蒙蔽推诿之罪,周延儒见事情败露,席蒿待罪,自请流放戌边。崇祯帝仍旧下诏安慰,不久,崇祯帝听了众臣意见又复谕,“延儒功多罪寡,令免议”。周延儒于是回到京城。

事后,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上疏揭发真相,其他的官员也相继弹劾周延儒。崇祯帝大骂:“最恨周延儒对朕玩弄计谋欺瞒。”

崇祯十六年(1643年)冬十二月,吴昌时被斩首示众。崇祯帝命人传诏,勒令周延儒自尽,籍没其家。当骆养性持圣旨及吊绳至延儒官邸时为酉时,周延儒向家人一一哭别,拖延至第二天清晨近卯时才自缢,终年51岁。

周延儒死后,民间有歌谣日:“周延儒,字玉绳;先赐玉,后赐绳。绳系延儒之颈,一同狐狗之头。”

历史评价

《明史》:庄烈帝手除逆党,而周延儒、温体仁怀私植党,误国覆邦。南都末造,本无足言,马士英庸琐鄙夫,饕残恣恶。之数人者,内无阉尹可依,而外与群邪相比,罔恤国事,职为乱阶。

朱由检:周延儒机械欺蔽,比匿容私,滥用匪人,封疆已误。

王都:周延儒狡诈欺君、丧师辱国。

吴执御:揽权壅蔽,私其乡人,塘报章奏一字涉边疆盗贼,辄借军机密封,下部,明晨延臣摘发短长,他日败可以捷闻,功可以罪案也。

主要著作

周延儒著作有《周挹斋稿》、《片野堂诗》等。

状元牌坊

周延儒连中二元(会元、状元),官拜宰相,功成名就,显赫一时,被赐在故乡宜城学前巷文庙(今实验小学)前泮池东侧建起一座高大宏伟的牌坊。牌坊系秀丽的六角造型,纯汉白玉石雕刻而成,有三层楼高,面阔三间,上复三顶,高低错落,纵横陈置,正面明间上层大额浮雕五鹤,翱翔苍海上空,匾额阴刻“会元状元”。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

史书记载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六·奸臣》

标签: 周延儒

更多文章

  • 朱希忠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希忠

    朱希忠(1516-1573),字贞卿,永乐朝成国公朱能玄孙,南直隶怀远县(今安徽怀远)人,嘉靖十五年(1536)袭爵成国公。朱希忠性机敏,善结纳,名在诸勋贵之上。历掌五军都督府后、右两府,总神机营,提督十二团营及五军营,岁禄七百石。历事三朝,先后六十六次代表皇帝出城祭天地。赏赐不可胜纪。万历元年(1

  • 林熙春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林熙春

    林熙春,字志和,号仰晋,生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海阳龙溪(今潮安庵埠)宝陇村人。出生后父母相继亡故,家境中落,全凭嫂嫂抚养成人。但据志书所载,林熙春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中进士后,授四川巴陵县令,不久即“以内艰归”。所谓“内艰”,即母丧(按,俗称父丧为外艰,母丧为内艰,统称丁忧,丁艰)

  • 赵秉忠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赵秉忠

    赵秉忠(1573—1626)字季卿,1573年出生于青州府益都县(今山东省青州市),出身官宦之家,父亲赵僖官至礼部右侍郎。赵秉忠十五岁补府学生。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殿试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官至礼部尚书。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被黄尊素弹劾去职。天启六

  • 商辂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商辂

    商辂[lù](1414年3月16日-1486年8月17日),字弘载,号素庵,浙江严州府淳安县(今杭州市淳安县)人。明朝中期名臣。商辂自幼天资聪慧,才思过人。于宣德十年(1435年)乡试、正统十年(1445年)会试及殿试均为第一名,是明代近三百年科举考试中第二个“三元及第”。郕王朱祁钰监国时入内阁,参

  • 陈北科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陈北科

    陈北科,原名陈洸,号东石,世称陈国舅,潮阳县贵屿镇华美村人。陈北科是潮汕人的杰出代表,他于明正德二年中举人,明正德六年辛未(1511年)中进士,授为户科给事中,后任大理寺少卿、黄门侍郎等职,曾与明武宗巡游江南。当时,与陈洸同朝为官的贵屿人还有陈江。他是陈洸的从兄,明正德九年甲戊(1514年)中进士,

  • 赵贞吉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赵贞吉

    赵贞吉(1508年12月16日-1576年4月13日),字孟静,号大洲。四川内江桐梓坝(今四川省内江市内)人。明代名臣、学者,南宋右丞相赵雄之后。嘉靖十四年(1535年),赵贞吉进士出身,授翰林编修,迁国子司业。“庚戌之变”时,俺答包围京师,赵贞吉力言不可订城下之盟,应督促诸将力战。明世宗擢其为左谕

  • 黄观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黄观

    黄观(1364~1402),字澜伯,又字尚宾,早年从许姓,明洪武二十九年恢复黄姓。池州府贵池县清江金墩人。明代第一个连中三元者(另一人为商辂),中国历史上两个“六首状元”之一(另一人为钱棨)。黄观早年师从元末明初学者黄冔,自幼勤学,从秀才到状元,历经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均夺得第一,时人

  • 姚涞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姚涞

    姚涞,浙江慈溪县人。明代状元、名臣。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姚涞于癸未科举榜登进士第一人,世称文状元。生年不详,姚镆之子。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中举人,但之后多次会试均落第。嘉靖二年(1523年)高中进士第一(状元),授翰林院修撰。1524年,因“大礼议”之争失势,受廷杖、下诏狱。复官后,充

  • 李如柏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李如柏

    李如柏(1553-1620年),字子贞,号肖城,辽东铁岭卫(今辽宁省铁岭市)人。明朝将领,名将李成梁第二子。凭借父荫,起家锦衣千户。饮酒误事,坐罪免职。出任铁岭卫都指挥佥事,历任密云游击、黄花岭参将、蓟镇副总兵等,累迁辽东总兵。参加萨尔浒之战,兵败逃回北京。天启元年(1621),自杀,时年六十八岁。

  • 李春芳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春芳

    李春芳(1511年1月14日-1584年4月18日),字子实,号石麓。南直隶扬州府兴化县(今江苏兴化)人,祖籍句容。明朝名臣。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李春芳以状元及第,授官翰林修撰。因善写青词而得明世宗赏识,历官翰林学士、太常少卿、礼部侍郎、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并加太子太保。嘉靖四十四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