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饶守坤

饶守坤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722 更新时间:2024/1/16 11:29:42

饶守坤,江西省上饶市德兴人,1915年出生,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入党,历任红军班长、排长、连长、营长、闽北独立师团长、闽东北军分区司令员,新四军团长,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十八师师长、第三野战军三十军副军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海军第七舰队司令员、吴淞要塞区司令员、海军淞沪基地司令员、海军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国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长、北海舰队司令员、济南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2006年9月14日在山东济南逝世,享年91岁。追悼会于9月20日在济南举行。

基本资料

名:饶守坤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西省上饶市德兴

出生日期:1915年9月30日

逝世日期:2006年9月14日

职业:军人

毕业院校:延安抗日军政大学

信仰:共产主义

军衔:中将

将军简介

饶守坤,(1915—2006),江西省上饶市德兴人。193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6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七军团第十军五十六团班长、排长、连长、营长,闽北独立师第二团团长,闽东北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三支队五团团长,军部教导大队大队长,江北指挥部特务营营长兼政治委员,第五支队八团副团长,十五团团长,新四军第二师五旅十三团团长,淮南军区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苏中军区独立旅副旅长、旅长,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十八师师长,先遣纵队副司令员兼第七支队司令员,第三野战军三十军副军长。参加了苏中、莱芜、孟良崮、豫东、渡江、上海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海军第七舰队司令员,吴淞要塞区司令员,海军淞沪基地司令员,海军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国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长,北海舰队司令员,1980年至1985年任济南军区司令员。1954年起先后入政治学院、军事学院和海军军事学院学习。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5、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2006年9月14日在山东济南逝世,终年91岁。

革命经历

1915年9月30日生于江西省德兴县梅溪畈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全家4口人只靠父亲当长工、母亲当佣人渡日。他从9岁起即给人放牛。1930年,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农民革命运动发展到德兴,他在中共地方组织的萌下走上革命道路。

1930年,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农民革命运动发展到德兴,他在中共地方组织的启萌下走上革命道路。193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8月入中共赣东北省委在葛源举办的学兵队学习。翌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6月转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在新红10军任排长、连长、营长,参加了闽浙赣苏区第五次反“围剿”。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所率红56团第1营与上级失去联系,独立辗转于江西资溪、贵溪、牛田和福建的邵武、建阳一带坚持斗争。1935年1月,与中共闽北分区委取得联系,所部编入闽北独立师,后任该师2团6连连长、2团团长,闽东北军分区司令员,在闽东北坚持了极其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新四军第3支队5团团长,率部奔赴皖南抗日前线。

1938年3月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8月返回新四军军部任教导总队大队长。后任江北指挥部营长兼政治委员,新四军第5支队8团副团长、15团团长,率部参加开辟淮宝抗日根据地。1942年12月起任新四军2师13团团长、淮南军区路西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参加了山子头等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任苏中军区独立旅副旅长、旅长,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18师师长,先遣纵队副司令员兼第7支队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30军副军长。参加了苏中、莱芜、孟良崮、豫东、渡江、上海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海军第7舰队、吴淞要塞区、淞沪基地司令员。1954年起先后入政治学院、军事学院和海军军事学院学习。

1958年10月任海军东海舰队副司令员。“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诬陷迫害,被剥夺工作权利,先后下放到洛阳柴油机厂、哈尔滨海军三所下属单位劳动。

1971年恢复工作,任国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长,组织领导研制海军舰艇装备。后任海军北海舰队司令员。1980年至1985年任济南军区司令员。

是中共十一大、十二大代表,第五、六次全国人大代表。1985、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6年9月14日在济南逝世,终年91岁。

鸿门宴上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军谱里,饶守坤富有传奇色彩。早在三十年代初,他就在红军著名领袖方志敏领导下,为保卫赣东北根据地冲锋陷阵,从普通士兵一直干到闽北红军独立师第二团团长,屡建奇功。他不顾个人安危,亲赴“鸿门宴”与大刀会头领谈判、化敌为友的故事,更是不胫而走。

1935年9月,饶守坤到闽东北后了解到,在众多股刀会中,势力最大的便是政和县的林熙明。此人原是一个贫苦柴夫,在旧军队当过兵,参加过青红帮,略通文字,专用算命卜卦、降妖作法招摇撞骗,有时还玩弄一些小把戏骗人。如他在睡觉时,把包有红绸的手电筒悄悄放在薄被下拧亮,周身放射红光,造成神光罩体的假象,或睡时把舌头伸得老长,犹如蛇形龙态,故意让会徒们看见,说他是蛇龙现身,真龙天子降世。这些骗术使他声名大噪,会徒达万人,自誉“顺天救民军”,在国民党资助和唆使下,专门和红军作对。

初期,由于红军对其不得不被迫反击,打击了大刀会徒的嚣张气焰,但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一次,饶守坤带几个人路过一个山坳,听见远处传来悲痛的嚎哭声。他们循声奔去,只见一个年约30岁左右的妇女匍匐在一座新坟前痛哭。旁边立着一位鬓发斑白的老婆婆和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也在抹泪。饶守坤上前扶起泣哭不止的妇女,未及问话,那妇女一看他们是红军,便惊慌地跑了。饶守坤大惑不解,到村里了解,才知道她丈夫是大刀会徒,在前几天袭击红军时被打死了。饶守坤心情十分沉痛,当天就赶到她的家里,只见家中一贫如洗。这件事对饶守坤触动很大:大刀会虽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操纵和利用,经常做反对红军的事,但大部分会徒是被蒙骗的受苦人,对他们应改变斗争的方针和策略。饶守坤立即着手工作。对上层人物,他通过书信陈述利害,晓以大义,敦促其猛省;对下层一般会徒,则首先做好他们父母及亲朋好友的工作,并通过他们来规劝其弃暗投明。考虑到大刀会自恃实力强大,不会轻易就范,也适度地给以必要的军事压力。

1935年11月,在建阳、建瓯、政和三县结合部坞地村北面的山头附近,大刀会徒500多人,红军进攻。饶守坤率部打了个漂亮的伏击战,活捉会徒100多人。经查询,从中找出林熙明的舅舅,把他放回去,让他给林捎信。林表示愿与红军谈判合作。双方商定,由饶团长到林的驻地谈判。大家担心林熙明摆“鸿门宴”,劝饶团长不要去,饶心中也没有底,但想到这是争取联合大刀会的有利时机,纵是刀山火海,也要去闯一闯。团里其他领导很为他担心,坚持要派1个连为饶守坤保驾。第二天,饶守坤率一连人来到了林熙明的大本营——政和县城南的前宝岱村。抵达山门,只见手持大刀长矛的会徒们早已摆列成阵,如临大敌。彼此寒暄几句后,落座在空场上的石桌旁。西侧,林的会徒虎视眈眈呈半圆形摆开;东侧,饶守坤的一个连也威风凛凛呈弧形而列。双方队伍首尾相近,刀枪相对。再向外就是被俘和阵亡的会徒家属,他们撕心裂肺地哭儿要夫,里外三层。饶守坤与林熙明居于中心。

此时,饶守坤站了起来,一气讲了这样几层意思:一是俘虏安全,他们的家属尽可放心。二是红军与大刀会多是穷苦出身,不应互相残杀。三是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及其军队残害百姓、欺骗愚弄大刀会的事实,介绍了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和红军日益强大的情况,指出只有联合起来,战胜敌人,老百姓才有好日子过,大刀会徒也才能有出路。话音刚落,会徒和家属们直称讲得好,是这么回事。林熙明邀饶守坤进房单独细谈:“饶团长啊,经你这一说,我真动心啦。我糊里糊涂地打了几年‘顺天救民军’的旗号,结果是顺了国民党,害了老百姓,伤了我们的和气,对不起你啊!”这个山大的话锋一转,唉声叹气地诉起苦来:“我也难啊!靠国民党,你不放我的人。靠你们,国民党又会掉转枪口打我们。你说我该怎么办!”“关键不在放不放人,而在路走得对不对。救国救民不也是你的初衷吗?你与红军配合,正是为了解救人民免遭涂炭。再说,你有刀,我有枪,我们联合起来,还怕什么呢!”林兴奋了,一拳打在桌子上说:“好,联合!你放人吧。”“放人!”“说话算数?”“姓饶的从不骗人!”

“拿酒来!”一时,会徒家属们杀鸡做菜,会徒们摆桌上酒,饶团长与他们同桌共餐。应林的要求,饶团长按大刀会的习俗与之同喝鸡血酒,并对天盟誓:“皇天在上,黄土在下,如有违约,天惩地罚!”此后,红军和大刀会携手对敌。对于红军和大刀会结成联盟,敌人怕得要死,恨得要命。一天,政和县城周围的保安团进攻前宝岱村,妄图消灭大刀会。饶守坤决定痛击这股敌人,他根据大刀会枪少,大刀和长矛多,宜近战不宜远攻的特点,叫大刀会埋伏在后宝岱村东西岭根两旁山坡的竹林里。红军把敌人吸引到包围圈里,然后将其包围歼灭。第二天上午,当500多名敌人靠近时,红军和敌人接上火,相持几分钟后,便佯装不支,边打边撤。敌人紧追不放。当敌人全部进入南北1里多长的地带后,只听一阵螺号响,大刀会徒从竹林中猛冲下来,红军也乘势调头反击。经1小时激战,近百名敌人陈尸谷底,残部落荒而逃。战斗结束后,红军和大刀会一起开祝捷大会,并把缴获的部分武器、弹药物资送给林熙明。他感激不尽,一再拉着饶守坤的手说:“红军好,还是红军好啊!”林熙明的大刀会和红军联合作战的消息很快在闽东北传开了,其他一些刀会组织也纷纷与红军握手言好。

标签: 饶守坤

更多文章

  • 黄宗迅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黄宗迅

    黄宗迅,男,汉族,湖北人,中国演员、导演。他曾经在陜西担任过西北晨报以及通讯日报的校对、记者、助理编辑,代表作有《新不了情》、《大刺客》等。其于1976年10月28日在台湾去世。中文名:黄宗迅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中国湖北逝世日期:1976年10月28日职业:演员、导演代表作品:新不了情大刺客著

  • 黄维纲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黄维纲

    黄维纲(1897—1943),字震三,号雨辰,河南项城人。国民党中将,抗日将领。曾在西北军任排、连、营、团、旅长,第2集团军训练总监部步兵监,总司令部参谋处长,第二方面军总部参谋处处长。中原大战之后,随部受编,先后任29军38师223团团长,长城抗战时期任112旅旅长至1937年8月。七七事变之后,

  • 孟波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孟波

    孟波(1916-2015),原名绶曾。作曲家。1916年2月14日出生于江苏常州。孟波主要作品有《牺牲已到最后关头》、《高举革命大旗》等,他还促成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诞生。2015年3月16日,著名音乐家孟波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9岁。中文名:孟波国籍:中国出生地:江苏常州出生

  • 刘锦棠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锦棠

    刘锦棠(1844~1894),字毅斋,湖南湘乡人,生于鸦片战争后的1844年。父亲刘厚荣、叔父刘松山,都是湘军中的军官。刘锦棠10岁时,其父因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而丧生。成年后,投入叔父所在的湘军,随同叔父镇压太平军和捻军,作为左宗棠主力而平定西北区域的同治回乱和新疆乱局里的阿古柏继承人伯克胡里势力

  • 彭文应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彭文应

    彭文应(1904年6月27日-1962年12月15日),中国江西省安福县人。解放后,彭文应历任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上海市支部副主任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政协常务委员。1957年被打为右派。张春桥曾化名常孰,写文章《质问彭文应》。在毛泽东题为《打退资产阶

  • 姚喆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姚喆

    姚喆(1906.8-1979.5.27),曾用名姚秩章。湖南省邵阳县人。一九二八年参加平江起义。一九二九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班长、司务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参谋长,北路军参谋长,陕甘宁独立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师三五八旅参谋长,、骑兵支

  • 刘开渠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开渠

    刘开渠(1904年~1993年),男,江苏徐州府萧县人(今安徽)。雕塑家,早年毕业于北平美术学校,毕业后任杭州艺术院图书馆馆长。后赴法国,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归国后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其艺术风格融中西雕塑手法于一炉,手法写实,造型简练、准确、生动。创作了《淞沪战役阵

  • 张秀山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张秀山

    张秀山(1911.07~1996.08),男,陕西省神木县乔岔滩乡桃柳沟村人。曾任中共松江省委书记,中共辽宁省委书记,东北军区副政委,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二副书记,国家农委副主任,中共中央整党指导委员会专职委员。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西北红军、西北革命根据地和东北革命根据地

  • 吴岱峰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吴岱峰

    吴岱峰(1903—2005),名镇东,字岱峰。陕西省安定县(今子长县)人。是陕甘晋红军早期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为西北红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文名:吴岱峰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陕西省子长县,原安定县出生日

  • 吴景中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吴景中

    吴景中(1903—1983),湖北武汉人。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投靠军统,历任军统临澧训练班第一大队第二中队指导员、中苏情报所科长、总动员会第七经济检查大队队长、军统西北区区长、第八战区长官部调查室主任、军统东北区区长兼北满站站长、国防部保密局天津站长、天津警备司令部情报处长。1948年在南京被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