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洽(1883年(正确出生时间:1884年10月18日,即清光绪十年甲申八月三十日申时)——1950年(正确死亡时间:1952年10月29日【3】))字格民,辽宁沈阳人,爱新觉罗氏,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亲兄弟穆尔哈齐的后裔;辛亥革命时,熙洽曾经参与宗社党的复辟活动,致力于恢复清朝统治;而且熙洽早年就读于日本东京振武学校与士官学校。“九·一八”事变,熙洽不顾各界爱国人士的反对,派出代表到长春迎接日军。在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合谋监视下,熙洽声明与南京政府和张学良政权脱离关系,宣告吉林省独立,成立军政合一的吉林省长官公署,自任长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熙洽被引渡回中国。1950年,病死于哈尔滨狱中,终年66岁。(1952年10月29日【3】,爱新觉罗·熙洽因尿毒症而偶发脑溢血,在黑龙江哈尔滨(当时抚顺战犯管理所暂迁此地)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卫系”病逝。郭布罗·润麒(溥仪三妹夫、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在侧护理,终年69岁。死后归葬沈阳老家)
基本资料
中文名:熙洽
别名:爱新觉罗·熙洽
国籍:中国
民族:满族
出生地:辽宁沈阳
出生日期:1884年(甲申年)10月18日
逝世日期:1952年(壬辰年)10月29日
职业:军人,政治家
毕业院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人物生平
熙洽,字格民,光绪十年(1884年)生于盛京(沈阳),满族正蓝旗人,爱新觉罗氏。他是努尔哈赤之弟穆尔哈齐第十子奉恩辅国恪僖公喇世塔的后人,其祖名英瑞,曾任盛京总族长(管理未入关之爱新觉罗家族的最高负责人)。其父任盛京工部主事。因其伯父赫龄(应为鹤龄)23岁病殁,无后,遂过继给其伯父为嗣。熙洽自幼在皇家子弟学校作官学生(官立奉天维城两等小学堂)。由于熙洽有天皇贵胄的家庭背景,又从小受到忠君报国的思想教育,遂以“报效大清”为己任,立志弃文学武,于是赴日本就读陆军士官学校(中华留学生队)第八期骑兵科,于1911年毕业。民国初年任黑龙江督军公署参谋,黑龙江省军马牧养场场长。后经介绍到广东省长公署任咨议数年。
1919年初,张作霖在沈阳开办东北讲武堂,特请回熙洽,聘为第一任教务(教育)长。由于熙洽治学有方,更得到了张作霖的信任和尊重,不久改任东三省巡阅使署参谋处长、蒙藏经略使署军务处长、东北军第十旅旅长、吉林军务训练总监、吉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成为吉林军政首脑张作相手下的第一人。
1931年满洲事变爆发之时,熙洽代理东北边防军驻吉林副司令官兼吉林省主席张作相的一切吉林官民政务,在日军进攻吉林时,熙洽便与日本合作,并且出任伪吉林省长官公署长官,并发布声明:同南京政府和张学良政权脱离关系,宣告“独立”。之后熙洽提出让溥仪复辟与建立满洲国的计划。
1932年伪满洲国建国之后,熙洽出任伪满洲国财政部总长兼伪吉林省省长,1934年出任伪财政部大臣,1936年转任伪宫内府大臣。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伪满洲国在苏联的攻击之下瓦解,熙洽也被苏联红军逮捕,而被解押到西伯利亚。
1950年熙洽与其他伪满洲国官员被引渡回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久便病故于哈尔滨的战犯管理所。(历史的真相是:1952年10月29日【3】,爱新觉罗·熙洽因尿毒症而偶发脑溢血,在黑龙江哈尔滨(其时抚顺战犯管理所暂迁此地)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卫系”病逝。郭布罗·润麒(溥仪三妹夫、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在侧护理,终年69岁。死后归葬沈阳老家)
沦为汉奸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一直在北平的张学良,面对失控的局势,正忙着召集各方会议,商讨对策。不料从东北传来消息:吉林省公开独立了。宣布脱离南京政府与张学良的管辖,成立自治政权。这一天是1931年9月28日,距离九·一八事变刚刚过去十天。吉林新政权的长官,并非原吉林省主席,张作霖的把兄弟张作相,而是张作相多年的副手,东北边防军副司令公署参谋长熙洽。
熙洽满清皇族出身,正蓝旗人,日本士官学校骑兵科毕业,曾任奉天讲武堂教育长、吉林公署参谋长。九·一八之后成为东北投降日军第一人。历任伪满洲国省长、部长及宫内府大臣。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满洲国在苏联的攻击之下瓦解,熙洽也被苏联红军逮捕,而被解押到西伯利亚。1950年熙洽与其他满洲国官员被引渡回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久便病故于哈尔滨的战犯管理所。(历史的真相是:1952年10月29日【3】,爱新觉罗·熙洽因尿毒症而偶发脑溢血,在黑龙江哈尔滨(其时抚顺战犯管理所暂迁此地)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卫系”病逝。郭布罗·润麒(溥仪三妹夫、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在侧护理,终年69岁。死后归葬沈阳老家。)
《劝进表》:“劝“溥仪复辟之“进”
1911年,熙洽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成,准备回国效力清廷。不料,国内传来武昌起义的消息,很快,大清的江山土崩瓦解。熙洽当时的愤恨苦闷可想而知。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对熙洽的首降之举有过明确的表述。当时在熙洽心目中,对中华民国极为仇视。九·一八事变后不久,熙洽认为时机已到,马上托遗老罗振玉从东北专门到天津,上呈给溥仪一封劝进表。
熙洽《劝进表》:
皇上圣鉴:敬陈者,臣熙洽跪。日本素知皇上德高恩重,久望皇上返吾祖发祥地满洲复位,以救苍生。为彼,臣树帜独立,将倾全力操练军队,扩充武器,在日本帝国信义资助下,先据有满洲,再图关内。此谓复兴之计,在此一举,亦是为臣期待20年之时机,今日终将到来。
九·一八事变后,开门揖盗
在中国近代文史资料中,有关熙洽叛降的记述说,当年东北军许多人心里都有小算盘,就是尽量避免和日本人拼掉自己的那点家当,尤其是熙洽,他还幻想靠这些本钱有朝一日可以逐鹿中原,重振大清祖业。
对恢复大清祖业,熙洽念念不忘。对效力民国政府,他也从未心甘情愿。面对日军的进犯,肩负守土一方责任的熙洽,却不惜"宁赠友邦,不予国人"。内心里,他一直抱着借日本一臂之力打回关内的妄想。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军方首脑于1931年9月19日7时召开会议,一致赞同关东军的行动,即由陆军大臣和参谋总长分别致电关东军,电文说:“9月18日夜以后,关东军司令官之决心和处置深合时宜,深信此乃提高帝国军队威信之举……”20日上午,参谋总长、陆军大臣、教育总监开会,会上军部希望一并解决满蒙问题,海军也积极支持关东军。侵占长春的日军第2师团司令多门二郎和熙洽是师生关系,熙洽与日关东军暗中早有联系,他于1931年9月20日派人持函到长春见多门,表示甘心卖国投降。
吉林市驻有东北军第25旅张作舟部2个团,副司令长官公署卫队团团长冯占海所辖步兵3个营、骑兵1个营、炮兵1个营,以及迫击炮、重机枪、通信等各1个连。熙洽借口遵守蒋介石不抵抗的指示,在省政府召开军政紧急会议,不顾冯占海等人的强烈反对,命令驻省城吉林市的各部队及吉长铁路警备队分别撤出吉林市,集中在团山、龙潭一带,市内仅留少数部队与警察。
1931年9月21日在熙洽迎接下,多门二郎率领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即占领了吉林。当晚,驻朝鲜日军混成第39旅团到达沈阳,接替了防务,第15旅团向长春集中。驻平壤的飞行第6联队的2个中队此时亦已到达沈阳东塔机场。1931年9月23日又侵占了蛟河和敦化。在此之前,吉林东部的延吉、珲春、汪清、和龙等县已被日军占领。24日,日军又向辽宁和吉林西北进犯,先占通辽,继而又占新民,25日进占洮南。这样,在不到1周的时间内,日本侵略军就占领了辽宁、吉林两省的30座城市,并不同程度地控制了北宁、沈海、四洮、吉长、吉敦、吉海等铁路线,完成了其军事进攻的第一阶段。
(摘自《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引狼入室的背后到底有何私心?
尽管当夜守军拼死抵抗,尔后,日军直入吉林,日军都得到了预想的效果。这与熙洽引狼入室的行径有直接关系。以致《大阪朝日新闻》号外上,对熙洽的低劣行径不屑一顾。有关日军占领吉林的“战况”,竟有媒体不足挂齿之嫌。翻遍号外,仅有10张照片留存刊载,和区区文字报道,连日本记者都吝惜笔墨,熙洽一伙真是悲哀。
熙洽试图借日军的力量恢复清王朝,而复辟和卖国往往是相联系的,深知这个道理,因此特别愿意讨好日本主子。
一些有正义感的东北军爱国官兵,对熙洽的“表演”也有着清醒的认识。驻守省城的卫队团团长冯占海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东北陆军讲武堂的毕业生,也是张作相的内外甥。
1931年9月19日晨,即日军进犯长春,冯占海曾质问熙洽,日军进犯,我军为何不抵抗?熙洽答称,因奉不抵抗的命令。
当晚,熙洽得知日军向长春集结,因而急令驻省城各部队撤出。
对此,冯占海再次质问熙洽,并主张抵抗。
日军入城后,熙洽派人到各地传达军队缴械命令,倘有抵拒者,日本军就用进击等的言词威胁,向卫队团长冯占海送达这命令,被冯占海拒绝。
熙洽自恃与冯占海有师生之谊,先后三次派人对撤出省城的冯占海进行拉拢。冯占海义正词严地对说客说:“占海身为中国军人,只知效命国家,对于卖国求荣之辈,决心与之周旋,占海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还拒绝了出任吉林省警备司令的邀请。
日军的占领和熙洽的卖国行为,激起吉林军民的极大愤慨,冯占海卫队团官兵和驻地的爱国民众,抗日讨逆的呼声越来越高。有些部下竟提出,如果团长不肯率属抗日,他们将单独拉出去与日寇决一死战。(新浪读书频道)
但是,这个在九·一八事变后积极为日本人开门、扫道、服务的汉奸熙洽真的是一个彻彻底底地媚日汉奸吗?我们在翻阅史实时,也发现一些疑点。
疑点一:戏谑司法部大臣因不屑其媚日
熙是个出名的好色之徒,他结识的女人不计其数,其中和一个叫大老徐的女人打的火热,闹得满城风雨,最后藏之金屋做了他的姨太太。熙的绰号叫熙生子。他为人生古不驯,在吉林独揽大权说一不二。据戴笠僧(恩厚)说,熙格民(熙的号)御下甚严,如或违背,就发脾气,暴跳如雷(戴给熙当过多年的副官,在伪满时未作过事,光复后,出来参加工作,苏联军以反苏为由,把他逮捕。在苏联俘虏营闲聊时,我听他说过熙的故事),他不但对中国人,对日本人也要碰碰。日本人也惧他三分。熙自己是大臣级的汉奸,可他还揶揄挖苦别人。有一次在宫内府侯见室(等皇帝传见的地方),伪司法部大臣张焕相和熙洽(宫内府大臣)闲聊,我也在座。熙问张为什么上班不坐汽车(伪大臣配备有专用汽车)而步行?张说响应号召,为公节油作贡献。熙说你每天除了吃、喝、拉、撒、睡外别无贡献。又说张在哈尔滨做特区长官拉了亏空,交卸时无钱包赔,连累亲戚,几使马子元(马有江船,资本家,是张的亲戚)破产,“那也是贡献?”张连连说你不懂。熙说你那完全是“装相”,你矫揉造作,尽人皆知。把张弄得脸红脖子粗,很下不来台。这虽然是熙生子的恶作剧,但他和张是日本士官的同学,又是旧东北官场中的熟人,彼此开开玩笑,倒无所谓。不过熙为人刚愎自用,执拗不逊,不甘居人下或听人摆布:在伪满虽做了高官,几年来颇不顺心,品出汉奸滋味,又不大受用。所以除了醇酒妇人而外,晚年经常在家以赌博消遣岁月。看见张对日本人低首下心,感觉不自在,才对他戏谑一番。
疑点二:闻讯日投降,哈哈大笑惊四座
1986年6月上旬,曾在伪满做过伪总理大臣张景惠秘书官的松本益雄自日本来长,住南湖宾馆。有一天,他向我们(有阮天驰、刘启民、高济美等)讲述了1945年日本天皇公布投降诏书时发生的一段事。在1945年8月7日,武部带松本乘飞机由长春到通化,向溥仪报告有关情况,并决定由溥仪在有参议和大臣参加的会上,发布退位诏书。当告诉溥仪日本天皇投降时,熙洽忽然哈哈大笑起来,在座的人都被他笑愣了,臧士毅从旁用胳膊触他时,才不笑了。松本说,他是幸灾乐祸吗?当年是他把溥仪拉上台的,并把张作相留下的公款拿出10万元大洋送给溥仪以表忠心。他在这样场合为什么发笑,真是莫名其妙。在“九·一八”事变后,首先开门揖盗投降日本的熙洽,是出卖东北的罪魁祸首。东北人民遭受压迫难以聊生时,熙洽却仍然养尊处优,作威作福,吃喝玩乐。而今竟腆着脸听到日本战败、伪满垮台,不知悔过,反而大笑起来。这也是另一种汉奸心理状态吧。
(来源于《伪满人物伪总理大臣秘书官的回忆》作者:高丕琨)
历史评价
只能说,熙洽越是固执于复辟,就只能越是绝望。
后世有人评价熙洽,说他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大梦醒来一场空。
这是在他向日本关东军大开城门的时候就早已经命定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