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东方亮

东方亮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110 更新时间:2024/1/8 5:50:44

东方亮,原名吴奔星,湖南省安化人。九三学社成员。1937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文学院。1927年参加湖南农民运动,集体加入C·Y(共青团),大革命后,从长沙求学到北平上大学,1935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创办北平小雅诗社,反对日本侵略,1949年后历任武汉大学、江苏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1928年开始发表作品。

基本资料

中文名:吴奔星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省安化县

出生日期:1913年6月30日

逝世日期:2004年4月20日

职业:诗人、学者

毕业院校:北京师范大学

代表作品:《杜少陵诗笺》《语文教学新论》《吴奔星新旧诗选》等

吴奔星人物简介

吴奔星(1913年6月30日—2004年4月20日),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史家、鲁迅研究专家,湖南安化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早年参加湖南农民运动、“一二·九”学生运动。他先后在桂林师范学院、国立武汉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任研究员。

他于1957年被划为右派,下放徐州师范学院“戴帽”任教,1982年获得平反,重返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

吴先生是著名现代诗人,1936年年与李章伯在北平创办诗歌杂志《小雅诗刊》,又发表不少诗作在《现代》杂志、《菜花诗刊》、《诗志》、《新诗月刊》等诗歌杂志上,创导新诗现代化、民族化,在海内外学界享有很高声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鲁迅研究会理事,毛泽东诗词研究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首届理事,江苏省作协顾问,江苏省鲁迅研究会会长;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4年逝世,享年91岁。

晚年的吴奔星先生仍然笔耕不止,2002年老诗人曾卓去世,吴老还写诗悼念。

吴奔星人物生平

吴奔星,1913年6月生,湖南省安化县人。

1927年初,追随进步教师参加湖南农民运动,集体加入C.Y(共青团)。1928-1929年在长沙开始创作诗歌、散文。1933年7月考入北平师范大学文学院国文学系。1935年冬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由同学周小舟(学名周怀球,解放后任湖南省委书记,后被打成彭德怀反党集团成员)介绍,加入“民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6年六月与李章伯创办北平《小雅》诗刊,任主编,倡导新诗现代化,并提倡国防诗歌,反抗日寇侵略。著有诗集《暮霭》和《春焰》。

1937年“七七事变”,正值大学毕业。北平沦陷前夕,流亡大西南,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先后任国立桂林师范学院、贵阳师范学院、重庆社会教育学院等高校研究员、副教授、教授,并担任国共合作时期的交通部编审,办理有关铁路沿线中小学语文教学事宜。1944年秋,在重庆追随同乡劳君展、思师黎劭西(锦熙)、学者许德珩等前辈参与发起“民主与科学座谈会”,拥护中共反蒋抗日。1945年8月,日寇投降,同年9月3日宣布抗日战争胜利,“座谈会”改称“九三学社”。

南京解放后,1949年8月前往北京,任北京市委编审,参加开国大典。

1950年夏,当选九三学社首届中央宣传委员。1951年春节期间,作为九三学社中央代表,参加中共中央暨各民主党派中央工作会议,共商国是于中南海怀会堂,为时半月之久,1951年秋,应聘武汉大学教授,参加湖北汉川地区土改。土改结束后,仍调回北京。

1952年春,苏南行署向北京市委借调到苏南任教,参加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尔后,参与院系调整,苏南几所高校合并成立江苏师范学院(即今之苏州大学),担任首届院务委员。1955年,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和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合并,赴宁任教授。1954年出版《茅盾小说讲话》,为新中国第一部研究茅盾的专著,因该书由上海泥土社出版,次年胡风冤案发生,受至牵连,被认为受胡风文艺思想影响。

1957年底,被错划为“一般右派分子”,1958年调徐州师院(现江苏师范大学)。

十年浩劫结束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宣布右派为错划,1982年调回南京师范学院,任校学位委员会委员、高级职称评审组成员,并任省文联委员、省社联理事、省作协理事、江苏省鲁迅研究会会长等社会职务。1980年2月在《文学评论》发表《试论“新月诗派”》一文,是新中国第一篇探讨文学流派的论文,被公认为开文学流派研究的先河。

1995年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中国作家协会颁发“以笔为枪、投身抗战”的老作家奖牌一座。

在从文70年、从教60年的过程中,著有专著《杜少陵诗笺》(贵阳师范学院1943年印作教材)、《语文教学新论》(1950年,察哈尔文教社)、《阅读与写作的基本问题》(1954年,上海东方书店)、《文学作品研究》(1954年,上海东方书店)、《茅盾小说讲话》(1954年,上海泥土社;1982年,四川人民出版社)、《鲁迅旧诗新探》(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文学风格流派论》(1987年,北岳文艺出版社)、《中国现代诗人论》(1988年,陕西人民出版社)、《钱玄同研究》(1990年,江苏古籍出版社)、《诗美鉴赏学》(1993年,广西教育出版社)、《虚实美学新探》(2000年,江苏文艺出版社)、《鲁迅的美学理想》(尚在洽印中)等十余部;著有诗集《鸭绿江之歌》(抗美援朝之歌,与王学奇合作,1951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部)、《奔星集》(1988年,花城出版社)、《都市是死海》(1988年,漓江出版社)、《人生口哨》(1991年,江苏文艺出版社)、《江南诗草》(旧体诗,收入与夏传才合著《双贝集》,1985年,燕赵书社)、《吴奔星新旧诗选》(2000年,天津古籍出版社)。主编《鲁迅诗话》(1981年,天津人民出版社)、《沫若诗话》(与徐放鸣合作,1984年,四川人民出版社)等现代诗话丛刊;并编著《历代抒情诗选》(1986年,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再版)、《现代抒情诗拔萃》(1987年,漓江出版社)等诗歌欣赏丛书。并主编新诗诞生以来第一部《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1988年,江苏文艺出版社),获1989年江苏省政府颁发的首届文学艺术大奖。还与范伯群合作主编《鲁迅名篇鉴赏大辞典》(1992年,广西教育出版社)。尚有未结集的文评诗论200余篇,散见于台港以及海内外报刊;新旧诗未结集者,约1500首左右。

文学活动方面,曾参与发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鲁迅研究会、中国茅盾研究会,并先后担任各学会的理事、名誉理事和顾问。1996年12月作为江苏代表参加中国作协全国第五次代表大会。现任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发起人兼理事、江苏省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会理事、江苏省鲁迅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学会理事、江苏省作家协会顾问、南京《扬子江诗刊》顾问。

2004年4月20日3时18分逝世,享年92岁。

吴奔星人物著作

吴奔星先生的主要著作有《暮霭》、《春焰》、《鸭绿江之歌》(与王学奇先生合作)、《双贝集》(与夏传才先生合作)、《奔星集》、《都市是死海》、《人生口哨》、《吴奔星新旧诗选》、《吴奔星短诗选》(以上为诗集);《语文教学新论》、《阅读与写作的基本问题》、《茅盾小说讲话》、《文学作品研究》、《鲁迅旧诗新探》、《文学风格流派论》、《中国现代诗人论》、《钱玄同研究》、《诗美鉴赏学》、《虚实美学新探》(以上为理论专著);《鲁迅诗话》、《沫若诗话》(与徐放鸣合作)、《现代抒情诗选讲》(与徐荣街合作)、《历代抒情诗选》、《胡适诗话》(与李兴华合作)、《当代抒情诗拔萃》、《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鲁迅名篇鉴赏辞典》(以上为编著或主编)。

吴奔星的新诗名作有《晓望》、《都市是死海》、《小鸟辞》、《门里关着一个春天》、《别》、《萤》等。他的诗歌理论著作《虚实美学新探》是立说之作。

吴奔星人物思想

吴先生对“究竟怎样迎接‘明天’的新诗”作了三点小结:“第一,从传统看,诗的形式并无时代性,是可以继承发展的。因此,今天的诗人用旧体诗词的形式,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并不奇怪,无须加以排斥和反对。

第二,从传统看,诗的形式并无国别性,是可以互相引进、互相交流的。我们从“五四”前夕开始移植西洋诗,促使新诗的成长,是无可非议的。

第三,从传统看,诗的形式是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因而,以时更新,不断创造,是新诗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不容任何人的主观意志所左右的。为了“明天”的诗坛能出现一种或多种足以代表我们伟大时代的诗歌形式,我们应该在传统上、形式上,采取兼容并包的方针,既不数典忘祖,也不排斥“拿来”。认真继承“昨天”的成果,总结“今天”的成就与失误,迎取“明天”的创造,应是社会主义诗歌的发展道路。”

吴奔星人物作品

《别》

你走了,

没有留下地址,

只留下一串笑容,

在夕阳里;

你走了,

没有和谁说起,

只留下一双眼睛,

在露珠里;

你走了,

没有说去哪里,

只留下一排影子,

在小河里。

你走了,

笑容融化在夕阳里,

双眼动荡在露珠里,

影子摇晃在河水里。

哪里都有夕阳,

哪里都有露珠,

哪里都有河水,

你走了,留下了整个的你!

吴奔星人物评价

吴奔星先生从上个世纪20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代初中期在北平读大学时,受到象征诗风的影响,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并于1936年6月1日和同学李章伯创办当时北平的唯一诗刊《小雅》,团结新老诗人,如戴望舒、施蛰存、李金发、林庚、罗念生、柳无忌、陈残云、吴兴华、李长之、李白凤、锡金、路易士、常白、史卫斯、侯汝华等,阵容宏大,皆为一时之选,推进新诗现代化运动。其作者群成为“现代派诗歌”的中坚力量。

吴奔星先生不仅是一名诗人,还是新诗理论家,先后曾在《现代》、《新诗》《文化与教育》旬刊等发表多篇诗论,不但为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创作做出贡献,也为现代派诗歌理论打下基础。

1949年后,吴奔星先生从事现代文学研究和教学,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本研究茅盾作品的《茅盾小说讲话》,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鲁迅研究学会、中华诗词学会的发起人。吴奔星先生较早研究文学风格和文学流派,《识别文学流派的方法》、《文学流派试论》等文,被《新华文摘》转载,发表在《文学评论》上的《试论新月诗派》,是1949年后第一篇研究文学流派的文章。

吴奔星先生晚年研究诗歌鉴赏学,出版了《诗歌美鉴赏学》、《虚实美学新探》等论著,提出虚实美学的概念,为中国传统美学做出新的贡献。

标签: 东方亮

更多文章

  • 陈官俊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陈官俊

    陈官俊(1781—1849)字伟堂,山东潍县人,清朝大臣。嘉庆十三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赞善。二十一年,入直上书房。大考二等,擢洗马,累迁右庶子。典陕西乡试,督山西学政。中文名:陈官俊别名:伟堂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山东潍县出生日期:1781逝世日期:1849陈官俊(?—1849)字伟堂

  • 王忠孝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王忠孝

    王忠孝(1593—1666年),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生,字长儒,号愧两,南埔乡沙格村人。崇祯元年(1628年),举进士,授户部主事,在中央财政部门管籍帐和田赋之事。南明弘光帝时授绍兴知府,辞不受。隆武帝时擢光禄寺少卿。郑成功起兵后,即投奔郑氏,对军政大事多所赞划,备受推重,在抗清复台中,出力

  • 辛德惠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辛德惠

    辛德惠(1931年12月24日—1999年5月27日),汉族,是辽宁省开原县人,共产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名:辛德惠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汉族出生地:辽宁省开原县出生日期:1931年12月24日逝世日期:1999年5月27日职业:中国土壤学家、农业生态学家毕业院校:北京农业大学信仰:共产主

  • 李永吉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李永吉

    李永吉(1872--1905)清末武进士,光绪御前侍卫。字林甫。河北省广宗县后马井村人。世代习武,父士清是武秀才,兄永祥是武举人。中文名:李永吉国籍:中国出生地:河北省广宗县后马井村出生日期:1872逝世日期:1905职业:清末武进士性别:男他十几岁中武秀才,21岁以第五名中武举人。光绪二十四年(1

  • 黄溯初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黄溯初

    黄溯初(1883-1945),原名冲,字旭初,后改名群,字溯初,温州郑楼人,近代实业家、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学法政,结识康有为、梁启超,赞成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失败后,积极参加辛亥革命,先后为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的浙江代表、南京临时参议院的议员、苏浙皖矿务署署长。1915年拥护云南蔡锷反对袁

  • 徐致祥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徐致祥

    徐致祥(1838—1899)字季和,江苏嘉定人,清朝官吏。咸丰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晋中允,典试山东。累迁内阁学士,督顺天学政。遭忧去,服阕,起故官。中文名:徐致祥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838逝世日期:1899性别:男光绪十年,法越构兵,德璀琳以和议进,朝旨未决。致祥上三策,谓:决战

  • 肖蔚云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肖蔚云

    肖蔚云,1924年10月生生于湖南省祁阳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人大常委会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委员,澳门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1959年毕业于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获国家法副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法学教育和教学工作,1980年至1982年参加修改宪

  • 曹苏玲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曹苏玲

    曹苏玲(1930—2014),女,笔名苏玲、哲渠、南离。河南卢氏人,中共党员,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1955年又毕业于北京俄语学院俄语系。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部助编、编辑,编审。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弟弟曹彭龄是阿拉伯语翻译。中文名:曹苏玲国籍:中国

  • 沈文倬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沈文倬

    沈文倬,字凤笙,江苏吴江市人。礼学宗师、著名经学家、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被喻为“今世治礼经者之第一人”。中文名:沈文倬别名:字凤笙国籍:中国出生地:江苏吴江出生日期:1917逝世日期:2009.10.21职业:礼学宗师、著名经学家主要成就:解决了历史上很多悬而未决的难题

  • 马注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马注

    经名优素福,晚号指南老人,南明·宝山(今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易畴村)人。中国清初伊斯兰教著名学者,清代云南第一位穆斯林学者。出身于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自称系穆罕默德45世后裔,圣裔元代赛典赤·瞻思丁15世孙。南明·永历九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16岁时中秀才。历官南明·永历帝小朝廷中书,锦衣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