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张培梅

张培梅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568 更新时间:2023/12/13 8:11:21

张培梅(1885—1938),字鹤峰,山西省崞县人。1905年考入山西陆军小学堂,两年后选拔进入保定军校。期间参加中国同盟会,在辛亥革命太原起义的战斗中,张培梅临阵受命代理队官,率兵随二标大队攻打巡抚衙门,冲锋陷阵,身先士卒。辛亥革命之后,由于张培梅资历颇深而且战功卓著,很快晋升团长,一年后又晋升旅长。1917年,张培梅出任阎锡山都督府参谋长,又升任晋南镇守使。1928年,北伐战争胜利后,阎锡山委任张培梅任绥远都统,遭张培梅拒绝。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华北形势急转直下,在此危难之际,张培梅向阎锡山请缨抗战。阎锡山委任张培梅担任第二战区执法总监。期间,61军军长李服膺奉命驻守天镇和盘山,李服膺率部与日寇血战,杀伤大量日军后奉命撤退。事后,阎锡山竟将李服膺当做雁北失守的替罪羊而枪杀。之后,阎锡山派王靖国驻守崞县城七天,王靖国驻守三天后,就因抵挡不住日军的攻击而溃退,因有阎锡山的保护,王靖国未被治罪。张培梅认为自己身为执法总监,不能执法,有辱使命,无颜再见军中将士,愤而服毒自杀。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培梅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西省崞县

出生日期:1885年

逝世日期:1938年

职业:军人

信仰:三民主义

人物简介

张培梅(1885—1938),字鹤峰,晚年号陆一,原平王家庄乡泥河村人,1885年生。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历任团长、旅长、晋南镇守使等职,后因与阎锡山意见不一,归隐故里,抗战爆发后,才出任第二战区执法总监,最后因身为执法官不能执法,晋军一退再退,便愤然于隰县南午城镇服毒自杀,热血虽未洒疆场,效国之心永留芳。

人物生平

张培梅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收养。在私塾读书时,尊师好学,尤其精研《周易》,19岁考中秀才。时值清政府日益腐败,外侮迭至,张培梅认识到只有武装斗争方能救国救民,于是投笔从戎,1905年考入山西陆军小学堂。1907年春,山西陆军小学堂选送成绩优异者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学习,张培梅就在其列。在保定求学期间,张培梅加入了同盟会,并参与组建上谷同盟会,被推为上谷同盟会敢死队队长。1910年,张培梅在保定防军速成学堂毕业后,回到山西新军第二标(团)任哨官(排长)。不久,山西新军拟设模范队,培训下层军官,同盟会趁机安插力量,逐步掌握了模范队,张培梅任二标模范队排长,传播革命思想,积极从事反清活动。

辛亥太原起义前夕,张培梅与其他同盟会员一起策划起义之事,参与制定军事计划,太原起义军事行动基本上是按照张培梅具体计划进行的。在太原首义战斗中,张培梅临阵受命代理队官(连长),率兵随二标大队攻打巡抚衙门,表现勇敢。太原光复后,为防清军入晋,张培梅受命前往河北省阜平县的龙泉关部署军事,不久又随统带(营长)张玉堂率兵到代州(今代县),消灭了盘踞在代州的大同巡防队。接着,张培梅随张玉堂兵出雁门关,拟直取大同稳定晋北政局,但尚未到大同,便遇清军重兵堵截。同时,东线清军入娘子关,太原也相继失守。在这种情况下,张培梅率部转而西向至保德,与北撤的阎锡山部汇合,曾随阎锡山在塞外转战数月。1912年三月,张培梅与阎锡山一同回太原,升任团长。

辛亥革命爆发后,外蒙古在沙俄的唆使下,趁机宣布独立,并在沙俄支持下举兵南侵张家口和归绥。内蒙古一些王公贵族也趁机叛乱,攻城略地,烧杀抢掠。北京政府派兵平叛,山西都督府也派遣张培梅北征。1913年,张培梅率军向绥西的山西军防地开拔,刚到包头,听说距包头西北200多里的麻忽兔友军被围甚急,便说服部下,亲自率军日驰夜行赶到麻忽兔,一鼓作气歼敌千余,迫使敌军退集百灵庙(今内蒙乌兰察布盟达尔罕茂明安旗),不敢轻易南下,归绥战局稍转危为安。此役张培梅以战功卓著升任旅长。

是年冬,蒙军从后套自西而东,围攻五原,进占大佘太,威胁包头,绥西又陷危局。张培梅又率领健旅,大败蒙军,收复大佘太,驻节五原,肃清后套蒙军残匪,又协同友军攻克蒙军盘踞的百灵庙。自此,南侵蒙军攻势稍止。1914年春,张培梅回师太原,随即以少将参谋名义,解甲归里。

在一年多的征蒙作战中,张培梅有勇有谋,每战必身先士卒,多次克服险情。一次,张培梅率一团士兵抵挡数千敌人,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张培梅派数十人潜至敌军背后山上,将树木伪装,又故意打枪诱敌。敌人闻声远望,见满山尽是军队,慌忙掉头全力攻夺山头,张培梅又派数十精锐尾随其后,痛击敌军,一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敌人不明真相,很快被全歼。又一次,张培梅率部与蒙军鏖战,士兵们一天没有东西可吃,他便亲自冒险到村子里寻找食物,回到阵地后先分给士兵吃,自己吃在最后。士兵们感动之余,全力投入战斗,很快取得胜利,并为以后的征蒙战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17年,张培梅出任阎锡山都督府参谋长。五月,西安警备司令郭坚受陕西都督陈树藩唆使,率兵东渡犯晋。张培梅受命任晋军总指挥,抗击郭军,经两个月交战,将其击败。七月,张培梅又以晋南镇守使驻守平阳(今临汾),绥靖地方,提倡实业,兴办学校,还曾亲自担任平阳某校体育教师,以军队严明纪律管理学生,鼓励学生强身勤学,为国效力。1924年,张培梅调任正太铁路护路司令,驻防石家庄,收到家书也不封,专心任职。1926年四月,冯玉祥国民军在奉系张作霖和直系吴佩孚的联合压力下,被迫退出北京,西走归绥。阎锡山与奉直两系联合,拟定晋军兵出大同袭击国民军后路。五月,国民军西路与晋军在丰镇、柴沟堡(今河北怀安)一线拉开战幕。此时已调回山西的张培梅亲随阎锡山到大同督战,并到前线视察,后晋级中将。

1928年9月,绥远改省前夕,阎锡山以张培梅威名素孚,众望所归,委以绥远都统职。但张培梅却以“无德又无才,尤无功”为由,坚辞不就。张培梅秉性刚烈,遇事常与阎锡山有争执,更与阎锡山身边阿谀奉承之徒不睦,于是二次解甲归里。

张培梅家世耕读,从小养成简朴的生活习惯,在外任职亦不追求奢侈豪华,退居故里更是衣食住行一切从简。他还经常躬亲稼穑,亲执犁锄,俨然一位老农。平时除用心研读兵书外,张培梅还特别注意身体素质的锻炼,每天鸡鸣即起,绕村步行十几里,风雪无阻。盛夏,赤臂迎坐骄阳下,严冬,疾步驰行雪地中。有人不解其意,问他何不安于享受,自找苦吃,张培梅回答道:“强邻压境,国难方殷,卫国抗战,正需军人,吾军人也,平时若不习于寒热饥渴,则战时何以胜敌人?”“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陷后,张培梅愤慨之余,更专心研探兵书,以求克敌制胜之法。

抗战全面爆发后,平津很快陷落,大同失守,晋北岌岌可危,张培梅遂向阎锡山上书请战,阎锡山以其治军有方,执法如山,在军中很有威望,委以第二战区执法总监重任。张培梅上任后,随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行营由太原移往抗日前线的代县太和岭口,在前线见到了周恩来等中共人士,听取了中共对抗战的意见。同时,他又与援晋国民党中央军司令、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磋商兵略,认为敌我兵器优劣悬殊,欲要胜敌,士兵必须殊死效力,战术上则应多采用夜袭战。作为执法总监,张培梅组织执法队,在各个战场督饬军队作战,严肃军纪,凡私自撤退者就地正法。雁门关、茹越口失陷后,繁峙代县告急,张培梅绕道返回太原。此时,前线紧张,后方恐慌,溃兵散卒劫掠扰民,张培梅一面严令第19军军长王靖国在崞县死守,堵击日军,又与原平守将姜玉贞亲谋坚守计划,一面严厉惩处代民将士,安定后方秩序。

11日初,忻口、太原相继失守,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行营撤至临汾。张培梅与赵戴文坐镇隰县,督军御敌。1938年二月,日军大举进犯晋西,王靖国奉命据守隰县以北之石口镇,张培梅亲往前线商谈军务,并要王靖国坚守三日,结果第二天王靖国就擅目放弃石口防线,导致晋西各要隘相继陷落。张培梅为此大怒,一定要按军法从事,处决屡次违反军令赔误战机的王靖国,但王靖国是阎锡山的亲信,在阎锡山的庇护下早已逃之夭夭。张培梅一向以赏罚严明而闻名军中,抗战以来,督师作战颇有成效,但上年第61军军长李服膺因故战败时,张培梅认为李服膺本人无罪,要求从轻处理,结果还是被阎锡山判死刑;如今王靖国确属死罪,阎锡山却百般袒护,使之得以逃脱,张培梅气愤不过,认为自己身为执法总监,然罚不严,赏不明,不能执法于辱命之士,便是失职,无颜再见军中将士,便于1938年2月25日中午借故支走身边随员,又给写了一封告诫信,随后服毒自戕。当随员发现后,曾请赵戴文前往劝进解毒药,但被张培梅拒绝。第二天,部队由隰县午城镇移抵大宁县,张培梅于当日上午在大宁县城身亡,时年53岁。张培梅逝世后,阎锡山写下祭文:鹤峰,你很爱国,你很壮烈,你以为晋民苦矣,国家危矣,不忍睹,不堪睹,君乃自了,遗其妻子,别其朋友,君乃自了矣。我则不作如是感。我国有二千年大一统之光荣,亦随有二千年大一统之遗毒,使维新革命均无大效,经此疯狂自损之日本军阀一大打击,必能去旧鼎新,而成现代化之国家。我不悲观。途中告我,君服毒得救矣,至宁(大宁)乃知君已矣,使我惨然。继思君结果矣,且有果结矣,遂转我念。君之清廉无积,我所素知,家庭生活我负其责,君可释念。

将军轶事

1938年2月,日寇进攻晋西,第二战区司令部向吕梁山区转进。王靖国的十九军在川口负责堵击日军,王竟然不战撤退。后又令陈长捷堵击,但陈也望风而逃。张怒不可遏,电请阎锡山:只要砍掉王、陈二军长的脑袋,太原必能即时收复。阎不同意,他一面痛心国土沦亡,山河破碎,一面深念自己身负执行军法重任,而军法不能执行,就服毒自杀,年仅53岁。

有一回晋绥军出兵路过泥河村,一时陷入泥潭,车夫怎么也赶不过去,张培梅见此情景,就上前说:“还是老汉来吧!”遂夺过马鞭直向车上的士兵猛抽,并喝道:“哪有这等兵痞!”车上官兵着了痛,慌忙下车逃避,兵车顺利通过,士兵当时怒目对他,还想动手,后听说是晋南镇守使张培梅,连连道歉。张大骂一顿,并留一班长,专在河边守候,凡过河官兵,都必须下车。

张培梅每受命危难之际,家事即淡然置之。1924年,驻军石家庄,得家书而不启封。1926年,晋北之役,视察前线,两过家门而不入。抗战期间,出任执法总监后,行前不见家人,不嘱家事。后太原失守,家属辗转至隰邑,其间仅长子陶,因公请谒,其他以至夫人与子女,在他殉国前两个多月未见一面。

张培梅受命进兵石家庄,阻止吴军北上,令手下龚凤山和刘树蕃二团官兵构筑工事,以为战备。而龚已受阎锡山密示,保全实力虚张声势,所以对张的命令诸多敷衍,并谎报军情私勒民财。刘树蕃则事事看龚行事。这大大触怒了张培梅,他明知请示阎也于事无补,于是就集合指挥部人员开会,当场将龚、刘二团长逮捕,枭首示众。阎锡山闻知后大惊,以为张要反,准备行动,后在众人劝说下才罢了。

中原大战后,蒋介石通电阎、冯下野出洋,阎锡山不得不忍痛离开山西,准备逃往大连。张培梅闻讯后赶到河边,坚决要护阎赴津,阎深知其为人,故也允之。一路坐汽车乘火车,秘密到达天津以后,赵戴文也赶到。张一见赵来,大为不满,声言:“赵高来啦,我走,我走。”随即向阎叩了一头,便径自返晋,回其原籍。

杀了龚、刘二团长以后,阎锡山对张培梅本来就有所不满,加上又因为扩充军队的事,和阎锡山的意见不一,发生矛盾,遂决心引退。他找到阎锡山,长揖一拜说:“我要走了,你好自为之。如果以后你有急难,我再来吧。”说完退出来就乘车回了泥河老家。阎锡山曾请其父阎书堂亲到泥河村挽劝他,他坚决不从,从此就隐居家乡,杜门谢客,栽花种菜,过起了田园生活。

后人追忆

张祥麟1945年出生,是张培梅次子张敏之子。在他的记忆中,祖父张培梅是模糊的。他只记得因为张培梅,给他后来的生活带来了说不尽的灾难,“1958年祖父的灵柩从太原运回原平泥河村时,村里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村口迎接,并有大幅标语‘抗日英雄’。那时我认为他很伟大。可没几年祖父又被认定为‘反动军阀’,我们家自然也成了反革命,父亲因为无法忍受接二连三的批斗而自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我不知道祖父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于是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个事情调查清楚。”

张培梅除了张敏之外,还有两个儿子和5个女儿,他们在文革期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张培梅的坟也被挖开。张祥麟回忆说,那简直是一个非人的年代。在那个年代他们所经历的苦难都是因为祖父。所幸的是我们现在生活都很好,祖父在天之灵,也应有所慰藉。

对于张培梅的死,后人评价不一,大多数观点认为,张培梅是舍生取义,精神可嘉。张祥麟也是这样认为的。他在接受记者的采访中不断强调,张培梅是“自杀殉国”,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自杀。“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祖父没有其他的选择。他是想用他的死来唤起一个社会的觉醒。”

“祖父不是一个军阀,他深明大义,参加过辛亥革命、参加过抗日战争。但他没有和共产党打过仗,而且和共产党很多要员关系甚好。他去世后,尸体要运往太原,朱德同志亲自写了路条,嘱咐沿途八路军要对其灵柩予以保护。那个路条我见过的,遗憾的是现在已经丢失。”

“祖父生性刚烈,疾恶如仇,不畏权势。他两次归隐家乡,尽管身份地位特殊,但和老百姓相处甚好。在村里面,他生活俭朴。大多时候,他总是身着粗布衣服,手提粪筐捡粪。”

墓碑难立

原平市王家庄乡中泥河村的一处田地,张培梅的墓地便位于此处。从“文革”期间坟墓被毁之后,张祥鳞和家人便一直想为祖父再建一座新坟。在当时原平县委统战部的协调下,1988年,原平县政府出资为张培梅修建了新坟。但因为张培梅的坟墓毁坏已久,墓碑内容已无从知晓,加之当时其并未被认定为抗日名将,因此,新修建的坟墓并没有立墓碑。从1988年开始,张祥鳞便多方奔走,希望给祖父的坟前立一块石碑。张祥鳞告诉记者,当时无法立碑的主要原因是祖父并没有被认定为抗日名将,所以立碑的事情便被搁置下来,但为祖父立碑的心愿却一直留在了他的心里。时间到了2010年,忻州市人民政府在一份文件中,将徐帆、陈锡联、王震、张培梅等认定为“抗日名将”。这一转折性的事件让张祥鳞看到了为祖父立碑的希望。随后,张祥鳞多次返回原平老家,与相关部门协商立碑之事。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旧问题刚解决,新问题却接踵而来。原来,张培梅的坟墓现存在于中泥河村一户农民家的田地中,立碑必然要占据多余的土地,该农民表示要不在别处立碑,要不就要掏占地钱。张祥鳞介绍,当初政府为祖父张培梅修建坟墓时,规划的土地包括坟墓周边一米的范围。“这么多年来,他们一直占用着坟墓周边的土地,这部分土地本来就属于我祖父坟墓的一部分。”张祥鳞气愤地说。今年正值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张祥鳞事先早已做好了墓碑,并请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蓼源题写了碑文。原本计划今年清明节为祖父立墓碑,可如今,张祥鳞的心愿又一次落空了。

标签: 张培梅

更多文章

  • 徐述夔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徐述夔

    徐述夔(1701?一1763?),原名庚雅,字孝文,江苏栟茶人,乾隆年间中过举人,後官知县。他因其所著《一柱楼诗》等书中,多有怀念前明、诋毁满清之语,故酿成诗案文字狱,在死後遭剖棺戮尸之祸,其生平所著亦遭禁毁。中文名:徐述夔别名:庚雅国籍:中国出生地:江苏栟茶出生日期:1701逝世日期:1763康熙

  • 张方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张方

    张方,男。(1914——2003)年,北京人。国务院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一级高级工程师。原任第一机械工业部重型矿山局副局长。中文名:张方别名:李度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北京出生日期:1914逝世日期:2003职业:机械工程专家毕业院校:齐鲁大学主要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一级高级工程师张方,男

  • 钱荣堃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钱荣堃

    钱荣堃(1917-2003),江苏无锡人.1942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商学院银行系后,考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1946年考取了中英公费留学生,赴伦敦经济学院攻读货币银行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次年入南开大学任教.曾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顾问,金融学系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经济学)

  • 赵魏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赵魏

    赵魏(1885—1912)字象阙,又名星民,原名庶庆,改名魏。赵文庆的堂弟。山东省寿光市斟灌城里人。他幼读私塾,少年时即有救国之志。15岁值庚子乱,曾作《义和团论》,内有“其志可嘉,其识甚陋”等语,其识见颇受父兄辈所称许。1903年正月,入县立小学堂,1906年,因学绩优秀,被选送青州中学堂。在校期

  • 裕禄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裕禄

    裕禄(约1844-----1900),清末大臣,字寿山,喜塔腊氏,满洲正白旗人。湖北巡抚崇纶之子。本名:喜塔腊·裕禄字号:字寿山所处时代:清朝民族族群:满洲出生时间:公元1844年去世时间:公元1900年裕禄,满洲正白旗人。曾任安徽巡抚、湖广总督、盛京将军、四川总督。1898年授军机大臣、礼部尚书、

  • 张根生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张根生

    张根生(1923.03~2008.01),男,河北安平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第七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共广东省委原书记,中共吉林省委原书记、吉林省原省长。中共第12届中央候补委员。姓名:张根生国籍:中国出生地:河北安平出生日

  • 阎笑儒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阎笑儒

    阎笑儒(1913-1984),男,相声演员,天津人。本名阎鸿斌,绰号“阎麻子”。早年曾拜宋玉清为师,并不断得到相声前辈李少卿的指点,后演出于天津各相声场地。25岁时曾到唐山、山海关一带演出,并在山海关拜马三立为师,回津后演出于南市连兴茶社,与尹寿山合作,二人合作数十年,是著名的火档。中文名:阎笑儒别

  • 苏华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苏华

    苏华(1918.06~2010.02),男,山西翼城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核工业战线的优秀领导干部,原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部长级医疗待遇)。先后获得中央军委授予的“八一奖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2005年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

  • 罗俊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罗俊

    罗俊(1913~2003),男,江苏昆山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原党组书记、局长、顾问,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原副主任,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离休干部(部长级待遇)

  • 刘昂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昂

    刘昂(1910.10—2005.10),又名刘千昂,女,湖南衡山县白果乡(今白果镇)人,蔡和森、蔡畅外甥女,丈夫钱之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农业机械部副部长、部党组成员,原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成员,原第八机械工业部办公厅主任、部党组成员,原政务院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