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陈修园

陈修园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626 更新时间:2024/1/3 20:08:04

陈修园(1753~1823),中国清代医学家。名念祖,字修园,又字良有,号慎修。长乐(今福建长乐)人。生于乾隆十八年(1753),卒于道光三年(1823)。陈修园自幼一边攻读儒经,一边学医,曾拜泉州名医蔡茗庄为师学医。乾隆五十七年(1792)中举,曾任直隶省威县知县等职,在任上曾自选有效方剂救治水灾后罹患疫病的百姓。嘉庆二十四年(1819)以病告归,在长乐嵩山井山草堂讲学,培养医学生,一时学医弟子极多。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陈修园

外文名:号慎修

国籍:中国

出生地:长乐(今福州长乐)

出生日期:1753年

逝世日期:1823年

职业:医学家、中医名家

代表作品:《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医学实在易》等

所处时代:清朝

人物事迹

陈修园(1753~1823),中国清代医学家。父陈廷,号二如,早逝。祖父陈居廊,博学通医。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就读于福州鳌峰书院。苦攻经史之余,还钻研医学,专心研究古代医学经典,颇有心得。见原书文辞深奥,遂加以浅注,或编成歌诀,著《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括》传世。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中举。后会试不第,寄寓京师。适光禄寺卿伊朝栋患中风症,手足瘫痪,汤水不入,群医束手。念祖投以大剂而愈,声名大噪。后回长乐,任吴航书院山长。

嘉庆三年(1798年),主讲泉州清源书院。嘉庆六年(1801年),再入京会试,不第,参加大挑,成绩甲等,以知县分发直隶保阳(今河北省保定)候补。时值盛夏,瘟疫流行,念祖用浅显韵语编成《时方歌括》,教医生按法施治,救活甚众。直隶总督熊谦得痹症,手指麻木,延及臂腕。念祖教以常服“黄芪五物汤”,并开方补肾养肝,病遂愈。其间还治愈当地妇女阴挺症。嘉庆十三年(1808年),吏部郎谢在田头项强痛,心下满,小便不利,服表药无汗,反而烦躁,六脉洪散。经念祖处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再投以栀子豉汤,病不再发。

嘉庆十七年(1812年),署磁州,改任枣强,升同知,擢代理正定知府。公务繁剧,仍撰写医书,为人治病。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以年老请休,在福州石井巷井上草堂讲学,培养医学人才;并曾治愈琉球国王之风症。

医学主张

陈修园的时代,一般医生为了应付门诊,多半只学习唐、宋以来各个医家的药书、方书,想从中找出几个治病的药方,而对祖国的医学经典著作、理论著作和《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以及《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到著作并不感兴趣。更不愿为研究这些著作而下苦功夫。

陈修园感到这股轻视中医基本理论的风气是不正常的。为了扭转这股学气,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陈修园告老还乡,在福建省嵩山井上草堂讲学,不但把他数十年来研究这几部中医经典的体会传授给学生,而目,大力呼吁其他医学家也应对这方面的学习加以重视。听他讲课的人很多,来自全国许多地方。

不成规矩就不成方圆,陈修圆宗于《内经》、《伤寒》等经典著作,他对古典医籍的钻研功力深厚,涉猎广泛,因此他的书籍正统,规范。他还长期从事中医的普及工作,将中医知识通俗化,为后学开启了登堂入室之门。

在医学理论上陈修园特别推崇张仲景,是维护伤寒派的中坚人物之一,也是继张志聪、张锡驹之后最有影响的尊经崇古派。在伤寒研究的争论中,他极力反对方有执、喻嘉言的“错简”说,认为王叔和重新编注的《伤寒论》已经把张仲景的学说完整地流传下来,不能随便改动和取舍。他在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方面的代表著作有《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和《伤寒医诀串解》,前两书曾三易其稿,史书称其“多有发明,世称善本”。他还将《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的方剂和治法编成《长沙方歌括》、《伤寒真方歌括》与《金匮方歌括》,易于记忆、习诵,对后学理解《伤寒论》、《金匮要略》很有帮助。虽然有人说陈修园注疏古籍有独到之处,但他上述着作的广泛流传主要是因为他的研究具有深入浅出的特点,为后学者、特别是初学者研究张仲景典籍提供了入门的阶梯。

在临床治疗上,陈修园长于用温补脾肾的方法治疗杂病,不喜用寒凉滋阴的药物。如他自己所说:“寒凉之药不可久服,人人俱知也,唯滋阴降火及不凉不温之品,最是误人。余素不喜寒凉,姑以寒凉方之不可弃者列”。他虽然承认滋肾丸、四生丸、清燥救肺汤等寒凉方剂能培补生气,是治疗“痨门”(肺结核一类消耗性疾病)不可少之方,但也只能暂用。而对保元方、六君子汤、五味异功散、归脾汤、附子理中汤等温热方剂则大赞其“补虚退热,进食除疾”、“益精气,扶元气”的功效,有“补火以致水之妙”。

人物事迹

在北京,碰到一个叫伊去林的人患中风证(相当高血压后脑溢血),半身不遂,昏迷不醒,十多天未进食,京城的名医都没有办法。陈修园诊断后,当即开药给病人灌服,病人不但醒了过来,还逐渐恢复了健康。这件事一举轰动京城,一时找陈修园看病的人盈门塞巷,络绎不绝。

后来,有位大官强令陈修园做他的私人医生,陈修园不愿意,便借口有病,于乾隆癸丑(1793年)秋回家乡福建。嘉庆六年(1801年),他被任命担任直隶威县(今河北威县)知县。当时直隶各地农村妇女患阴挺(即子宫脱垂)的人很多,直隶臬台(按察史)付廉久闻陈修园大名,见他来到直隶任职,对他尤其敬重,多次向他请教治疗此病的方法,陈修园给他讲了这种病的病因、病理,提出了一些治疗的方法。按他的方法治疗效果很好。

主要著作

陈修园著作很多,坊本有题名二十三种、三十二种、四十八种、五十种、七十二种的说法,多为开蒙普及读物,有《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括》、《金匮要略浅注》、《金匮方歌括》、《灵素节要浅注》、《伤寒医诀篡解》、《神农本草经读》、《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医学从众录》、《女科要旨》、《时方妙用》、《时方歌括》、《景岳新方砭》、《伤寒真浅注》,因此影响较大。在学术观点上陈修园是典型的尊经崇古派。后世所编《陈修园医书》中不少是托名作品。

陈氏“劝读十则”,根源于清,流承至今,所论内容丰富,见解明确实用,古今皆宜。此乃启迪深思,备受人用,医术医德医患,收益久远矣。

解放前,虽然各地设立了一些私立中医学校,但能人学人数不多,可是读陈修园书而当医生的甚多。中国当代的一些著名老中医,也有不少是从陈修园的书开始学医的。由于陈修园的书畅销各地,买的人很多,书商为谋取厚利,以假乱真,把其他医家的书也印上他的标签,故有陈修园医书三十二种、四十八种、五十种、七十二种之说。

医学贡献

陈修园是遵经派,明白《黄帝内经》的重要性:“夫医家之于内经,犹儒家之于四书也。日月江河,万古不废”。在医学教育方面,陈修园特别强调启蒙教育的重要定向作用:“医学之始,未定先授何书,如大海茫茫,错认半字罗经,便入牛鬼蛇神之域”,“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入门错则始终皆错”。因此,《南雅堂医书全集》具有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为基础,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中心,博采众家之所长的整体结构。这套书内容比较完备,包括了经典的基础理论,诊断、方剂、药物和各种病症的治疗;写法上深入浅出,又多从临证需要出发,切合实用;文字清新流畅、浅显通俗,且多赋以韵脚,或作成歌括,易读易记。因此这套书利于自学,是中医普及教育的理想教材。无怪其问世以来便广为流传,近两百年中好评经久不衰,对中医教育的普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南雅堂医书全集》的巨大成功,除了上述的内容、写法和文字的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甚至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作者济世救人的诚心和著书的态度。如前所述,作者的好几本书都是由于自己在大面积救治病人时,痛心于庸医误人的现状而起心撰写的。而作者对于写书的严肃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也使人感动并堪作后学的楷模。

据陈修园的儿子陈元犀说,他父亲病危时十多天水米未沾,他已经为父亲准备了后事。中秋那天半夜过后,他父亲又稍微清醒些了,每天早晚可进一茶杯的水或食物。于是就对他说:我这几年所写的书还不完备,比如霍乱、吐泻两条也须重新补写,应该采用张仲景的理中汤和孙思邈的治中汤,“以正群言之失,亦以见古人立法之纯”。他把自己在人间的最后光阴,都投入到自己留给后人的书上,其诚可感、精神可嘉。

《南雅堂医书全集》是在同治四年(1865年)首刻刊行的,接着就有二、三十家书商翻印。在不断翻印的过程中,书商们就逐渐加入他人的医书,混杂其中,于是从《陈修园医书十六种》变成了二十多种、三十多种、…最后多至七十二种!在加入的医书中,有的是名家的著作,比如王孟英的《霍乱论》和竹梅居士的《急救经验良方》,有许多是无名氏的著作。这个现象从一个角度证明了《南雅堂医书全集》在当时流传之广。不但学医的人争购,连许多不学医的人也要买一套放在家里,作为保健常识书来翻阅。

到了清代,历代中医典籍已经汗牛充栋,授徒的中医们各自凭自己的经验和理解选择授徒的课本,官方并无统一的教材。乾隆四年(1739年),一批医家在乾隆皇帝的御召下用三年的时间编撰成了《医宗金鉴》。这是一套大型的医学丛书,共有48册,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和各科的疾病治疗方法。这套书平正朴实,强调基础和应用,是官方出版的医学教材,也是皇家的太医院医学考试的标准参考书。这套书出版时(1742年),陈修园还没有出生。因此,陈修园的《南雅堂医书全集》是在《医宗金鉴》这样一套权威著作的对比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个人专著的。

标签: 陈修园

更多文章

  • 高君曼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高君曼

    高君曼,本名小众,又名君梅,1888年出生,1931年去世,陈独秀第二任夫人。高君曼是陈独秀原配夫人高晓岚(高大众)的同父异母妹妹,是高登科后妻亓氏的女儿。中文名:高君曼别名:小众,君梅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888年逝世日期:1931年父亲:高登科母亲:亓氏夫君:陈独秀儿子:陈延年、陈乔年、陈松年女

  • 李树正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树正

    李树正(1914-1991)字清源,1914年5月23日出生,甘肃白银人,黄埔七期毕业,国民党陆军中将。著名国民党爱国将领。长相斯文,白白净净,非常英俊,为人正直,在国民党军内以清廉自居,颇受国民党陆军参谋总长陈诚上将赏识,是陈诚的土木系的亲信将领,是蒋中正陈诚嫡系。1971年以陆军中将军衔退伍,1

  • 莫雄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莫雄

    莫雄(1891-1980),广东英德人。早年毕业于陆军讲武堂,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走上革命道路,参加过著名的黄花岗起义、护国战争、讨伐陈炯明和北伐战争等,是辛亥革命时期赫赫有名的粤军将领。莫雄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主张,支持共产党的隐秘战线工作,特别是获取了中共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第五次军事围剿的

  • 李源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源

    李源,1904年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县(其出生地今属博罗县李屋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为家贫,他15岁便离乡背井到了香港,在昌兴公司亚洲皇后号轮船当海员。中文名:李源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广东省东莞县(其出生地今属博罗县李屋村)出生日期:1904年逝世日期:1928年职业:革命者信仰:共产党性别:

  • 刘皇发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皇发

    刘皇发(1936年10月15日-2017年7月23日),人称“发叔”,汉族客家人,祖籍惠州惠城区陈江镇,1936年10月15日生于香港新界屯门龙鼓滩村,为香港新界原居民。前自由党成员,曾任香港永同益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新界乡议局主席、香港立法会议员、屯门区议会主席。自1980年起出任新界乡议局主

  • 李璜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璜

    李璜(1895年-1991年11月15日),字幼椿,号学纯,党号八千,曾化名伯谦。四川成都人。学者,政治活动家,国家主义派人士,中国青年党创始人之一。早年就读于成都洋务局英法文官学堂。1913年由川至沪入上海震旦学院。1918年参加少年中国学会。1919年3月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获文科硕士学位,但是

  • 陈镜开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陈镜开

    陈镜开(1935年12月1日—2010年12月6日),生于广东东莞石龙,中国举重名将,是新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1956年6月7日,陈镜开以133公斤的成绩打破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创造了中国第一个世界纪录。1987年5月11日,国际奥委会授予他奥林匹克银质勋章;1997年入选国际举重联盟

  • 杨志卿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杨志卿

    杨志卿(1919日2月11日-1984年4月30日),河北隆平人,出生于1919日2月11日,逝世于1984年4月30日。资深电影演员,从影时间长,加盟邵氏电影公司服务长达30年之久。参与拍摄了100多部影视作品。早年曾演话剧,1941年开始从影。他是著名性格演员,在不同类型影片中演出不同的角色,均

  • 陈定炎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陈定炎

    陈定炎,1923年生于香港,父亲陈炯明将军是一位1920年代的中国革命和联邦主义者,主张借鉴美国经验建立“联邦中国”。陈定炎博士于1946年获交通大学科学学士学位后,赴美国进入研究生院深造,获得多个航空和机械工程学位,其中包括1948年获特拉华大学硕士学位;1950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中文名

  • 于非闇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于非闇

    于非闇(1889年3月22日—1959年7月3日)中国画家。原名于魁照,后改名于照,字仰枢,别署非闇,又号闲人、闻人、老非。原籍山东蓬莱,出生于北京,自幼得书画家传。1912年入师范学校学习,后任教于私立师范校、私立华北大学美术系。兼任古物陈列所附设国画研究馆导师。1935年起专攻工笔花鸟画。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