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冯至

冯至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479 更新时间:2024/1/15 2:42:01

冯至(1905年-1993年),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人,冯家为天津著名盐商,盐引在直隶涿州,八国联军侵华后避难于涿州,故生于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四中。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1930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1935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济大学。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基本资料

中文名:冯至

外文名:Fengzhi

别名:冯承植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北省涿州市

出生日期:1905年9月17日

逝世日期:1993年2月22日

职业:翻译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德文系,德国海德堡大学

主要成就:瑞典皇家文学、历史、文物科学院外籍院士

代表作品:《昨日之歌》《伍子胥》《十四行集》《山水》

他人评价: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

个人生平

1905年9月17日,出生于直隶省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

1912年,就读于叔祖冯学彰创办的一个私立小学,小学停办后,在家中从父亲学习《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的某些篇章。

1917年,在涿县高等小学毕业后,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学读书,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开始写诗。

1921年暑假考入北京大学。

1923年参加文艺团体浅草社。

1924年,顾随于上学期结束时受青岛胶澳中学之聘任教,邀冯至去青岛度假,从7月上旬至8月中旬,在青岛愉快地过了40多天。暑假后,听鲁迅讲授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与诗人柯仲平相识。

1925年与友人创立沉钟社,发表了许多诗与散文。

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

1929年出版第二本诗集《北游及其他》。

1930年底至1935年6月留学德国,攻读文学、哲学与艺术史。

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

1931年2月底,与梁宗岱在海德贝格相会。在宫多尔夫的课堂上认识了正在准备博士论文的维利.鲍尔,后来成为好友。冯至决定离开海德贝格,8月至柏林。在柏林大学,开始研究歌德时代的文学。与陈铨相识,与北大同学蒋复聪、朱懊交往。

1935年9月回国,1936年7月任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兼附设高级中学主任。

1939至1946年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德语教授。这7年间他的创作和研究都处于比较旺盛的时期,著有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及学术论文、杂文等。

1946年7月至1964年执教于北京大学西语系。

1948年7月4日,冯至去清华,最后一次见到朱自清。暑假期间,受杨振声邀请,全家在颐和园内谐趣园住了一个多月。

1950年1月29日,在北京大学哲学讨论会上做关于歌德的报告。3月30日至6月7日,随代表团出访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并在莫斯科停留若干日。

1951年后兼系主任。著有《杜甫传》,当时颇得好评。

1954年2月,访问鞍山钢铁公司,同行者有吴组缃、黄药眠、肖殷、戈扬等。6月至8月,与田间访问民主德国、罗马尼亚。在柏林与安娜·西格斯、贝歇尔、布莱希特、魏斯科普夫等作家晤谈。是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9年10月至11月,与成仿吾赴民主德国,参加莱比锡大学550周年庆祝大会,会后冯至又参加席勒诞生200周年纪念会。

1964年9月调任现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工作。

1970年,7月,离开燕东园,迁居建国门外永安南里,去河南息县干校。

1979年6月7日至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访问联邦德国,冯至为团长。重访海德贝格,参观海德贝格大学的日耳曼学研究室、东方美术研究室等。7月19日至9月底在黄山疗养。10月30日至ll月16日参加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在作协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1982年辞去所长职务,改任名誉所长。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四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作协副主席。

198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高教部授予他“格林兄弟文学奖”。

1987年6月初,与姚可昆、韩耀成赴联邦德国接受联邦德国国际交流中心艺术奖。5日,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接见冯至。6日至10日第三次重访海德贝格。14日,应奥地利科学院邀请访问维也纳。18日,应民主德国高等教育部邀请,至魏玛、柏林访问。12月15日,联邦德国驻华大使韩培德代表德国政府将联邦德国最高荣誉的“大十字勋章”授予冯至。

1988年1月14日,与臧克家、卞之琳、艾青一起参加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和北京市青年宫联合举办的“诗歌一日”活动。5月16日,与韩耀成赴联邦德国卡塞尔,接受达姆施塔特德意志语言文学研究院授予冯至的“弗里德里希·宫多尔夫外国日尔曼学奖”。25日回北京。

1989年4月25日,当选为新成立的中国北欧文学学会会长。8月,首届“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在京揭晓。8月至10月中旬,患胸膜炎,住北京协和医院治疗。

个人作品

以上资料来自:

治学方法

“洋为中用”的治学方法。冯至把他在创作中使用“洋为中用”的方法叫做“吸收外来养分”。这个提法本身也表明“洋为中用”的主体是中国,“洋”为作为中国人的创作主体所用,为中国的广大读者能够并乐于接受。冯至的主要学术著作《杜甫传》、《论歌德》和他写的其他学术论文都贯彻了这个精神。他明确地说过“我们搞外国文学,并非为研究而研究,也不是为外国人研究,而是从中国的需要出发去研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为发展社会主义提供借鉴。”他在北大当“西语系”系主任的时候,搞教改,多次修改教学计划,他每次都强调两件事:一个他强调西语系的学生要打好扎实的外语基础,另一个强调的便是学外国文学的人要学好中国文学。“学外国文学的人要懂得中国文学”这个观点是冯至非常鲜明的观点。它不仅体现中国外国语言文学为谁服务的根本性原则,而且也符合语言、文学具有整体性的学科规律。

严谨、求真的学风。对写论文,学术界流行着一句常说的成语,叫“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它表达了写文章不能信口乱说,写文章要有根据而且要符合逻辑,这恐怕就是“严谨”的要求。但我认为光按这句话行事,还远远达不到科学性的要求,因为这两个条件仅仅说明了写文章时对作者主观方面的要求,没有提出对写出来的文章要符合客观。但如果在“严谨”之外再有“求真”这一条,就保证了文章里说的要符合客观,或力求接近客观,这样才称得上科学性的要求。冯至搞研究工作就是按“严谨,求真”这两条要求去做的。我们从他两部主要著作《杜甫传》和《论歌德》里就可以看出这种治学态度。我还要讲几件冯至经常强调的事情(或原则)来丰富我们对他“严谨,求真”的治学方法的认识。

个人荣誉

1980年被聘为瑞典皇家文学、历史、文物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1年被聘为联邦德国美茵茨科学与文学科学院通讯院士。

1983年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慕尼黑歌德剧院颁发的歌德奖章。

1985年民主德国授与他格林兄弟奖。

1986年被聘为奥地利科学院通讯院士。

1987年又获该国国际交流中心授予的1987年国际交流中心艺术奖,联邦德国海德堡大学授予他“金博士证书’。同年获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

1988年联邦德国达姆施塔特语言文学研究院授与他宫多尔夫奖。

个人评价

鲁迅曾称赞他是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

冯至也是中国文学研究家,他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酝酿《杜甫传》,至五十年代初才发表出来,当《杜甫传》在“新观察”上连载时,毛泽东就读了,有一次毛泽东曾握住冯至的手,说他写《杜甫传》是“为中国人民做了一件好事”。

作为诗人的冯至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诗篇,他与卞之琳一起被认为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现代派大家。他在《赠之琳》一诗中对卞之琳有这样的评价:“这星座不显赫,却含蓄着独特的光辉。”其实这同样可以看做诗人的夫子自道。

在冯至漫长的诗歌创作生涯中,有两个为研究者十分关注的关键阶段,那便是他创作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的时期和创作诗集《十四行集》的时期。对此文学史也早有定评。对于前者,最著名的评价莫过于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极力褒扬的“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对于后者,朱自清先生也以其“诗里耐人沉思的理,和情景交融成一片的理”做出了很好的总结:“闻一多先生说我们的新诗好像尽是些青年,也得有一些中年才好。冯先生这一集大概可以算是中年了。”

标签: 冯至

更多文章

  • 陈燊龄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陈燊龄

    陈燊龄(1924年8月9日—2017年2月9日),乳名四铁,号楫奇。1924年8月9日出生,直隶顺天(今北京市)人。中国国民党党员,空军官校第18期、空军参谋大学正规班第23期、三军联大正规班第15期、战争学院将官班毕业。1944年赴印度腊河的中国国民党航校进行中级飞行训练。1945年赴美国进行高级

  • 谢侠逊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谢侠逊

    谢侠逊,中国近代著名象棋大师。四岁初知象棋门经,六岁领悟棋理,九岁通晓棋谱,十岁全县称雄,十三岁与温州棋魁陈笙战成平手,名噪东瓯。1918年,在上海力挫群雄获全国象棋个人冠军;1928年被推为全国棋坛总司令,称“中国棋王”。1929年至1931年,三次国际象棋大赛中,斩关夺隘,势如破竹,连连夺冠。扬

  • 胡兰畦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胡兰畦

    胡兰畦(1901年—1994年),四川成都人,中共党员。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有影响的女革命战士。她是宋庆龄、何香凝、李济深和陈毅、吴玉章、廖承志、成仿吾等杰出人士的生前挚友。在整个民主革命的各个时期,她都做出了贡献。中文名:胡兰畦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四川成都出生日期:1901年逝世日期:199

  • 姜登选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姜登选

    姜登选(1880-1925),字超六,直隶省南宫县(今河北省南宫市)陈村人,奉系将领。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曾参加“同志会”、“中国同盟会”。回国后,在四川副都统朱庆澜手下任职,先后随朱入黑龙江、广东。后来归于奉系。1922年被张作霖任为东三省陆军整顿处副监。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任镇威军第一军军长。

  • 陈国栋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陈国栋

    陈国栋(1911.11~2005.06),男,原名吴永和,曾用名陈慎之,1911年11月出生于江西南昌,婺源县赋春镇赋春村人。1931年参加革命工作,193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兼上海警备区第一政委,中共上海市顾问委员会主任。中文名:陈国栋别名:原名吴永和,曾用名陈慎之国籍

  • 刘晓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晓

    刘晓(1908—1988),出生于湖南省辰溪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刘晓参加长征,1937年5月受党中央派遣到上海恢复和重建情报组织,领导党的情报工作。1937年11月,经中央批准,正式成立中共江苏省委,刘晓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上海沦陷后,刘晓仍留在上海,负责主持中共江苏省委的

  • 刘小华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小华

    刘小华,男,汉族,1959年12月生,广东省兴宁市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管理学硕士、文学学士学位,1976年7月参加工作,198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广东省委副秘书长。2016年6月12日,刘小华身亡。公安机关初步确认其为自杀。中文名:刘小华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广东省兴宁市出生日期:

  • 李秀文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秀文

    李秀文(1907—1946),广东省东莞长安镇人。1925年与叶挺结婚,1946年4月8日,李秀文与叶挺在由重庆乘机飞往延安途中,在山西黑茶山地区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39岁。中文名:李秀文国籍:中国出生地:广东省东莞长安镇乌沙村出生日期:1907年逝世日期:1946年4月8日主要成就:著名爱国民

  • 陈青云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陈青云

    陈青云,台湾鬼派开山掌门,“鬼派天下第一人”。1962年受诸葛青云《夺魂旗》“白骨血旗”的启示,写了《音容劫》之“鬼琴魔音”、《铁笛震武林》之“魔笛摧心”、《剑冢》之“掘墓人”、《鬼堡》之“血骷髅”,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大受中下阶层读者欢迎,与当年“正宗武侠泰斗”卧龙生为同一畅销级别。陈青云爱写邪魔歪

  • 叶亚来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叶亚来

    叶亚来(1837-1885),又称叶德来,叶亚来是他担任马来西亚吉隆坡甲必丹(当地最高掌权人)时用的名字,也有人称他叶来。1837年农历二月初八,广东惠州人,叶亚来出生于现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秋长镇周田村,是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开埠功臣。1869年从吉隆坡第二任甲必丹刘壬光手中接过棒子,协助管理吉隆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