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黎尚豪

黎尚豪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晴天 访问量:721 更新时间:2024/1/18 11:42:04

黎尚豪(1917年4月10日-1993年1月24日),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淡水藻类学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3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理学院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39年至1943年留该系任助教。1943年至1944年,在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任助理员、助理研究员。1944至1949年在该院植物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49年5月至1950年1月在华东军管会植物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50年至1980年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室主任。1980年后任水生所副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黎尚豪还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中国孢子植物志》副主编,淡水生态和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曾先后在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兼课。黎尚豪也是《植物学报》、《植物分类学报》、《海洋与湖沼》、《水生生物学报》、《海洋湖沼学报》(外版)、《武汉植物学研究》等学术刊物的副主编或编辑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务理事,中国藻类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黎尚豪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十二大代表和湖北省人大代表。

基本资料

中文名:黎尚豪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梅州市梅县区

出生日期:1917年4月10日

逝世日期:1993年1月24日

职业:学者、研究员

毕业院校:中山大学

主要成就:固氮蓝藻研究

人物生平

黎尚豪出生于广东梅县的中医世家,为家中幼子,黎尚豪父亲黎茂仙原名黎璿潢,梅州孔庙旁黎屋巷人氏,祖上黎重光是乾嘉年间的举人,黎重光的女儿黎玉贞则是岭东三大女诗人之一。黎茂仙与父亲黎惠谦一样,是清朝的廪贡生,而且继承了家传的中医医术。黎茂仙善于教书育人,其四子中,次子黎尚权是留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医学博士;三子黎尚任毕业于中山大学化学系,后在泰国经商,著有《嘉应文学史》等。

5岁时进入本乡崇德初级小学,1927年考入梅县县立高级小学,1929年毕业后考取省立梅州中学;1935年毕业于梅州中学高中部,同年考取中山大学理学院生物系;大学期间,因学习成绩优异,一直获奖学金资助,并在1939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同时获得中山大学颁发的金质奖章。

毕业后至1943年,黎尚豪受聘担任中山大学生物系助教,同时在董爽秋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了藻类学的研究。日军侵华战争爆发,中山大学被迫迁移,黎尚豪随校迁往云南澄江。以“生物国”著称的云南是中国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这对黎尚豪开展藻类学研究提供了自然资源方面的有利条件。因此,1940年中山大学回迁广东坪石镇时,黎尚豪应石声汉教授之约暂留在昆明的同济大学任生物系助教,直至1941年末才回到中山大学,并接替董爽秋教授走上讲台,挑起教学重担,同时仍从事藻类学研究。广东坪石镇地处南岭山脉南部,地貌类型非常复杂,生态环境多种多样,藻类种类极为丰富。黎尚豪在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中采集了大量藻类标本,既增加了教学内容,也为藻类学研究提供了材料,其间发现了一些藻类新种。

1943年3月,黎尚豪应王家楫所长的邀请,到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任职,在饶钦止教授的指导下专门从事淡水藻类分类学的研究。1944年5月,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划分为动物研究所和植物研究所,黎尚豪在植物研究所继续进行藻类学研究。在此期间,他曾西到四川、西康,南到海南岛、西沙群岛,东到上海、台湾等地进行了大量的藻类及群落组成的调查和采集工作,先后发现了在藻类系统分类中有重要意义的大雄鞠藻及许多淡水藻类新种,并于1948年开始进行藻类的培养试验。同时,为了深入研究工作和了解国际进展,黎尚豪参加了中国植物学会,并成为美国藻类学会的第一批会员,与国际藻类学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新的国家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不久,中国科学院调整组建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黎尚豪随饶钦止教授一道,在继续进行藻类学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将研究领域扩大到湖泊学,先后参加了菱湖等湖泊的鱼病、养殖调查,特别对湖北、浙江、安徽、云南、青海等省的湖泊的藻类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对湖泊的类型划分和生产力评价提出藻类学的标准,为淡水渔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增产措施。在广泛的湖泊调查中,他总结了一套湖泊调查技术,该技术长时间为国内水产界广泛应用。同时,发展了湖沼学和藻类学学科,并进一步完善了湖泊调查方法。

20世纪50年代初始,在广泛进行湖泊调查和已奠定的扎实的藻类分类学基础上,黎尚豪开创性地提出并了(淡水)藻类实验生态学的研究工作,通过大量野外采集与室内分离、培养等实验技术相结合,逐步提出了一系列微藻培养基配方(如HB4,105,111号等),成功地建立了一套从试管到公斤级规模的微藻培养技术,为藻类的应用和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初,中科院水生所开始组建研究室,黎尚豪受聘担任中国第一个藻类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室确定以实验生态为主攻方,以将藻类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为主要目的,大力开展以单细胞绿藻(主要是栅藻、小球藻)、固氮蓝藻(鱼腥藻为主)和部分硅藻为代表的藻类生理生态学研究。在黎尚豪的组织和指导下,藻类学研究室在绿藻作为高蛋白食品和饲料添加剂、作为治愈烫伤和顽固性溃疡的辅助药品,固氮蓝藻作为水稻肥源等研究方面,相继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同时发表了一系列在国内外颇具影响的学术论文。

主要贡献

黎尚豪对蓝藻特别是固氮蓝藻倾注了大半生的精力,他带领一批科研人员,对固氮蓝藻从理论到应用,从分类到生态、生理生化直至分子生物学,进行了系统的系列研究。为此,他曾经专程或派学生赴西北荒漠地区调查发菜(一种固氮蓝藻)在固水、固沙中的作用及其人工培养的可行性,他也经常进出鄂西山区调查当地群众习作食品的寒生蓝藻——葛仙米的生态习性。针对中国农田普遍氮肥不足的状况,黎尚豪提出在稻田放养固氮蓝藻为晚稻补充肥料的设想,通过从稻田选育优良藻种、切实可行的生理调控和大量培养技术的研究和反复实践,终于在晚稻田放养固氮蓝藻获得成功,达到使晚稻田增肥、提高产量的目的。一般利用固氮蓝藻作为肥源,提高稻产量可达15%。该研究迅速在大江南北得以推广,1977年施用近10万亩,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该项研究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黎尚豪个人也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奖。1979年在湖北省示范面积达30多万亩,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进行了现场验收和鉴定,并于198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一等奖。该成果很快也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和赞许。

此外,在固氮蓝藻使用过程中,黎尚豪通过严格的实验发现,蓝藻促作物生长并非仅仅是因加肥的作用,看来它还含某种促长物质。后经分离纯化,黎尚豪小组从蓝藻中得到一种以多肽为主的被称为“蓝藻促长素”的物质,将之施用于旱作物也起增产作用,并与黑龙江农业现代化所协作,得以大面积推广。在蓝藻固氮的理论研究方面,黎尚豪指导的固氮机理研究组应邀参加了由卢嘉锡院士和唐敖庆院士领导的全国化学模拟生物固氮协作组,黎尚豪和他的同事们从固氮菌入手,分离提纯了固氮酶两个组分,重组有活性,并获得了钼铁蛋白结晶。之后,当即开展难度较大的蓝藻固氮酶工作,终于获得电泳纯的固氮酶两个组分,在国际上首次获得蓝藻和棕色固氮菌固氮酶组分交叉重组,且具有活性,说明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似。固氮酶对氧十分敏感,而蓝藻尤甚,但蓝藻又是光合放氧的生物。如保护固氮酶不失活,国外有几种学说,主要认为是在异形胞中固氮有机械防氧和强呼吸去氧。黎尚豪提出,空气中能固氮的蓝藻应有一个防氧的保护系统来清除氧。这个设想为他的同事通过诱变技术所获取的具有异形胞的氧敏感鱼腥藻突变种的试验而部分地证实。

20世纪80年代初期,黎尚豪参照国外有关动态,根据自己掌握的数据和资料,与曾呈奎院士等一道积极建议开发中国微藻产业,并被推为国家攻关的藻类饲料蛋白项目的起草人和负责人,从此,中国以螺旋藻(也是一种蓝藻)为代表的微藻产业才逐步形成规模,鱼腥藻作为饲料的研究也同样取得了多项成果。

黎尚豪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从1961年开始,他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数十人,其中不少已成为今天的学科带头人,也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更有的在国外已成为颇有影响的专家。

饶钦止

黎尚豪

黎尚豪

林惠民

1、LeyShanghao,TheVaucheriaceaefromNorthernKwangtung,China,Sinensia,1944,15(1~6):91~96.

2、黎尚豪等,我国的几种蓝藻的固氮作用,水生生物学集刊,1959,4:429~439。

3、黎尚豪等,单细胞绿藻的大量培养试验,水生生物学集刊,1959,4:462~472。

4、黎尚豪,固氮蓝藻作为晚稻肥源的研究,水生生物学集刊,1981,7:417~423。

5、LiShanghao(SHLey),CultivationandApplicationofMicroalgaeinPeoplesRepublicofChina,inAlgalBiotechnology,edbyTStadleretal,ElsevierAppliedScience,LondonandNewYork,1988:41~54.

6、LiShang-hao(SHLey),Nitrogen-FixingBlue-GreenAlgaeGuo-fanHong(eds),TheNitrogenFixationandItsResearchinChina,Springer-VerlagBerlinHeidelberg,1992:502~524.

7、黎尚豪,固氮蓝藻对水稻肥效的初步研究,水生生物学集刊,1959,4:440~444

8、黎尚豪,施用有机肥料以繁殖浮游生物,水生生物学集刊,1956,2:200~208

获奖记录

1978年黎尚豪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奖。

1989年黎尚豪获得“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奖章。

为了表彰黎尚豪对中国科学事业做出的贡献,1989年11月中国科学院向他颁发了荣誉奖章——感谢他对中国科学事业做出的贡献。

社会影响

2001年武汉市政府在武汉高新技术集中地段——鲁巷广场,为包括黎尚豪在内的十多位在武汉工作多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立了雕像。

标签: 黎尚豪

更多文章

  • 郭予元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郭予元

    郭予元(1933年-2017年5月29日),男,1933年生于上海,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2002-2004年被国家科技部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专家顾问组成员。2001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

  • 虞宏正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虞宏正

    虞宏正(1897—1966),胶体化学、物理化学家和教育家。毕生致力于农科大学的教育和科学研究,为国家培育了几代科学技术人才;还长期从事胶体化学和热力学的研究工作,创建并组织领导了一批科学研究机构,为我国西北地区的农业科学教育事业做出了开拓性工作。中文名:虞宏正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福建闽侯出

  • 吴大琨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吴大琨

    吴大琨(1916—2007.3.12)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资深教授。江苏吴县人。东吴大学肄业。中文名:吴大琨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苏吴县出生日期:1916逝世日期:2007.3.12职业: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史学家毕业院校:东吴大学1936年抗战爆发后回国参加

  • 乔启明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乔启明

    乔启明(1897—1970),字映东,男,汉族,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人。农业经济学家。乔启明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但刻苦好读,在长兄的资助下维持学业。初入运城河东书院,完成学业后,考入山西大学预科。后进入金陵大学攻读农业经济系,1924年毕业,留校任教。中文名:乔启明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山西省猗

  • 李璞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璞

    1928年生于武清区大孟庄镇亭上村,1979年晋级为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教研室主任。李璞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和医学遗传学家。2014年8月,李先生因病在哈尔滨逝世,享年87岁。中文名:李璞国籍:中国出生地:武清区大孟庄镇亭上村出生日期:1928年4月13日逝世日期:2014年8月职业:医学与

  • 戴传曾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戴传曾

    戴传曾,男,1921年12月21日出生,1990年11月18日逝世。浙江宁波人。实验核物理、反应堆物理、反应堆工程专家。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7年赴英国留学,从事核乳胶、核反应研究,1951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曾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 张秀民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张秀民

    张秀民(1908-2006),男,中国目录学家、印刷史专家。谱名荣章,字涤瞻,浙江嵊州市嵊县崇仁镇人。生于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阴历十二月初八日,先祖自南宋初以来即世居嵊西永富乡(今改升高乡)廿八都村。为北宋名相张知白第28代玄孙。193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国学系,同年进入国立北平图书馆(今北京图书馆),

  • 罗雄才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罗雄才

    罗雄才(1903-1993),化学家、教育家,广东兴宁人,华南理工大学二级教授,民盟盟员。1929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部化学科,同年考进日本理化研究所久保田研究室攻读研究生。1931年回国后任国立中山大学化工系教授,历任中山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华南化工学院院长等职。一直从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 藤维藻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藤维藻

    藤维藻,男,汉族,江苏省阜宁人,著名世界经济学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81年10月至1986年1月出任南开大学校长,并于1982年9月-1983年9月代理南开大学党委书记。1946年受聘南开大学任教,历任金融贸易系主任、经济研究所所长、副教务长、副校长、校长、代理党委书记、学校顾问、国际问题研

  • 李绍珍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李绍珍

    李绍珍,眼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她在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她与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合作,首次地对人类从胚胎到老年的主要晶体蛋白及其亚基进行研究,发现成人α晶体蛋白的聚集体较胚胎者大;首次发现人透明晶体中γ-蛋白各亚基量随年龄的不同而有变化,但总量恒定,在白内障晶体中则减少。中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