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童村

童村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340 更新时间:2024/1/16 17:27:20

童村,医学家、微生物学家。早年从事医学临床、教学和微生物学研究工作,后来致力于抗生素研究。在50年代中国工业基础较薄弱的情况下,他主持领导青霉素研究工作,在较短时间内实现青霉素工业化生产,奠定了中国抗生素事业的基础,是中国抗生素事业的先驱者。

基本资料

名:童村

国籍:中国

民族:满族

出生地:辽宁省沈阳市

出生日期:1906年6月26日

逝世日期:1994年4月12日

职业:医学家、微生物学家

简介

童村(1906-1994)医学家、微生物学家、抗生素学家。满族,奉天盛京(今辽宁沈阳市)人。

1929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医学预科。

1934年获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

1941年童村开始青霉素的研究工作,并发表了论文。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的青霉素研究、试制工作都是秘密进行的。但是,童村通过各种途径,终于获准去当时正秘密进行青霉素研究工作的美国农业部北部地区研究室(NRRL)和正在筹划或进行青霉素工业化生产中间试制的施贵宝公司、默克公司(当时这家公司研究试制链霉素)、礼来公司参观访问,并获准得到青霉素产生菌。这些菌株曾经是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我国研究试制青霉素的出发菌种。

1942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博士学位,随后留校任教。

1946年回国,从事青霉素实验研究。建国后,历任上海第三制药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副院长、名誉院长。是我国抗生素事业的先驱者。

1951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批青霉素。后主持完成土霉素、新生霉素等一系列抗生素药物的生产工艺研究,并把抗生素生产的深层培养技术,成功地推广应用于轻工业、农业和其它工业。

早在50年代中期,他就提出“无菌动物”饲养研究建议,被国家科委采纳列入我国自然科学发展规划,为医学、生命科学研究指出了新的方与途径。

1957年,童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童村调至上海医药工业研究所,领导抗生素生产工艺和新抗生素的寻找研究。

1961年升任副院长,在他的领导下,金霉素、链霉素、新霉素、四环素、土霉素、红霉素、卡那霉素、新生霉素、头孢菌素C等抗生素生产工艺相继在工厂中推广应用。早在60年代初,他就预见到半合成抗生素的前景。在上海第三制药厂协作下,他组织和指导科研人员进行应用大肠杆菌1113产生的酰胺酶裂解节青霉素研究,成功地制备了6-氨基青霉素烷酸从而研究出一系列半合成青霉素。在新抗生素的寻找研究中,找到了治疗白色念珠菌感染有效的克念菌素。在童村的建议下,克念菌素被用于治疗前列腺肥大,获得较好的效果,为扩大抗生素的应用范围作出了成功的探索。

从1950--1966年,童村曾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第一、第二、第三届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药典》1953年版编委,并主编全国第二、第三次抗菌素学术会议论文集各四卷。1978--1984年,他又当选为上海市第七、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微生物学会名誉理事长。

1994年4月12日逝世于上海。

履历

1906年6月26日生于辽宁省沈阳市。

1929年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医预科。1930年获理学士学位。

1929—1934年在北平协和医学院攻读医学,获医学博士学位。

1934—1940年任协和医院医师、协和医学院教师。

1940—1942年在美国约翰霍甫金斯大学进修。1941年获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1942年获公共卫生学博士学位。

1942—1944年任美国约翰霍甫金斯大学医学院教师。

1944—1945年任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医学院教师。

1946—1948年任原卫生署中央防疫实验处简任技正。

1948—1949年任原善后事业保管委员会简任技正。

1949—1952年任华东人民制药公司青霉素实验所所长。

1953—1958年任上海第三制药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

1958—1961年任上海医药工业研究所抗生素研究室主任。

1961—1984年任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副院长。

1978—1984年任中国药学会抗生素分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1984年任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名誉院长。

1994年4月12日逝世于上海。

生平

童村,1906年6月26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的一个满族家庭。其父名恩格,字荫普,是清廷主管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省教育事业的官员,非注重子女的教育,希望子女成为有用的人才。童村的长兄童寯是著名的建筑学家,二哥童荫专攻电机,兄弟三人在科学技术上均有杰出的成就。童村在沈阳蒙,后去北京考入汇文中学,当时他就酷爱生物学。1926年,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科,1929年,修完必修课程,提前一年进入北平协和医学院,1934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继而在协和医院和协和医学院从事医学临床和教学工作。30年代,中国医药工业还不发达,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如肺炎、心内膜炎、伤寒、副伤寒等,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因此,纵有高明医术,仍不能降低病死率。于是,童村便萌发了研究药物的意愿。

1940年,童村被协和医学院选送去美国约翰霍甫金斯大学,进修公共卫生学。1942年,获公共卫生学博士学位,随后留校任教。

童村在美国约翰霍甫金斯大学攻读公共卫生学博士学位时,恰逢英国.弗洛莱等与化学家钱恩等合作,从青霉菌的培养液中分离出青霉素,并用于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等疾病,获得显著疗效。这件事引起童村的注意和兴趣。1941年,童村开始青霉素的研究工作,并发表了论文。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的青霉素研究、试制工作都是秘密进行的。但是,童村通过各种途径,终于获准去当时正秘密进行青霉素研究工作的美国农业部北部地区研究室和正在筹划或进行青霉素工业化生产中间试制的施贵宝公司、默克公司.当时这家公司研究试制链霉素)、礼莱公司参观访问,并获准得到青霉素产生菌。这些菌株曾经是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中国研究试制青霉素的出发菌种。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童村报国心切,辞谢了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皮肤病学与梅毒学系的聘请,绕道大西洋,于当年秋末冬初回到北平。

童村在攻读医学博士学位和从事医学临床、教学期间,进行了亚甲蓝、藏红及其他不同染料对细菌的光能作用研究,证实细菌悬液内加入亚甲蓝、藏红或其他染料,成为低浓度染色液,可使细菌对可见光产生高度敏感性,细菌可被可见光抑制或杀灭。当时这项研究对人类、畜禽和农作物的传染病害的防治以及食品、饮料、轻工业产品的保存具有指导意义。此外,童村还对白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继19世纪末发明了Loeffler斜面法进行白喉杆菌鉴别后,20世纪30年代又用亚碲酸钾培养基鉴别白喉杆菌。但此法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原因是由于在制备培养基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而各实验室又缺乏合适的统一方法。1938年,童村建立了亚碲酸钾培养基的标准制备方法。实验证实,白喉急性病例分别用Loeffler斜面法和亚碲酸钾培养基法进行白喉杆菌鉴别,其阳性率相同;恢复期的白喉患者和带菌者,亚碲酸钾培养基鉴别白喉杆菌的阳性率明显高于Loef-fler。因而,童村建议白喉恢复期和带菌者应同时采用亚碲酸钾培养基法和Loeffler斜面法进行白喉杆菌鉴别。由于白喉带菌者数量大,活动范围广,是白喉的主要传染源,在当时的条件下,童村对恢复期白喉患者及带菌者进行白喉杆菌鉴别,并及时隔离传染源,这对于防止白喉传播与流行具有现实意义。

童村不仅知识渊博,思维也十分敏捷。早在50年代中期,他就提出“无菌动饲养研究建议,被国家科委采纳列入中国自然科学发展规划,为医学、生命科学研究指出了新的方向与途径。

抗生素

青霉素

1946年,童村在北平原卫生署中央防疫实验处任简任技正,研究试制青霉素。由于经费短缺,工作进展缓慢。在非常简陋的条件下,他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在实验室内得到了不耐热的青霉素粉末,而当时进口的已是耐热的青霉素结晶。1948年,他调到上海原善后事业保管委员会青霉素实验组任简任技正,继续青霉素研究试制工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童村受命担任华东人民制药公司青霉素实验所所长,主持领导青霉素工业化生产研究。当时正是百废待兴之际,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工作之艰难是可以想象的。童村带领中国第一代抗生素探索队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克服了厂房、能源、设备、原材料、技术资料、经验等方面的重重困难,应用棉籽饼粉代替玉米浆,解决了青霉素发酵的原料问题,为中国青霉素能够实现工业化生产做出了贡献。他把当年从事传染病临床追溯细菌传染途径的方法,应用于青霉素发酵染菌原因的寻找,采取防止措施,使青霉素发酵避免遭受杂菌污染的威胁,即使偶尔染菌也能找出原因。后来,童村将制服发酵染菌的经验系统地加以总结,这一成果被认为是“值得重视的文献”(焦瑞身.工业微生物近年来的进展。见:高尚荫主编.微生物专题报告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14)。他还和同事一起,研究提高青霉素发酵的产量,并解决了青霉素的分离、提纯、结晶等一系列问题,于1951年3月13日,试制成功青霉素钾盐结晶。1952年8月26日,获得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的嘉奖。

1953年5月1日,在童村领导下自行设计、建造的中国第一座生产抗生素的专业工厂——上海第三制药厂投入生产。他担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

在进行青霉素研究、试制及组织工业生产的同时,童村和他的同事还开展了青霉菌、链霉菌、金霉菌育种和金霉素试制研究。这些工作为中国各种抗生素的研究和生产奠定了基础。

1957年,童村光劳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童村调至上海医药工业研究所,领导抗生素生产工艺和新抗生素的寻找研究。1961年升任副院长,在他的领导下,金霉素、链霉素、新霉素、四环素、土霉素、红霉素、卡那霉素、新生霉素、头孢菌素C等抗生素生产工艺相继在工厂中推广应用。早在60年代初,他就预见到半合成抗生素的前景。在上海第三制药厂协作下,他组织和指导科研人员进行应用大肠杆菌1113(E.coli1113)产生的酰胺酶裂解节青霉素研究,成功地制备了6-氨基青霉素烷酸(6一APA),从而研究出一系列半合成青霉素。在新抗生素的寻找研究中,找到了治疗白色念珠菌感染有效的克念菌素。在童村的建议下,克念菌素被用于治疗前列腺肥大,获得较好的效果,为扩大抗生素的应用范围作出了成功的探索。

中国抗生素研究生产、新抗生素寻找、抗生素在医学上的应用、抗生素在农牧业上的应用等领域,都已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与童村在抗生素事业上的辛勤开拓息息相关,他是中国抗生素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培养技术

童村的另一贡献,是将中国微生物深层培养技术应用到工业化生产中,从而改变了表面培养工业微生物的古旧面貌。他还将微生物深层培养技术推广至谷氨酸发酵、苏云金杆菌培养、鲁保一号(一种杀灭大豆菟丝子的农药)培养、甾体激素真菌氧化、应用混合细菌转化山梨糖为α-酮基-L-古龙酸生产维生素C,提高了中国的氨基酸、农药、甾体激素、维生素C等产品的生产技术。

发酵液的pH值是显示发酵环境的重要参数之一。进口或国产的pH仪的复合电极一般只能耐受121℃蒸汽灭菌20—30次,有时蒸汽灭菌12次复合电极即告钝化,或因蒸汽灭菌而导致机械破损。童村和他的同事把过氧乙酸或戊二醛等化学药剂应用于复合pH电极灭菌,反复使用100次以上,复合pH电极完好如初,而且并未因应用这种灭菌方法导致发酵染菌。童村等应用这种灭菌方法设计了自控pH联动加料装置,用于青霉素发酵续加葡萄糖。试验结果证明,发酵单位提高15.2%,葡萄糖耗量减少43.5%。这套装置应用于混合细菌转化山梨糖为α-酮基-L-古龙酸,既可提高被转化的基质总量,又可提高转化率。林可霉素、头孢菌素C在具有这种装置的发酵罐中进行发酵,也都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自控pH联动加料发酵罐虽然不及带电脑的发酵罐能实时(realtime)控制pH、实时加料,但已能满足一般发酵工艺要求,且操作管理较易,费用低廉,在发酵产品研究开发中有实践意义。

童村是一位杰出的科学技术专家,他的卓越贡献及其影响,已载入中国医学界、微生物药学界的史册。

主要著作

1童村,马誉澄,非凡.棉籽饼粉酶解物与青霉素之制造.中华新医学报,1950,1(1):10—11.

2童村.青霉素制造中的实际问题.科学世界,1950,18(1,2):11一12.

3童村,沈锁彬,程霞娟.抗菌素发酵染菌深入研究.见童村,为申主编.抗菌素研究Ⅱ.抗菌素的生产工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244250.

4丁曼丽,童村.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半合成青霉素顽固现象的研究.见童村,张为申主编.全国第三次抗菌素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册抗菌素在医学上的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216218.

5丁曼丽,童村,范少霞.100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新型青霉素耐药情况的深入研究.见童村,张为申主编.全国第三次抗菌素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册抗菌素在医学上的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199—201.

6方俊如,童村,尚志.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白鼠筛选新型青霉素.见童村,张为申主编.全国第三次抗菌素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册抗菌素在医学上的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228—230.

7童村,徐尚志,韩漪芸.裂解苄青霉素为6-氨基青霉烷酸的新发展。见童村,张为申主编:全国第三次抗菌素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册抗菌素生产工艺.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316—319.

8童村,傅丽珠.玻璃发酵罐中进行细菌转化山梨糖为α-酮基-古龙酸的研究.医药工业,1979,12:45.

9朱宝泉,童村.蒽环类抗生素产生菌的初筛方法.抗生素,1981,6(3):6—9.

10朱建伟,张四维,童村.脱乙酰基头孢菌素C降解动力学的研究.医药工业,1985,16(11):16.

11甄东凯,童村,徐月美.克念菌素产生菌的代谢调节对克念菌素组分的影响.医药工业,1986,17(4):40.

12童村,顾百诚,周光邠.自控pH添加葡萄糖生产青霉素实验研究.医药工业,1981,10:1—2.

13吕莉丽,鲍竞雄,童村.林可霉素自控pH和连续补料发酵工艺研究.医药工业,1986,17(1):1—6.

14童村,鲍竞雄,沈义.抗生素发酵染菌的防止(修订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7.

15赵文杰,童村,许文思.头孢菌素C发酵研究.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0,21(8):373—374.

标签: 童村

更多文章

  • 黎尚豪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黎尚豪

    黎尚豪(1917年4月10日-1993年1月24日),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淡水藻类学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3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理学院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39年至1943年留该系任助教。1943年至1944年,在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任助理员、助理研究员

  • 郭予元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郭予元

    郭予元(1933年-2017年5月29日),男,1933年生于上海,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2002-2004年被国家科技部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专家顾问组成员。2001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

  • 虞宏正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虞宏正

    虞宏正(1897—1966),胶体化学、物理化学家和教育家。毕生致力于农科大学的教育和科学研究,为国家培育了几代科学技术人才;还长期从事胶体化学和热力学的研究工作,创建并组织领导了一批科学研究机构,为我国西北地区的农业科学教育事业做出了开拓性工作。中文名:虞宏正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福建闽侯出

  • 吴大琨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吴大琨

    吴大琨(1916—2007.3.12)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资深教授。江苏吴县人。东吴大学肄业。中文名:吴大琨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苏吴县出生日期:1916逝世日期:2007.3.12职业: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史学家毕业院校:东吴大学1936年抗战爆发后回国参加

  • 乔启明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乔启明

    乔启明(1897—1970),字映东,男,汉族,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人。农业经济学家。乔启明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但刻苦好读,在长兄的资助下维持学业。初入运城河东书院,完成学业后,考入山西大学预科。后进入金陵大学攻读农业经济系,1924年毕业,留校任教。中文名:乔启明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山西省猗

  • 李璞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璞

    1928年生于武清区大孟庄镇亭上村,1979年晋级为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教研室主任。李璞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和医学遗传学家。2014年8月,李先生因病在哈尔滨逝世,享年87岁。中文名:李璞国籍:中国出生地:武清区大孟庄镇亭上村出生日期:1928年4月13日逝世日期:2014年8月职业:医学与

  • 戴传曾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戴传曾

    戴传曾,男,1921年12月21日出生,1990年11月18日逝世。浙江宁波人。实验核物理、反应堆物理、反应堆工程专家。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7年赴英国留学,从事核乳胶、核反应研究,1951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曾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 张秀民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张秀民

    张秀民(1908-2006),男,中国目录学家、印刷史专家。谱名荣章,字涤瞻,浙江嵊州市嵊县崇仁镇人。生于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阴历十二月初八日,先祖自南宋初以来即世居嵊西永富乡(今改升高乡)廿八都村。为北宋名相张知白第28代玄孙。193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国学系,同年进入国立北平图书馆(今北京图书馆),

  • 罗雄才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罗雄才

    罗雄才(1903-1993),化学家、教育家,广东兴宁人,华南理工大学二级教授,民盟盟员。1929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部化学科,同年考进日本理化研究所久保田研究室攻读研究生。1931年回国后任国立中山大学化工系教授,历任中山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华南化工学院院长等职。一直从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 藤维藻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藤维藻

    藤维藻,男,汉族,江苏省阜宁人,著名世界经济学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81年10月至1986年1月出任南开大学校长,并于1982年9月-1983年9月代理南开大学党委书记。1946年受聘南开大学任教,历任金融贸易系主任、经济研究所所长、副教务长、副校长、校长、代理党委书记、学校顾问、国际问题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