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孙健初

孙健初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512 更新时间:2024/1/16 21:56:09

孙健初,石油地质学家。早年从事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发表了《绥远及察哈尔西南部地质志》等著作。是第一个跨越祁连山的中国地质学家,探明并开发了玉门油矿,建成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是中国石油地质的奠基人。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石油地质人才,对中国石油事业的筹划亦有很多贡献。

基本资料

中文名:孙健初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河南省濮阳县

出生日期:1897年8月18日

逝世日期:1952年11月

职业:石油地质学家

毕业院校:山西大学(今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个人生平

1897年8月18日生于河南省濮阳县后孙密城村。

1926年毕业于山西大学采矿系,获工学士学位。

1929年入农矿部地质调查所工作。

1930—1933年先后3次到绥远及察哈尔作地质矿产调查。

1935年调查祁连山地质,从青海穿越祁连山到达甘肃,是首次跨越祁连山的中国地质学家。

1937年与美国专家合作到甘肃玉门考察石油。

1938年再次去玉门勘测石油,发现了玉门油田。

1942—1944年在美国路易斯安娜(Louisiana)、德克萨斯(Texas)、俄克拉荷马(Oklahoma)、南加里福尼亚(SouthernCalifornia)等地油田和研究所实习石油地质。

1945年在青海、甘肃进行石油地质调查。

1946年任甘肃油矿局探勘处处长。

1950年任中国石油管理总局探勘处处长、西北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并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

1952年11月逝于北京,时年55岁。

孙健初,字子乾。1897年8月18日出生于河南省濮阳县后孙密城村一个农民家庭。该地是有名的黄泛区。祖父孙光凤曾因家乡被洪水淹没而流落山东,洪水退去,孙光凤又垦田耕地。终使家庭富裕起来。孙光凤经常向孙健初讲自己的经历,告诫他:“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咬着牙干下去,决不能半途而废”。孙健初的父亲孙云阶是一名秀才,在乡村开办私塾教学。孙健初从8岁起在父亲办的私塾里读书,到1912年考入濮阳县高等小学,熟读四书五经,也学会了田里的农活。

1920年孙健初从山东曹州(今菏泽县)鲁西国立第六中学毕业,父亲希望他留下支撑家业,孙健初则要求深造。

1920年9月,孙健初考取山西大学采矿系预科班,两年后入本科。孙健初在山西大学期间学习刻苦,生活节俭,他同瑞典籍教授新常富(Nystrom)接触较密。新常富对孙健初的刻苦精神也很赏识。新常富对地质化学造诣颇深,主办了“瑞华博物考察会”。孙健初毕业后于1927年被吸收为该会第一批地质调查员,逐渐接受了新常富“以纯正科学来救国”的思想。他后来回忆说:“只相信学术可以救国,一心学采矿地质,并且把它学得很好”。

1929年1月,经新常富的举荐,孙健初进入农矿部地质调查所。开始任地质调查员,后被提任技佐、技正。

在农矿部地质调查所,孙健初参加和主持了一系列地质调查活动。从1929年到1934年,5年间,他3次去绥远大青山、察哈尔一带调查,发现20多处煤矿和一些石棉、水晶、石墨矿;2次去辽宁、吉林,勘查煤矿、金矿;又去安徽、河南调查铁矿、煤矿。在长期地质调查的实践中,孙健初认真工作,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得到了明显的丰富和提高,先后写出《绥远及察哈尔西南部地质志》等20多篇论文和报告。其中有许多得到地质界权威人士的好评。

1934年,孙健初和侯德封进行了历时5个月的黄河上游地质调查,共同撰写了《南山及黄河上游之地质》报告,后又撰写了《黄河上游之地质与人生》的论文,专门探讨“地质之层序及其经济意义”和“从地文上观察其与人生之关系”。为改变西北地区的贫穷状况,提出:陇南、陇西“山岭较多由古岩层组成,泉多雨足,……宜农宜牧,林矿亦佳”;秦岭北坡、祁连山北坡“石山嶙峋,却宜林木;坡岗茂林,适宜牧畜;宽谷缓坡,得成活田”。这篇论文虽然发表了,但一直得不到付诸实施。直到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些地区才开始大规模种草种树,自然面貌随之改观,孙健初的愿望才得以实现。

1935年初,中央地质调查所组成以翁文灏为主任、黄汲清为副主任的中国地质图编纂委员会,孙健初为委员,并负责青海、甘肃、宁夏地区的地质调查,历时8个多月。1937年,孙健初根据中央地质调查所安排,又参加“西北地质矿产试探队”,开始在甘肃、青海部分地区进行石油勘探。1938年—1939年由孙健初主持的玉门油田勘探,取得成功,转入正常开发。此后,孙健初即全力从事石油地质工作。1942年—1944年去美国考察油田,进修石油地质,写出《美国地质概况及其寻究石油之方法》和《发展中国油矿纲要》。1946年,孙健初任甘肃油矿局探勘处处长(后改为中国石油公司甘青分公司勘探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为防止国民党军队的抢掠、破坏,孙健初不顾个人安危,组织职工巡逻护厂,将全部勘探仪器和地质资料装箱密封,妥为保护。1949年8月兰州解放后,彭德怀贺龙亲自到勘探处,对孙健初和勘探处职工的护厂功绩倍加赞扬。

1950年,孙健初出席中国第一次石油工作会议,提出西北石油勘探计划,被任命为石油管理总局探勘处处长。后又担任西北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等职,并参加编制中国石油勘探方案的领导工作。1951年,在北京石油工业展览会上,孙健初向泽东主席汇报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情况及远景。1952年10月,为了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发展石油工业的需要,孙健初主持开办了第一期石油地质干部训练班,亲自讲课,参加讨论,指导总结。这批学员后来都成为中国石油地质界的中坚。

1952年11月10日深夜,因煤气中毒逝世,终年55岁。

个人成就

敢于提出与洋人不同的新见解

在“瑞华地质调查会”时,孙健初曾多次到山西五台山一带调查地质。在此之前,美国人B.维里士(Willis)也到这里做过地质调查,B.维里士是美国地质委员会研究员、著名地质构造学家,对五台山地区地层划分有过权威性的意见,一直是中国古老地层的划分依据。孙健初在掌握大量实地调查的资料以后,对维里士的论断提出了异议。维里士认为“五台山主要区域的东南倾斜包括数个向斜层”。孙健初认为“最近的研究不仅证明这种倾斜的结构实际上并不复杂,而且维里士有关时期的划分,很可能存在错误。在维里士未去的刘定寺附近,发现了一系列岩层,要比山河庙部分的时期新,而较西台的时期老”。原来维里士把命名的滹沱系(滹沱群)部分中的一些层位划归为太古代,而孙健初把它们划为元古代。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成《论山西太古界地层之研究》(英文),经新常富教授推荐,刊登在1928年上半年出版的《瑞华博物考察会会刊》上,下半年由《中国地质学会会志》第7卷转载。

1936年夏,孙健初到大冶铁矿调查,近代许多地质学家前往大冶铁矿调查,都认为东西两处矿山是各自独立的矿体,中间是空白地带,没有铁矿存在。孙健初经过研究分析,提出不同的意见。他在地质报告中说:“大石门、狮子山两处铁矿,据昔日地面观察,本不相接,今由窿洞试探,乃知其实相连续。又龙洞、纱帽翅两处铁矿,前就地面上看,亦是间断,近经露天采掘,乃见其一脉之相连。由此可见象鼻山及龙洞之间,及纱帽翅与铁门坎之间,地面上虽无铁矿露头之可见,而地面下似不无多少铁矿之潜藏,极应钻探,以证实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国家为了给华中新建大型钢铁厂准备原料基地,地质部中南地质调查所多次派地质队到大冶勘察。1953年4月,经钻探发现了潜伏矿体,证实孙健初的论断是正确的。1987年出版的《大冶铁矿志》记述了这段历史:“孙健初根据大石门、狮子山两矿体在地下相连的情况,提出象鼻山与龙洞之间,纱帽翅与铁门坎之间地下应有铁矿潜藏,是中国第一个推断尖林山地下有潜伏矿体的地质学家”。

第一个跨越祁连山的中国地质学家

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孙健初始终如一地从事野外地质调查。西北戈壁,东北草原,黄河上下,长江两岸,到处留下他的足迹。正像他自己后来所说的:“一切不顾,哪里有地质材料就往哪里跑”。所到之处,不但条件艰苦,有时连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孙健初曾几次遇到土匪。一次在陕西镇安铁矿做地质调查时,被土匪强行搜身。土匪没有想到,孙健初身上除了几个干馒头,就是一包包矿石,只好悻悻离去。

30年代,地质工作不被当局重视,经费少得可怜。有调查任务时,一般派2个人,有时只派1个人去完成。勘探仪器只有1个罗盘,1把小铁锤。1930年—1933年,孙健初三进绥察调查,就是1个人完成的。其范围由北纬40°30—41°30′,东经108°—114°,幅员占绥远省之本部及察哈尔之西南隅,行程曲折达3000公里。经过这3次调查,孙健初写出《绥远及察哈尔西南部地质志》,引起地质界的重视,被誉为中国区域地质方面的重要文献。中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在回忆地质调查所的往事时,称赞孙健初三进绥察“调查区域之大,行程之长,考察之细,对所得资料分析、论述之令人信服,在30年代初期的地质界确属难能可贵”。

1935年4月,孙健初接到赴青海进行地质调查的任务后,即与周宗浚西行经湟源,过日月山到贵德,然后沿黄河继续向西,直到龙羊峡谷。山路崎岖,行走艰难,爬山、涉水、过沼泽,有时一天连一顿饭都吃不上。刚才还太阳当空,忽然变成暴风雪袭来,又冻得发抖。他们沿青海湖考察,在布哈河一带作了地质调查和地形测绘。回到西宁稍事休整,又开始了对祁连山的考察。

从19世纪末叶起,先后有14名外国学者到祁连山考察,均有著作问世。有的山峰便以外国人名命名。孙健初认为“这是中国人的莫大耻辱”。孙健初同周宗浚在祁连山中跋涉2个多月,多半时间行走在渺无人烟的崎岖山路上,饿了吃炒面,渴了喝山泉水。面颊被高山日光晒得黝黑,被干燥的山风吹出裂口。他们经过努力,终于走到祁连山主峰之下,采集标本,测绘地质图,考察了地层情况及地层分界。又经过几天跋涉,翻过几个大坂,终于走出祁连山北麓的山口,到达甘肃地界的酒泉金佛寺。孙健初成为第一位跨越祁连山的中国地质学家。

通过这次历时8个月的地质调查(包括紧接着进行的祁连山北麓的调查),孙健初共写了3篇重要的论著:《祁连山一带地质史纲要》、《甘肃及青海之金矿》和《青海湖》。黄汲清说:“在我的地质研究中,有关祁连山的论著,总喜欢和孙先生交谈。在我的印象中,他亲自深入祁连山考察所获得的资料是可靠的、权威的。”

中国第一个石油基地——玉门油田的奠基人

1935年孙健初和周宗浚跨越祁连山后考察北麓的时候,就打算到玉门考察石油,却遭到酒泉地方驻军的阻挠。

1936年,“中国煤油探矿公司筹备处”获准开采甘肃、青海、新疆3省石油,组成西北地质矿产试探队,从美国请来2名地质学家J.M.韦勒(Weller)博士和F.A.萨顿(Suton)工程师。中央地质调查所派孙健初参加此项工作。1937年10月,他们来到玉门老君庙。在距离石油河十多里的地方看到一个很大的沥青堆,便在石油露头的周围详细观察。从石油河岸边断层和两处干油泉的周围地层看,孙健初认为“玉门油泉一带地质颇不简单,地层多经变质,构造褶皱断层兼有之”,“这里是煤油将来之希望”。他迫不及待地给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翁文灏写了一封信,希望早日钻探。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孙健初、韦勒、萨顿共同署名的《甘青两省石油地质调查报告》提出,玉门一带有希望找到储量可观的油田,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平时开采,经济上不合算;如战争急需,可考虑开采。翁文灏两次召见孙健初,听取玉门石油地质情况的汇报,并支持孙健初的建议,作出进一步探查玉门石油的决定。

孙健初接受了去玉门详察的任务,和助手靳锡庚在兰州招募了几名测量工人,再次去玉门。1938年12月4日,到达酒泉,同行的还有新成立的甘肃油矿筹备处主任严爽。12月23日,孙健初、严爽、靳锡庚等人骑着骆驼,向老君庙出发。

1938年12月27日黄昏时分,孙健初等到达老君庙。他们在老君庙旁搭起蒙古包,开始了艰苦的勘测工作。他们每天都是白天在野外踏勘,晚上回到蒙古包里点上蜡烛绘图计算。从石油河到干油泉、角塘沟、三橛湾、马莲泉、红沟河坝,他们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给资源委员会写了报告,详细述说玉门勘测的地质情况,并提出钻井探油的具体计划,定出钻井井位。

1939年3月,经周恩来批准由陕甘宁边区借来的第一部钻机运抵老君庙,立即按孙健初所定井位钻进。3月27日,挖方井导洞至23米处遇到石油。8月11日钻至115.51米探得一个油层,孙健初为它定名K油层,每天可产油10吨。后来第2号井、3号井、4号井……相继钻到K油层。1940年8月,从湘潭煤矿运来的钻机到矿,决定加深4号井。11月2日开钻,1941年4月21日凌晨3时钻到439.17米发生强烈井喷,从而发现了玉门油田的主力油层L油层,证明玉门油田是一个储量丰富、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油田。随着情况的发展,孙健初对玉门油田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1940年他写成《修正甘肃玉门油田地质报告》,1941年1月再次修改。孙健初运用前人的知识积累,参照国内外有关资料,以玉门油田的地质为对象,开始探索石油生成、运移、储集的规律。

1942—1944年孙健初在美国考察和进修,回国后,除主持玉门油田的地质勘探工作、继续对祁连山北麓进行调查外,重点对青年地质人员进行培养,关心他们的成长。玉门油矿地质室有9名新来的大学生,孙健初帮助他们阅读研讨石油地质理论,结合实际遇到的问题,谈自己在美国实习的体会。使这些青年人很快得到提高,出了不少成果。

主要论著

1孙健初.《论山西太古界地层之研究》.《中国地质学会会志》,1928,7.

2孙健初,曰伦.《宣化一带地质构造研究》.《地质汇刊》,1930,15.

标签: 孙健初

更多文章

  • 庄棫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庄棫

    庄棫(1830——1878),字中白,一字利叔,清代词人,学者,号东庄,又号蒿庵。丹徒人,生于道光十年(1830)。光绪四年(一八七八)卒。享年四十九岁。著有《蒿庵遗稿》,词甲、乙稿及补遗附焉。棫自序谓:“向从北宋溯五代十国,今复下求南宋得失离合之故”,足见其词学渊源所自。与谭献齐名。朱孝臧合题二家

  • 蔡金涛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蔡金涛

    蔡金涛(1908—1996),无线电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早年从事电信、电磁计量等科技工作,参加并生产出我国第一批真空管,为我国获得了第一批“国际伏特”、“国际欧姆”的候选单位标准。50年代起从事导弹与航天技术工作,曾主持仿制成功液体近程弹道导弹的控制系统,并

  • 吕大钧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吕大钧

    吕大钧(1029-1080),字和叔,吕大忠二弟,陕西蓝田县人,北宋关中学派的代表人物。吕氏四贤之一吕大钧出身在一个宦官和书香门之家,他从小就胆识过人,文才兼备。吕大忠的二弟,自幼胆识过人,为张载弟子,曾书“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赋”。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授秦州(今甘肃天水)司里参军,任

  • 张伯岐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张伯岐

    张伯岐(1881—1937),浙江嵊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905年加入光复会,联络会党,筹组光复军。1909年清廷大臣载洵赴欧考察路过上海,大肆搜捕党人。张伯歧身缚炸弹,誓与载洵同归于尽,行刺未成。1911年光复杭州时,任敢死队队长,会合新军,一举攻克浙江抚署。1912年10月,任镇海炮台统领

  • 张之恒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张之恒

    张之恒(1938-2010),中国著名考古学家。1938年12月23日出生于江苏省丹徒县卢里镇,196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学专业。生前为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考古学通论》、《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和《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文名:张之恒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38逝世

  • 袁滨忠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袁滨忠

    袁滨忠(1933年-1967年),1950年师从著名演员筱文滨学艺,进文滨剧团(后改名为艺华沪剧团)。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为了演好角色,他经常深入工厂、农村体验生活。为演好《红灯记》中李玉和这一光辉形象,他多次到铁路上海站向扳道师傅求教。曾任杨浦区第四届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爱华沪剧团

  • 熊性美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熊性美

    熊性美(1926年-2015年7月8日),著名经济学家,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世界经济学科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多年来,他在教学、科研、国家参政议政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是一位颇受尊敬的民主人士、资深学者和深受爱戴的老师。2015年7月8日凌晨零点零二分病逝于天津医科大学附属总医

  • 宣鼎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宣鼎

    宣鼎(1832-1880),字子九,又字素梅;号瘦梅,又号邋遢书生、金石书画丐,安徽天长人。是我国晚清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诗人、画家。亦对书法、篆刻、词曲、赋等能精通,史书称“工诗文书画”。他是清代一位不可多得的多才多艺的文学艺术家和天才。少年时期,家境丰裕,且天资过人,勤奋好学。20岁,父母相继

  • 刘思职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刘思职

    刘思职(1904.3.15-1983.8.18),出生于福建仙游。生物化学家、免疫化学家,免疫化学的创始人之一。1926年毕业于美国西南大学,1929年获美国堪萨斯大学博士学位,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协助吴宪提出蛋白质定性学说,在此领域多有研究。研究过

  • 钱鼎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钱鼎

    钱鼎(1884—1911),陕西省白河县人,中国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陕西辛亥革命中最主要领导人之一。1907年进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深造。1909年投身陕西新军并在保定加入中国同盟会。1910年任陕西新军一标三营督队官。1911年辛亥革命陕西起义爆发,钱鼎从大局出发邀荐张凤翙为大统领,自己被大众公举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