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潘公展

潘公展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056 更新时间:2024/1/9 13:35:06

潘公展(1894—1975),原名有猷,字干卿,号公展,吴兴(今湖州)人。曾任中国公学校长、《晨报》社长、《申报》董事长等。著有《罗素的哲学问题》等。潘公展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曾参加南社为社员。民国8年(1919年)五四运动中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主编该会会报,还先后担任《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和《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的特约撰稿人。民国10年(1921年)入上海《商报》任电讯编辑,后任编辑主任。民国15年(1926年)为《申报》要闻编辑。在此前后,兼任上海大学、国民大学、南方大学教授。民国16年(1927年)初,由陈果夫推荐去南昌见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历任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务委员,上海市农工商局长、社会局长、教育局长。民国21年(1932年)4月在沪创办《晨报》,任社长。民国24年(1935年)11月,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委员。抗日战争期间,历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新闻检查处长、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并在中央训练团、政治大学新闻系兼任教授。民国31年(1942年)后,任国民党中央常委。抗日战争胜利后,担任《申报》董事长,《商报》副董事长,上海参议会议长等。1949年离沪去香港创办国际编译社,旋赴加拿大。1950年5月抵美定居,初入《纽约新报》主持笔政,1951年5月与友人合办《华美日报》。1975年6月23日在纽约逝世后,陶百川将其论编为《潘公展先生言论选集》出版。

基本资料

中文名:潘公展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894

逝世日期:1975年6月23日

毕业院校:上海圣约翰大学

原名:有猷

字:干卿

号:公展

人物生平

潘公展曾先后兼任《时事新报》“学灯”副刊和《国民日报》“觉悟”副刊的特约撰稿,并经人介绍参加南社。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上海积极响应,公展被推举为学生代表,参加了学生联合会的活动,并任该会会报主编。同年夏毕业后,在上海私立市北中学执教,兼教务主任。次年参加筹办《商报》,并任《商报》电讯编辑,撰写每日时评和每周大事述评,文名渐著。1927年1月,加入中国国民党,任《申报》总编辑。同年4月,蒋介石公开背叛革命,在上海设立政治分会,公展任分会委员。7月,任上海特别市政府农工商(后改为社会局)局长。后成为“CC”系的主要骨干。

1932年8月,潘公展任上海市教育局长兼社会局长。自1928年2月起,一直担任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执行委员,并出席了国民党第三、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1935年11月,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在此期间,还在上海创办《晨报》,自任社长,鼓吹“本位救国论”,企图诱导学生、工人潜离抗日救亡活动。此外,还办过《晨报晚刊》(后改名《新夜报》)、《儿童晨报》、《儿童画报》。

1934年3月,国民党统治集团标榜“以三民主义建设新中国的文化”,设立“中国文化建设协会”,蒋介石为名誉会长,潘公展为常务理事兼书记长。公展随即在上海设分会,力图控制、扼杀革命文化事业。不久,出任上海特别市教育局长。任间曾下令阻止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底“西安事变”后,潘公展仍顽固坚持国民党独裁、专制的反动立场,诬蔑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有糖衣的毒药”,在《中央日报》上连续发表题为《统一与和平》的长文,为蒋介石制造内战进行论辩,重弹“攘外必先安内”的老调。

抗日战争时期,潘公展先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参事、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在汉口开办的“独立出版社”经理、湖南省政府秘书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中央日报》总主笔。嗣后又兼军事委员会战时新闻检查局副局长、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政治学校新闻专修班主任。1942年11月,在国民党五届十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后改任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专行扼杀言论出版自由、破坏进步文化事业之职权。

整个抗战期间,潘公展一直指挥各种宣传工具,打着“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和“建设三民主义”的旗号,竭力为蒋介石独裁统治及其“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制造舆论。1938年,还写了题为《领袖、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宣传“一个主义、一个领袖、一个国家”及“一党专政”。皖南事变后不准《新华日报》报道事件真相,指挥国民党报刊反诬新四军“违反军纪”、“破坏统一”,为蒋介石残杀抗日革命军队开脱罪责,深得蒋的信任。在1945年5月召开的国民党六届一中全会上,再次被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并任中央宣传委员会主任委员。

抗战胜利后,潘公展先后任《申报》馆董事长兼社长、上海文化运动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第一届参议会议长等职。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去香港开办国际编辑社。年底去加拿大。次年5月又转赴美国,初在《纽约新报》撰稿,1951年5月独自办了《华美日报》,历时20年,经常写文章为蒋介石的“反共复国”献计献策。1975年6月23日,病逝于美国。著有《中国学生救国运动史》、《属性教育》、《罗素的哲学问题》、《日本必亡论》、《陈英士先生传》,另有《潘公展先生言论集》。

社会事件

曹禺舌战潘公展

起因:

《蜕变》是著名剧作家曹禺在抗战期间写的一个剧本,揭露抗战中大后方的种种黑暗丑恶的现实,鞭挞那些腐朽和动摇分子。在中国万岁剧团演出该话剧时,接到当局命令,说是蒋介石要亲自审查。

蒋介石看完演出后,一声不吭,拂袖而去。侍从官及大员们惊慌地跟了出去。

回到寓所,蒋介石将主管文化宣传的张道藩召来训斥了一顿,说这是赞美共产党的戏,他大发雷霆:“笨蛋,那个女人在挥舞红旗,你瞎了眼了吗?!”随即下达手令,禁演此戏。

当局还指派文化官员潘公展找曹禺谈话。在谈话中,关于《蜕变》中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生活中的腐朽现象的内容,潘公展只字不敢提及,表面又装得十分客气,慢条斯理地说:

经过:

“万先生,委员长看过这个戏了,有几个地方没有看懂,请你解释一下。”

“请说吧,潘先生。”曹禺也客客气气。

“剧中一再提到的《抗战必胜》那本书,不知究竟是本什么书?”

“那是宣传抗战的小册子,抗战初期到处都有,潘先生想必也不会不知道吧?”曹禺冷地回答。

紧接着是一场唇枪舌剑的激烈争论。

“剧中的医院既然是国家医院,为什么不挂委员长的照片?”

“那个医院不愿意挂,我有什么办法?”

“那么,剧中人为什么要唱《游击队之歌》?”

“这是宣传消灭鬼子的歌,前方、后方大家都在唱,为什么戏里的青年丁昌就不能唱呢?”

“为什么戏结尾的时候,让丁大夫手里摇红旗?”潘公展的一双眼睛死死地盯着曹禺,似乎抓住了什么救命稻草。

曹禺起初一愣,转而一想,明白了。他微微一笑说:“潘先生,你又看错了。丁大夫手摇的不是红旗,是一块红布肚兜。那是戏里小伤员的奶奶出于感激送给丁大夫的。你不知道吗?北方的肚兜都是用红布做的。丁大夫欢送营长等人重上前线,心里头高兴,总要有点表示,将随手拿着的红肚兜挥动了几下,这又有什么不可呢?”

“就不能改成别的颜色吗?”潘公展气急败坏地说。

“不能!红色象征吉利,罪之有?”曹禺越说越来气,又斩钉截铁地补充了一句,“不能用别的颜色,不能!”。

“万先生,我劝你还是改一改好。这是委员长的意思。”潘公展理屈词穷,只好亮出底牌,将最后一句话拖得特别慢而重。

“委员长知道打仗一类的事,写戏,他未必在行,还是我们内行一点。这样的事,还是让我们自己来搞吧!”曹禺嘲讽地回答说。

潘公展张口结舌,怏怏而去。

国民党审查大员们接着便对剧本强行删改,强迫演员照此排演,并且要审查排练。演员们在中共南方局党组织的领导下,进行了巧妙的斗争。后来,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当局被迫撤销禁演令。

标签: 潘公展

更多文章

  • 邓芳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邓芳

    洪拳宗师邓芳师傅,广东省三水县人。自幼在乡中跟随父亲学习武艺和医术,成长后到广州长辈长寿里的德星里黄佑武馆习艺,随后到华林寺拜冼灵大师习艺。林世荣是黄飞鸿的得意弟子之一,在广州陈塘设馆授徒,邓芳最初在其门下学习拳技,后期由帅老郁介绍再跟随黄飞鸿深造,并兼研习铁打医术,学成之后,经黄飞鸿允许在西关带河

  • 陈宏玮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陈宏玮

    陈宏玮,1976年10月10日出生于台湾台北,台湾男性配音演员。从13岁开始配音,因生肖属龙故外号“龙龙”。父亲是电影配音领班陈明阳,因此早期作品多为电影。在《火影忍者》里担当许多青少年和中年男性角色。2010年2月14日凌晨因心肌梗塞而病逝,终年33岁。中文名:陈宏玮别名:龙龙国籍:中国星座:天秤

  • 陈汉章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陈汉章

    陈汉章,谱名得闻,字云从,别号倬云,晚号伯弢,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东陈乡东陈村人。其一生自始至终勤奋自学和刻苦研读;一生致力经史子集“四部”的研究;一生弘扬国学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一生充满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他是国立北京大学、中央大学的历史系主任,经史学家,教育家,一代鸿儒,国学大师。姓名:陈汉章国

  • 陈直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陈直

    陈直,原名邦直,字进宧(宜),号摹庐,又号弄瓦翁。祖籍江苏镇江,迁居江苏东台。出生于1901年3月13日。1980年6月2日在西安逝世,享年80岁。生前任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考古研究室与秦汉史研究室主任,西北大学学术委员,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省社联及史学会顾问,中国考古学会

  • 林尔嘉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林尔嘉

    林尔嘉,字菽庄、叔臧,别名眉寿,晚年号百忍老人。原名陈石子,是厦门抗英名将陈胜元五子陈宗美的嫡生长子,6岁时才过继给台湾板桥林家。生长在商绅家庭的林尔嘉,自幼聪敏好学。是民国年间在闽台两地负有声望的人物之一。中文名:林尔嘉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874年逝世日期:1951年11月8日职业:教育家,实业

  • 冯子存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冯子存

    冯子存:笛子演奏家。1904出生于河北阳原县。冯子存是大家都熟悉的笛界壮派的代表人物和很有贡献的老前辈,无论他在笛子演奏还是笛曲创作方面,都具有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中文名:冯子存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河北阳原县东井集镇西堰头村出生日期:1904年逝世日期:1987年职业:笛子演奏家代表作品:

  • 诸乐三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诸乐三

    诸乐三(1902.2.14-1984.1.29),原名文萱、字乐三、号希斋,别署南屿山人。浙江安吉鹤溪村人。著名国画家、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浙江省政协常委、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副主席、中国第四次文代会特邀代表。中文名:诸乐三别名:

  • 查阜西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查阜西

    查阜西(1895~1976),男,江西修水人。古琴演奏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他演奏的琴曲深沉、细腻,演唱的琴歌古朴、典雅。曾编纂《存见古琴曲谱缉览》,并担任《琴曲集成》等巨著的主编。中文名:查阜西别名:镇湖,又名夷平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江西修水出生日期:1895年11月7日逝世日期:19

  • 陈丽芳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陈丽芳

    陈丽芳(1911年-1957年),京剧旦角。北京人,为光绪年间四喜班演员陈福胜之子,出生于1911年。另有政府人员和大学副教授也叫此名。中文名:陈丽芳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11逝世日期:1957职业:京剧表演艺术家代表作品:《四郎探母》等陈丽芳,北京人,是程砚秋的第二个正式弟子。其父陈福胜,工须生

  • 刘节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节

    刘节,原名翰香,字子植。求学期间,师从王国维、梁启超和陈寅恪。著有《中国史学史稿》,对于历代修史制度、史籍之宏富多样和著名史家的成就均有翔实的论述,见解独到,尤其重视历史哲学的发展,是中国史学史学科重要代表作之一,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称誉本书为“必传之作”。中文名:刘节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01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