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王景

王景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048 更新时间:2024/1/28 22:06:31

王景(约公元30年—85年),字仲通,山东即墨县人,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专家,历任河堤谒者、徐州刺史、庐江太守等。为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前生,约汉章帝建初至元和年间卒于庐江(治今安徽庐江西南)。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议修黄河,乃引见景,应答称制,赐《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衣帛钱物。是年夏,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凡千余里。堤成,从此无复溃漏之患。景由是知名。三迁为侍御史,时加赏赐。后为庐江太守,百姓不知牛耕,乃率吏民共理芜废,用犁耕田。由是境内丰给。卒于官。景作有《金人论》,颂洛邑之美,以阻迁都。又集各书所载卜筮堪与日相之属,适于事用者,作《大衍玄基》。

基本资料

本名:王景

字:仲通

所处时代:东汉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日期:30年

逝世日期:85年

主要成就:水利工程专家,与王吴共修浚仪渠

人物生平

王景,字仲通,原籍琅邪不其(今山东省即墨县西南)人,明帝时曾任侍御史、河堤谒者等职,后迁庐江太守,为东汉著名的治水专家。

王景祖辈原居琅邪郡不其县(今山东即墨西南)。八世祖王仲好道术,以善观天象知名。吕后当政时,汉高祖刘邦之孙刘襄刘兴居谋反,先后就起兵一事求教王仲,刘兴居还要求王仲统兵。王仲不愿受此事牵连,便举家渡海到卫氏朝鲜避居。王景父王闳,是乐浪郡中三老。更始年间,当地人王调杀乐浪太守刘宪,自封为大将军、乐浪太守。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光武帝刘秀派王遵讨伐王调。王闳与曹史、杨邑等杀王调、迎王遵有功,受封列侯。只有王闳坚辞不受,光武帝“奇而征之”。但王闳在中途病故。

受家庭影响,王景少年时期就开始学习《周易》,并博览群书,特别喜欢天文数术之学。他工于心计,多才多艺。大约在光武帝后期或明帝初期(公元58年前后)任司空属官。永平(公元58—76年)初年,有人推荐王景善于治水,汉明帝于是令王景与王吴一起疏浚浚仪渠成功。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王景又受命主持大修水运交通命脉汴渠和黄河堤防,功效卓著。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明帝拜王景为河堤谒者。建初七年(公元82年)迁任徐州刺史。次年又迁庐江太守并卒于任上。

治水

王景进行的治水工作,现存记载相当简略。他配合王吴疏浚浚仪渠(可能是汴渠的开封段)时,王吴采用王景建议的“■流法,水乃不复为害”。“■流法”可能是在渠旁设立的滚水堰,可控制渠内水位,从而保护渠堤安全。永平十二年开始的汴渠大修工程,可追溯到西汉平帝时(公元1—5年)。当时黄河、汴渠同时决口,拖延未修。光武帝建武十年(公元34年),才打算修复堤防,动工不久,又因有人提出民力不及而停止。后汴渠向东泛滥,旧水门都处在河中,兖、豫二州(今河南、山东一带)百姓怨声载道。

永平十二年,汉明帝召见王景,询问治水方略。王景全面分析了河汴情形,应对精辟,明帝大为欣赏。加上王景曾经配合王吴成功地进行过浚仪渠工程,于是赐王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等治河专著,于该年夏季发兵夫数十万人,以王吴为王景助手,实施治汴工程。王景亲自勘测地形,规划堤线。先修筑黄河堤防,从荥阳(今郑州北)到千乘海口(今山东利津境内),长千余里,然后着手整修汴渠。汴渠引黄河水通航,沟通黄河、淮河两大流域,是始于战国时期的重要水运通道。它从郑州西北引黄河,经过开封、商丘、城、砀山、萧县,至徐州入泗水,再入淮河。由于黄河溜势经常变化,如何保持取水的稳定是一大难题。汴渠位于黄河以南平原地区,黄河南泛时往往被冲毁。黄河汛期时,引水口控制不好,进入渠内的水过多,汴渠堤岸也有溃决危险。王景在对汴渠进行了裁弯取直、疏浚浅滩、加固险段等工作后,又“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全部工程在次年夏天完工。虽然王景注意节省费用,耗资仍达100多亿钱。明帝在完工后亲自沿渠巡视,并按照西汉制度恢复河防官员编制。王吴等随从官员,都因修渠有功升迁一级,王景则连升三级为侍御史。

永平十五年,王景随明帝东巡到无盐(今山东汶上以北约15公里)。明帝沿途目睹其治水成就,深为赞赏,又拜王景为河堤谒者。

建初七年,王景迁徐州刺史,次年又迁庐州太守。当时庐江一带,百姓尚未采用牛耕技术,虽然土地不缺,但因人力有限,粮食常苦不足。境内有始建于春秋时期,由孙叔敖创立的芍(音却)陂(在今安徽寿县),方圆百余里,但多有废弛。王景组织百姓修复,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立碑示禁。又推广牛耕,大片土地得到开垦。王景还将养蚕技术教授给当地百姓,境内由是日益富庶。

王景的治河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工程完成不久,汉明帝颁诏中说:“今既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陶丘之北,渐就壤坟。”指出王景的工作恢复了黄河、汴渠的原有格局,使黄河不再四处泛滥,泛区百姓得以重建家园。

对王景治河的具体情况,后人见解不完全一致。尤其对“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有多种解释。清代魏源认为是沿黄河堤防每10里建一座水门。民国时期李仪祉认为是沿汴渠每10里建一座水门,武同举认为是汴渠有两处引黄水门相距10里。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在黄河、汴渠沿堤每10里修建一座水门,从工程量来说可能性很小,而且也无此必要。最可能的情形是在汴渠引黄处修建两处或多处引水口门,各口门间相隔10里左右,以适应黄河黄河主流上下变动的情况。

贡献

王景治河的历史贡献,长期以来得到很高的评价,有王景治河千年无患之说。从史料记载看,王景筑堤后的黄河经历800多年没有发生大改道,决溢也为数不多,确是位置比较理想的一条河道。

从政之余,王景对卜筮、风水、数术之学都很有兴趣,还撰有专书。

记载

《后汉书》:

王景,字仲通,乐浪讲邯人也。八世祖仲,本琅邪不其人。好道术,明天文。

景少学《易》,遂广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沈深多伎艺。辟司空伏恭府。时有荐景能理水者,显宗诏与将作谒者王吴共修作浚仪渠。吴用景墕流法,水乃不复为害。

初,平帝时,河、汴决坏,未及得修。建武十年,阳武令张汜上言:“河决积久,日月侵毁,济渠所漂数十许县。修理之费,其功不难。宜改修堤防,以安百姓。”书奏,光武即为发卒。方营河功,而逡仪令乐俊复上言:“昔元光之间,人庶炽盛,缘堤垦殖,而瓠子河决,尚二十余年,不即拥塞。今居家稀少,田地饶广,虽未修理,其患犹可。且新被兵革,方兴役力,劳怨既多,民不堪命。宜须平静,更议其事。”光武得此遂止。后汴渠东侵,日月弥广,而水门故处,皆在河中,兖、豫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佗役,不先民急。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

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帝善之。又以尝修浚仪,功业有成,乃赐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钱帛衣物。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明年夏,渠成。帝亲自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景由是知名。王吴及诸从事掾史皆增秩一等。景三迁为侍御史。十五年,从驾车巡狩,至无盐,帝美其功绩,拜河堤谒者,赐车马缣钱。建初七年,迁徐州刺史。先是杜陵杜笃奏上《论都赋》,欲令车驾迁还长安。耆老闻者,皆动怀土之心,莫不眷然伫立西望。景以宫庙已立,恐人情疑惑,会时有神雀诸瑞,乃作《金人论》,颂洛邑之美,天人之符,文有可采。

明年,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又训令蚕织,为作法制,皆著于乡亭,庐江传其文辞。卒于官。初,景以为《六经》所载,皆有卜筮,作事举止,质于蓍龟,而众书错糅,吉凶相反,乃参纪众家数术文书,冢宅禁忌,堪舆日相之属,适于事用者,集为《大衍玄基》云。

人物评价

王景治河之后,黄河相对安澜近八百年。后任庐江太守期间,王景还修复芍陂、发展农业,不多时境内富饶、五谷丰足。王景忠于热爱的水利事业,科学规划,详细调查,实事求是,制定出了一套完备而可行的治河方案并取得较好的实施效果。王景治河的历史贡献,长期以来得到很高的评价,有“王景治河、千载无恙”之说。

标签: 王景

更多文章

  • 史禄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史禄

    史禄(秦时代),出生地无从考证,据传是越人。史禄对秦朝的主要贡献是构建灵渠,加速了秦始皇统一百越的进程。史料记载:"秦始皇遂使监禄凿灵渠运粮,以使深入百越"。本名:史禄所处时代:秦朝出生地:中国性别:男史禄构建灵渠,是创造,是发明,是中华民族一段古老的文明。灵渠是世界上最早的船闸式运河,能翻岭,能爬

  • 郑国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郑国

    郑国,战国时期韩国人,卓越的水利专家,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郑国曾任韩国管理水利事务的水工(官名),参与过治理荥泽水患以及整修鸿沟之渠等水利工程。后来被韩王派去秦国修建水利工事,从而“疲秦”,而郑国渠修建之后,关中成为天下粮仓,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名。虽然郑国作为间谍不成功,但是作为一

  • 孙叔熬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孙叔熬

    孙叔敖(生卒年不详)安徽六安寿县人。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国令尹(楚相),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持兴修了芍陂(今安丰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本名:孙叔熬所处时代:楚国出生日期:不详逝世日期:不详孙

  • 高琼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高琼

    高琼(935年―1006年12月26日),字宝臣。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县)人。北宋大将。高琼少时凶猛无赖,沦为强盗。后周时期,于王审琦部下为将。后入晋王赵光义(宋太宗)藩邸,历任龙直指挥使、保大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使。他屡立战功,不识字而晓达军政。澶州之战时,与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为“澶

  • 冯守信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冯守信

    冯守信(955年—1021年9月11日),字中孚。滑州白马(今河南滑县)人。北宋初期将领。冯守信出身农家,年轻时精通《三礼》。宋太宗时,他弃笔从戎,随征北汉,斩获颇多,屡迁至弓箭直副指挥使。宋真宗时,两次随真宗亲征,累官高阳关都部署、知瀛州、步军都虞候。天禧三年(1019年),黄河于滑州之南决口,冯

  • 宋绶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绶

    宋绶(991年—1041年1月27日),字公垂。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北宋名臣、学者及藏书家。因平棘为汉代常山郡治所,故称常山宋氏,后人称“宋常山公”。景德二年(1005年),召试中书,为大理评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赐同进士出身,累迁户部郎中,权直学士院。宋仁宗初年,因忤刘太后,出知应

  • 王尧臣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王尧臣

    王尧臣(1003年-1058年),字伯庸。应天府虞城县(今河南虞城)人。北宋大臣、文学家、书法家。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王尧臣状元及第。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宋夏战争时,历任陕西体量安抚使、泾原路安抚使,于边防部署、将帅任用方面多有建白。后任权三司使,奏止增收民房租及夔州盐井岁课。皇祐三年(

  • 王贻永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王贻永

    王贻永,字季长,北宋将领,司空王溥之孙,宋太宗赵匡义之婿,宋咸平中期,王贻永娶贤懿公主(郑国公主),被授予右卫将军、驸马都尉。后多在外为官,且多属军旅生涯,为军队长官。至和初年(公元1054年),王贻永因病辞官,宋仁宗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检校太师兼侍中、景灵宫使。去世后被赠官为太师、中书令,谥号“康

  • 高继勋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高继勋

    高继勋(959年-1036年8月21日),字绍先,亳州蒙城县(今安徽省蒙城县)人。北宋外戚大臣,宣仁圣烈皇后高滔滔的祖父。门荫入仕,起家右班殿直,历任西门供奉官、寄班祗候,累迁内殿崇班。咸平三年(1000年),参与平定王均之乱,名扬蜀地,号称“神将”。景德元年(1004年),参加草城川、寒光岭战役,

  • 蒋之奇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蒋之奇

    蒋之奇(1031年-1104年),字颖叔,一作颍叔,北宋常州宜兴(今属江苏)人,北宋名宦蒋堂之侄。嘉祐二年(1057)考“春秋三传科”中了进士。官太常博士,后又考中“贤良方正科”,升为监察御史。因其官职,故有“蒋发运”、“大漕”、“蒋枢密”之称,又因封魏国公,谥号“文穆”,故有“蒋魏公”、“蒋文穆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