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爱新觉罗·载泽

爱新觉罗·载泽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784 更新时间:2023/12/21 19:07:56

爱新觉罗·载泽(1868年3月17日一1930年6月5日),初名载蕉,字荫坪。晚清宗室、大臣,立宪派的重要人物,满洲正黄旗人。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六世孙,愉恪郡王爱新觉罗·胤禑五世孙。同治七年(1868年),载泽出生于北京,其父奕枨过继给嘉庆帝的第五子绵愉做后嗣,光绪三年(1877年)袭封辅国公,光绪二十年(1894年)晋镇国公。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十六日,清廷特派载泽和其他四位大臣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为出国考察政治,是为“五大臣出洋”。载泽出洋时尚未满40岁,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他们重点考察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沙俄、日本等国家,特别是日本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政体。载泽出洋考察结束回国后,向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上了《奏请宣布立宪密折》,将日本的宪政体制摆在列国之首,奏请仿日、德例,改行君主立宪政体。载泽还著有颇具史料价值的《考察政治日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加贝子衔。历任度支部尚书、督办盐政大臣、度支大臣。1930年去世。

基本资料

本名:爱新觉罗·载泽

别名:载蕉

字:荫坪

所处时代:清末民初

民族族群:满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868年4月16日

逝世日期:1930年6月5日

主要作品:《考察政治日记》

主要成就:外出考察外国宪政

封爵:辅国公→镇国公→贝子

地位:改革派和立宪的重要人物

官职:度支部大臣、盐政大臣

旗籍:满洲正黄旗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同治七年二月二十四日(1868年3月17日),载泽出生于北京,初名载蕉,他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清圣祖康熙帝的第十五子愉恪郡王爱新觉罗·胤禑,载泽为胤禑的五世孙。其父为辅国将军奕枨,因清仁宗嘉庆帝的第五子惠亲王绵愉的第四子奕询无子,所以在光绪三年(1877年)三月奉旨以奕枨第七子(幼子)载蕉过继为嗣,改名载泽,袭封辅国公。

光绪二十年(1894年),载泽成婚,婚后晋封为镇国公;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开始担任职务,任满洲正蓝旗副督统。

然而载泽的重要政治生涯,还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清政府开始认识到宪政改革的重要性,任命他外出考察开始的。

出洋风波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十六日,清廷发布上谕,特派载泽和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为出国考察政治,是为“五大臣出洋”。

九月二日,五大臣准备从北京正阳门车站行,各界人士前往送行,此时却发生了谋杀爆炸事件,载泽轻伤。爆炸事件发生之后,国内的有识之士都很着急,生怕朝廷就此改了主意。实际上,朝廷已经不可能改主意,因为这也是当时的国际形势所迫。这年十月,俄国沙皇颁布《十月宣言》,着手政治改革,召开国家杜马(议会),也就是说,西方列强中最后一个专制政权也宣告结束了。光绪帝和慈禧得知这消息,立刻召见载泽,催促他们要抓紧出洋考察。

“五大臣出洋”因吴樾炸弹谋杀案而推迟了两个月,清廷原定出国的兵部侍郎徐世昌因任巡警部尚书,商部右丞绍英在谋杀案中受伤较重,均不能成行,清廷另任命尚其亨、李盛铎代替。五大臣出国的路线由德国驻华公使代拟和安排。

在外考察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清政府设立考察政治馆,所谓宪政筹备机构。由于各种原因,出洋五大臣最终被确定为载泽、尚其亨、李盛铎、戴鸿慈、端方,共分两路,其中前三人为一路,后两人为一路。

载泽、山东布政使尚其亨、顺天府丞李盛铎于同年十二月十一日离京赴沪,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一月十四日离沪抵日,后途径美国到达英国,再赴法国、比利时,李盛铎留任驻比利时国大使,其他两人于七月十二日返抵上海,其正式考察的国家是日、英、法、比四国。

这次载泽和其他四位大臣出洋考察历时半年余,其中重点考察了美、英、法、德、俄、日,这都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其中尤其是以采取君主立宪制国家的日本、英国、德国为重中之重。考察的结果实际上是为选择君主立宪制模式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政策依据:美国与法国是民主共和政体,清政府绝得不能效法;英国是虚君,亦不能效法。所以日本无疑就成为中国的清政府效法之首选。

归国重用

载泽出洋考察结束回国后,力主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载泽还著有颇具史料价值的《考察政治日记》。在日本考察时,载振感触很深。除了天皇接见,日本的前首相、明治维新的元老伊藤博文还前来拜会了中国的考察团,他们之前有过一场长谈。载泽一行回国后上《奏请宣布立宪密折》,将日本的宪政摆在列国之首,奏请仿日、德例,改行君主立宪政体。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载泽任度支部尚书,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载泽加贝子头衔。

宣统元年(1909年),载泽任筹办海军事务大臣。宣统二年(1910年)任纂拟宪法大臣。

宣统三年(1911年),载泽任清政府新成立的“皇族内阁”(庆亲王内阁)的度支部大臣兼盐政大臣,但是载泽不同意庆亲王奕劻召回袁世凯的意见,力持杀袁世凯。

清亡之后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在奕劻等人的保举下复出后,载泽被迫去职。有学者认为载泽参加过宗社党,似证据不足。可以肯定的是,清帝退位后载泽没有参加过复辟活动。

民国十七年(1928年)七月,孙殿英盗掘慈禧太后陵墓之后,载泽代表清朝皇室到清东陵将慈禧太后的遗体重新安葬。

民国十九年五月初九日(1930年6月5日),载泽去世。

主要影响

外交方面

载泽等考察大臣出洋前后到了14个国家。每到一国游历结束时,都及时向清政府奏报考察经过和心得,并介绍该国的政治体制和统治得失、经验教训。他们考察虽以政治特别是宪政为中心,但实际调查范围很广,包括议会、政府机关、工厂、银行、学校、警察、图书馆、博物馆、动植物园,以至监狱、浴池等,并请外国政治家、学者讲解宪政原理和各种制度,还大量收集、购买、翻译各类图书、资料。

载泽等五大臣出洋收获丰硕,效果显著,推动了预备立宪的决策。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回国后,载泽等编辑了书籍67种146册,并将其中30种分别撰写了提要,进呈光绪和慈禧御览。另将购回的400余种外交书籍送交考察政治馆备考。

政治方面

载泽向慈禧太后提交的报告《奏请宣布立宪密折》中,提出了立宪的三个好处,载泽提的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皇位永固”。对慈禧这个当权者而言,立宪让她放弃的只是行政权,而她家的君位却可以“万世不改”,这正是她和平让出行政权所可以换来的对价。

载泽的第二个理由是“外患渐轻”。这一点是从融入国际社会的角度出发的,世界列强多是立宪的民主国家。清朝如果也能立宪,就不会再被当作国际社会中的另类和威胁因素,也不会再拿什么专制、人权出来说事了。

载泽认为立宪的第三个好处是“内乱可弭”。应该说,载泽的这一观点非常犀利,确实打中了革命党人的要害。

历史评价

当清廷开始政治改革时,载泽正当盛年,是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之一,态度积极,贡献良多,以宗室重臣身份上奏宣布立宪密折,对后来的仿行立宪、预备立宪影响甚大。

从载泽的政治立场看,他在晚清属于倾向于改革的开明皇族,同时坚定反对向南方革命党让步,力主杀袁世凯以谢天下。

轶事典故

在日本考察时,载泽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元老伊藤博文有过这样一场谈话:

载泽问:“我国考察各国政治,锐意图强,应该以什么为纲领呢?”伊藤博文答:“贵国欲变法自强,必以立宪为先务。”

载泽又问:“我国立宪,应该师法哪一国家为最好?”伊藤博文答:“各国宪政有两种,有君主立宪国,有民主立宪国。贵国数千年来为君主之国,主权在君而不在民,实与日本相同,似宜参用日本政体。”

载泽还问:“君主立宪与专制有何区别?”伊藤博文答:“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立宪国的法律必须经过议会议决,呈君主裁定,然后公布。不像专制国的法律,君主一个人说了算。法律公布之后,全国人民都得遵行,没有一个人不受到法律的约束。”

他们还谈到人民的言论自由、立宪国君主与政府的权力等。这场谈话,伊藤博文全部用英语作答,由中国考察团中的随员柏锐口译。

当然,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的同时,还带回来很多关于西方宪政制度与思想的资料,这些促进了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为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思想资源。

人际关系

先祖

五世祖:爱新觉罗·胤禑(康熙帝第十五子,愉恪郡王)

高祖:爱新觉罗·弘庆(多罗愉恭郡王)

曾祖:爱新觉罗·永臶(多罗贝勒)

祖父:爱新觉罗·绵岫(固山贝子)

父母

生父:爱新觉罗·奕枨(辅国将军)

生母:汪佳氏(嫡福晋,汪增之女)

养父:爱新觉罗·奕询(清仁宗嘉庆帝第五子惠亲王绵愉第四子)

妻妾

妻子:叶赫那拉·静荣:慈禧太后二弟承恩公叶赫那拉·桂祥之长女。

妾:刘氏(刘多寿之女)

妾:朱氏(朱孝曾之女)

儿子

爱新觉罗·溥瑛(1920年生,母朱氏)

(以上参考资料)

后世纪念

载泽故居号称“泽公府”,在北京地安门东大街89号,现临街部分开设巴国布衣酒楼。

史籍记载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列传八》

标签: 爱新觉罗·载泽

更多文章

  • 简芳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简芳

    简芳,字德馨,明代上高人。弘治年间进士,历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性情耿直,执法严明而公正,名重一时。本名:简芳字:德馨所处时代:明简芳,字德馨,明代上高人。弘治年间进士,历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性情耿直,执法严明而公正,名重一时。

  • 陈璋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陈璋

    陈璋(1470年—1541年),字宗献,号省斋,乐清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本名:陈璋字:宗献号:省斋所处时代:明出生地:乐清出生日期:1470年逝世日期:1541年主要作品:《比部招议》、《恤刑录》官职:刑部主事性别:男主张法治,曾说:“士不读书,谓之废学;官不读律,谓之旷

  • 孙胜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孙胜

    明弘治年间进士,官至刑部主事。性嗜书籍,筑竹庄书屋储之。明正德七年(1512年)慕杜甫"联步趋丹升,青云羡鸟飞"之境,在村中建联步青云坊。本名:孙胜所处时代:明代身份:刑部主事性别:男姓名:孙胜,号竹庄,籍贯:浙江省奉化市萧王庙镇青云村人。据《泉溪孙氏宗谱》载:明弘治十八年(1505),村人孙胜进士

  • 徐祯卿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徐祯卿

    徐祯卿(1479年-1511年),字昌谷,一字昌国,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镇,后迁居吴县。明代文学家。徐祯卿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概述图:徐祯卿半身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

  • 祝允明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祝允明

    祝允明(1461年1月17日—1527年1月28日),字希哲,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因长相奇特,而自嘲丑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世人称为“祝京兆”,明代著名书法家。祝允明的科举仕途颇为坎坷,十九岁中秀才,五次参加乡试,才于明弘治五年(1492)中举,后七次参加会试不第。甚至其子祝续也在前

  •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是明代书画家、文学家唐寅的词作。此词以女子声口,写离别相思之情。上片表现思妇对所思之人忠贞挚爱的心理,下片正面描写为情感而自我封闭状态中的思妇形象。全词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作品名称:一剪梅·

  • 菊花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菊花

    《菊花》是明代诗人唐寅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托物寄兴的诗,没有什么艰涩的意象,很清新淡雅,并且浅近直白。自陶渊明以来,菊花就是隐士、高洁的象征,诗人就是借菊花表现自己的高洁品格。作品名称:菊花作者:唐寅创作年代:明代作品体裁:七言绝句作品含义:托物寄兴的诗拼音:júhuā菊花故园三径吐幽丛,

  • 杏林春燕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杏林春燕

    《杏林春燕》明代诗人唐寅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品名称:杏林春燕作者:唐寅创作年代:明代作品出处:《六如居士全集》作品体裁:七言绝句唐寅(1470年—1523年),字伯虎,号六如居士,就是唐伯虎,明代诗人、画家。吴县(今属江苏省)人。仕途不得意,乃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在苏州城内桃花坞筑桃花庵

  • 醉诗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醉诗

    《醉诗》是明代诗人唐寅创作的一首诗。作品名称:醉诗作者:唐寅创作年代:明作品体裁:诗《醉诗》是明代诗人唐寅创作的一首诗。诗词正文碧桃花树下,大脚墨婆浪,未说铜钱起,先铺芦席床。三杯浑白酒,几句话衷肠。何时归故里,和她笑一场。

  • 临终诗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临终诗

    《临终诗》是明代唐寅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是明朝著名的画家、诗人。作品名称:临终诗作者:唐寅创作年代:明作品体裁:七言绝句唐寅(yín),字伯虎,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朝著名的画家、诗人。据说他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