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邝文炽

邝文炽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491 更新时间:2024/1/18 21:55:20

性格豪爽,风趣幽默,平易近人;他在香港从事电子教育40年,是著名的电子教育家;他为家乡兴学育才捐巨资,并奉献其毕生经验;他在年逾古稀后的25年,不顾年事已高、舟车劳顿,每年几次奔走于太平洋两岸,令人钦佩。他就是祖籍台山白沙镇新村委会洞美村(原属三八镇)的旅美乡亲、著名电子教育家邝炽先生。

基本资料

中文名:邝文炽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职业:电子教育家

出生地:香港

介绍

邝文炽,男,1913年出生,籍广东台山三八白沙(原属三八镇)新余洞美村。旅美电子教育家、教授。

邝文炽上世纪30年代毕业于广州培正中学,中学毕业后考入广东无线电专科学校本科,后攻读于伦敦城市工艺学院及美国纽约电视学院,学成后在香港谋生。1946年在香港创办了东南无线电专科学校亲任监督兼校长,从教40年。退休后移居美国洛杉矶。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邝文炽及其儿女为家乡捐资累计超过3700万港元。其中1985年捐资13万元港币筹建溯源电子学校;1986年捐资30万港元为该校添置设备教学参考资料;同年独资250万港币捐建三八镇乃仓中学;1990年捐资18万元港币建三八镇洞美村文化楼;1991年,捐资15万元港币兴建三八侨联大厦;同年,独资185万元港币捐建溯源电子学校邝文炽大楼,捐巨资500万元兴建台山培正中学邝文炽教学大楼;2002年其儿女共同捐资140万元兴建台山培英中学邝黄洁芳夫人大楼。此外,还捐资给附城镇岭背中学、三八中学、本仁学校、三八教育办、新余老年人协会基金、台山教育电视台、兴建公益大桥等。

为表彰他的贡献,1993年授他为江门市荣誉市民,1997年授予他为台山市荣誉市民。

邝文炽博学多才,编著了《发射机实验》、《无线电与电子工程实验》、《电视机原理及维修技术》、《电子工程学》等。

大事记

邝文炽上世纪30年代毕业于广州培正中学,后攻读于伦敦城市工艺学院及美国纽约电视学院。1946年,他创办香港东南无线电专科学校,亲任监督兼校长,桃满园,是著名的电子教育家、教授。退休后,邝文炽移居美国洛杉矶。

从1984年起的22年时间,邝文炽致力于家乡教育事业,先后为台山教育电视台、台山政协大楼、洞美文化中心等10多项工程捐资,倡办溯源电子学校,独捐遒仓中学,牵头新建培正中学,并为完善这3所学校而操劳。邝文炽及其儿女为家乡捐资累计超过3700万港元。1993年,邝文炽被授予江门市荣誉市民称号,1997年被授予台山市荣誉市民称号。

创办全国第一所侨办中专

回顾办学之路,就要追溯至《溯源月刊》的创办,邝老告诉记者,早在1926年,台山溯源堂雷方邝三姓宗亲,发起办月刊和建大楼、办溯源中学的倡议。大楼于1932年开始兴建,1936年落成,是一幢气势恢宏的“台山洋楼”。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溯源月刊》被迫停刊,大楼被军队征用,用大楼办学校的计划被搁置。抗战胜利后的1946-1949年,利用大楼办了4年小学。解放后,大楼被台山县委用作办公及大型会议期间的招待所。改革开放后,很多华侨回来,并希望复办学校。

1984年,政府将大楼归还雷方邝溯源堂管理,复校工作也随即。当时,邝老在香港开办了一间东南无线电专科学校,很多华侨就邝老求教如办学。邝老说:“当时,我预测,未来中国的科技必然会蓬勃发展,不如就办科技学校,由我负责办电子学校。”从那以后,他就回乡筹办溯源电子学校。当时的溯源堂大楼因为缺乏维修而四周萧条。邝老说:“虽然校舍办学条件差,但我有毅力为国家做些好事,无论困难多大,我都要做。学校等着我去筹款,我先捐出15万港元用以维修校舍。然后,亲自到美国、加拿大,发动乡亲们捐款办学。”广大华侨对祖国非热心,当时,在美加的乡亲们纷纷响应,共筹得200多万港元。之后,邝老又捐了一些办学仪器,并带香港东南无线电专科学校的老师、教授们回来教学。1983一1989年,溯源电子学校抽调3名教师,到香港东南无线电专科学校学习。

由于学校招收的学生是高中毕业生,需要去省里办申办有关手续。为此,邝老先后7次到广州申办有关手续。1986年,溯源电子学校顺利开办,成为全国第一所侨办中等专业学校。学校开办后,社会反响热烈,当年,学校实际招生人数比计划招生人数翻了一番。

向社会输送大量人才

让邝老欣慰的是,20年来,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学校的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口碑越来越好,对社会的贡献很大。邝老说,20年以来,毕业生的出路非常好,成为各行各业的技术员,社会上很多骨干分子都是溯源电子学校的毕业生。学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还未毕业就已被录用了,而且都到了珠江三角洲的工厂工作。

20年来,学校设备不断增加,由最初的无线电、电视、彩电到实现电脑化教学。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后来,邝老又捐了200万元建了一座八层楼的宿舍,里面配备了实验室等。

邝老说,台山的发展要靠工业,要吸引商人来台山投资,就需要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我们办学就是为这些投资者提供人才。政府计划建设一个占地150亩的新校区,扩大溯源电子学校的办学规模,以溯源电子学校为首,与成人教育、体校合并,办成溯源联合中专学校。邝老说,希望到2007年所有校舍都建成,为此,他近期还要到美国、加拿大等地筹款。

邝老告诉记者:“我之所以这样做,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国家发展教育事业。我一个95岁的人舟车劳顿,万里迢迢地从美国回来,从未在台山拿过一分钱,不图回报。我捐钱办学是无私奉献给国家,国家强盛了,自己光荣!中国人光荣!”

标签: 邝文炽

更多文章

  • 黄泽成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黄泽成

    黄泽成(1915-1942年),曾用名黄天荡、李鹰扬,广东新会二区紫坭乡东观里(今属江门市郊)人。历任中共广东省委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共广州市委青年部部长。中文名:黄泽成国籍:中国籍贯:广东新会二区紫坭乡东观里(今属江门市郊)出生日期:1915年逝世日期:1942年黄泽成生于天津。曾在南开大学附属

  • 吴尚时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吴尚时

    吴尚时,中国地理学家、教育家,岭南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192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英语系,毕业后赴法国留学,1934年考取国家硕士学位。吴尚时精通英、法、德语,发现广东“七星岗古海蚀遗迹”,对古海蚀有详尽论述。有七十多篇论着译作。1947年逝世。中文名:吴尚时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04年9

  • 陈鸿楷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陈鸿楷

    陈鸿楷同志是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的一位土木工程专家,1978年10月在广州病逝。解放后,他历任广州市建筑工程总局总工程师兼副局长。中文名:陈鸿楷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00年逝世日期:1978年10月毕业院校: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出生地:广东新会县人陈鸿楷同志是毕业于唐山交

  • 张民辉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张民辉

    张民辉,男,1953年1月出生,汉族,广东新会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中文名:张民辉国籍:中国民族:汉族籍贯:广东新会出生日期:1953年1月性别:男1972年高中毕业后进入广州市大新象牙工艺厂师从牙

  • 邓伯曜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邓伯曜

    邓伯曜,广东省新会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早年侨居马来亚芙蓉地区,为人坚毅果敢,曾数次赞助孙中山及革命党人在南洋的革命活动,颇著劳绩。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背叛革命,炮轰总统府,孙中山幸免于难。邓伯曜悲愤异常,秘密联络华侨中的革命党人谢八尧、谭振雄、郑行果和范运焜,策划暗杀陈炯明,不幸事泄。1

  • 邓旭初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邓旭初

    邓旭初(1921-2012)广东开平人。是我国高校管理的著名改革家。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陕北公学学习。曾任山东省滨海军分区海防警卫团政治处主任。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汽车团团长兼政委。中文名:邓旭初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21年逝世日期:2012年邓旭初(1921-20

  • 周梅羹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周梅羹

    周梅羹(1899—1959),广东开平县人。1926年9月16日任临高县县长,1927年卸任。在任期9个月里,他同情革命,支持革命。中文名:周梅羹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周梅羹(1899—1959),广东开平县人。前期1918年,他在北平大学文学院哲学系读书,1919年参加了“五·四”运动。在游行示威时

  • 冯祝万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冯祝万

    冯祝万,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步科毕业,后考入北京陆军大学。1911年毕业后回粤参加辛亥革命,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了护国、护法、北伐战争。历任要职。1948年1月被选为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与李济深等在香港发起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天主教爱国

  • 张肖白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张肖白

    张肖白,乳名采薇,祖籍广东省开平县(今开平市)马岗乡梧村。1897年8月19日出生于加拿大温哥华的维多利亚的一个华侨家庭。为了纪念她的诞生地,张肖白英文取名为Victo袖Chung,出生后由父母代为洗礼,成为基督教徒。中文名:张肖白外文名:VictoriaChung出生日期:1897年8月19日逝世

  • 司徒赞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司徒赞

    司徒赞是广东省开平县侨居印度尼西亚的一位华侨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华侨领袖。他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历尽艰辛,为印尼华侨的文化教育事业、社会公益事业和中印(尼)人民的友好事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60年他归国后,继续为祖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团结侨胞、归侨、侨眷,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