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有丁(1526~1584),字丙仲,号同麓,浙江鄞县(今属宁波市)高桥镇岐山村人,南宋名臣余天锡之后。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第三人(探花),官至光禄大夫、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卒赠太保,谥文敏。状元申时行、榜眼王锡爵、探花余有丁同在内阁共事,三人同舟共济,相无嫌猜。在明朝二百多年以来,一甲同为内阁,惟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一科而已。
基本资料
本名:余有丁
字:丙仲
号:同麓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浙江鄞县高桥镇岐山村
出生日期:1527年
逝世日期:1584年
主要作品:《余文敏公集》
主要成就:官至光禄大夫、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
谥号:文敏
生平经历
余有丁因为生于嘉靖丁亥年(1527),故名有丁。刚满一岁,博记善问,父母大奇之。长大后,日诵数千言,冠绝诸生,声名鹊起。后其父任江苏昆山知县,余有丁随其父居于昆山。父亲去世后,由于父亲一生清廉,余有丁家境窘迫,广陵郝姓富人慕名邀请他去教私塾,三年后,又资助他进入太学深造。
嘉靖四十年(1561),在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考中进士第三人(探花),名列申时行、王锡爵之后,授翰林院编修。当时的惯例是接受皇帝诏书敕文的官员预先写好初稿,让编修修改润色,同时馈赠丰厚礼物,以期美言奖掖。当余有丁接到初稿和礼物时,由惊愕而震怒,于是断然拒绝。拒绝赠礼使余有丁能毫无约束,而以公允的观点起草诏敕,受诏的人也随之钦服。此后,贿赂编修写诏敕的陈规陋习就被革除了,写诏敕不受“润笔”之风自此而开。
嘉靖四十四年(1565)、隆庆二年(1568),分校会试,考中的进士中有归有光。
隆庆初年,充实录纂修官,又充经筵讲官。按例司礼监太监转呈敕文时要向大臣作揖,但明中期后由于太监弄权,专横跋扈,既不下阶,也不作揖。对此众大臣敢怒不敢言。待到余有丁领敕,他疾声大呼太监下来,慑于他的正气,司礼监太监只得捧敕下阶作揖,恢复了旧制,也恢复了官员的尊严。年轻的余有丁威望大增。
隆庆五年(1571),任国子司业。
隆庆六年(1572),改任洗马,兼修撰,侍奉太子朱翊钧。
万历元年(1573),任左谕德兼侍读,加俸一级。因私疾欲归,张居正认为不可。于是改任左春坊左庶子,掌南京翰林院事,余有丁顺路归家,买下东钱湖边月波寺废址,历数年建成五柳山庄。
万历二年(1574),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余有丁严整学风,南京城向为治游之地,流风所及,太学生们也沉湎游乐,废时失学。为此余有丁将学生分成班组,互相监督,学风自此大正。他还亲自校订二十一史,并重新刻印,使后学者有所遵循,得益良多。
万历四年(1576),告病归乡。
万历六年(1578),起任少詹事兼侍读学士,未上任,升太常寺卿,管国子祭酒事。
万历七年(1579),升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仍充经筵讲官。
万历八年(1580),改任礼部左侍郎,掌詹事府事。改任吏部左侍郎。
万历九年(1581),解部事,仍掌詹事府,充会典副总裁。赐羊酒、钞贯,荫一子国子生。
万历十年(1582)三月,杭州发生兵变。驻浙士兵哗变起哄,攻打衙门,把浙江巡抚吴善言殴打致伤,事态极为严峻。消息传到京城,首辅张居正立即命令兵部侍郎张佳胤代替吴善言为浙江巡抚,到杭州平定兵变。忐忑不安的张佳胤临行前向余有丁求教。余有丁分析了杭州兵变中参加者的心态和目的,建议他将因过闲居蓟门的原杭州部队将领徐景星请出同去杭州。张佳胤依余有丁之计而行。果然徐景星一到杭州,兵士悦服,将9名首领捉住送来,兵变随之平息。余有丁的谋略也由于此显功,为此,内阁首辅张居正在重病间力荐余有丁。就在张居正去世前一天,朝廷任命余有丁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中枢机务。余有丁入阁后,与张四维、申时行同为阁臣,同事之间相互支持,共同辅政,一改嘉靖年间的倾轧之风。这其中,余有丁以淳厚的人格、磊落的胸襟,从中斡旋,调解矛盾,使帝臣能互相理解,其功尤大。九月,皇子生,加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荫一子秘书。
万历八年(1580)、万历十一年(1583),两次主考会试。从明神宗定寿宫,加少保,改户部尚书,他官如故。
万历十二年(1584),以辽东出塞大捷,论赞画功,力辞,世荫,赐银币、麒麟衣。滇南大捷,加少傅兼太子太傅,进建极殿大学士,荫一子秘书令。
余有丁生平性阔,尤喜宾客,不设城府。十一月十七日,卒,享年五十八岁。追赠太保,谥文敏,仍荫一子秘书。明神宗辍朝一日,以部郎护丧营葬,葬于东钱湖之隐学山。
轶事典故
余白丁
袁炜靠写青词入相,是余有丁那年会试的主考官。所取一甲申时行、王锡爵、余有丁皆在翰林供职,每有应酬文字或皇上所派撰事玄诸醮章,以至翰林馆中重要文章,都要叫这三位门生到他的私宅,代他起草,稍有不如意,先是厉声呵叱,继而恶语相向。余有丁本与袁炜同郡,一次袁炜竟大骂道:你怎么得名“有丁”,当呼为“余白丁”。其傲慢无礼到了如此之地步。有时入直西苑,为皇上准备笔札,袁炜竟将房门反锁而去,屋内连饭食酒菜也不备,三个人从早至晚都饿着肚子,每每以菜色而归。
与归有光
昆山有一位大学者归有光,人称震川先生,在35岁时获乡试第二名。但以后会试屡次不第,此时在家读书论道,从者数百人。余有丁慕名想拜其为师,归有光也闻知知县之子是位有为青年,聪明多才,很愿意教他。然世事无常,人意常违,最终两人未成师生。但归有光简洁朴素的文风给余有丁以极深刻的印象,他也因此常将归有光的文章细加研读,取其章法,形成一段书缘。
嘉靖四十四年(1565),余有丁任礼部考官,阅卷时,看到有一份试卷文辞古朴、议论精辟,断定必是归有光的试卷。他想:“我年轻时曾想拜他为师却未成,如今我为考官,他为考生,如不举荐,这位老先生将终老于举人了。”为此,他力荐此卷为上等,并对其他考官说:“这份试卷文风古朴,必定是昆山归有光先生的!”人们在疑惑中折封一看,果然是归有光的。考官们佩服于他的眼光和见识,却不知有余有丁与归有光的那一段书缘。这一年,归有光在八次会试不第后终于高中进士,却又成了余有丁的“门生”了。而这时归有光已69岁,余有丁仅39岁,门生倒长30岁。
亲属成员
父:余永麟,举人出身,由学官历任浦江、昆山知县,擢苏州通判,未启行而卒。赠光禄大夫、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
母:王氏,赠一品夫人。
兄:余有壬,早卒。
妻:水氏,一品夫人。
后世纪念
东钱湖石刻群位于浙江省鄞县东钱湖北岸郭家峙至天童公路沿线。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前后至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前后建成。主要是指南宋史氏望族(包括史诏之母叶氏、史诏等)和明代余有丁墓葬神道的地面石刻群体。
余有丁墓道长200米,宽25米。整组石刻气势雄伟,刻划精致,在中国现存发现明墓中较为罕见。
2013年3月,被归入东钱湖石刻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