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文震孟

文震孟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165 更新时间:2023/12/20 5:32:09

文震孟(1574年~1636年)初名从鼎,字文起,号湘南,别号湛持(一作湛村),南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文徵明曾孙,明代官员、书法家。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文震孟弱冠之年即以《春秋》举乡试。天二年(1622年),中式壬戌科第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明思宗即位(1627),任日讲官、少詹事。崇祯八年(1635年)六月,特擢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与首辅温体仁不和,于十一月初七日夺官。崇祯九年(1636年)逝世。朱由崧在南京称帝,追谥“文肃”。

基本资料

本名:文从鼎

别名:文震孟

字:文起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南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

出生日期:1574年

逝世日期:1636年

主要作品:《念阳徐公定蜀记》、《剃茶说》、《策书圆记》等

主要成就: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谥号:文肃

追赠:礼部尚书

人物生平

出身名门

文震孟,字文起。文家乃书香门第,文震孟的曾祖文徵明,词、书、画俱佳,闻名天下。外国使者路过长洲,遥望文家大门,肃穆而拜。文徵明的作品饮誉天下,假冒他手笔的赝品很多。长子文彭,国子博大;次子文嘉,和州(今安徽和县)学正。文彭、文嘉颇有父风,擅长诗、书、画,名闻海内。文彭之子文元发,官至卫辉(府治汲县,今属河南)同知,也以文才闻名遐迩。文震孟就是文元发之子。文震孟少好学。擅长诗文;为人刚正,品行高洁。他在《春秋》的研习上下过一番功夫,精于此书。文震孟年纪轻轻,便以文才、品行闻名海内。

科举不顺

象大多数文人学士一样,文震孟也踏上了科举入仕之路。大约20岁时,即万历二十二年(1594),文震孟考中乡试,成为一名举人。但在来年的会试中,文震孟却落第了。这对少年时便负盛名的文震孟的打击是巨大的。但他并不气馁,他一次又一次地去北京赶考,到万历四十七年,他已9次涉足礼部贡院考场,但都榜上无名。他的外甥姚希孟,年仅10个月便成了孤儿,与他一同拜师受业,名相伯仲。但姚希孟也在万历四十七年考中会试,殿试名列第三甲第一百二十一名,虽然名次偏低,但毕竟成为一名进士了。而文震孟连会试都未中。

状元及第

天启二年(1622)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文震孟第十次参加礼部会试。三场考场下来,文震孟榜上有名。十进礼部贡院考场,历时27年,文震益终于成了一名贡士。三月十五日,新科贡士参加殿试。殿试概不黜落,仅确定名次先后。文震孟一举夺魁,成为明代第八十二位状元。此科进士共409人,是明代取士较多的一科,后来出了一批名人,而文震孟是最为杰出的一个。

愤而辞官

天启二年(1622年),文震孟中状元后按惯例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当朝天子熹宗朱由校即位已三年了,这是一个昏君,他把精力都花费在玩上,骑马射猎,掏鸟捉鱼,尤喜木工活,手操斧锯,精心制作梳匣、屏风、亭阁,把军国大事交给魏忠贤去处理。

魏忠贤是个来自直隶河间府肃宁县(分属河北)的无赖,因赌博输了钱,被债主逼得走投无路,遂自阉入宫,当了太监。他竭力讨好、巴结熹宗的乳母客氏,使客氏成为他的"对食",即假夫妻。客氏的帮助下,魏忠贤成为司礼监的秉笔太监,负责笔录皇上的口谕,交内阁撰拟诏谕颁发。魏忠贤遂利用这种关系从中弄权,为非作歹。

一些大臣倒向了魏忠贤,而正直的大臣则愤懑难抑,起来与"阉党"抗争。御史周宗建第一个站出来弹劾魏忠贤,遭贬斥。魏忠贤猖狂反扑,若干大臣如邹元标、冯从吾等被迫引退。朝政日非。"阉党"的暴行激怒了更多的大臣,文震孟是其中之一。天启二年冬十月,文震孟上疏纠劾魏忠贤:"如今国家多事,强敌进犯,攻城陷池,覆军杀将,正是臣子卧薪尝胆之日。但是,有些人却苟且偷安,粉饰太平。祖宗创下的基业将被强敌蚕食。陛下若不改弦更张,激励豪杰奋力进取,后果将不堪设想。陛下清旦临朝,不避寒暑,不能说不辛勤。但是,鸿胪寺官员引导大臣朝见皇上,跪拜起立,如傀儡登场。臣敬请按祖宗立下的制度,宣唱六部六科上朝奏事,六部六科依次陈奏,纠劾失误,陈白建议;陛下与大臣当场裁决。如此,则皇上更加圣明,百官皆有进取之心。若仅执揭帖一纸,长跪一诺,北向一揖,还要那些蟒袍玉带、冠冕朝笏的大臣干什么?经筵日讲,定期举行。然而,侍臣进讲,铺叙文辞而已,就象教导孩童的蒙师诵说一样。祖宗的朝廷,君臣相对,如同家人父子。皇上向大臣咨访军国大事,间里隐情,对国政民事了如指掌,奸诈之徒难以妄为,左右亲近之人也不能蒙蔽。若皇上仅仅尊严如神,上下拱手,军国大政都因循成制,无所作为,又何必要那些公卿大臣?况且皇上既与群臣疏远,朝夕侍奉身边的都是太监,岂知帝王的宏谋远略?于是,势危如金人称雄辽东,而阁臣出师,保命偷安;惨败如镇压贵州土司安邦彦的反叛,而督抚大臣坐视,致敌肆横,也没听说受什么责罚。近来的举动,尤为令人惊异。邹元标去职,冯从吾杜门,首辅大臣相率求退。空虚国家以营私窟,如同朱全忠杀裴枢等朝士而投尸于黄河;骂道学以逐名士,比禁学之祸还要厉害。唐、宋末季,可为前车之鉴。"文震孟此疏虽只字未提魏忠贤,但矛头所向,却是魏忠贤和他的"阉党"。

文震孟把他的奏疏呈上,谁知,却被魏忠贤从中扣留,没有呈到熹宗皇帝那里。魏忠贤伺机报复。一天,熹宗正在看戏,魏忠贤说了文震孟奏疏中"傀儡登场"几句话,说文震孟把皇上比作木偶,不杀无以谢天下。昏庸的熹宗对魏忠贤一向言听计从,称赞他讲得有道理。一天,魏忠贤忽然传旨:延杖文震孟80棍。内阁首辅在家休假,次输韩旷力争,替文震孟开脱,熹宗置之不理。

延杖行刑的地点在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前的御街东侧。文震孟被拉到刑场,文武官员奉命至午门外西墀下观看行刑,左边是太监,右边是锦衣卫官校。旗校数十人,臂戴袖套,手执木棍,静候听命。监杖的司礼太监王体乾宣旨已毕,旗校便用麻布兜将文震益的肩脊以下部分束起来,用绳子绑住两脚,四面牵曳,文震孟俯卧。这时,左右厉声高唱:"搁根!"旗校一人将根搁在文震孟的大腿上。左右一声断喝:"打!"旗校挥棍杖击文震孟的大腿,每打5棍,就换一个旗校。80根下来,文震孟被打得皮开肉绽。接着,诏令下达:文震孟贬谪出京。

职司监察、纠劾的御史和给事中纷纷上疏营救文震孟,为他说情。熹宗一概不理。文震孟也不去贬所,出京后便径直回了长洲老家,闭门谢客,打算终老于家。文震孟受杖而归距他荣赝状元桂冠不过七、八个月。文震孟在家度过了平静的四年。第五年上,即天启六年冬,太仓(今属江苏)籍的进士顾同寅、官学生孙文赋诗悼念被"阉党"诬杀的抗金名将熊廷弼,被捕下狱,御史门克新奏劾顾同寅、孙文的诗为"妖言",还把文震孟牵扯进去。结果,文震孟被夺宦籍,贬为平民。

崇祯召回

天启七年(1627)八月二十二日,熹宗去世,无子嗣,他的弟弟朱由检承嗣大位,年号"崇祯"。面对衰颓的江山,崇祯皇帝试图挽狂澜于既倒,他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铲除"阉党",魏忠贤畏罪自杀,客氏被杖毙,"阉党"中坚人物崔呈秀也自缢身死。与此同时,皇帝诏令为被"阉党"害死、贬谪的官员平反。文震孟应召入京,出为侍读。在退出官场6年后,文震孟再次入仕。不久,文震益调任左中允--东宫左春坊的属官,奉命以左中允的身份充任日讲,为崇祯皇帝讲解经史。崇祯二年(1629年)冬十月,金主皇太极率十几万精兵从喜峰口攻入关内,一路杀掠,兵峰直抵北京城下。在押囚犯刘仲金等170人乘机越狱逃跑,被捉获。崇祯皇帝闻讯,龙须大怒,诏令逮捕刑部尚书乔允升、左传郎胡世赏及提牢主事熬继荣下狱,准备问死。按律,乔允升、胡世赏不应受此罪,崇祯皇帝此举失当。但他正在火头上,公卿大臣无人敢谏刚直的文震孟不肯坐视,打定主意劝谏。一天,轮到文震孟为崇祯皇帝讲解《鲁论》--《论语》在鲁地流传的一种版本,讲到"君使臣以礼"一段时,他反复讲解,规讽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感悟,马上降旨放出乔允升、胡世赏。

抵制阉党

崇祯三年(1630)二月,因边境危机,崇祯皇帝下诏求安边将才。"阉党"残余王永光时为吏部尚书,乘机荐举同党吕纯如等人,试图为"阉党"翻案。一时间,"阉党"的残渣余孽蠢蠢欲动,鼓噪翻案。文震孟见状,上疏弹劾。但崇祯皇帝很宠信王永光,不信他有什么不轨行为,对文震孟的奏疏不予理睬。不过,他也没有怪罪文震孟,相反,认为他忠心可嘉,把他升为左谕德,掌管司经局。司经局是东宫衙门,职司经籍。文震孟仍兼任日讲官。但是,文震孟坚信王永光图谋翻案,遂再一次上疏说:"众小人合谋,想借守边将才等事为'阉党'翻案。天下有无才而误事的君子,没有怀忠而报国的小人。今有向来不知羞耻、惨杀名士贤人的吕纯如,四处活动,想为自己翻案。王永光身为吏部尚书,假窃威福,用小人而斥贤人,专权跋扈,心狠手毒;弄虚作假,假装诚直;论资升迁,变乱祖制;考试选拔,摈弃清正。举朝震恐,但无人敢言。臣子都如此,不是国家之福!"崇祯皇帝御览后,半信半疑,命文震孟列举事实上奏。文震孟奏言:"杀名士贤人,吏部郎中周顺昌;论资升迁,贬抑吏科都给事中陈良训;考试选拔,摈弃中书舍人陈士奇、潘有功。"崇祯皇帝不能不信了,责斥王永光。

王永光恼羞成怒,发誓报复。他勾结太监王永祚,谎言那陈士奇乃姚希孟的门生,而文震益乃姚希孟的舅舅,故文震孟偏向陈士奇而诋毁王永光。在王永光与文震孟之间,崇祯皇帝更相信王永光。他打消了对王永光的怀疑,转而怀疑起文震孟来。他下诏宽慰王永光,责斥文震孟肆意诋毁。文震孟着实受了一场冤枉。尽管他的忠心不为崇祯皇帝所理解,但王永光一伙却不得不收敛一下,他们翻案的野心化作泡影。

文震孟不仅遭到崇祯皇帝的斥责,且得罪了权臣王永光,他觉得难以再在朝中做官了,遂退隐田园。

修正实录

崇祯五年(1632年),任命文震孟为东宫右春坊的长官右庶子,要他出仕。文震孟不得不从命,赴北京上任。几年后,文震孟进宫为东宫衙门詹事府的副长官--少詹事。出任少詹事不久,他上疏请求修正《光宗实录》,辨明是非。《光宗实录》是熹宗天启年间编纂的。当时的礼部侍郎周炳谟在编写神宗朝的储位之争及"妖书"、"梃击"诸案时,秉笔直书。魏忠贤专权,御史石三畏奏劾周炳谟贬斥神宗,周炳谟被罢官。魏忠贤命他的党徒重修《光宗实录》,歪曲事实,诋诬拥卫皇太子的大臣。文震孟摘录了《光宗实录》中最为荒谬的记载数条,上疏请求改正。崇祯皇帝召集群臣面议。内阁首辅温体仁为人奸诈,倾向"阉党",嫉贤妒能,他与爪牙、内阁大臣王应熊百般阻扰,致使修正《光宗实录》一事不了了之。文震孟愤恨不已,但也无可奈何。

位列宰执

不久,一条震惊朝野的消息传到北京: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率部攻下凤阳(今属安徽),焚毁明朝皇帝的祖坟。崇祯皇帝闻讯,大惊失色,。慌忙穿上孝服哭祭,诏杀凤阳巡抚杨一鹏。文震孟乘机上疏,指斥当权的大臣误国。他说:"当前诸臣,不能忧国奉公,结党营私,致使江山危若累卵。最近几年来,振肃纲纪都采取了哪些措施?选贤任能用了几人?安内攘外有什么策略?富国强兵有何方法?陛下应奋然一怒,颁发哀痛之诏,追究犯法该职者的罪行,从重处治,采取切实可行的安抚、绥靖政策,放宽对黎民百姓的征派。先收人心以遏制叛逆,慢慢地再筹划增加税收的方法,切毋竭泽而渔。把那些患得患失的官吏都赶出朝廷,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以定国乱。如此,国家尚可挽救。"在当时来说,这确实是一条良策。但是,崇祯皇帝缺乏用人之明,且刚愎自用,没能按文震孟的建议去做。文震孟此举却得罪了内阁首辅温体仁。温体仁伺机报复。

不久,机会便来了。经筵向来不讲《春秋》,崇祯皇帝认为《春秋》有裨治乱,命内阁择人进讲。文震孟精通《春秋》,为当时名家,他原本就是讲官,无疑是最佳人选。但温体仁嫉恨文震孟,摒而不用,内阁大臣钱士升盛誉文震孟,说他可当此任。温体仁无奈,遂佯装道:"差点漏了这个最佳人选!"列名奏上。文震孟进讲,很合崇祯皇帝的心意。过了几个月,崇祯皇帝准备增加阁臣,召廷臣数十人,考试票拟。文震孟列名其中,但他自知得罪了内阁首辅温体仁,难以与他共事,遂托病不参加考试。但崇祯皇帝觉得文震孟是个人才,遂未经考选,特擢文震孟为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文震孟两次上疏辞谢,崇祯皇帝不允。

遭受排挤

文震孟成了一名内阁大臣。按照惯例,阁臣一经任命,即向司礼监投递名帖,拜见司礼监太监。文震孟向来鄙夷太监,不与他们往来,他被任命为内阁大臣,也不去司礼监投递名帖求见。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雅慕文震益的才学,令人辗转传活,望文震孟去司礼监叙话,文震孟断然拒绝。在文震孟入阁时,温体仁恰好在家休假,待他回朝,方知他嫉恨的文震孟已是阁臣了,狡诈的温体仁设计排挤文震孟。他每拟圣旨必同文震孟商量,文震益有什么建议、改动,他都欣然听从。打了几次交道之后,文震益便放松了警惕,转而赞誉起温体仁来,他逢人便说:"温公虚怀若谷,怎么竟说他是奸臣?"阁臣何吾驺警告他说;"此人老奸巨猾。不可轻信!"文震孟不以为然。

崇祯八年,温体仁见时机到了,遂露出了真面目,撰拟圣旨不再同文震孟商议;文震孟有什么建议,一概置之不理。文震孟这才知道自己被耍弄了,不禁大怒,把奏疏摔到温体仁面前,质问他为什么戏弄他,温体仁视若罔闻。温体仁开始明目张胆地排挤文震孟。想方设法陷害他。有个叫许誉卿的,在魏忠贤专权时,置身家性命于不顾,毅然上疏弹劾,誉满天下。文震孟和何吾驺想任用他为南京太常寺的长官--太常卿。温体仁忌恨许誉卿刚直,不想用他。不仅如此,他还想利用此事大作文章,把文震孟和何吾驺赶出内阁。于是,他授意吏部尚书谢升弹劾许誉卿与福建布政使申绍芳营求美官。接着,温体仁上疏。提出对许誉卿的处理意见,他故意地把许誉卿的所谓罪行写得很重,而提出的处罚却极轻。崇祯皇帝不明真象,但见许誉卿的罪行重大而处罚很轻,遂驳回重议。这正是温体仁所希望的,因为崇祯皇帝此举,无疑首肯了许誉卿的罪行重大。温体仁送拟旨将许誉卿革名斥逐,申绍芳逮捕审问。文震孟力争不得,愤愤地说:"许誉卿革职为民,乃天下最光荣的事,幸赖温公玉成之!"温体仁闻言大喜,急忙将文震孟此语奏告崇祯皇帝。崇祯皇帝龙颜大怒,责斥文震孟、何吾驺扰乱国政,将二人罢官。

文震孟从此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涯。

悲伤去世

文震孟为人刚直清正,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就连堂堂天子也敬畏他三分。他任日讲官时,进讲经史一丝不苟,严肃认真。一天,文霞孟讲经,崇祯皇帝把一只脚搁在膝上,当讲解《尚书》中的《五子之歌》时,文震孟朗诵《五子之歌》中的"为人上者,奈何不敬"一语,两眼瞅着崇祯皇帝的脚,崇祯皇帝慌忙用袖子掩住脚,再慢慢地把脚抽回,放下。文震孟疾恶如仇,敢于弹劾,直言无忌。但他也因此而得罪了权臣魏忠贤、王永光、温体仁等,两次被迫引退,一次被革职。

文震孟被革职后,回到老家长洲。崇祯九年(1636年),外甥姚希孟病死。文震孟与姚希孟的感情极深,甥舅二人曾在一块读过书,后又同殿为臣。姚希孟死后,文震孟悲痛万分,病倒了,竟不治而亡。

噩耗传到北京,一些公卿大臣奏请抚恤,崇祯皇帝不允。直到崇祯十二年,才下令恢复文震孟的官位。崇祯十五年,追赠礼部尚书,赐祭。南明福王追谥“文肃”。

人物著作

书画有家风,“书迹遍天下,一时碑牒署额,与待诏(文徵明)埒”。《明史》有其传。著述颇丰,主要有《念阳徐公定蜀记》《剃茶说》《策书圆记》《姑苏名贤小记》《文肃公日记》《文文起诗》等。

亲属成员

《天启壬戌科进士同年序齿录》记载:

曾祖

文征明,翰林院待诏,兼修国史,赠博士。

祖父

文彭,南京国子监博士,赠文林郎。

父亲

文元发,卫辉府同知致仕晋阶朝列大夫。

前母彭氏,赠孺人;母周氏,赠孺人。

妻子

陆氏

儿子

文秉、文乘,

侄子

文耿光、文谦光、文宠光、文虹光、文熙光、文曙光、文葆光、文祥光、文柟、文丞光、文杲、文东。

家族世系

播报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文定聪

文惠

(入赘苏州人张声远家,遂迁居长洲)

文洪

(成化1465举人,涞水县学教谕,配陈氏、顾氏、吕氏)

文林

(成化1472进士,温州知府,配祁守端)

文征静

文伯仁

(画家)

文征明

(娶昆山吴愈第三女)

文彭

(国子监博士)

文元发

(卫辉府同知,娶彭氏,继娶周氏)

文震孟

(状元,东阁大学士,娶陆氏)

文秉、文乘

文震亨

(画家,武英殿给事)

文嘉

(画家)

文元善

(画家)

文从简

文俶

(女画家,嫁赵灵均)

文台

文室

文森

(成化1487进士,右佥都御史)

文彬

(赐同进士出身)

文微臣

(庠生)

轶事典故

文震孟的弟弟文震亨颇负诗名,一日名士钟惺前往拜见,正巧文震孟也在座。当时文震孟还只是个举子,参加九次会试均落第。席间,文震孟拿出自己的文章向钟惺请教,问他:“如此文章是否可以考中进士。”钟惺表面上敷衍,退席后却对人说:“这样一个老举人,还会有什么希望。不如以举人身份选个官做算了。”文震孟大魁天下后,钟惺十分后悔当日轻慢了文震孟。

文震孟生性耿直,在其夺魁时,大太监王体乾以御批第一,忙派人持名帖向他报喜。按以往惯例,文震孟应以晚生名义回帖。可文震孟一向不满太监干政,遂对来人说:“我是新进的书生,不知这回帖该怎么写,今姑以原帖奉复。”竟把这原帖退了回去。文震孟就任内阁成员时,按例也必须报名帖给司礼太监,并要送上一份厚礼,而文震孟偏不行此道。从此,这个规矩也就被废除了。

崇祯十二年(1639年)文震孟才被恢复了官位,崇祯十五年(1642)追赠礼部尚书。福王时追谥文肃。文震孟又工书法,几乎可与其曾祖文征明媲美。

明史记载

文震孟,字文起,吴县人,待诏征明曾孙也。祖国子博士彭,父卫辉同知元发,并有名行。震孟弱冠以《春秋》举于乡,十赴会试。至天启二年,殿试第一,授修撰。

时魏忠贤渐用事,外廷应之,数斥逐大臣。震孟愤,于是冬十月上《勤政讲学疏》,言:“今四方多故,无岁不蹙地陷城,覆军杀将,乃大小臣工卧薪尝胆之日。而因循粉饰,将使祖宗天下日销月削。非陛下大破常格,鼓舞豪杰心,天下事未知所终也。陛下昧爽临朝,寒暑靡辍,政非不勤,然鸿胪引奏,跪拜起立,如傀儡登场已耳。请按祖宗制,唱六部六科,则六部六科以次白事,纠弹敷奏,陛下与辅弼大臣面裁决焉。则圣智日益明习,而百执事各有奋心。若仅揭帖一纸,长跪一诺,北面一揖,安取此鸳行豸绣、横玉腰金者为?经筵日讲,临御有期,学非不讲,然侍臣进读,铺叙文辞,如蒙师诵说已耳。祖宗之朝,君臣相对,如家人父子。咨访军国重事,闾阎隐微,情形毕照,奸诈无所藏,左右近习亦无缘蒙蔽。若仅尊严如神,上下拱手,经传典谟徒循故事,安取此正笏垂绅、展书簪笔者为?且陛下既与群臣不洽,朝夕侍御不越中涓之辈,岂知帝王宏远规模?于是危如山海,而阁臣一出,莫挽偷安之习;惨如黔围,而抚臣坐视,不闻严谴之施。近日举动,尤可异者。邹元标去位,冯从吾杜门,首揆冢宰亦相率求退。空人国以营私窟,几似浊流之投;詈道学以逐名贤,有甚伪学之禁。唐、宋末季,可为前鉴。”疏入,忠贤屏不即奏。乘帝观剧,摘疏中“傀儡登场”语,谓比帝于偶人,不杀无以示天下,帝颔之。一日,讲筵毕,忠贤传旨,廷杖震孟八十。首辅叶向高在告,次辅韩爌力争。会庶吉士郑鄤疏复入,内批俱贬秩调外。言官交章论救,不纳。震孟亦不赴调而归。六年冬,太仓进士顾同寅、生员孙文豸坐以诗悼惜熊廷弼,为兵马司缉获。御史门克新指为妖言,波及震孟,与编修陈仁锡、庶吉士郑鄤并斥为民。

崇祯元年以侍读召。改左中允,充日讲官。三年春,辅臣定逆案者相继去国,忠贤遗党王永光辈日乘机报复,震孟抗疏纠之。帝方眷永光,不报。震孟寻进左谕德,掌司经局,直讲如故。五月,复上疏曰:“群小合谋,欲借边才翻逆案。天下有无才误事之君子,必无怀忠报国之小人。今有平生无耻,惨杀名贤之吕纯如,且藉奥援思辩雪。永光为六卿长,假窃威福,倒置用舍,无事不专而济以狠,发念必欺而饰以朴,以年例大典而变乱祖制,以考选盛举而摈斥清才。举朝震恐,莫敢讼言。臣下雷同,岂国之福!”帝令指实再奏。震孟言:“杀名贤者,故吏部郎周顺昌。年例则抑吏科都给事中陈良训,考选则摈中书舍人陈士奇、潘有功是也。”永光窘甚,密结大奄王永祚谓士奇出姚希孟门,震孟,希孟舅也。帝心疑之。永光辩疏得温旨,而责震孟任情牵诋。然群小翻案之谋亦由是中沮。

震孟在讲筵,最严正。时大臣数逮系,震孟讲《鲁论》“君使臣以礼”一章,反覆规讽,帝即降旨出尚书乔允升、侍郎胡世赏于狱。帝尝足加于膝,适讲《五子之歌》,至“为人上者,奈何不敬”,以目视帝足,帝即袖掩之,徐为引下。时称“真讲官”。既忤权臣,欲避去。出封益府,便道归,遂不复出。

五年,即家擢右庶子。久之,进少詹事。初,天启时,诏修《光宗实录》,礼部侍郎周炳谟载神宗时储位臲卼及“妖书”、“梃击”诸事,直笔无所阿。其后忠贤盗柄,御史石三畏劾削炳谟职。忠贤使其党重修,是非倒置。震孟摘尤谬者数条,疏请改正。帝特御平台,召廷臣面议,卒为温体仁、王应熊所沮。

八年正月,贼犯凤阳皇陵。震孟历陈致乱之源,因言:“当事诸臣,不能忧国奉公,一统之朝,强分畛域,加膝坠渊,总由恩怨。数年来,振纲肃纪者何事,推贤用能者何人,安内攘外者何道,富国强兵者何策?陛下宜奋然一怒,发哀痛之诏,按失律之诛,正误国之罪,行抚绥之实政,宽闾阎之积逋。先收人心以遏寇盗,徐议浚财之源,毋徒竭泽而渔。尽斥患得患失之鄙夫,广集群策群力以定乱,国事庶有瘳乎!”帝优旨报之,然亦不能尽行也。

故事,讲筵不列《春秋》。帝以有裨治乱,令择人进讲。震孟,《春秋》名家,为体仁所忌,隐不举。次辅钱士升指及之,体仁佯惊曰:“几失此人!”遂以其名上。及进讲,果称帝旨。

六月,帝将增置阁臣,召廷臣数十人,试以票拟。震孟引疾不入,体仁方在告。七月,帝特擢震孟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预政。两疏固辞,不许。阁臣被命,即投刺司礼大奄,兼致仪状,震孟独否。掌司礼者曹化淳,故属王安从奄,雅慕震孟,令人辗转道意,卒不往。震孟既入直,体仁每拟旨必商之,有所改必从,喜谓人曰:“温公虚怀,何云奸也?”同官何吾驺曰:“此人机深,讵可轻信?”越十余日,体仁窥其疏,所拟不当,辄令改,不从,则径抹去。震孟大愠,以诸疏掷体仁前,体仁亦不顾。

都给事中许誉卿者,故劾忠贤有声,震孟及吾驺欲用为南京太常卿。体仁忌誉卿伉直,讽吏部尚书谢升劾其与福建布政使申绍芳营求美官。体仁拟以贬谪,度帝欲重拟必发改,已而果然。遂拟斥誉卿为民,绍芳提问。震孟争之不得,?弗然曰:“科道为民,是天下极荣事,赖公玉成之。”体仁遽以闻。帝果怒,责吾驺、震孟徇私挠乱。吾驺罢,震孟落职闲住。

方震孟之拜命也,即有旨撤镇守中官。及次辅王应熊之去,忌者谓震孟为之。由是有谮其居功者,帝意遂移。震孟刚方贞介,有古大臣风,惜三月而斥,未竟其用。

归半岁,会甥姚希孟卒,哭之恸,亦卒。廷臣请恤,不允。十二年,诏复故官。十五年,赠礼部尚书,赐祭葬,官一子。福王时,追谥文肃。二子秉、乘。乘遭国变,死于难。

周炳谟,子仲觐,无锡人。父子义,嘉靖中庶吉士,万历中仕至吏部侍郎,卒谥文恪。炳谟,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当重修《光宗实录》时,炳谟已先卒。崇祯初,赠礼部尚书,谥文简。父子皆以学行称于世。

标签: 文震孟

更多文章

  • 何吾驺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何吾驺

    何吾驺(1581~1651),字龙友,号象冈,初字瑞虎,晚号闲足道人。香山(今广东中山)小榄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永历三年(1649)何吾驺剃发易服降清。本名:何吾驺字:龙友、瑞虎号:象冈、闲足道人所处时代:明末清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香山(今中山)小榄出生日期:1581年逝世日期:

  • 王应熊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王应熊

    王应熊(1589~1647)字非熊,号春石,四川巴县人乐碛青溪里(今重庆市渝北区洛碛镇)人。极聪慧,少家贫,力学,四川按察使、《蜀中广记》作者曹学佺非常器重他,并亲自教学。万历四十年(1612)举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督川、湖、云、贵军

  • 郑以伟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郑以伟

    郑以伟(1570—1633)字子器,号方水,江西上饶人。隆庆四年(1570年)出生,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与徐光启并为内阁左右辅臣。他为官39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清明如信江水。1633年夏,由于积劳成疾,郑以伟卒于任上。崇祯皇帝亲自到他的任所吊唁,称他“辅政

  • 吴宗达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吴宗达

    吴宗达(1575-1635)字上于,号青门。江苏宜兴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杨守勤榜进士第三人。授翰林院编修。升为国子监祭酒。充任《神宗实录》副总裁。崇祯三年(1630),他与温体仁一同晋升为东阁大学士,参与朝政。不久,又加少傅衔,进建极殿。曾出任会试主考官,号称得人。晋少师、中极殿大学士,吴

  • 钱象坤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钱象坤

    钱象坤(1569—1640),字弘载,号麟武,会稽(今绍兴)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进谕德,转庶子。朝廷党祸初兴,象坤漠然弧立,绝无依附。以亲老侍养,十年中强半家居。泰昌改元,官少詹事直讲,直讲毕,见中官王安与执政议事即趋出。安使人延之,坚不入。时行立枷法,惨甚,象坤白

  • 成基命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成基命

    成基命(1559—1635),字靖之,号毖予,大名(今属河北)人。天启中累官礼部右侍郎,因得罪魏忠贤落职。崇祯时,成基命历任吏部左侍郎、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多有建树,性宽厚,每事持大体,为官清廉,有“清白相公”之称。卒赠少保,谥“文穆”,葬今大名城南关。其诗文《云石堂集》二十四卷,以其素

  • 刘鸿训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鸿训

    刘鸿训(1565—1634),字默承,号青岳,又自号“四素山房主人”,太和庄人(今周村区丝绸路街道建国社区),刘一相之子。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曾出访朝鲜,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翰林院侍讲、左春坊左谕德,天启七年(1627)入内阁,任东阁大学士。后官至内

  • 李标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标

    李标(1583年1月6日—1636年),字汝立,号建霞,直隶真定府高邑(今河北高邑)人,明代大臣、内阁首辅。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历官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少保兼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曾两次出任内阁首辅。在任期间,正值明末,朝廷党派林立,相互倾扎,李标中立无党,极力反对党派之争。李标

  • 钱龙锡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钱龙锡

    钱龙锡(1579年-1645年),字稚文,松江华亭(今上海)人,明末大臣,次辅。中文名:钱龙锡别名:稚文民族:汉籍贯:松江华亭(今上海)出生日期:1579年逝世日期:1645年钱龙锡(1579年-1645年),字稚文,松江华亭(今上海)人,明末大臣,次辅。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累官南京吏部右

  • 杨景辰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杨景辰

    杨景辰(1580-1629年),字载甫,号侗孩。晋江二十六都芙蓉乡(今罗山乡后洋村)人。本名:杨景辰字:载甫号:侗孩出生日期:1580年逝世日期:1629年主要作品:《杨大学士文集》12卷明万历八年(1580年)生。家境贫寒,勤奋好学,年少时在岳父家潘湖典当及仁颖书院读书,后为诸生时,在乡中立蒙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