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李勉

李勉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558 更新时间:2023/12/9 7:24:56

李勉(717~788年),字玄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唐朝宰相,郑惠王李元懿曾孙,岐州刺史李择言之子。勤学经史,沉雅清峻。初为开封县尉,颇有政绩。至德元年,拜监察御史,辅佐唐肃宗光复,拜太常少卿。受到李辅国排挤,出任汾州刺史,迁河南尹,转江西观察使。性情淡泊,居官廉洁。唐代宗即位,拜京兆尹、御史大夫,政尚简肃。受宦官鱼朝恩排斥,出任岭南节度使,镇压叛乱,协调外贸。大历十年(775年),拜任工部尚书,封汧国公。出为永平军节度使,素有德望。转汴宋节度使,大破田悦,拜检校左仆射、同平章事。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淮西叛臣李希烈攻克汴州,入为检校司徒、同平章事,表请辞官,以太子太师致仕。贞元四年(788年),病逝,终年七十二,册赠太傅,谥号贞简。

基本资料

本名:李勉

别名:李汧公

字:玄卿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陇西成纪

出生日期:717年

逝世日期:788年

主要作品:《厨院新池记》《滑州新驿记》

主要成就:随从光复节度永平大败田悦

官职:工部尚书司徒同平章事太师

爵位:汧国公

谥号:贞简

追赠:太傅

人物生平

早期事迹

李勉,郑王李元懿的曾孙。父亲李择言历任四州(汉、褒、相、岐)刺史,以严厉干练著称,封安德郡公。。在汉州(今四川广汉市)时,张嘉贞是益州长史、判都督事,性情简慢崇贵,与辖境内的刺史礼节相隔,但引李择言同榻而坐,谈论政治,当时人觉得很荣耀。

李勉自幼勤读经史,成年后沉静文雅、清正严峻,崇尚道家思想。因皇亲陪位典礼,拜开封县尉。当时,天下承平已久,汴州(今河南开封)是水陆交通要路,民居庞杂,最难治理。李勉在任时,与县尉卢成轨等人都有擒拿奸邪、揭发恶事的名声。

至德元年(756年),李勉随唐肃宗前往灵州(今宁夏灵武),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朝廷崇尚武功,勋臣依仗恩宠,大多不知礼仪。大将管崇嗣在朝堂上背向而坐,谈笑自如,被李勉弹劾,遭到拘押。唐肃宗赦免管崇嗣,叹道:“我有李勉,才知道朝廷的尊贵啊。”于是提拔他为司膳员外郎。

至德二年(757年),关东诸将送来战俘一百多人,肃宗命全部处死。李勉进谏道:“元凶还没有消灭,战乱波及了大半个国家,许多人都受到了牵连,他们得知陛下登基,都想着洗心革面,如果把这些被俘的人全部杀掉,是逼迫那些跟随反叛的人继续作乱。唐肃宗立即命令赦免战俘。

历任要职

郭子仪收复长安后,李勉历任清要官职,累迁河南少尹。河东节度使王思礼、朔方河东都统李国贞以为行军司马。不久,拜梁州都督、山南西道观察使。

宝应元年(762年),羌族、奴剌联军入侵梁州(今陕西汉中),李勉守不住城池,召回朝廷,担任大理寺少卿。但是,唐肃宗一向看重他的正直不阿,擢为太常少卿,准备对李勉加以重用。李勉不肯阿附权宦李辅国,贬出朝廷,历任汾州刺史、虢州刺史,迁京兆尹、检校右庶子、兼御史中丞、都畿观察使,出为河南尹,转江南西道观察使。

节度永平

大历二年(767年),李勉入朝,拜京兆尹,兼任御史大夫。

大历四年(769年),出为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使。当时,番禺叛军首领冯崇道、桂州叛将朱济时等作乱数年,攻陷十余州。李勉到任后,派大将李观与容州刺史王翃合力征讨,将它们全部斩杀,最终平定五岭。

大历八年(773年),拜工部尚书,封汧(qiān)国公。不久,永平军节度使令狐彰病死,临终前上表举荐李勉接替自己。唐代宗以为永平军节度使,在镇八年,以素有德望,不威而治,关东诸藩镇十分敬重。

大历十一年(776年),汴宋节度留后田神玉去世后,受命兼任汴州刺史、汴宋节度使。汴州大将李灵曜勾结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起兵反叛。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派侄子田悦出兵援助。李勉联合淮西节度使李忠臣、河阳节度使马燧出兵征讨,大破田悦,令部将杜如江生擒李灵曜。

后来,李忠臣镇守汴州,李勉回镇。大历十四年(779年),李忠臣贪婪残虐,部下驱逐。李勉担任汴宋节度使,并将治所迁到汴州。不久,

兵败汴州

唐德宗继位,加李勉为检校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建中元年(780年),李勉又加检校左仆射,充任河南汴宋滑亳河阳等道都统。

建中四年(783年),淮西李希烈反叛,兵围襄城。李勉奉命随同神策军将领刘德信出兵,上表道:“贼军以精兵围攻襄城,许州(今河南许昌)必然空虚,不如直捣许州,襄州之围可解。”不等朝廷答复,便命部将唐汉臣与刘德信攻袭许州。二将离许州还有数十里时,接到朝廷诏令,责备违诏出兵,只得返回,结果在扈涧遭到敌军袭击,辎重兵械全部丢失。唐汉臣逃到汴州,刘德信逃到汝州。李勉担心东都危急,另派四千兵马前去助守,被敌军截断后路,不得返回。

同年十二月,李希烈亲自围攻汴州,李勉闭城坚守。援军数月未至,集中全部兵力突围而出,东奔宋州(今河南商丘)。不久,李希烈攻陷汴州。

兴元元年(784年),李勉请求辞去都统之职,朝廷以为检校司徒、同平章事。李勉回朝后,身穿白衣,向朝廷请罪,得到唐德宗赦免。李勉自觉惭愧,此后备位官职,不再有所建议。

晚年生活

贞元元年(785年),唐德宗打算拜新州司马卢杞为澧州刺史。给事中袁高认为卢杞奸邪败政,贬官尚不足以抵塞罪责,不肯发布诏书。德宗问宰相道:“让卢杞当一个小州刺史,可以吗?”李勉道:“陛下打算给他官作,即便让他当大州刺史也是可以的,只是会让天下百姓失望。”唐德宗遂封卢杞为澧州别驾,

后来,唐德宗问李勉道:“大家都说卢杞奸邪,朕怎么不知道!你知道他的罪状吗?”李勉答道:“天下都知道卢杞奸邪,唯独陛下不知道,这正是他的奸邪之处。”时人都称赞李勉正直,唐德宗逐渐疏远于他。

贞元二年(786年),李勉罢相,加封为太子太师(一作太子太保)。贞元四年(788年),李勉病逝,终年七十二岁,册赠太傅,谥号贞简。

《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一·列传第八十一》《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一·列传第五十六》有记载。

人物评价

宰相李泌:李勉公忠雅正,而用兵非其所长。

常裒:御史中丞东都畿内观察使李勉,才茂宗枝,名推公器,风标自肃,操履愈高。智略可仗於安危,忠贞克同於休戚,亲贤是赖,中外必闻。属肆觐观风,三川展义,来苏望积,处剧才难,实资模楷之良,共缉保□之政。

陆贽:汧国公李勉,忠信孝友,直方简俭,达君臣父子之际,知礼乐教化之端。虚澹保和,贞明寡欲,求旧则德懋,叙亲则属尊,师范国储无易其选。

刘昫:①勉坦率素淡,好古尚奇,清廉简易,为宗臣之表。善鼓琴,好属诗,妙知音律,能自制琴,又有巧思。及在相位向二十年,禄俸皆遗亲党,身没而无私积。其在大官,礼贤下士,终始尽心。②李勉、李皋,禀性端庄,处身廉洁,临民莅事,动有美声,可谓宗臣之英也。若夫治军旅,御寇戎,谋必臧,战必胜,则又勉不及皋远矣。

欧阳修:①位将相,所得奉赐,悉遗亲党,身没,无赢藏。其在朝廷,鲠亮廉介,为宗臣表。礼贤下士有终始,尝引李巡、张参在幕府,后二人卒,至宴饮,仍设虚位沃馈之。遣戍兵,常视其资粮,春秋存问家室,故能得人死力。②周之卿士,周、召、毛、原,皆同姓国也。唐宰相以宗室进者九人。林甫奸谀,几亡天下。李程和柔,在位无所发明。其余以材称职,号贤宰相。秦、隋弃亲侮贤,皆二世而灭。周、唐任人不疑,得亲亲用贤之道,飨国长久。呜呼盛欤!

宋高宗赵构:肃宗兴灵武得一李勉,朝廷始尊。

徐钧:指破奸邪叵测心,一言剀切盍沉吟。主昏不听终无奈,付与清风一曲琴。

轶事典故

信而葬金

李勉少年时家境贫寒,在梁宋地区(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游历,与一个儒生同住一家客栈。儒生病重,临死前将自己带的银子交给李勉道:“希望你用这些钱将我埋葬,多余的银子就送给你。”李勉答应了,却在安葬后,暗中将剩下的银子放在棺材下面。后来,儒生的家属来向李勉道谢,李勉与他们一同挖开坟墓拿出银子交还他们。

穷邸遇侠

李勉任开封尉时,审理犯罪案件,一个囚犯很有气概,请求活命,李勉便放了他。几年后,李勉被罢官,游历河北,偶然碰到这个囚犯。囚犯把他接回家中招待,因难以报答,竟在妻子的唆使下动了杀心。李勉得到囚犯家僮仆的通知,连忙骑马逃跑,驰到半夜,已行了百余里,便在一个渡口的客店投宿。店主问他:“此处有很多猛兽,你怎敢连夜赶路?”李勉就把前后经过讲述一遍。还未讲完,房梁上便跳下来一个人,道:“我几乎误杀长者!”随即离去,在天亮时又提着囚犯夫妻的人头回来,交给李勉。

这个故事后来被收录在《醒世恒言》中,名为《李汧公穷邸遇侠客》。

拯救无辜

李勉任山南西道观察使时,任命前密县尉王晬为南郑令,但是朝廷却要将王晬处死。李勉得知王晬是被权贵诬陷,对将吏们道:“皇上正依靠地方官作为百姓父母,怎能因为有人进谗言而杀无罪之人!”于是飞表上奏,请求赦免王晬,王晬因此被释放。王晬后来担任大理评事、龙门县令,有能吏之名。当时人都称赞李勉有知人之明。

不杀孝子

李勉为江西观察使时,部下有人因父亲生病,按照迷信的方法,制作一木偶人,写上李勉的姓名和官位,埋在土中。后来,此事被人告发。李勉道:“他是为父亲禳灾,值得同情。”于是没有追究此事。

不佞宦官

京兆尹黎干阿附于宦官鱼朝恩,鱼朝恩每次到国子监,黎干都要动用京兆府的人力,准备数百人的饭菜接待。后来,李勉继任京兆尹,鱼朝恩又要到国子监,府吏请求准备饭菜。李勉道:“军容使鱼朝恩官职判国子监事,我如果前往太学迎侯,军容使应该厚礼款待。我担任京兆尹,军容使如果惠顾我京兆府,我岂敢不准备饭菜呢?”鱼朝恩得知后衔恨在心,从此不再去太学。

江中沉宝

李勉在广州任职六年,所用器物车服等仍为原样,没有增加装饰。后来,李勉回京任职,在石门山(在广州西北江中),将全家人贮存的南货犀象等物,统统投入江中。当地耆老都认为李勉可以与宋璟、卢奂、李朝隐三人(三人都曾任职岭南)相媲美,当地吏民立碑以颂其德。

家庭成员

曾祖:李元懿,绛州刺史,郑王,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谥号为惠。

祖父:李琳,封安德郡公。

父亲:李择言,岐州刺史,安德郡公。

儿子:李缵、李缜、李纬、李约(兵部员外郎)

标签: 李勉

更多文章

  • 李元懿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李元懿

    李元懿(620~673年),字号不详,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母为宝林张宠则。聪明好学,深得宠爱。武德四年(621年),册封滕王。贞观七年(633年),外放兖州和安州都督。十年(636年),授郑州刺史,册封郑王。迁潞州刺史,建舍利塔,颇有政绩。唐高宗时期,累授

  • 李元景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元景

    李元景(618年—653年3月6日),陇西狄道(甘肃临洮)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祖李渊第六子,母为贵嫔莫丽芳。武德三年(620年),册封为赵王。武德八年(625年),授安州都督。贞观初年,历迁雍州牧、右骁卫大将军。贞观十年(636年),改封荆王,转鄜州刺史。唐高宗即位后,进位司徒、秦州都督,实封一千

  • 苏瑰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苏瑰

    苏瑰(639-710年),一名瓌,字昌容,京兆武功(今陕西省武功县)人,唐朝宰相,台州刺史苏亶的儿子。苏瑰进士出身,起家恒州参军,历任豫王府录事参军、朗歙二州刺史、扬州长史、尚书右丞、户部尚书、侍中、吏部尚书、右仆射,册封许国公。景龙四年(710),唐睿宗复位后,拜左仆射,以太子少傅致仕。同年去世,

  • 李凤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凤

    李凤(622年-675年1月30日),字季成,唐朝宗室大臣,唐高祖李渊第十五子,母为杨美人。本名:李凤别名:李季成字:季成所处时代:唐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京兆府长安县(今陕西西安)出生日期:622年逝世日期:675年1月30日官职:青州刺史爵位:虢王武德六年(623年)封豳王。李凤于贞观五年(6

  • 李元礼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李元礼

    李元礼(619-672年),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高祖李渊第十子,母为郭婕妤。恭谦谨直,善于骑射。武德四年,封为郑王。贞观年间,先后治理郑州、徐州和绛州刺史。精勤善政,颇有名声。唐高宗即位,授司徒、潞州刺史,位列三公。咸亨三年,去世,享年五十四岁,追赠太尉、冀州都督,谥号为康,陪葬献陵。本

  • 李元吉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元吉

    李元吉(603年-626年7月2日),男,本名李劼,小名三胡,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祖李渊第四子,母为太穆皇后窦氏。李元吉为人骁勇,猜鸷骄侈,擅长马槊。晋阳起兵时,领军留守太原,册封姑臧郡公。唐朝建立后,授并州都督,进封齐王。武德二年(619年),刘武周南侵并州时,逃归

  • 李宪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宪

    李宪(679年—742年1月5日),本名成器,唐朝宗室、大臣,唐睿宗李旦嫡长子,唐玄宗李隆基长兄,母为肃明皇后刘氏。初封永平郡王。文明元年(684年),唐睿宗即位,立为皇太子。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即位后,改称皇孙。唐隆元年(710年),封宋王。不久,睿宗复位,他主动将储君之位让给弟弟李隆基,自

  • 武攸暨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武攸暨

    武攸暨(jì)(663年—712年),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唐朝外戚大臣,女皇武则天堂侄,追封楚王武士让孙子。武周时期,册封千乘郡王,迁右卫中郎将。迎娶太平公主,授驸马都尉。迁右卫将军,进封定王,历任司礼卿、左散骑常侍、特进。神龙年间,拜司徒,降封乐寿郡王,拜右散骑常侍、开府仪同三司,降封楚

  • 李元轨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元轨

    李元轨(?~688年),本名李元璹,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祖李渊第十四子,母为张美人。多才多艺,深受李渊宠爱。武德六年(623年),封蜀王。武德八年(625年),徙封吴王。贞观初年,迎娶侍中魏徵之女为妻。贞观十年(636年),改封霍王,历任寿州、绛州、徐州、定州刺史,抵御突

  • 李元名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元名

    李元名(?~689年),陇西狄道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祖李渊第十八子,母为小杨嫔。贞观五年,始封谯王,历任诸州刺史。品性高洁,不治产业,朝夕矜庄,门庭清肃。垂拱年间,历任青郑滑三州刺史,政理平和,授司空。载初元年,受到酷吏丘神勣构陷,坐罪被杀。神龙革命后,追赠司徒,陪葬于献陵。本名:李元名所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