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韦诞

韦诞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196 更新时间:2024/1/4 20:55:29

韦诞(179年—253年),字仲将,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京兆韦氏。三国时期魏国大臣、书法家、制墨家,太仆韦端的儿子。东汉建安年间,举孝廉出身,起家郎中。曹魏建立后,历任武都太守、侍中、大鸿胪、中书监,以光禄大夫致仕。嘉平五年(253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工于草书,伏膺于张芝,兼学邯郸淳之法,有“草圣”之称,著有《笔经》以及《韦诞集》三十卷。

基本资料

本名:韦诞

字:仲将

所处时代:魏国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魏京兆(今陕西西安)

出生日期:179年

逝世日期:253年

主要成就:擅长各种书体,书法家,制墨家

人物生平

韦诞,字仲将(179~253),三国魏书法家、制墨家,京兆(今西安)人。韦端(字休甫,一作甫休,三休之一)之子,韦康(字元将)之弟,韦熊(字少季)之父。官光禄大夫。有文才,善属辞章,与邯郸淳、衞觊以善书有名。诞诺书并善。太和(227~232)中诞为武都太守,以能书留补侍中。魏氏宝器铭题,皆诞书。诞及姜认、梁宣、田彦和皆伯英(张芝)弟子,皆善草书。诞书最优,又善楷书。并作剪刀篆,亦曰金错书,其飞白入妙。尤精题署,南宫既建,明帝令诞以古篆书之。凌云台初成,舍诞题榜,误先钉榜而未题。以笼盛诞,使就榜书之。榜去地二十五丈,因致危惧,头须皆白。乃掷其笔,比下焚之,戒子孙绝此楷法,著之家令。初青龙(233~236)中洛阳、许、邺三都宫观始就,诏令诞大为题署,以为永制。诞以御给笔墨,皆不任用。因奏云:蔡邕自矜能书,兼斯、喜之法,非流统绮素,不妄下笔。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逞径丈之势,方寸千言。卒年七十五。《文章叙录、四体书势、平欣能书人名、水经注、书断、梦英十八体书、书林纪事》

又韦诞善制墨,与张芝笔、左伯纸并称“三绝”。韦诞兄康,字元将,工书。子熊,字少季,亦善书。时人云“名父之子”。

三国时期,魏明帝曹睿曾修建了一座凌云阁,非常高峻。“凌云阁”三字榜(匾额)决定由著名书法家韦诞书写。可是,由于工人的疏忽,字还没有写上,就把匾钉上去了。只好让韦诞站进一个筐里,用辘轳把他拉上去,在空中书写。匾额离地有二十五丈高。韦诞非常害怕,筐被慢慢拉上去了,越高,晃得越厉害,韦诞战战兢兢地写完,被放了下来。大家全都惊呆了。上去的时候,韦诞的头发胡须都是黑的,可是,下来以后,全都变白了。据说他后来立了一条家规,子子孙孙都不准练习榜书。

主要成就

韦诞又云:“魏明帝凌云台成,误先钉榜,未题署。以笼盛诞,辘轳长絙引上,使就榜题。去地二十五丈,诞危惧,戒子孙,绝此楷法。

诸书并善,题署尤精。韦诞师张芝,兼学邯郸淳的书法.他能书各种书法,尤其精通题署匾额。韦诞的书法欣赏特点是如龙盘虎据、剑拔弩张。

张茂先说:“京都地区的韦诞、韦诞的儿子韦熊、颍川钟繇、钟繇的儿子钟会,都擅长隶书。”韦诞死于魏齐王嘉平五年,享年七十五岁。韦诞书写隶书、章草、飞白笔法精妙,也能书小篆.他的哥哥韦康也工习书法.他的儿子韦熊也擅长书法。当时人们说:名书法家的儿子,不会有第二种事业的。

魏明帝青龙年间,洛阳、许昌、邺三都,宫殿,亭观刚刚落成.明帝传下诏书,命令韦诞题署匾额,做为永久的法度.发给他御用的笔墨,他都不使用.奏明帝说:”蔡邕认为自己能书,兼收斯、喜的书法精妙,不是细绢不随便下笔.这就是想做好一件事,必须先准备好做这件事情的用品,工具.如果发给我张芝制的笔,左伯制的纸,和臣下自己制的墨,再加上臣下握笔的手,我就可以姿意书写一丈那么大的字,也可以在方寸小的地方写下千言小字。然而写出的文字的精妙程度,完全可以跟索靖相比美。”

人物评价

孔融《与韦端书》:韦诞又来,懿性贞实,文敏笃诚,保家之主也,不意双珠近出老蚌。

此为“老蚌生珠”的由来,指韦端年老生育两名贤子,后用于比喻老年得贤子。

亲属成员

父亲:韦端,凉州牧、太仆卿;

哥哥:韦康,字元将,凉州刺史,书法家;

儿子:韦熊,字少季,书法家。

史料记载

《齐民要术.卷第九》

韦仲将《笔方》曰:“先次以铁梳梳兔毫及羊青毛,去其秽毛,盖使不髯。茹讫,各别之。皆用梳掌痛拍整齐毫锋端,本各作扁,极令均调平好,用衣羊青毛——缩羊青毛去兔毫头下二分许。然后合扁,卷令极圆。讫,痛颉之。”

《太平广记.卷二百零六》

韦诞,字仲将,京兆人,太仆端之子,官至侍中。伏膺于张芝,兼邯郸淳之法,诸书并善,尤精题署。明帝时凌云台初成,令诞题榜,高下异好,宜就加点正,因致危惧,头鬓皆白。既已下,戒子孙无为大字楷法。袁昂云:仲将书如龙盘虎踞,剑拔弩张。张华云:京兆韦诞、子熊,颍川钟繇、子会,并善隶书。初,青龙中,洛阳、许、邺三都宫观始成,诏令仲将大为题署,以为永制,给御笔墨,皆不任用。因曰:蔡邕自矜能书,兼斯、喜之法,非流纨体素,不妄下笔。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逞经丈之势,方寸干言。然草迹之妙,亚乎索靖也。嘉平五年卒,年七十五。八分、隶、章、飞白入妙,小篆入能。兄康字元将,亦工书。子熊字少季,亦善书。时人云:名父之子,不有二事。世所美焉。(出张怀瓘《书断》)

又云,魏明帝凌云台成,误先订榜,未题署。以笼成诞,辘轳长絙引上,使就榜题。去地二十五丈,诞危惧,诫子孙,绝此楷法。(出《书法录》)

《颜氏家训·杂艺篇》

真草书迹,微须留意。江南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承晋宋馀俗,相与事之,故无顿狼狈者。吾幼承门业,加性爱重,所见法书亦多,而玩习功夫颇至,遂不能佳者,良由无分故也。然而此艺不须过精。夫巧者劳而智者忧,常为人所役使,更觉为累。韦仲将遗戒,深有以也。

《魏书.术艺》

魏初博士清河张揖著《埤仓》、《广雅》、《古今字诂》,究诸《埤》、《广》,缀拾遗漏,增长事类,抑亦于文为益者。然其《字诂》,方之许慎篇,古今体用,或得或失矣。陈留邯郸淳亦与揖同时,博古开艺,特善《仓》、《雅》,许氏字指,八体六书精究闲理,有名于揖,以书教诸皇子。又建《三字石经》于汉碑之西,其文蔚炳,三体复宣。校之《说文》,篆隶大同,而古字少异。又有京兆韦诞、河东卫觊二家,并号能篆。当时台观榜题、宝器之铭,悉是诞书,咸传之子孙,世称其妙。

《三国志.卷二十一》裴松之注

散骑常侍陈留苏林、光禄大夫京兆韦诞【文章叙录曰:诞字仲将,太仆端之子。有文才,善属辞章。建安中,为郡上计吏,特拜郎中,稍迁侍中、中书监,以光禄大夫逊位,年七十五卒於家。初,邯郸淳、卫觊及诞并善书,有名。觊孙恒撰四体书势,其序古文曰:"自秦用篆书,焚烧先典,而古文绝矣。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时人已不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汉世秘藏,希得见之。魏初传古文者,出於邯郸淳。敬侯写淳尚书,后以示淳,而淳不别。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法。太康元年,汲县民盗发魏襄王冢,得策书十馀万言。案敬侯所书,犹有仿佛。"敬侯谓觊也。其序篆书曰:"秦时李斯号为工篆,诸山及铜人铭皆斯书也。汉建初中,扶风曹喜少异於斯而亦称善。邯郸淳师焉,略究其妙。韦诞师淳而不及也。太和中,诞为武都太守,以能书留补侍中,魏氏宝器铭题皆诞书云。】、乐安太守谯国夏侯惠、陈郡太守任城孙该、郎中令河东杜挚等亦著文赋,颇传於世。

译文

韦诞师张芝,兼学邯郸淳的书法。他能书各种书法,尤其精通题署匾额。魏明帝筑成凌云台,诏令韦诞题台名,有一点写得上下的位置不得当,因此,将韦诞用粗绳系身吊到台上悬放匾额的地方,就地点正。韦诞感到很危险,恐惧异常。事后他告诫子孙,再不要习练大字楷法。

袁昂说:"韦诞的书法如龙拿虎据、剑拔弩张。"张茂先说:"京都地区的韦诞、韦诞的儿子韦熊、颍川钟繇、钟繇的儿子钟会,都擅长隶书。"魏明帝青龙年间,洛阳、许昌、邺三都,宫殿,亭观刚刚落成。明帝传下诏书,命令韦诞题署匾额,做为永久的法度。发给他御用的笔墨,他都不使用。启奏明帝说:"蔡邕认为自己能书,兼收斯、喜的书法精妙,不是细绢不随便下笔。这就是想做好一件事,必须先准备好做这件事情的用品,工具。如果发给我张芝制的笔,左伯制的纸,和臣下自己制的墨,再加上臣下握笔的手,我就可以姿意书写一丈那么大的字,也可以在方寸小的地方写下千言小字。然而写出的文字的精妙程度,完全可以跟索靖相比美。"韦诞死于魏齐王嘉平五年,享年七十五岁。韦诞书写隶书、章草、飞白笔法精妙,也能书小篆。他的哥哥韦康也工习书法。他的儿子韦熊也擅长书法。当时人们说:名书法家的儿子,不会有第二种事业的。"世人都赞美他们父子。又有一种说法:"魏明帝修造成凌云台后,错误地先将匾额钉上,而没有题写"凌云台"三个字。发现后,用一只大笼盛着韦诞,再用辘轳将笼吊上楼顶匾额处,让他在上面题写匾额,离地面有二十多丈高。韦诞惊惧万分地题写完匾额,回到家里后,告诫他的儿、孙们,从此之后不要再练习大楷。(《书断》、《书法录》)

对於真书、草书等书法技艺,是要稍加留意的。江南俗谚说:“一尺书信,千里相见;一手好字,人的脸面。”今人继承了东晋刘家以来的习俗,都在这书法上用功学习,因此从没有在匆忙中弄得狼狈不堪的。我小时候受到家庭影响,加上本身也很爱好书法,所见到的书法字帖很多,而且临帖摹写也颇下功夫,可就是不能达到很高的造诣,确实是由於缺少天分的原因。然而这门技艺没必要学得太精深。否则就要能者多劳,智者多忧,常被人家役使,更感到累赘。魏代书法家韦诞(韦仲将)给儿孙留下“不要学书法”的训诫,是很有道理的。(《颜氏家训.杂艺篇》)

标签: 韦诞

更多文章

  • 郗愔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郗愔

    郗愔(313年-384年9月28日),字方回,高平郡金乡县(今山东省金乡县)人。东晋大臣,太尉郗鉴长子,书圣王羲之的内弟。出身高平郗氏。品性至孝,善于书法。门荫入仕,袭爵南昌县公,历任中书侍郎、骠骑(何充)长史、征北(褚裒)长史、给事黄门侍郎、临海太守,因病去职。得到尚书仆射江虨推荐,授光禄大夫、散

  • 杜恕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杜恕

    杜恕(197-252年),字务伯,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三国时期魏国大臣,尚书仆射杜畿的儿子。出身京兆杜氏。曹魏太和年间,担任散骑黄门侍郎,得到侍中辛毗器重。历任弘农太守、赵国相、河东太守、淮北都督护军、御史中丞,出任使持节、建威将军、护乌丸校尉、幽州刺史,受到征北将军程喜栽害。依附于大将军

  • 王允之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王允之

    王允之(303年-342年),字深猷,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将领,侍御史王会之孙、抚军将军王舒之子,丞相王导、大将军王敦的堂侄。王允之出身“琅邪王氏”,早年曾揭发王敦反叛图谋,并随王舒居于荆州、会稽等地。苏峻之乱时,王允之代任扬烈将军,领东方义军屡战叛军,在平叛中建立大功。战后获封番禺县侯。

  • 梁鹄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梁鹄

    梁鹄,字孟皇(也有记作孟黄,与《襄阳记》中记载的“梁孟星”应为同一人),生卒年不详,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人,东汉末年至曹魏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少好书,受法于师宜官,以善八分书知名。初举孝廉为郎。光和元年(178),入鸿都门学。汉灵帝时曾任选部尚书、凉州刺史等职。值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梁鹄奔赴荆州(今

  • 羊欣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羊欣

    羊欣(370年—442年),字敬元,泰山郡南城县(今山东省新泰市)人。晋宋时期大臣、书法家,桂阳太守羊不疑之子,吴兴太守王献之外甥。东晋时期,凭借门荫入仕,起家辅国参军,迁后将军(司马元显)舍人。桓玄辅政,授平西主簿,参预机要事宜。义熙年间,得到太尉刘裕的信任,历任右将军(刘藩)长史、中军(刘道怜)

  • 康昕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康昕

    康昕,字君明,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东晋孝宗年间,与王献之同时。本胡人后居家义兴(今宜兴)。东晋书画家,官临沂(今山东临沂)令。与王献之善,并师从王羲之。工隶书、善画,当时与任义兴太守的著名书画家羊欣媲美。本名:康昕字:君明所处时代:东晋孝宗年间民族族群:胡人从师:王羲之居家:义兴康昕,字君明,生卒

  • 师宜官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师宜官

    师宜官,东汉书法家,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灵帝(一六八至一八九在位)好书,徵天下工书者於鸿都门,至数百人,八分称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乃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性嗜酒,或时空,至酒家书其壁以售之,观者云集,酤酒多售则铲去之。后为袁术将,钜鹿耿球碑,术所立,宜官书也。中文名:师宜官国籍:中国民族:汉职

  • 胡毋敬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胡毋敬

    胡毋敬,又作胡母敬,姓胡毋,是中国秦朝人物,著名书法家,担任太史令。本名:胡毋敬别名:胡母敬所处时代:秦朝主要作品:《博学篇》《史籀篇》民族:华夏族(汉族)在秦始皇统一规范文字的过程中,李斯将小篆的形体的开体与写法制定以后,为了推广到全国,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以小篆编写书籍。胡毋敬作七章《博学篇》

  • 王绥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王绥

    王绥(生卒年不详),字万子,又称王万,琅邪临沂人,王戎的儿子,王兴的兄弟。本名:王绥别名:字万子,又称王万所处时代:魏晋南北朝民族:汉族籍贯:琅邪临沂王绥少年时就有美名,但很肥胖,王戎让他吃糠,王绥却更肥胖了。王绥后被征辟为太尉掾,他没有接受任命,十九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竹林七贤的儿子中,王绥被认为能

  • 谢敷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谢敷

    谢敷(313-362):字庆绪,会稽人(今浙江绍兴),东晋时期隐士,佛、道大师,性沉静寡欲,入太平山(位于江西省武宁县境内的道教名山,又名丝罗山)十余年。郗愔召他为主簿,后来又召征博士,皆不就。子谢颙能世袭其业。本名:谢敷字:庆绪所处时代:东晋民族族群:汉人出生日期:313年逝世日期:362年晋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