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絪(752—829年),字文明,郑州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人。唐朝时期宰相,池州刺史郑羡之子。出身荥阳郑氏南祖。胸怀大志,善于属文,结交天下名士。进士及第,累迁中书舍人。唐宪宗即位,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历任河中尹、检校左仆射。唐文宗即位,以太子太傅致仕。唐文宗大和三年十月,去世,追赠司空,谥号为宣。
基本资料
本名:郑絪
字:文明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荥阳
出生日期:752年
逝世日期:829年
主要作品:郑絪诗集
人物生平
郑絪(752年—829年),郑州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人,幼有奇志,善属文,所交皆天下名士。擢进士、宏辞高第,累迁中书舍人。宪宗即位,拜同平章事,进门下侍郎。居相位凡四年。出任河中节度、检校左仆射。
郑絪守道寡欲,治事笃实,世以耆德推之。太和中,以太子太傅致仕。三年,卒,谥曰宣。著有文集三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史书记载
《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九·郑絪》:
郑絪,字文明。父羡,池州刺史。絪少有奇志,好学,善属文。大历中,有儒学高名如张参、蒋乂、杨绾、常衮,皆相知重。絪擢进士第,登宏词科,授秘书省校书郎、鄠县尉。张延赏镇西川,辟为书记,入除补阙、起居郎,兼史职。无几,擢为翰林,转司勋员外郎、知制诰。德宗朝,在内职十三年,小心兢谦,上遇之颇厚。
贞元末,德宗晏驾,顺宗初即位,遗诏不时宣下。絪与同列卫次公密申正论,中人不敢违。及王伾、王叔文朋党擅权之际,絪又能守道中立。宪宗监国,迁中书舍人,依前学士。俄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加集贤殿大学士,转门下侍郎、弘文馆大学士。
宪宗初,励精求理,絪与杜黄裳同当国柄。黄裳多所关决,首建议诛惠琳、斩刘辟及他制置。絪谦默多无所事,由是贬秩为太子宾客。出为岭南节度观察等使、广州刺史、检校礼部尚书。以廉政称。为工部尚书,转太常卿,又为同州刺史、长春宫使,改东都留守。入历兵部尚书,旋为河中节度使。太和二年,入为御史大夫、检校左仆射、兼太子少保。
絪以文学进,恬淡,践历华显,出入中外者逾四十年。所居虽无赫奕之称,而守道敦笃,耽悦坟典,与当时博闻好古之士,为讲论名理之游,时人皆仰其耆德焉。躺文宗即位,以年力衰耄,累表陈乞,遂以太子太傅致仕。三年十月卒,时年七十八,赠司空,谥曰宣。
轶事典故
刘瞻的父亲刘景,当初是个贫穷的读书人。十岁的时候,他就在郑絪的身旁,管理笔墨砚台等书房用具。十八九岁的时候,郑絪当上了御史,前往荆部商山巡视,中途在亭子里休息。当时正是雨过天晴,俯瞰山水,山色非常秀美,泉水分外好看。郑絪坐了很久,起来走了五六里地说:“如此美景,却没有作诗。就是观赏到天黑又有什么关系!”于是又返回亭子,想要往亭子上题一首诗。他忽然发现亭子上已经题了一首绝句,墨迹还没有干。郑絪惊奇这首诗作得非常好,而当时南北方向又都没有行人。随行的人对郑絪说:“刚才只有刘景走在后面,落后了二三里。”郑絪同刘景开玩笑说:“莫非是你题的吗?”刘景行了礼说:“实在是因为看见侍御您欣赏风景作诗所引起的,所以特意作了这首拙诗题在上面。”说完自我检讨又行了一个礼,郑絪赞叹很久才离开。这次巡视回到了京城,郑絪对自己的后辈郑涵、郑瀚等人说:“刘景将来是个出奇的人才,文学上必然有超人的成就,从今以后让他和你们共同上学院读书,住宿吃饭的标准和你们一样。我也再不把他当作仆人指使。”三年以后,刘景所做的文章词汇十分出色,经过科举考试被录取,郑絪推荐他当上了辟法寺学省清级。刘景所生的儿子就是刘瞻,后参加科举考试被录取成名,最后当了宰相。
亲属成员
郑絪出身荥阳郑氏南祖。荥阳郑氏东汉以来家世非常显赫,北魏时期为“五姓”之一,世代冠冕不绝,人物辈出,在唐代引起统治者的隐忧。唐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下禁婚诏,禁止包括荥阳郑温三子(北祖、中祖、南祖)后裔在内的“七姓十家”之间互相通婚。然而禁婚诏不但没有起到削弱他们的作用,反而扩大了他们的影响力,而且禁婚诏的执行力度并不理想,荥阳郑氏的通婚圈子仍然以崔、卢、李、王四姓高门为主,从而依旧在唐朝保持了兴盛繁荣的局面,博文约礼,门第清华,冠于卿族,为当时中原顶级名门望族之一。
父亲:郑羡,唐池州刺史。
儿子:郑祗德,唐浙东观察使、太子宾客、国子祭酒、兵部尚书,追赠太傅。
孙子:郑颢,驸马都尉、秘书监、兵部侍郎、河南尹,赠太师,迎娶唐宣宗长女万寿公主。
曾孙:郑韬光,字龙府,唐户部尚书,追赠右仆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