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仁(1931年1月6日-2021年3月11日),男,汉族,安徽歙县人,中共党员,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主任医师,皖南医学院终身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李济仁
别名:李元善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31年1月6日
逝世日期:2021年3月11日
职业:医生
代表作品:《济仁医录》
出生地:安徽歙县
简介
精擅内、妇科疑难杂症,尤擅痹病、痿病、肿瘤等顽疾治疗,有《济仁医录》等专著10余部,并参编《内经》、《中医基础理论》等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代表性传承人,全国首届30位“国医大师”之一,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首批全国500名老中医,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首批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首批全国7名《内经》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首批“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首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方药量效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网络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2017年11月,被评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
2021年3月11日,李济仁在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安详逝世,享年91岁。
人物生平
1931年1月6日李济仁出生于安徽歙县。
1946年至1950年师从新安名医张根桂、汪润身学习。
1948年1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1949年,在歙县小川开业行医,任所长。
1955年、1958年两度被选派到安徽中医进修学校(安徽中医学院前身)师资班学习。
1959年调入安徽中医学院,任《内经》教研室主任,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与筹建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今安徽省中医院)。
1970年调任安徽医科大学内科医疗组组长。
1972年调任皖南医学院中医教研室主任。
1990年,成为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
1997年被评为安徽省名老中医。
2009年当选首届“国医大师”。
2011年,李济仁被聘为安徽省静安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名誉院长。
2016年6月1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对李济仁家族的突出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
2020年当选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
2021年3月11日零点十分,中国共产党党员、首届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皖南医学院终身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李济仁,在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安详逝世,享年91岁。
家庭生活
父亲:李荣珠,母亲:洪聚娣。
妻子:张舜华。1957年,李济仁与张舜华成婚。
1959年10月20日,长子张其枨(张其成)出生。
1961年3月1日,女儿李艳出生。
1963年7月30日,次子李梃出生。
1967年7月13日,三子李标出生。
1973年10月22日,幼子李梢出生。
主要事迹
李济仁原名李元善,为表明志向和决心,取“仁心济世”之意而更名。他誓卫医道,诚信行医,力求用最小的成本、最短的疗程治愈病人,一直秉承舍医送药的优良传统。行医以来,他拯疾济羸,以仁心仁术、济人济世为铭,诠释大医精诚要义。
李济仁12岁就跟随当地名医学医,成长为具有460余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的传承人。从乡野郎中成长为一代名医,李济仁初心不改,执着于中医事业的发展,校注整理新安医著,潜心提炼新安医学诊治特色和规律,带领学生还原了668位新安医家、400余部新安医籍原貌,并厘清和阐明了新安医学对急、危、难、重病症的诊疗经验和规律。李济仁独著和主编《济仁医录》等学术专著14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获省部级科研奖励5项,并参编《内经》《中医基础理论》等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15岁的王某,四肢痿弱无力,经常跌倒。经大医院诊断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长期服用激素、维生素等无效。李济仁以《内经》理论与诊治方法融会新安医学学术思想,连续调方数次,患者病情大有好转。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李济仁不仅在医术上继承“张一帖”,更是将“张一帖”舍医送药的传统延续传承。几十年来,他无论多么繁忙,每年都会定期返回家乡为乡亲们赠医施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李济仁和夫人为国内外1万余人次的患者提供了“无偿函诊服务”。
李济仁始终秉承“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的家规家训,他的5个子女也在中医药不同领域各有建树,成为当代中医传承的典范。他还培养指导了一批研究生作为传人,形成一个博士团队。
领域贡献
李济仁是“新安医学”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理论与临床并重是其从医的另一重要特色。“新安医学需要更多的人来传承”,他潜心提炼新安医家诊治之特色规律,主编《大医精要——新安医学研究》等书,其中,集新安医著之大成的鸿篇巨著《新安医籍丛刊》首次将历代新安医家著作进行校注整理。“独本不能流传……要让更多人领会新安医学的魅力”,为此,他毅然捐出传本极少的新安医著《神灸经纶》,交由出版社出版。经多年努力,他带着学生们成功“还原”已尘封于历史的668位新安医家、400余部新安医籍,并厘清阐明其针对急、危、难、重病症的诊疗经验和富特色的诊疗规律。此外,李济仁还以《内经》为宗,理论与临证互作阐发,确立中医医学地理学、中医时间医学等新学术生长点,及体质学说、五体痹病、五脏痿病等研究专题,在中医理论与临床的研究上硕果累累。
对于医术,李济仁孜孜以求,凡有所悟、所思、所得,均述诸笔端,数十年来聚沙成塔,共撰写《济仁医录》、《痿病通论》等专著12部,参编《内经》、《中医基础理论》等首批卫生部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并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项,对新安医家学术思想与诊疗经验的传承与创新起到重要示范作用。
大事年表
1931年:1月24日、庚午年十二月初六(己卯日),李济仁生于安徽省歙县桥亭山。原名李元善。(这个日子要审定)
1935年:1月28日、甲戌年十二月廿四日八时(甲辰日)张舜华生于安徽省歙县定潭。
1943年:李济仁随新安名医汪润身学习。
1946年:李济仁、张舜华在张根桂门下共同学医。李元善改名李济仁。
1949年:李济仁在歙县桥亭山、小川、三阳坑开业行医。
1950年:李济仁组建歙县小川联合诊所,任所长。张舜华在定潭开业行医。
1955年:李济仁参加安徽中医进修学校(安徽中医学院前身)师资班学习,至1956年。
1957年:李济仁组建歙县街口区大联合诊所,任所长。农历12月初3,李济仁与张舜华成婚。
1958年:2月,李济仁调入歙县人民医院工作。6月,参加安徽中医学院《内经》师资班学习,至1959年。6月,张舜华进定潭联合诊所工作,任业务副所长。后改为定潭卫生院,任业务副院长。
1959年:3月,李济仁借调入安徽中医学院,任《内经》教研组组长、前期大教研室主任。4月1日,张舜华赴歙县中医进修学校学习,至12月止。10月20日(九月十九日凌晨三时廿分),长子张其枨(张其成)出生。12月,李济仁正式调至省城合肥工作。
1960年:李济仁参与筹建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任秘书职。
1961年:2月,李济仁父李荣珠病故,时年68岁。3月1日(正月十五上午五时许),女儿李艳(行二)出生。4月,李济仁母洪聚娣病故,时年68岁。
1963年:7月30日(六月初十上午十时许),次子李梃(行三)出生。
1965年:9月,李济仁任安徽省青年联合会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并获“安徽省社会主义建设先进教师”荣誉称号。10月24日至北京中医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参加内经教学研究班学习,并编写《内经》、《中医基础理论》等首批卫生部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全国共18位教师参加。
1967年:7月13日(六月初六下午三时廿分),三子李标(行四)出生。家中因文革而抄家,祖传的医藉、家当散失殆尽。
1970年:李济仁任安徽医科大学内科医疗组组长,至1972年。
1971年:歙县各级领导及群众被张舜华的事迹及勤劳所感,“铁打的身体,马不停蹄,上到北京,下跑遍农村”之谚自此传开。
1972年:李济仁年底调至皖南医学院,任中医教研室主任,附属弋矶山医院中医科主任;
1973年:8月,由于医术神奇,张舜华赢得了皖、浙、赣群众的普遍信仰,省、市、县均有请调意向。然因当地民众再三挽留而婉拒。仍留在定潭卫生院工作,仍坚持跋山涉水,在周围各县、地出诊。被誉为“女张一帖”。10月22日(九月廿七日中午十二时),幼子李梢(行五)出生。
1976年:12月,张舜华母姚玉梅病故,年68岁。
1978年,李济仁任副教授。
1979年:李济仁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自彭光谱、程宜福、胡剑北、仝小林等开始,至今共指导《内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治疗学、中医时间医学等方向的硕士生20余名。
1980年:4月10日,张舜华调至安徽芜湖市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中医科工作,任副主任医师。
1981年:7月下旬,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及复审通过,李济仁任国务院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硕士研究生导师。10月,李济仁任皖南医学院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
1982年:8月,李济仁被聘为中共安徽省委保健委员会保健医师。12月,将收藏多年的清初著名书画家程邃(穆倩)隶书四条屏等珍品无偿捐赠给安徽省博物馆,“此种精神殊堪嘉许”,受到表彰。
1983年:2月27日,受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院、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医学院邀请,赴南宁市参加“广西计算机中医诊断鉴定会”,任鉴定委员会副组长。会议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计算中心召开。
1984年:10月29日,《安徽日报》以“中医基础理论的探索者——访皖南医学院李济仁副教授”为题作了长篇报道。
1985年,李济仁任教授、主任医师。12月,李济仁任安徽省新安医学会副会长;1999年任名誉会长。
1986年:3月,李济仁专著《杏轩医案并按》(与胡剑北合著)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王个簃先生题签,邹云翔、班秀文先生为序。余瀛鳌、龚维义、胡世杰等为该书撰写书评。4月,任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学科评议组成员。后历任评审委员会临床医学科成员、副组长,直至1998年。10月,李济仁任安徽省卫生技术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兼中医学科评议组组长,直至1998年。同年,张舜华晋升为主任医师,副教授。
1987年:5月,李济仁专著《痹证通论》(与仝小林合著)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林散之先生题名,王玉川、朱良春先生序。10月,李济仁由皖南医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聘为研究员。11月,李济仁任安徽省医史学会副会长;1990年任名誉会长。
1988年:8月,李济仁任安徽省中医管理局《中医临床与保健》编委会副主任。12月,李济仁任安徽省中医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副主任。
1989年:李济仁由安徽省中医管理局聘为省中医药学徒教学指导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兼高等学徒教学指导组组长。10月10日,李济仁在江西庐山参加并主持全国痹病、脾胃病学术会议。被聘为首届全国中医痹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后与路志正、焦树德、朱良春、陈之才并称为中国中医风湿病学会“五老”之一。
1990年:4月,李济仁与胡剑北合著的《中医时间医学》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6月,李济仁主编的《名老中医肿瘤验案辑按》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亚明先生题名,吕炳奎、钱伯文先生序。谢海洲撰写书评文章。7月,李济仁、张舜华主编的《新安名医考》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吴作人先生题名,李梢篆刻书名,裘沛然、高尔鑫先生作序。余瀛鳌、谢海洲等为该书撰写书评发表。8月,专著《痹证通论》、《杏轩医案并按》由台湾蓝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再版发行。8月,张舜华传记收入《安徽高级专家人名词典(第一分册)》。9月,北京亚运会期间,李济仁7本著作在中国中医药文化博览会参展。《新安名医考》作为安徽展厅的唯一礼品书馈赠给中外专家、领导。11月9日,《中国中医药报》“名医名方录”专栏介绍李济仁事迹。11月,《中医杂志》及其英文版刊发李济仁的“痹证用药经验谈”。12月3日,《老年报》以“他把最难懂的《内经》讲活了”为题专题报道李济仁的教学事迹。
1991年:1月25日,《中国中医药报》长篇报道:“心存仁济育桃李——记皖南医学院李济仁教授”。2月,李济仁、张舜华载入《中国中医人名词典》。7月,根据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件精神,李济仁被确立为全国继承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同时,由安徽省中医管理局聘为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已指导高级学徒2名(李有伟等)。8月,李济仁任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学科评议组组长。9月,李济仁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0月,李济仁、张舜华因治疗痹病、肝病、男性不育证等疑难杂病的经验,湿温伤寒证、虚寒证的治疗方法及验方,被收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中医人物荟萃(第一卷)》。10月,李济仁被载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美国ABI多版《世界名人录》:《InternationalWho’sWhoofIntellectuals》(IBCCambridge),《InternationalDirectoryofDistinguishedLeadership》(TheAmericanBiographicalInstitute);并被聘为英、美国际传记中心终身研究员。11月,李济仁业绩载入《中国当代医学专家集萃》。11月,李济仁对《内经》病证研究的成果被载入《当代中国科技名人成就大典》。11月13日,《黄山日报》长篇报道:“名扬海外,情系故乡——记歙藉著名中医专家李济仁”。
1992年:3月24日,《安徽工人报》专题报道:“李济仁教授以医济人惠及四方”。5月15日,《工人日报》专题报道“十年无偿函诊,三千病人康复”。7月,李济仁受聘为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技术顾问。10月,李济仁受聘为安徽省中医肝脾病证专业委员会顾问。10月,李济仁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美国ABI评为1991~1992年度“国际风云人物”、“世界领先500人”;并被授予“终身成就金质奖章”、“卓越学术领导金奖”。10月,张根桂被收入《安徽人物大辞典》。
1993年:1月22日,《健康报》“医苑人杰”专栏报道:“拳拳仁济心——记皖南医学院教授李济仁”。5月,传记及验方“灵茵退黄方”等载入《中华名医特技集成》。
1994年:4月7日,《安徽日报》以“佼佼学者集一家”专题报道了李济仁、张舜华一家的事迹。5月,李济仁治疗淋证的系列验方载入《当代中国名医高效验方1000首》。9月,李济仁主持的“对新安医家治疗危、急、重、难病证经验的研究”课题获安徽省科委重点立项资助。10月,在《芜湖日报》开展“一个医生的故事”征文活动中,李济仁由于医德医风高尚被报道及表彰。11月,李济仁业绩载入《中国当代名人录》。12月,李济仁主持的“中医时间医学系统理论与应用研究”科研成果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李济仁任主编之一的《新安医籍丛刊》(安徽科技出版社)获第九届华东六省一市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1995年:1月,李济仁任安徽省中医文献研究所客座研究员。3月,李济仁任安徽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医学类学科评审组成员。7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长篇报道:“术著岐黄,心涵雨露——记新安医学传人李济仁、张舜华教授”。7月,李济仁主持的“新安名医考证研究”科研成果获安徽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省自然科学三等奖。7月,作为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的10位代表之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中央领导亲切接见,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了会见实况。9月,任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10月,在芜湖市主持召开全国西医院校中医药教育临床科研学术研讨会,任副会长。11月,主编的《痿病通论》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陈大羽先生题写书名。余瀛鳌先生撰写书评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11月,在无锡参加全国风湿病会议,为主持人之一。
1996年:2月,为纪念从医50周年,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济仁医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题写书名,董建华院士、周仲英教授作序,吕炳奎先生及吴作人、林散之、启功、程十发、费新我诸先生题赠之妙墨佳画,亦点缀其间。该书付梓后,余瀛鳌、谢海洲等先生撰写了书评文章在《中华医史杂志》等发表。2月,任芜湖市中医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由于在担任芜湖市中医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期间贡献突出而接受荣誉证书。10月,李济仁、张舜华传记及业绩载入《96中国人物年鉴》。10月,李济仁在黄山市主持首届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学学术研讨会。10月,李济仁主编的《临床治疗学研究与应用集成》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10月,李济仁在首届国际中医风湿病学术会议进行大会报告:诊治顽痹的学术经验。
1997年:4月,李济仁被评为首届安徽省名老中医。4月,“李济仁诊治顽痹的用药经验”收入《中国中医专家临床用药经验和特色》一书。李济仁主持的“名老中医治疗肿瘤经验和理论研究”科研成果获安徽省科技成果奖。
1998年:4月4日,张舜华积劳成疾,患脑出血。7月,赴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治疗,凭顽强毅力康复。期间曾受邓朴方接见,并为韩国友人等治病。12月,李济仁由女儿李艳陪同,经海南、广州、深圳,赴香港科技大学、澳门进行学术交流及会诊。
1999年:1月,李济仁主编的《大医精要——新安医学研究》由华夏出版社出版,为当代名医论著丛书之一。余瀛鳌先生以“宣明德范,昭示来学——荐阅李济仁《大医精要——新安医学研究》”为题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撰写了书评,谢海洲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撰写了书评。5月,李济仁被聘为安徽中医学院新安医学文化馆顾问。5月,安徽中医学院新安医学文化馆成立,开辟“张一帖”专栏,宣扬了张守仁、张根桂,并重点介绍了张舜华的业绩。10月,在歙县定潭创办“世传张一帖诊所”,由次子李梃任所长。10月,李济仁被收入《当代名老中医风采》。《恋爱·婚姻·家庭》以“博士兄弟和他们的中医世家”为题、《安徽日报》以“一门三博士”为题进行长篇报道。《文摘周刊》、《文萃》、《中国剪报》、《向建国五十周年献礼——安徽日报新闻作品选》等转载。
2000年:6月,黄山市卫生局局长胡守治来芜,提议在家乡黄山市建立“李济仁张舜华医艺馆”。陈大羽先生题写馆名,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邓大学在有关会议上予以表彰。李济仁主持的“新安医家治疗危、急、重、难病证经验的研究”科研成果获安徽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学技术三等奖。7~11月,由三子李标陪同,赴德国、意大利、法国、奥地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欧洲八国参加学术交流与访问。在梵蒂冈受红衣主教接见。10月,《中华医史杂志》刊登“新安名医张一帖源流考”,认为“张一帖”是当今较为罕见的、代系清楚的重要医学家族,而医学流派、医学家族链为传统中医学发展的重要形式。该家族至今韶光益盛,则有赖于张舜华、李济仁等的功绩。12月,关于“张一帖”的介绍:Researchonorginanddevelopmentof“ZhangYiTie”,acelebratedphysicanofXin’an,被美国Medline、英国WellcomeTrustArchive等数据库收录。
2001年:1月,《家庭中医药》以“心涵雨露万家春——记著名中医内科专家李济仁、张舜华教授”为题,作用长篇报道。4月,李济仁担任学术顾问的《中国风湿病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0月,举办了“张舜华从医50周年纪念会”。著名中医药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等题词“橘杏流芳”,陈大羽先生题词“济世为怀”。
2002年:4月,在芜湖家中,接受日本中医药参观访问团山本胜旷、戴昭宇教授,以及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的专访。7~10月,应邀赴美国、加拿大进行参观,与旅外医家进行了学术交流,并诊治较多的国际友人。4月,日本中医药参观采访团山本胜旷、戴昭宇教授等专程来访,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陪同。9月,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社长、日本《中医临床》杂志总编山本胜旷先生来函:“我们惊叹您一家都是教授,子女全是博士,更惊叹贵府在新安医派中的重要地位与后继有人,越发繁盛的喜人景象。……结合我们在北京采访到的有关您的长子张其成先生秉承乾嘉徽学传统,于中医学研究再续新篇的事迹,在我们有关采访的报道中,以您的家族为新安医学流派中的个例典范,重点加以了介绍”。9月,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中医临床》杂志详介“张一帖家系”。
2003年:1月,在弋矶山医院全院职工大会上,荣誉表彰该院自1888年以来的数位“一代名医”:我国防痨事业创始人之一吴绍青,中国外科学的先驱者之一、中央卫生署副署长沈克非,著名儿科专家陈翠贞,著名神经内科专家刘贻德,著名骨科专家陈启光,著名中医药专家李济仁,著名本草专家尚志钧,等。
2007年11月、2008年6月,李老的医德医风、医术及传承关系分别被安徽卫星电视、中央电视台科学与教育频道做了专辑播放。
2008年9月《安徽日报》名医风采栏目以“李济仁:悬壶济世六十年”为题对李老的事迹。
2008年,李济仁被评为皖南医学院“四大名师”之一;李济仁任“张一帖内科”(黄山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009年2月《中国中医药报》以“李济仁。张一帖家族:千古不绝血脉情”为题对世医张一帖家族的传承关系分别进行了专题报道。6月19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京联合举办首届“国医大师”表彰暨座谈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部门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国家级中医大师。李济仁教授是获得首届“国医大师”称号的30名中医专家之一,也是安徽省唯一的“国医大师”。
所获荣誉
李济仁荣获首届国医大师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2017年7月24日,李济仁被评为德耀中华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2017年11月,获得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评选表彰的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人物评价
李济仁张氏一贴慈永驻,痿痹同治内外辨。医外功夫话医理,医术医道法自然。(仝小林院士评)
李济仁,人如其名,注重立德,以仁心仁术济人济世,他主张立功,倡立“痹痿统一论”等系列学说,在医教研岗位上引领学术发展方向,成为新安医学研究奠基人。他讲究立言,带领家庭乃至一个博士团队,著书立说,传承发展新安医学。(中国中医药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