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李思训

李思训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584 更新时间:2023/12/15 6:49:05

李思训(653年-716年),字建睍,一作建景。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宗室、官员、书画家,唐太祖李虎玄孙、华阳县公李孝斌之子。李思训出身宗室,起家常州参军,二十岁前后任江都县令。武周时期,避祸隐居。唐中宗复位后,累授宗正卿、岐州刺史,封陇西郡公。唐玄宗开元初年,进拜右羽林卫大将军,封彭国公。后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开元六年(716年),李思训去世,时年六十六。册赠秦州都督,谥号“昭”,陪葬于桥陵。李思训工书,善丹青,书画称一时之绝。他擅画山水、楼阁、花木及走兽等,世称“李将军山水”。其山水树石,师法隋代展子虔,并加以发展,形成笔格遒劲,金碧辉映,意境奇伟,用笔遒劲,具有装饰意味的“青绿山水”与“金碧山水”的风格,时人有“国朝山水第一”之评。唐人朱景玄列其画为“神品”。明人董其昌尊其为“北宗”画派之祖。为与其子李昭道相区别,世称“大李将军”。其画作多已散佚,今传世作品有《江帆楼阁图》(有争议)。(概述内图片来源)

基本资料

本名:李思训

别名:大李将军

字:建睍,一作建景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陇西成纪

出生日期:653年

逝世日期:718年

主要作品:《江帆楼阁图》

主要成就:发展山水画,发扬、形成“青绿山水”与“金碧山水”之风

官职:右武卫大将军

爵位:陇西郡公→彭国公

追赠:秦州都督

谥号:昭

人物生平

门荫入仕

李思训生于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是北朝北魏至西魏时期名将李虎(即唐太祖)的玄孙。他的祖父李叔良,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武德初年封长平王;其父李孝斌,封华阳县公。

乾封元年(666年),十四岁的李思训被补授为崇文馆(《新唐书》作弘文馆)生。后举经明行修科,以进士及第。又加朝散大夫,授官常州司仓参军,再调为扬州江都县令。

避祸隐居

高宗死后,太后武则天临朝执政,宗室多被构陷杀害,李思训为避祸而弃官隐居。

宗室耆旧

神龙元年(705年),“神龙政变”发生,唐中宗李显复辟唐朝,李思训以宗室“耆旧”身份被征入朝,拜官太常寺丞,不到一个月又调任太府员外少卿,五十日后被擢升为宗正卿,封爵陇西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实封食邑二百户。后出任岐州刺史,转益州都督府长史。

大约在唐中宗崩逝后,李思训又被征入朝中,任左屯卫将军,后改任散骑常侍。唐玄宗开元(713年-741年)初年,任右羽林卫大将军(《旧唐书》作左羽林大将军),进封彭国公,食邑加至四百户。后进拜右武卫大将军(一作左武卫大将军),故后世称其为“大李将军”。

病逝

开元六年(718年)八月,李思训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六岁。丧事由官府负责办理,玄宗追赠他为秦州都督,赐谥号“昭”。开元八年(720年)六月二十八日,李思训得以陪葬于唐睿宗李旦的桥陵。

主要影响

绘画风格

李思训自少便以才艺著称于当时,以善画山水、鸟兽、草木、树石闻名。其山水画主要师承隋代画家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风,并加以发展,形成意境隽永奇伟、用笔遒劲、风骨峻峭、色泽匀净而典雅,具有装饰味的工整富丽的“金碧山水”画风格。

总结此前诸家评说,李思训的画风通常被认定为含有三点特征:①画面中多以层叠的峰峦和云霞缥缈之状为主,有宫观穿插。②线条(笔迹)属于自顾恺之以来的线描技法,且出现了向皴法过渡的迹象。③以勾线填色为主要技法的青绿山水画。

北京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宁晓萌在《李思训绘画研究》中认为:首先,李思训作画当不仅出于作山水画本身之目的,而更应当与其所慕神仙之事相关联,亦即当时李唐宗室中多见的道教和求仙情结。故而其画不仅是普通意义上的“山水画”,而更名之以“山海图”。结合张彦远等人对李思训画风的描述,其人早年间的绘画有可能较多地倾向于以描绘仙境为主、旨在“慕神仙事”的山海图,云霞、高山、岩岭、水流成为具有一定标志性的因素。其次,张彦远论李思训画称他“笔格遒劲”。这表明李思训用笔成熟、有力,且在其画作中“笔”是较为凸显的特征,其画法不是仅以渲染敷色为特征的“没骨画”,而是后人所谓“勾线填色”。且其画作应当更凸显纵向特征,即着意于表现高远、深远的画障、屏风或壁画,而非长于表现平远辽阔的长卷。

总的来说,李思训的绘画,从唐人笔下笔格遒劲、画题类似“山海图”的山水画,渐渐于画史记述中成为以着色、精细,以山水宫观或蜀中山水为主要特征的山水画,且特别以其敷色,即所谓“青绿山水”或“金碧辉映”为最突出的特征。

后世地位

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画和同时期兴起的水墨山水画,都为五代和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奠定了基础。明代莫是龙和董其昌等提出绘画上的南北宗论,将李思训列为“北宗”之祖。与董其昌同时的陈继儒、徐沁也认同这一说法。如南唐的赵干,宋代的王诜、郭熙、张择端、赵伯驹、赵伯骕,以及于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在绘画风格上都属于李派(指沿袭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风格的流派)。但关于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亦有观点认为过于牵强。

无论如何,李思训的绘画风格,对后世山水画中的青绿山水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自李家父子始,山水画的技法语言才真正开始成形,对于山水画技法的探索和研究也逐渐成为风气。

历史评价

李邕《云麾将军碑》:①非忠义之论,不关于言,非侯度之谟,不介其意。②一纵一横,一文一武,丈夫也,君子哉!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①由是山水之变,始于吴(道子),成于二李……。②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缥缈,时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岭之幽。

唐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认为李思训的绘画“格品高奇,山水绝妙,鸟兽、草木,皆穷其态”,是“通神之佳手也,国朝山水第一”,列其画为“神品”。

五代荆浩《笔法记》:李将军理深思远,笔迹甚精,虽巧而华,大亏墨彩。

五代刘昫、赵莹等《旧唐书》:思训尤善丹青,迄今绘事者推李将军山水。

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思训善画,世所谓“李将军山水”者。

元邓文原《李思训妙笔》:李侯丹青胜结绿,贝阙珠宫看不足。偶研丹碧写春山,万壑千峰仅盈幅。应知深处有神仙,花落花开度岁年。扁舟自是寻真侣,为觅桃源一洞天。

元末明初夏文彦《图绘宝鉴》:用金碧辉映,为一家法,后人所画著色山,往往多宗之。

明董其昌《画旨》:①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著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干、赵伯驹、伯辅,以至马、夏辈。②右丞(王维)以后,作者各出意造,如王洽、李思训辈,或泼墨澜翻,或设色娟丽,顾蹊径已具,模拟不难。此于书家欧、虞、褚、薛,各得右军(王羲之)之一体耳。

明陈继儒《偃曝谈余》:山水画自唐始变,盖有两宗,李思训、王维是也。

明唐志契《绘事微言》:如李思训、黄筌便多山峡气象者,生于成都也。

沈颢《画塵》:禅与画俱有南北宗,分亦同时,气运复相敌也。……北则李思训,风骨奇峭,挥扫躁硬,为行家建幢。

近代陈师曾:山水画至盛唐李氏父子乃集大成。

轶事典故

一门五画家

李思训一家五人(李思训、李思训之弟李思诲,李思诲之子李林甫,李林甫之弟李昭道,李林甫之侄李湊),均妙极丹青。李思训本人又与其子李昭道合称“大小李将军”(李昭道并未担任过诸卫将军之官,但世人沿袭称呼其父的习惯,故称小李将军)。

李吴之分

据《唐朝名画录》载,天宝(742年-756年)年间,唐玄宗曾经命李思训与另一位画家吴道子在兴庆宫大同殿的殿壁上绘蜀道嘉陵江山水,吴道子一天就画成了,而李思训却用了几十天时间才画好大同殿壁兼掩障。玄宗感慨地说:“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都极尽其妙了。”据说玄宗还曾对李思训说:“你所画的掩障,能在夜间听闻水声,真是通神的佳手啊。”

据后世考证,这则故事应属虚构,因为李思训在天宝时已去世超过二十年,不可能还与吴道子一同作画。而且大同殿具体营建的时间至少也在开元八年之后,亦即李思训已经离世后。由此,李思训在大同殿作画的可能性也是极小的。不过此事仍能反映出吴道子粗笔写意、笔筒意远与李思训缜密工细、金碧辉煌的两种不同的山水画风格。

人际关系

关系

姓名

简介

高祖父

李虎(?-551)

北魏至西魏时名将,西魏“八柱国”之一,拜太尉,封陇西郡公。死后追封唐国公,谥号“襄”。唐朝建立后追尊景皇帝,庙号太祖。

曾祖父

李祎

在隋朝任上仪同三司。唐朝建立后追封郇王。

祖父

李叔良(?-621)

官至刑部侍郎,封长平王。后在抵御突厥时战死,获赠左翊卫大将军、灵州总管,谥号“肃”。

父亲

李孝斌

官至原州长史,封华阳县公。死后赠宁州刺史。

弟弟

李思诲

官至扬州参军事。玄宗时宰相李林甫之父。

妻子

窦氏

封魏国夫人。

长子

李昭道(675-758)

历任太原府仓曹、集贤院学士、中书舍人。继承家学,善画山水,并能有所创新,世称“小李将军”。有《春山行旅图》等传世。

(表格参考资料)

史料索引

李邕《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见载《全唐文》卷265)

刘昫、赵莹等《旧唐书》卷60《宗室传》

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78《宗室传》

后世纪念

主词条:李思训墓

李思训墓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北刘大队村北一里处,封土及墓室,在“文革”中已被坏,成为平地。在封土遗址南,有开元八年(720年)六月二十八日立的神道碑一通。李思训是桥陵陪葬墓中最早的一个。李思训墓碑,即《云麾将军碑》,于1956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衣冠冢

1993年,在甘肃省武山县出土唐墓,为衣冠冢,出土一幅青绿绢帛山水画和一枚双面印章(象牙质,印面约3厘米×3厘米,厚度2.5厘米,阳面为“右武卫大将军”字样,阴面字已不清楚,此印现流传当地民间),据当地人讲绢画出土时色彩依然艳丽,为山水画,只可惜被人抢夺所毁。此墓仍然还在,据考证为唐李思训衣冠冢。

标签: 李思训

更多文章

  • 丘瑜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丘瑜

    丘瑜,天启(1621~1627)进士,崇祯(1628~1644)间历礼部左右侍郎。因召对言:“督师孙传庭(1539~1643)出关,安危所系,慎勿促之轻出,俾镇定关中,犹可号召诸将,相机进剿”。帝不能从,寻为东阁大学士。都城陷。死之。中文名:丘瑜外文名:QiuYu性别:男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

  • 范景文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范景文

    范景文(1587年11月29日-1644年4月25日),字梦章,号思仁,别号质公,河间府吴桥(今属河北)人。明朝末期政治家、文学家。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破宣府,烽火逼京师,众臣请帝南幸,范景文劝帝“固结人心,坚守待援”,不久崇祯自缢

  • 方岳贡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方岳贡

    方岳贡,1644逝世,所处时代是明代,主要作品有《国纬集》61卷;《经世文篇》。本名:方岳贡字:四长所处时代:明代出生地:襄阳谷城逝世日期:1644年主要作品:《国纬集》61卷;《经世文篇》主要成就:任户、兵二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方岳贡于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以后,任户部主事,虽为小吏,但肩上

  • 吴甡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吴甡

    字鹿友,晚号柴庵。江苏兴化人,明代官吏,名医。明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先后任福建邵武、晋江及山东潍县知县。天启二年,升为御史。后因反对阉党魏忠贤被削籍革职,罢官归里。崇祯皇帝即位后,吴甡官复原职。后出任河南、陕西巡按。崇祯七年任山西巡抚。崇祯十五年任东阁大学士,为内阁次辅。平章纶阁是后人为吴甡立的匾,取

  • 蒋德璟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蒋德璟

    蒋德璟(1593-1646年),字中葆,号八公,又号若椰,明末1625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已知入教明末论教思想家,中教名:阳地居士,西教名:阳玛诺。为艾儒略(1582—-1649年)入闽传教故交。“西阳玛诺”和艾儒略名下部分论教著述(以儒释耶)均为和德璟合作,著有《西方问答》《天圆说》《天问略》

  • 陈演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陈演

    陈演(?~1644),字发圣,号赞皇,四川井研人,明朝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进士,官至内阁首辅。陈演作为崇祯帝的头号宠臣,才能平庸,为人刻薄,善于勾结内臣,广受贿赂,最后被李自成所杀。本名:陈演字:发圣号:赞皇所处时代:明末民族族群:汉人出生地:四川井研出生日期:?逝世日期:1644年主要成就:

  • 魏照乘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魏照乘

    魏照乘(?-1644),一作魏炤乘,字仲玖,号瑶海,直隶大名府滑县(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同进士,授金乡知县。天启时为吏科都给事中。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官兵部左侍郎。次年(公元1639年),因首辅薛国观欲结援党比,被荐入内阁,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寻进户部尚书

  • 张四知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张四知

    张四知(?~1646),字贻白,号岩叟,山东兖州府沂州费县(今山东省临沂市费县)人。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简讨。崇祯时官至礼部右侍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廷推阁臣,位列其中,给事中李淳力陈其贪污状,四知力辩,薛国观亦力援之,次年五月遂入阁。在位四年,碌碌无为,劾之,帝不

  • 姚明恭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姚明恭

    姚明恭(1583-1644),字玄卿,号昆斗,人称"姚阁老",蕲水县(今湖北浠水县)巴河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授庶吉士,初任詹事,礼部右待郎。崇祯十二年(1639年)入阁,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任户部尚书参与机要。相位一年,回归故里。明恭宅心仁厚,曾致信告诫其弟居恭(任剑州牧)"

  • 范复粹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范复粹

    范复粹(1580年-1658年),字玉坡,号清六,山东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人。明朝后期政治家、内阁首辅。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及第,范复粹中进士后在河南开封任推官,崇祯元年(1628年)进京任御史,在毛文龙是否迁移回内地等问题上对崇祯帝作了进言,极力为袁崇焕辩解。因告发董懋中等,受到崇祯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