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王献之

王献之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247 更新时间:2023/12/18 5:40:59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右军将军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女婿、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得到宰相谢安赏识,历任本州主簿、秘书郎、司徒左长史、吴兴太守,累迁中书令等职,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他先后迎娶郗道茂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嫁女于太子司马德宗(晋安帝)。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时年四十三岁。安帝时获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为“宪”。王献之精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在楷书和隶书上有深厚功底。在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有“小圣”之称。又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唐人张怀瓘《书估》评其书为“第一等”。同时,王献之还善于作画,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目其画为“中品下”。(概述内图片:明唐寅绘《王献之休郗道茂续娶新安公主图》)

基本资料

本名:王献之

别名:官奴、大令、小圣

字:子敬

所处时代:东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会稽山阴

出生日期:344年

逝世日期:386年

主要作品:鸭头丸帖、中秋帖

主要成就:擅书法多体,与其父并称“二王”

籍贯:琅玡临沂

官职:中书令

谥号:宪

追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

配偶:郗道茂、司马道福

人物生平

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为右军将军王羲之第七子。他少负盛名,高超不凡,放达不羁,虽终日在家闲居,但形貌举止并不懒散,才华气度超过时人。

他曾与兄长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名士谢安,两位兄长多谈世俗事,王献之只随便说了几句问候寒温的话。离开谢家后,客人问谢安王氏兄弟的优劣,谢安说:“小的优。”客人问原因,谢安回说:“大凡杰出者少言寡语,因为他不多言,所以知道他不凡。”后迎娶北中郎将郗昙之女郗道茂为妻。

王献之最初出任州主簿、秘书郎,转任秘书丞。后来,他被挑选为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的驸马,屡辞不得,遂与郗道茂离婚。已经执政的谢安十分敬爱王献之,请他担任自己的长史。

太元五年(380年),谢安因功进拜卫将军,王献之仍担任其长史。不久,授职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征拜入朝担任中书令。

太元十年(385年),谢安病逝后,有关他的封赠礼仪在百官中存在着不同意见,只有王献之、徐邈共赞谢安对朝廷有忠心与功勋。王献之上书极力陈述谢安的功绩,晋孝武帝以隆重的礼仪封赠谢安。

王献之长期服散致疾,为了避娶新安公主,曾灸足心,导致落下后遗症。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时年四十三岁。

隆安元年(397年),王献之之女王神爱(即晋安帝安僖皇后)被立为皇后,安帝便追赠王献之为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为“宪”。

主要影响

书法

王献之幼年随其父王羲之学习书法,得其笔法,后又学习张芝,在此基础上,对前人书法进行大胆变革,创造出了一种不拘六书规范、省并点画曲折、务求简易流便的“破体”。王献之学习张芝,主要是效法其字字贯通的气势,变革发展了张芝的草书,即省并点画,务求简易,便于书写和血脉贯通。同时他又变革其父的草书,主要用“极草纵之致”,极力发挥“一笔书”的笔势。王献之笔下的草书既有别于张芝,又有别于王羲之,自成一家。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谢安曾问王献之:“你的书法与令尊大人相比,怎样?”王献之道:“当然不同,各有所长。”谢安道:“旁人评价不是这样。”王献之道:“旁人哪里知道。”桓玄很喜爱他们父子的书法,做了两个书袋,分别装着他们父子二人的字画,放在左右欣赏。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王献之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王羲之。梁书画家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将四贤并称。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一度推王献之。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当时几乎成了王献之的天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宋人米芾主要向王献之学习。现代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庾肩吾《书品》将王献之的书法定为上中品。张怀瓘在《书估》中评其书法为第一等,并评其真书第四、行书第二、章草第一、草书第三,与其飞白书都为神品,他的八分书则被列为能品。盛熙明在《法书考》中则将其书法列为上品。

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数量远没有王羲之那么丰富。因唐太宗贬献之而不购求其书作,内府的王献之书迹“仅有存焉”。宋初的书法,并举“二王”,宋太宗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淳化阁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单著录王献之书帖的有七十三件,经后人考证为伪作或他人所书者达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雅好王献之书法,《宣和书谱》所收的王献之书迹增至八十余件。但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

今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绘画

王献之擅长绘画,曾应桓温之邀将扇上墨迹改画成黑马母牛。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目其画为“中品下”。

历史评价

谢安: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晋书》引)

王羲之:此儿后当复有大名。(《晋书》引)

萧衍:绝众超群,无人可拟。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悦,举体沓拖而不可耐。(《古今书人优劣评》)

袁昂:①张芝经奇,钟繇特绝,逸少(王羲之)鼎能,献之冠世。四贤共类,洪芳不灭。(《古今书评》)②王子敬书如河、洛少年,虽有充悦,而举体沓拖,殊不可耐。(《古今书评》)

李嗣真:子敬草书,逸气过父。如丹穴凤舞,清泉龙跃,倏忽变化,莫知所成。或蹴海移山,或翻波簸岳。而正书、行书,如田野学士,越参朝列,非不稽古宪章,乃时失体处。旧说称其转妍,去鉴疏矣。(《书后品》)

窦臮:幼子子敬,创草破正。雍容文经,踊跃武定。态遗妍而多状,势繇已而靡罄。天假神凭,造化莫竟。象贤虽乏乎百中,偏悟何惭乎一圣。斯二公者,能知方祁氏之奚午,天性近周家之文武。诚一字而万殊,且含规而孕矩。然而真迹之称,独标俣俣。忘本世心,余所不取。何哉?且得于书法,失于背古。是知难与之浑朴言,可以为礲斫主矣。(《述书赋》)

张怀瓘:子敬行草之外,更开一门,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行草之间。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骏,古今独绝也。(《六体书论》)

岑宗日:较其父风,但恨乏天机者,献之也。(《书史会要》引)

黄伯思: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东观徐论》)

盛熙明:初学父书,顷习于张,后改变制度,别创其法。率尔师心,冥合天矩,雄武神踪,灵姿秀出。若臧武仲之智,卞庄子之勇。大鹏抟风,长鲸喷沫,悬崖坠石,惊电遗光。(《法书考》)

陶宗仪:清峻有美誉,而高迈不羇,风流蕴藉,为一时之冠。……献之善隶书,咄咄逼人,……所以尽得羲之论笔之妙,论者以为如丹穴凤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献之虽以隶称,而草书特多,世曰今草,即二王所尚云。(《书史会要》)

余嘉锡:子敬赏井丹之高洁,故其为人峻整,不交非类。(《世说新语笺疏》)

轶事典故

墨迹变牛

有一次,桓温让王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王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将字污染,王献之便将墨迹改画成黑马母牛,画得十分美妙。

偷儿恕毡

王献之一夜睡在书房里,一群盗贼潜入房中,将室内东西偷得精光。王献之慢慢地说:“偷儿,青毡是我家祖辈的遗物,只请你们留下这毡子。”盗贼惊慌而逃。

魏德不长

太元(376年—396年)年间,太极殿落成,谢安打算让王献之题写匾额,以作为流传后世的墨宝,但难于直言,试探道:“曹魏时陵云殿匾额没有题写,就被工匠们误钉了上去,取不下来,只好让韦仲将(韦诞)站在悬挂的凳子上书写匾额。等匾额写罢,头发都变白了,衰老得仅剩一口余气,回到家告诉子孙们,此后再也不能用这种方法题写匾额。”王献之明白谢安的意图,正色道:“韦仲将,是曹魏大臣,哪会有此等事。如果真有此事,足以显示曹魏德薄而不能长久。”谢安便不再追逼他题字。

婚姻憾事

关于王献之、郗道茂的离婚以及与新安公主的婚姻,自古颇有争议。有人认为王献之因为郗家没落失势,为门户计才和新安公主成亲。也有人认为王献之是被逼无奈才和公主成亲,为了抗诏而灸足。《世说新语笺疏》引程炎震说称:“新安公主,简文帝女也(见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母为徐贵人。初学记十引王隐晋书曰:‘安禧皇后王氏,字神爱,王献之女,新安公主生,即安帝姑也。’《御览·一百五十二》引《中兴书》曰:‘新安愍公主道福,简文第三女,徐淑媛所生,适桓济,重适王献之。’献之以选尚主,必是简文即位之后,此咸宁当作咸安。郗昙已前卒十余年,其离婚之故不可知。或者守道不笃,如黄子艾耶?宜其饮恨至死矣。”

王献之为与郗道茂离婚之事遗憾终身。到他病重时,请道士主持上表文祷告,本人应该坦白过错,道士问王献之一向有什么异常和过错。王献之说:“想不起有别的事,只记得和郗家离过婚。”

山川自映

王献之说:“从山阴道上走过时,一路上山光水色交相辉映,使人眼花缭乱,看不过来。如果是秋冬之交,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二王高下

王徽之和王献之曾经同坐在一个房间里,前面忽然起火了。王徽之急忙逃避,连木屐也来不及穿;王献之却神色安详,慢悠悠地叫来随从,搀扶着再走出去,就跟平时一样。世人从这件事上判定二王神情气度的高下。

兄弟情深

王徽之和王献之都病得很重,王献之先去世。一天王徽之问侍候的人说:“为什么一点也没有听到子敬的音讯?这是已经去世了。”说话时一点也不悲伤。于是就要车前去奔丧,一点也没有哭。王献之平时喜欢弹琴,王徽之便一直进去坐在灵座上,拿过王献之的琴来弹,琴弦怎么也调不好,就把琴扔到地上说:“子敬,子敬,人和琴都不在了。”说完就悲痛得昏了过去,很久才醒过来。过了一个多月他也去世了。

傲然不屑

王献之从会稽郡经过吴郡,听说顾辟疆有个名园,原先并不认识这个名园的主人,还是径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子敬(王献之字)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顾辟疆生气不已,说道:“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看不起别人,这是无理。失去了这两方面,这种人是不值得为伍的伧父罢了。”就把他的随从赶出门去。王献之独自坐在轿子里,左顾右盼,随从很久也不来。然后叫顾辟疆派人把他送到门外,对被轰出来的事情坦然自若,置之不理。

举体无饶

范启给郗超的信写道:“子敬全身干巴巴的,即使扒下他的皮,也没有一点丰满光泽。”郗超说:“全身干巴巴的比起全身都是假的,哪样好?”范启本性矫揉造作,絮烦多事,所以嘲笑他。

管中窥豹

主词条:管中窥豹

王献之只有几岁大的时候,曾经有一次观看门生们玩樗蒲,看出双方的胜负,就说:“南边的要输。”仆人们见他是个小孩,瞧不起他,说道:“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王献之说:“我是远惭荀奉倩(荀粲),近愧刘真长(刘惔)。”(荀粲、刘惔二人从不与下层人接近)就拂袖而去。

十八口大缸

王献之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王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王羲之夸赞他:“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十来岁时,他自认为字写得不错了。一天,他去问父亲:“我的字再练三年就够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摇着头说:“远着呢!”献之又问:“那,那五年呢?”母亲的头仍旧摇着。献之急着追问:“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练好字呢?”又问道:“父亲,大家都说您的字写得好,那有什么秘诀?”王羲之看看儿子,心想这书法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怎么可能入人眼目呢,于是他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排大缸说:“你呀,写完那十八口大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腿呢!”王献之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暗自下决心要显点本领给父母看。

于是他天天按父亲的要求,先从基本笔画练起,苦苦练了五年。一天,他捧着自己的“心血”作品给父亲看。王羲之没有作声,翻阅后,见其中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便提笔在下面加一点,成了“太”字,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小献之心中有点不是滋味,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母亲则仔细地揣摩,许久才叹了口气说:“我儿字写了千日,惟有一点似羲之。”献之走近一看,惊傻了!原来母亲指的这一点正是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点!献之满脸羞愧,自感写字功底差远了,便一头扑进书房,天天研墨挥毫,刻苦临习。聪明的王献之深深的体会到写字没有捷径,只有“勤”字。

不知又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他的书法大有长进。后来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家,与父齐名,并称“二王”。

人际关系

关系

姓名

简介

祖父

王旷

官至淮南内史。

祖母

卫氏

出身河东卫氏,为书法家卫夫人姐妹。

父亲

王羲之

官至右军将军。有“书圣”之称。

母亲

郗璿

字子房,太尉郗鉴之女。

兄弟

王玄之

字伯远,早逝。

王凝之

字叔平,官至会稽内史。

王涣之

参与兰亭集会。

王肃之

字幼恭,官至中书郎、骠骑咨议参军。

王徽之

字子猷,官至黄门侍郎。

王操之

字子重,官至豫章太守。

姐妹

王孟姜

嫁南阳人刘畅。

原配

郗道茂

北中郎将郗昙之女,后离婚。

继室

司马道福

新安愍公主,简文帝司马昱第三女。

侍妾

桃叶

受王献之宠爱,曾为其撰《桃叶歌》。

嗣子

王靖之

本为王徽之的儿子,晋末官拜义兴太守,入刘宋后任司徒左长史。

女儿

王玉润

郗道茂之女,早夭。

王神爱

司马道福之女,嫁晋安帝司马德宗。谥号安僖皇后。

(表格主要参考资料)

后世纪念

主词条:云门寺

云门寺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平水镇,始建于晋义熙三年(公元407年)。据史载,王献之曾于此隐居,某夜其屋顶忽然出现五彩祥云,王献之将此事上奏,晋安帝遂下诏改建为寺,称“云门寺”,门前石桥名“五云桥”。唐人王勃还召集了当时30多位名人,在云门寺王献之的山亭下仿兰亭的“曲水流觞”,并仿照《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契云门王献之山亭序。

史料索引

《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

标签: 王献之

更多文章

  • 索靖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索靖

    索靖(239年-303年),字幼安。敦煌郡龙勒县(今甘肃敦煌)人。西晋将领、著名书法家,敦煌五龙之一。索靖出身世宦家族,历任州别驾、驸马都尉、尚书郎、雁门太守等职。晋惠帝时封关内侯,以荡寇将军之职平定西羌叛乱。赵王司马伦篡位时,索靖响应三王举义有功,累官后将军。河间王司马颙进攻洛阳时,索靖率雍、秦、

  • 王珣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王珣

    王珣(349年-400年6月24日),字元琳,小字法护,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大臣、书法家,丞相王导之孙、中领军王洽之子。王珣出身琅琊王氏,初任大司马(桓温)主簿,深得桓温敬重,累迁琅邪王友、中军(桓冲)长史、给事黄门侍郎。太傅谢安当政,授秘书监。以才学文章受知于晋孝武帝司马曜,成为

  • 刘章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章

    刘章(前200年-前177年),西汉初年宗室,汉高祖刘邦的孙子,齐悼惠王刘肥的次子。吕后称制期间,册封朱虚侯。诛灭吕氏外戚有功,加封城阳王。孝文帝三年(前177年),去世,谥号为景。中文名:刘章别名:朱虚侯民族:汉族出生日期:公元前200年逝世日期:公元前177年职业:藩王主要成就:平定诸吕之乱代表

  • 刘旦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刘旦

    刘旦(?—前80年),西汉宗室、藩王,汉武帝刘彻第三子,广陵厉王刘胥同母兄,母李姬。元狩六年(前117年),受封燕王。征和二年(前91年),巫蛊之祸爆发,太子刘据兵败自杀。刘旦在得知长兄的死讯后以为自己年岁居长,便有觊觎太子位的想法。后元元年(前88年),武帝病重,刘旦便上书要求进京宿卫,反被武帝下

  • 华容夫人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容夫人

    华容夫人是汉朝汉武帝四子燕王旦的夫人。本名:华容夫人所处时代:汉朝民族族群:汉人夫:燕王华容夫人是汉朝汉武帝四子燕王旦的夫人。华容夫人,汉武帝四子燕王旦夫人。燕王谋立事发,心中忧愤,置酒会宾客,席间自歌,华容夫人起舞续歌。歌毕,燕王自尽身亡,华容夫人亦从之而死。华容夫人所歌者,后人称为《起舞歌》。起

  • 李尤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尤

    李尤,东汉文史学家(约55~约135,一说为约44~约126),字伯仁,广汉雒(今四川广汉雒城)人。李尤有司马相如、扬雄之风。汉和帝时,拜兰台令史。安帝时为谏议大夫。顺帝初。迁乐安相。本名:李尤字:伯仁所处时代:东汉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广汉雒(今四川广汉)出生日期:约55年(一说约44年)逝世日期

  • 秦嘉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嘉

    秦嘉,字士会,陇西(治今甘肃通渭)人。东汉诗人。桓帝时,为郡吏,岁终为郡上计簿使赴洛阳,被任为黄门郎。后病死于津乡亭。秦嘉赴洛阳时,妻子徐淑因病还家,未能面别。秦嘉客死他乡后,徐淑兄逼她改嫁。她“毁形不嫁,哀恸伤生”(《史通·人物》),守寡终生。秦嘉、徐淑今存的诗文并收辑于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

  • 辛延年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辛延年

    辛延年(生卒年不详.),著名东汉时期的诗人。作品存《羽林郎》和《秋风辞》等作品。中文名:辛延年国籍:中国民族:汉职业:诗人代表作品:秋风词辛延年(生卒年不详.),著名东汉时期的诗人。作品存《羽林郎》和《秋风辞》等作品。主要作品作品存《羽林郎》一首,为汉诗中优秀之作。始见于《玉台新咏》,《乐府诗集》将

  • 宋子侯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宋子侯

    宋子侯,东汉人,生平事迹不详。中文名:宋子侯国籍:中国时代:东汉性别:男《董娇饶》,始见于《玉台新咏》,《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董娇娆,女子名,疑是当时的著名歌姬。在后来的唐人诗中多作为美女典故用,并且都是歌姬一类。此诗是以花拟人,设为问答,伤悼女子命不如花。董娇娆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花花

  • 苏伯玉妻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苏伯玉妻

    苏伯玉妻,古代诗女。传说苏伯玉曾官游蜀地,久而不归。他的妻子居住在长安,作《盘中诗》以寄,倾诉思念之情。《盘中诗》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回文作品。中文名:苏伯玉妻主要成就:开回文诗作之先代表作品:《盘中诗》苏伯玉妻,姓名,贯籍,生卒年均不详。晋人,一说汉人。伯玉出仕蜀地,久而不归。他的妻子居住在长安,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