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皋(1524年4月16日-1601年10月8日),明代内阁首辅。字汝迈,号濲阳,浙江金华府兰溪县(今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人。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赵志皋进士及第,授职编修。万历初年,升为侍读。后因与张位、习孔教等人解救吴中行、赵用贤而冒犯张居正,出任广东副使。张居正死后升任解州同知,后改任南京太仆丞,历任国子监司业、祭酒,再升任吏部右侍郎,均在南京,不久担任吏部左侍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秋,由申时行举荐,升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张位一同进入内阁。次年,首辅王家屏罢官,由赵志皋暂时接替。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王锡爵返回朝廷,为内阁首辅,又因“争国本”事件于次年五月辞官,赵志皋接替王锡爵成为内阁首辅。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因病回家,但并未解职,四年后于家中病逝,赠太傅,谥文懿。著有《内阁奏题稿》《四游稿》《灵洞山房集》《瀔阳诗集》等。
基本资料
本名:赵志皋
字:汝迈
号:濲阳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浙江金华府兰溪县
出生日期:1524年4月16日
逝世日期:1601年10月8日
主要作品:《内阁奏题稿》《四游稿》《灵洞山房集》
主要成就:两度任内阁首辅,参与宁夏之役的决断
谥号:文懿
追赠:太傅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赵志皋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职为编修。万历初年,晋升为侍读。张居正服丧期限未满夺情入仕,准备对吴中行、赵用贤施行廷杖。
赵志皋与张位、习孔教等人上奏相救,被阻挡不能呈上,他们请求将吴中行等人的奏疏交给史官,张居正很恼怒。遇上星变而考察京官和朝廷官吏,将赵志皋逐出京都出任广东副使。过了三年,又借官绩考核,将他贬职。张居正死后,进谏的人交相举荐他,启用他为解州同知。不久改任南京的太仆寺丞,历任国子监司业、祭酒,再升任吏部右侍郎,均在南京。不久担任吏部左侍郎。
一任首辅
参见:宁夏之役
万历十九年(1591年)秋天,申时行离职,举荐赵志皋和张位代替自己。于是赵志皋晋升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要事务。第二年春天,王家屏被罢免,王锡爵受召见还没有到京,赵志皋暂任首辅。
万历二十年(1592年)初,明朝宁夏驻军首领哱拜发动叛乱,朝廷派兵镇压,而此次军事行动大都由他商议决定。主事岳元声上奏劾论王锡爵,其中称主政者扰乱国家,被主事褚寿贤、给事中许弘纲驳斥。赵志皋两次上疏辩解,皇帝都不追问。
二任首辅
参见:万历朝鲜战争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王锡爵返回朝廷,次年五月致仕返乡,赵志皋才开始执政。
万历二十二年(1584年)六月,辽东兵事失利,诏令解除巡抚韩取善的官职,将副使冯时泰逮捕,投入诏狱,而总兵官杨绍勋只下交御史考察。给事中吴文梓等人疏论此事不公平,赵志皋也称:“边疆遭侵犯,是武臣的罪责。如今宽大杨绍勋而将文官从重治罪,武臣更加放纵,文官更加丧失气概。”神宗不依从,冯时泰竟然被贬责去戍边。皇太后的诞辰,神宗接受朝贺完毕,在暖阁召见辅佐大臣,赵志皋主张宽恕御史彭应参。言官请求减少织造,赵志皋等人联合奏请。不久又极力论述奏章滞留在宫中的弊端,请求全部交给各部门商议行事。神宗厌恶宦官张诚与霍文炳结党,因为言官不检举揭发,将二十多人贬官、罢职。赵志皋等人接连上奏劝谏,神宗都不接纳。赵志皋任首辅期间,晋升为少傅,加封为太子太傅,改任建极殿的官职。
议和始末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日本封贡之议兴起。此前,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月,日本丰臣秀吉发兵侵略朝鲜,日本军队攻入朝鲜王京后,一路放兵淫掠,使朝鲜八道尽没。朝鲜国王宣祖李昖弃王京出逃,逃亡途中向明朝求救。明朝遂派大将李如松为东征提督,领兵救援朝鲜。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李如松获得了平壤大捷。然而李如松于平壤获得首捷之后,又败于碧蹄馆之战。此时,经略宋应昌急迫地希望征战成功,而日本军队也因兵力疲惫、粮草短缺希望撤退,因而明朝与日本以册封为主要内容进行和议。兵部尚书石星极力支持。赵志皋也希望无事,与他彼此应和。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九月十二日,正当明朝犹豫是否与日本和议之时,朝鲜国王为倭请封,即请求明朝册封日本。接到朝鲜国王的请求之后,万历皇帝下旨责备兵部,并令其筹划此事。万历二十二年九月十四日,赵志皋向万历皇帝上疏《答谕封事》。在《答谕封事》中,赵志皋向万历皇帝提出了自己对于和议之事如何解决的看法:
第一,令经略孙矿速探倭情详实,经过周全议论后向皇帝奏报,另立议和限期;
第二,自今日始,在廷大小诸臣,必须静听筹划,不得出位妄谈、多言乱听。
日本议和使臣小西飞到京后,赵志皋及兵部尚书石星开始积极推动册封具体事宜。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十二月,赵志皋等得到有关东倭封事宜的圣喻,即邀尚书石星至东阁与其商议和议条款。与石星研究详确后,赵志皋向皇帝奏报,再一次推动议和之事进展。
由于此次和议之前明朝入朝鲜救援,虽有两战之捷,但兵马人员损失很多。不仅兵力大损,出兵所需的粮饷也已造成巨大的国库负担。因此,赵志皋在和议问题上与石星的立场一致,即以册封日本丰臣秀吉为上策,明朝兵力以守代攻,若日兵再来犯,明朝可因时补救。对此,万历皇帝下谕旨给倭使,“既译审的确,封名册使等项,着详议具奏,尔部先差官宣谕倭将率众尽数回巢,待朝鲜王奏到之日,遣使往封。”四至此,在赵志皋及石星的推动下,明朝同意册封日本之事尘埃落定。在赵志皋、石星等推动册封的过程中,仍然有大臣对册封之事提出质疑之声,赵志皋也向皇帝上奏予以反驳,坚定地促成册封之事。如万历二十三年二月,赵志皋向万历皇帝上奏回应蓟辽总督孙矿对封倭事宜的反对。赵志皋认为,东封一事已经拖延太久,虽然经略孙矿提出了质疑,但此时册封日本的诏令已经颁发,再生变动有损明朝的威信。因此赵志皋在奏报中催促万历皇帝早日下旨,令明朝册封使前往册封日本以服众,又一次推动了和议的进程。
然而明朝册封使到达日本后,册封使李宗城中途逃跑,册封进程又生枝节。万历二十四年五月,赵志皋带领陈于陛、沈一贯向万历皇帝汇报李宗城逃亡之事,建议以杨方亨代替李宗城为正使,再次前往日本进行册封。在原正使李宗城逃亡后,赵志皋等仍然坚持应继续册封,理由有二:
第一,副使杨方亨并没有说李宗城变诈逃亡,且朝鲜也没有向明朝通报李宗城叛变的消息,因此李宗城逃跑之传闻未必可信;
第二,议封之事已讨论许久,众人皆认为可以册封,此时还未得到确切消息,举朝就先自张皇,无法向外夷树立中国之威严。
这是赵志皋又一次推动和议进程。在推动明朝册封日本的进程中,赵志皋不断遭受言官弹劾,其多次向皇帝请辞。万历二十四年五月,大学士赵志皋因诸臣论其欺误蒙蔽,向万历皇帝请辞。对于赵志皋的请辞,万历皇帝做出挽留:“卿耆硕首臣,受恩深重,正当为朕任事分忧,岂可因浮言横诋力求引退,宜即出入阁辅理,毋得再辞。”
万历二十五年(1595年)二月,明朝召集廷臣会议倭情之时,朝鲜再次派使臣前来求援,明朝也再次收到日兵来犯的消息,明日和议失败。
明日和议失败后,抨击者蜂起,凡是弹劾石星必然提及赵志皋。赵志皋每次被抨击,就上奏请求退休,神宗总是勉励、挽留他。先曾谴责抨击的人来告慰他,后来抨击的人更加多了,就大都将奏章扣压而不下发,而且对赵志皋的挽留更坚决。等到封贡的事情完全失败,石星被判欺君之罪而投入监狱等候处死,张位也因为杨镐的原因被剥夺官职,而赵志皋始终没有被审查。然而赵志皋已经病得不能处理政务,多次上奏请求退休,御史于永清、给事中桂有根又上奏抨击他。
卧病谏言
后来赵志皋身在病榻,对于罢除矿税、建立皇储等人事,屡次尽力草拟奏疏争辩,神宗在年节时候对他恩赐如前。
当时两宫遭灾,彗星出现,日食有九分多,三座宫殿又遭灾,连年变异迭出。赵志皋请神宗帝下诏治他的罪,于是接连奏陈时政的失误。其中最大的事是确定国家的根本、罢除矿税等事,共二十一条。神宗下优诏答复。皇长子朱常洛十六岁时,赵志皋曾奏请举行弱冠、完婚的礼仪。神宗下令礼官准备仪式。等到仪式方案呈上,神宗却没有立即施行。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三月,赵志皋等又以此劝谏,神宗最终不同意。
逝世家中
赵志皋的病情加重。在家休假四年,上奏八十多次。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秋天,逝于家中。
轶事典故
两州同
张居正被夺情,除了吴中行、赵用贤抗疏外,张位和赵志皋君有违背张居正的言论。因此在张居正主持的辛巳京察时,二人都被贬为州同知。万历十九年(1591年),二人又同时被起用,拜相,当时的人将宋诗改编,以嘲讽这件事:
龙楼凤阁九城重,新筑沙堤走相公,我贵我荣君莫羡,十年前是两州同。
(原诗为:龙楼风阁九重城,新筑沙堤宰相行。我贵我荣君莫羡,十年前是一书生。)
宰相受屈
万历年间,张居正执政,权势震主。继任者申时行、王锡爵同样性格刚强,为人们所畏惧。赵志皋任首辅,年岁七十多,年老了,性格柔和而懦弱,被朝廷士人所轻视,责骂之声四起。他开始担任首辅时,正值西华门受灾,御史赵文炳抨击他,吏部郎顾宪成等人以全体辞职来驱逐赵志皋,实际目的是要激起神宗的恼怒。
此后给事中张涛、杨洵,御史冀礼、况上进,南京评事龙起雷相继发表诋毁之意。而巡按御史吴崇礼弹劾他的儿子两淮副运使赵凤威,赵凤威被停止俸禄。不久,工部郎中岳元声极力陈述应该将赵志皋驱逐。给事中刘道亨进行诋毁最为积极。赵志皋很愤怒,称:“同是内阁大臣,往日有权有势,则争相趋附他以图晋升官职。如今权势削弱分散,就争相攻击他以图声名。”因此请求退休的心情更急切。神宗下谕令抚慰他。
亲属成员
曾祖:赵年,工部郎中进阶奉政大夫。
祖:赵晨,县主簿。
父:赵贤
子:赵凤威,任两淮副运使,受巡按御史吴崇礼弹劾而停禄。
主要影响
政治
赵志皋两度任内阁首辅,在神宗怠政,国家内忧外患并存之际,尽力维持了政局的稳定。
军事
推动万历明日和议
赵志皋多次明确表达支持议和,在和议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赵志皋之所以主张和议的原因有三:
第一,明朝在壬辰战争中,兵力粮饷损耗巨大,继续远征将使国库空虚,民力负担过重,不利于明朝内部安定,不是长久之计;
第二,从史料记载来看,万历皇帝本人支持册封,即所谓“朕心独断”,而在“国本之争”已经造成君臣互不信任、矛盾激化的条件下,支持皇帝的决策是首辅赵志皋的必然选择;
第三,“封贡一款,中朝论议不一”,明朝政治集团关于是否议和意见不统一,通过分析主和派、主战派与首辅赵志皋的关系,可以发现万历援朝时期的政治生态较为复杂,党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赵志皋的政治取向。
万历年间明朝与日本在壬辰战争中的明日和议,是壬辰战争前后两段战事的分水岭,对于战争的成败与走向乃至国力的兴衰都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但由于万历一朝内政较为混乱,明朝内部人才不济,当事者互相推诿、为个人政治利益互相攻讦,因此从开始筹划册封到和议事败历时四年,决策过程颇为漫长。对于瞬息万变的战争来说,此种拖延贻误了战与和的时机把握,对兵力和粮饷也是一种损耗。在这场持续七年的战争中,明朝虽然是获胜方,而国力也因此次战争损耗巨大,矿税也兴起于此时。如明日和议成功,战争及早结束,也许明末历史发展的走向会有所不同。
壬辰战争中的明日和议,是一场涉及明、朝、日三方的利益博弈。对于明朝来说,此时与日本和议,是对自身较为有利的选择。但各方为自身谋取最大利益,使这场和议推动极为困难。在如此复杂的情势下,首辅赵志皋在推动和议的进程中,可谓举步维艰。但赵志皋依然在和议中坚定立场,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大臣邢斩在参奏赵志皋时所说,在推动册封与和议的过程中,“辅臣赵志皋深信其说而主持于中,枢臣石星深信其说而担当于内”问,较准确地点明了“主持于中”的首辅赵志皋在和议中的地位和作用。无论册封与和议的成败与否,为减轻明朝国力损耗计,为维护“朕心独断”的万历皇帝决策的威望计,为保全自己的政治利益计,作为首辅的赵志皋推动和议是他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历史评价
朱赓:嗟乎!江陵气横一世,公挺身折之至困抑不悔。及公佐天子而齮龁公者亦时有,公非惟不罪言者,且并其姓名忘之,其雅量何可及哉!居乡立朝,一以诚确谨厚,始终不替,而禄位崇极,齿筭绵长,子孙绳绳,夫岂偶然也欤?
张廷玉:①志皋为首辅,年七十余,耄矣,柔而懦,为朝士所轻,诟谇四起。②四维等当轴处中,颇滋物议。其时言路势张,恣为抨击。是非瞀乱,贤否混淆,群相敌仇,罔顾国是。诟谇日积,又乌足为定论乎。然谓光明磊落有大臣之节,则斯人亦不能无愧辞焉。
后世纪念
墓址
赵志皋墓在今兰溪市上华街道张坑樟树园村清明堡,有石人、石狮、石马、石虎、石羊各一对。
故居
旧居遗址在今城南探花巷。探花巷因赵志皋殿试荣膺探花而命名。
史籍索引
《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太极殿大学士赠太傅谥文懿赵公志皋墓志铭》
《明实录·神宗实录》
《明史·卷二百十九·列传第一百七》
《明史·本纪第二十·神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