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刘基唐

刘基唐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069 更新时间:2024/1/8 16:48:05

刘基唐,科技情报专家。曾主持中国第一台主型内燃机车选型、设计。有效地组织了“中国铁路现代化”的研讨,为铁路制定长远规划提供了决策参考。他是铁路科学技术情报学术活动的领头人,组织将国外“重载运输”、“高速铁路”等高科技引进到中国。积极开拓情报理论研究,精心培养年青一代,为我国铁路科技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基本资料

名:刘基唐

外文名:LiuJitang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19年7月15日

出生地:湖北省武昌市(原籍湖北省红安县)

性别:男

个人简介

刘基唐,1919年7月15日生于湖北省武昌市(原籍湖北省红安县),1942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化学系,1945年赴美国匹兹堡大学研究生院化学系学习,1947年获科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立即应刘家至交、当时任联合国第一任秘书长郭泰祺老伯之邀,在联合国机构内安排工作,不久于1948年初归国,就任中国植物油料厂工程师,1949年9月受聘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化学工程系任副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6月调北京铁道部铁道研究所(现铁道科学研究院)化学组,任代副组长,并被聘为一级副研究员,1956年7月调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现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任该所燃料热力研究室主任,1958年1月下放集宁机务段,当4个月工人,又到长辛店机车车辆工厂助勤半年后,回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任内燃机车研究室副研究员;1961年3月,调铁道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现铁道部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任副研究员兼情报研究室副主任。

在铁科院化学组和机辆所期间,除基层的行政工作外,主要从事科研工作,研究提出的铁路机车给水化学分析方法被铁道部采纳,在全路所有机务段的水化验均采用这种方法;提出的蒸汽机车采用颗粒煤(煤粉制成煤球)的燃烧方法,可节省燃料9.65%~9.98%。

自1961年调铁道部情报所,直至1989年8月退休,并回聘到1995年,从事铁路情报研究30多年。在此期间,于1983年晋升为研究员,1989年又晋升为技术一级。1979年被选为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情报委员会务副主任,1983年选为该委员会主任委员,直到退离工作岗位。同时又被选为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并兼任《情报学报》编委会委员。在担任铁道科技情报委员会主任期间,先后4次被评为中国铁道学会先进工作者。1992年还被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聘为情报学编委会顾问,1993年聘为中国科技情报学会荣誉会员(享受学会常务理事待遇)。

在1981至1985年间,刘基唐受国家的委托,作为中国铁路代表参加在泰国举办的联合国亚洲太平洋地区经济理事会工作,每年参加六七次活动,每次7天左右,讨论该地区如发展经济、文化和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个人履历

1919年7月15日生于湖北省武昌市。

1938-1939年四川成都光华大学化学系学习。

1939-1942年四川重庆大学化学系毕业。

1942-1943年四川重庆私营中国化学公司技师。

1943-1944年四川重庆中央印刷厂职员。

1945-1945年美国佛罗里达州桐油研究所实习生。

1945-1946年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学系研究生。

1946-1947年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学工程系硕士研究生。

1948-1949年上海中国植物油料厂工程师。

1949-1950年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化学组副教授。

1950-1955年铁道部铁道研究所化学组副研究员兼代副组长。

1956-1961年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辆所副研究员兼室主任。

1961-1989年铁道部科技情报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兼副室主任、室主任。

1989年8月退休。

所获荣誉

刘基唐在从事情报工作期间,曾荣获多种奖励,其中有: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一等论文奖、全国科技情报研究成果三等奖,以及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奖等。

主要贡献

主持中国第一台主型内燃机车选型设计

1956年,刘基唐开始了研制我国铁路内燃机车的生涯。1958年,在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下,他从下放的集宁机务段调到长辛店机车车辆制造工厂,负责研制生产我国铁路第一台内燃机车,仿制了匈牙利ND1型内燃机车。在开发我国自己的内燃机车方面经历了一个大辩论阶段,刘基唐一直是辩论一方的主要人物,他利用从事情报研究的优势,系统分析研究了国际铁路各型内燃机车及其使用柴油机的发展方,提供大量内燃机车用柴油机参数数据,从中选出最优参数,通过大量试验,研制出当时性能较好的柴油机。在大同机车车辆工厂合作制造了我国铁路第一台主型内燃机车,该柴油机各项参数成为以后柴油机发展的基础,从而奠定了发展我国铁路主型内燃机车的方向。在使用柴油方面,还打破了各国用轻柴油的惯例,改用重柴油,节省了燃料费用,在不影响机车走行速度的前提下,又提高了机车的功率和热效率。刘基唐是我国主型内燃机车最早开发研制者,也是全面阐述,最早设计和提出我国铁路主型内燃机车发展方向的主要学者。

探讨中国铁路现代化的积极组织者

20世纪70年代末,正当我国提出并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之时,铁路现代化成为广大铁路科技工作者奋斗的目标。在这方面,虽然在国际有诸多研究,然而在国内则研究者甚少。这时,刘基唐创建了研究组,经研究,于1980年提出了一本《中国式铁路现代化的探讨》论文集和一份“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议”的报告,系统地阐述了铁路现代化的内涵与实质,为国家和铁路制定长远规划提供了参考,并获得了全国科技情报研究成果三等奖。此后,在他担任中国铁道学会科技情报委员会主任时,以群众团体的名义,于1986至1989年间,作为中国铁道学会的重点学术活动,组织全路科技人员对铁路综合与各专业的现代化进行了全面探讨,有1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一学术活动。根据我国国情路情,对中国铁路现代化的模式和标志,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路网、装备和措施等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在讨论中,为了集思广益,于1987年10月汇编出版了有140多篇论文的《中国铁路现代化论文集》,受到各方面的好评。此后,在1989年写出了总结报告《论中国特色现代化铁路》。通过学术活动,对中国铁路现代化提出了比较客观的科学论证,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铁路科技情报研究学术活动的领头人

在主持铁道科技情报委员会20多年中,他热心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开展文献检索、翻译和调研等情报理论、方法及实践活动的探讨,一些情报调研的学术活动经常被中国铁道学会列为重点学术活动项目。除了前已叙述的“中国式铁路现代化”外,还组织不少综合性的铁路重点和铁路前沿的战略性课题进行研讨。如20世纪80年代初的既有铁路改造系列学术研讨会的成果,提出当时我国铁路应以旧线改造为主的观点,与当时国家政策一致;又如20世纪90年代初的亚欧第二大陆桥的发展战略系列研讨会,当时正值我国铁路的阿拉山口与前苏联(现哈萨克斯坦)土西铁路德鲁日巴站即将接轨(1990年9月12日接轨),形成亚欧第二大陆桥运输之际。该大陆桥从各方面分析比亚欧第一大陆桥有一系列优势。情报委员会抓住这一特点,先后两次召开研讨会,为开展大陆桥运输提供决策建议,从而引起国家领导的注意,召开一系列会议,落实发展战略部署。这些建议对国家开发西部创造了有利条件。

积极开拓我国科技情报理论研究

刘基唐在长达30多年的情报工作生涯中,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作出了卓越的成绩。1965年,在进行摸清国外铁路科技水平动向基础上,主持编写了《现代国外铁路概述》(1965年人民铁道出版社出版)一书,成为我国第一本全面阐述国外铁路科技发展和水平、反映科技情报调研成果的专业书籍,为我国铁路参考国外先进经验,赶上国外水平提供了依据。1975年,又针对性地结合国内情况,对照研究了国内外铁路科技差距与水平,向铁道部领导提供了“国内外铁路科技发展情况”的研究报告。同时,对于国外铁路“高速”和“重载”的发展,对既有铁路的改造等提出了一系列见解。

刘基唐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注意对情报调研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入20世纪80年代,逐渐形成并系统地发表了自己的理论,这些理论集中反映在《科技情报调研工作概论》等论著上,提出了情报调研中常用的基本逻辑方法和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同时还针对当时国内情报调研中存在的问题,撰写了“当前我国情报学研究中应当重视的课题”的论文(该论文获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一等奖),阐述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作为老一辈情报专家,为情报学术理论的研究起了开拓性作用。

主要论著

1、刘基唐.科学技术文献的查寻.北京:铁道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1961.

2、茅家裕,刘基唐.铁路运输与牵引动力的发展.人民日报.1963-05-09(4)

3、刘基唐等.现代国外铁路概述.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1965.

4、刘基唐.国内外铁路现代化的分析和探讨.中国式铁路现代化的探讨论文集.北京:铁道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1980.

5、刘基唐.情报调研的思维方法初探.北京:铁道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1980.

6、刘基唐.科技情报调研工作概论.北京:铁道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1981.

7、刘基唐.当前我国情报学研究中应重视的课题.北京:铁道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1982;情报学报,1983,(2)

8、何璧,惠武,刘基唐.情报科学与情报政策.北京:铁道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1982;情报学报,1983,(1)。

标签: 刘基唐

更多文章

  • 金允文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金允文

    金允文,应用化学专家,铁路应用化学工作的开拓者。长期从事铁路蒸汽机车锅炉用煤、水质处理、机车车辆润滑和金属防腐等方面的研究,成绩显著。是铁科院金属及化学研究所主要创建者,主持科研和学术活动,为铁路应用化学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中文名:金允文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04年3月11

  • 杨裕球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杨裕球

    杨裕球(1918~2016),江苏海门人,中国建筑师、土木工程专家。1939年考进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1946年转赴台湾,从事桥梁设计工作。1956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在50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杨裕球汲取东西方的建筑经验和风格,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设计风格,在世界建筑

  • 章守华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章守华

    章守华(1917年10月26日-2022年12月17日),金属材料科学家,冶金教育家,北京钢铁学院金属材料系(现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和金相热处理专业的主要创建人和开拓者。他在适合我国资源条件的合金钢新钢种的开发;在发展快速凝固技术,开拓新型高温合金;在相变和强韧化研究;在大型轧辊的研制等方

  • 王遵明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王遵明

    王遵明,机械工程专家、机械工程教育家。中国球墨铸铁的开拓者之一。成功的把球墨铸铁实验室研究成果应用于规模生产。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倡导理论基础课、专业课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铸造专业人才。中文名:王遵明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日期:1913年5月14日逝世日期:1988年5月12

  • 张荣曾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张荣曾

    张荣曾,1932年11月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1950年考入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即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攻读采矿专业。1952年8月院系调整,唐院采矿系调入北京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张荣曾也随之前往,并于1953年毕业留校工作。中文名:张荣曾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32年毕

  • 赵祖武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赵祖武

    赵祖武,固体力学家,长期从事固体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是我国最早从事塑性力学研究的力学家之一。在蠕变和塑性本构关系方面作出创造性的优秀成果。赵祖武于1956年参加九三学社,198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中文名:赵祖武外文名:Zhaozuwu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日期:1919年9月23日职业:科学家出生

  • 李群湛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群湛

    李群湛,教授、博导。全国电磁兼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电机工程学会理事、中国铁道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电气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铁道学会理事、国家计委(中咨公司)谐波国标咨询专家、《铁道学报》编委、《继电器》编委、《机车电传动》编委。中文名:李群湛国籍

  • 孙翔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孙翔

    孙翔(1941年5月-1995年3月),生于北京。1959年,北师大附中的孙翔以骄人成绩考入西南交通大学(时称唐山铁道学院)机械系内燃机车专业。五年求学,他夙兴夜寐,勤奋有加,仅用两年时即学完大学课程,并掌握了英、德、法、日数门外语,屡屡发表颇有见地的学术论文,作为著名铁路工程专家、西南交通大学校长

  • 何乃民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何乃民

    何乃民(1902年12月12日-1966年),汽车工程专家,汽车工程教育家,汽车工程师。编著了中国最早的一批汽车工程书籍,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汽车技术人才,开创了汽车运用工程的研究,创建了汽车运用试验基地,重点研究特殊地区(沙漠、高原、寒冷、热带)汽车的使用效果,以及汽车拖挂运输,为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和公

  • 戴天民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戴天民

    戴天民,理性力学家,力学教育家。长期从事理性力学和应用数学的教学和研究,是我国理性力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在广义连续介质力学领域作出了贡献,并在辽宁大学创建了数学应用中心。中文名:戴天民国籍:中国民族:满族出生日期:1931年10月21日出生地:辽宁省开原县性别:男1948-1951年哈尔滨铁道学院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