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袁昶

袁昶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759 更新时间:2024/1/15 17:41:00

袁昶(1846年-1900年7月29日),原名振蟾,字爽秋,一字重黎,号浙西村人,浙江桐庐人。清末大臣、学者。光绪二年进士,历官户部主事、总理衙门章京,办理外交事务,后任江宁布政使,迁光禄寺卿,官至太常寺卿。光绪二十六年,直谏反对用义和团排外而被清廷处死,同时赴刑的还有许景澄、徐用仪等四人,史称“庚子五大臣”。《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为其平反,谥“忠节”。袁昶也是同光体浙派诗人的代表。遗著有《渐西村人日记》等。1903年,芜湖人建“袁太常祠”于中江书院。汪畸撰《袁太常祠记》刻石传世。

基本资料

本名:袁昶

别名:袁振蟾

字:爽秋,一字重黎

号:浙西村人

所处时代:晚清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日期:1846年

逝世日期:1900年7月29日

主要作品:《渐西村人初集》13卷,《安般簃诗续钞》10卷

主要成就:在徽宁池太广道实行新政

官职:太常寺卿

谥号:忠节

人物生平

早年求学

袁昶祖上曾被朝廷册封为云骑尉,但这仅是一个可以世袭,却无俸禄的爵号。到其父辈时,其家境已到了捉襟见肘难以维系的地步。袁昶自幼聪明过人,有过目不忘之美誉。先师从闽县高伯年,后进入上海龙门书院,师从刘熙载。设立于同治四年的上海龙门书院,创始之初即以倡导有用之学为办学宗旨。

担任该书院山长达14年的清末著名学者刘熙载曾教导学生:“为学当求有益于身,为人当求有益于世。在家则有益于家,在乡则有益于乡,在邑则有益于邑,在天下则有益于天下。斯乃为不虚此生,不虚所学。不能如此,即读书毕世,著作等身,则无益也。”当时书院中“课以经史性理为主,而辅以文辞,尤重躬行。人置行事日记、读书日记各一册,每日填记,逢五、十日呈诸院长评论。”袁昶在这一时期的日记中曾特别记下刘熙载“先生言立功立德必须从人情物理做起”的教导,所读所思,皆以经世致用之学为主。他认为,“凡学者于职方氏之西北地形、太常之律吕、司天台之历算皆须考核,以及屯田、水利、军制、马政、地丁、保甲、漕粮、旗务皆以实理精意相辅而讲明之,为亟所为藏器于身,以待天下之动是也。”

进行变革

同治六年(1867),袁昶以廪生参加浙江省乡试,中举人。

光绪二年(1876年),恩科进士,殿试二甲,授户部主事。光绪四年兼袭云骑尉世职。光绪九年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光绪十二年(1886)充会典馆纂修官、补户部江西司员外郎。

光绪十八年(1892),以员外郎出任徽宁池太广道道台,在任上他严约僚属,痛抑胥吏,进行了多项变革:

胥吏,进行了多项变革:

兴建教育--按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扩办芜湖中江书院,在中江书院原舍之外,设“经义”、“治事”两斋。增设经史、性理、舆算、格致(物理)等实用学科。购书数万卷在中江书院建立藏书楼--尊经阁。

增加税收--清厘关税,汰常关耗费岁万八千金,悉还诸公。还设立谷米出口税,由于每年出口谷米数千万石,所以收入可观。

兴修水利--捐银五千两,并亲自督修了芜湖西南自大关亭至鲁港十二里的滨江圩堤,还新建三百七十丈大堤。从此可以蓄水,可以泄洪,天地村舍不再受洪水的威胁。

此外还进行了芜湖设立邮局,加强武装等多项措施。

光绪二十四年(1898),袁昶升迁为陕西按察使,还没到任,又被提拔为江宁布政使,后被调到直隶。不久,被召回朝廷,以三品京堂在总理衙门行走,同年授二品衔,后又授光禄寺卿、太常寺卿。当时朝廷财政匮乏,朝廷讨论增加厘税弥补不足,袁昶表示反对,认为“增厘税,名病商,实病民,不可增议”。

忠谏被杀

光绪二十三年(1897),因曹州教案,德国趁机出兵强占胶州湾,光绪帝下诏求言。袁昶向朝廷条陈了时政二万言书,提出:“德突据胶湾,其祸急而小;俄自西北至东北,与我壤地相错,蒙喀四十八部将折入异域,其祸纡而大。宜及今预练劲旅,痛革吉、奉华靡风习。自顷兵力不能议战,要不可不议守。我朝八旗初制,文武不分途,京外不分途,人皆兵,官皆将,故人才盛,国势强。承平日久,文法繁密,诸臣救过之不暇,于是相率为乡愿,而举国之人才靡矣!金田洪、杨之乱,其始一小民耳,犹穷全国之力仅而克之,况诸国互肆蚕食之心,有不乘吾敝而攻吾之短者哉?夫敌国外患,为殷忧圣之资。苟得其人,毋拘以文法,则理财、练兵、防海、交邻之策,可次第就理。”

光绪帝亲自将其纲要书写在册子中,下发大臣们议行。

光绪二十六年(1900)山东兴起义和团,杀戮外国教士。慈禧太后和端王载漪想利用义和团的力量对付列强,准备攻打各国公使馆。袁昶向朝廷上了一道二千五百余言的奏疏。五月十二日(6月8日),慈禧太后在仪鸾殿召开御前会议,袁昶慷慨陈词,与袁昶关系较好的吏部侍郎许景澄、兵部尚书徐用仪和内阁学士联元都支持袁昶的意见,光绪帝握住许景澄的手而哭泣。五月二十一日(6月17日)八国联军攻战大沽炮台。五月二十二日(6月18日)袁昶上《急救目前危局折》。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的名义,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义和团及朝廷军队围攻各国在北京的使馆。袁昶又上一奏疏,力言奸民不可纵,使臣不宜杀,但没有结果。后袁昶又和许景澄一起写了第三道奏疏《请惩祸首以遏乱源而救危局》,严劾酿乱大臣,但这道奏折尚未来及奏报,载漪等人已采取了行动,令刑部尚书赵舒翘将袁昶等人下狱。7月27日,袁昶在被骗出家门后被关押,七月初四(7月29日),袁昶与许景澄身穿官服在菜市口被处死。第二天,慈禧太后发出上谕说“太常卿袁昶、礼部侍郎许景澄,屡次被人参奏,声名恶劣。平日办理洋务,各存私心,每遇召见,任意妄奏,莠言乱政,且多语离间,有不忍言者,实属大不敬,若不严行惩办,何以整肃群僚,袁昶、许景澄均着即行正法,以昭炯戒。”

身后平反

光绪二十六年(1900)12月,八国联军退出北京。十二月二十五日,光绪发布上谕,宣布为袁昶等人平反,“开复原官”;宣统元年(1909)又追谥忠节公,五月,宣统下诏在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敕建三忠祠,奉祀袁昶、许景澄、徐用仪三人。袁昶昭雪后,芜湖地方将尊经阁更名为“怀爽楼”,后建袁太常祠,上书“仁政忠节,光日月而薄霄汉,千百世不朽”。每逢清明、冬至之时,地方官绅、学者及百姓均前往祭扫。

历史评价

《清史稿》:清代优礼廷臣,罕有诛罚。拳祸既起,忠谏大臣骈首就戮,岂独非帝意哉?观用仪诸人所论事势利害,昭昭如此,乃终不能回当轴之听,何其昧焉?世传大节,并号“五忠”,不数日而遂昭雪,允哉!

汪宗沂:二百年来恩养士,几人抗疏震遐陬。悲闻西市诛龙比,未见东郊保毕周。即用良言嗟已晚,得归正命可比尤。圣僧庵外陈苹藻,恸哭频惊士拥弓!

严复:善战不败,善败不亡,疏论廷诤动关至计;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皇天后土式鉴精忠。

蔡东藩:许侍郎、袁京卿二人,名臣也,以忠谏而致祸,同罹惨刑。丹心未泯,碧血长埋。谁为为之,以至于此?

陈旭麓:许景澄、袁昶颇能了解国内外情势,在后党淫威劫持下的当时,不计个人安危,勇敢地站出来讲话,倒是有点责任感和爱国心的。他们的被杀,是个冤案。30年来的近代史著作,对他或者避而不谈,或者仍贬为“通洋”的罪犯,那不是治史的认真严肃态度。

主要成就

为政

在主政一方的宦途中,袁昶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他认为,中国之所以实学废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少实学教育,并由此导致相关人才的匮乏。光绪十八年,袁昶在总理衙门工作十余年后,被外放到安徽徽宁池太广道,兼管芜湖关务,这给了他实践自己经世主张的难得机会。在此期间,袁昶刊刻了大量实用书籍并汇为《浙西村舍丛书》,收录了不少对现实有用的重要典籍,如描述边疆形势的地方志《宁古塔志略》、《吉林外纪》、《吉林志略》、《蛮书》、《卫藏通志》、《黑龙江外纪》等,再如对倡导农业有重要作用的《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等。值得一提的是,袁昶对这些书籍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搜集,而是进行了一番整理。比如《齐民要术》,《浙西村舍丛书》中收录的就是以《湖湘》本为底本,《津逮》、《学津》本为校本,并辅以《农桑辑要》、《农书》等整理后的本子,虽然仍有所疏漏,但被后之学者认为是该书较好的清代刻本。正是因为袁昶的这番整理功夫,使得他所收录的这些书籍,仍然能引起今日学者的较高评价,被认为是晚清丛书中之“尤为重要者”。芜湖原有中江书院,袁昶到任后,增建经义、治事两斋,冀以勉励诸生为桑麻谷粟平实有用之学,以待他日登仕路备国器使,则区区所厚幸者。而中江书院确实培养了一批讲求实学的优秀人才。1936年,芜湖当地修筑怀爽楼,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曾写下“经国长才曾照世,成仁短眴欲呼天”的诗句以表哀思。

学术

袁昶在学术上也有着独到之处。袁昶是晚清同光体诗人浙派的代表人物。他重视九流百家之学,强调学术对于现实社会的实际作用。袁昶反对脱离实际的书斋学问,认为“干嘉间名人有学无问”。他认为,按四部分类的传统目录学将实学归为子学,没能突显其应有的地位,从而乏人问津,这是最终造成中国缺少经世人才局面的重要原因。在为自己的藏书编订《永慕堂藏书目》时,他独创了一种18部分类法,完全以学术的致用性进行分目,如原来四部分类中地位仅次于经学的史部诸类,被完全打乱,分别编入“通鉴三通历代政典掌故之学”、“本朝三通会典掌故之学”、“舆地学”等,可见袁昶所强调的是史学中以古鉴今、能为今人所用的部分。而原先在传统目录学中从未有过的“律令学”、“洋务学”、“边务学”等分类的出现,更加表明袁昶对经世之学的强调与重视。

个人著作

袁昶一生著作很多,已刊行的有《渐西村人初集》13卷,《安般簃诗续钞》10卷,《春闱杂咏》1卷,《水明楼集》1卷,《于湖小集》6卷,、《参军蛮语止斋杂著》若干卷。袁昶还将农桑、兵、医、舆地、治术、掌故等书编成一部《渐西村舍丛刻》。

标签: 袁昶

更多文章

  • 桂春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桂春

    桂春,字月亭,姓富察氏,满洲镶黄旗旗人。清末大臣。本名:桂春字:月亭所处时代:清末民初民族族群:满族旗籍:满洲正蓝旗官职:绥远城将军光绪二十四年,甘肃按察使开缺三品京堂候补,二十五年授太常寺卿。宣统三年迁仓场侍郎,调绥远城将军,闰六月代民政部大臣,任上募旗兵数千,欲代京中汉籍警察,倡屠城之议,为最后

  • 赵舒翘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赵舒翘

    赵舒翘(1848~1901),字展如,号琴舫,晚号慎斋,陕西长安县大袁村(今西安市长安区大原村)人,清末大臣、法学家。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军机大臣。在庚子之变中,作为扶持义和团的主战派,赵舒翘被八国联军指名严惩,最后赐死于西安。赵舒翘精通律学,与沈家本

  • 联元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联元

    联元(1838—1900),满洲镶红旗人。崔佳氏,字仙蘅,清末朝臣。本名:崔佳·联元字:仙蘅所处时代:清末民族族群:满洲出生地:满洲镶红旗出生日期:1838年逝世日期:1900年联元是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累迁侍讲。大考,左迁中允,再陟侍讲。光绪八年(1882)以京察,出任安

  • 裕庚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裕庚

    裕庚(?-1905年12月18日)本姓徐,字朗西,祖先本汉人,姓徐,汉军正白旗人。光绪优贡生,初参两广总督英翰幕事。官太仆寺少卿,出使日本、法国时官拜大清驻西洋特使。中文名:裕庚国籍:中国民族:汉族逝世日期:1905年12月18日性别:男裕庚(?-1905年12月18日)本姓徐,字朗西,祖先本汉人,

  • 额尔德特·锡珍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额尔德特·锡珍

    额尔德特·锡珍(?—1889),蒙古族;满洲镶黄旗人。著名清朝大臣。中文名:额尔德特·锡珍民族:蒙古族时期:清朝性别:男额尔德特·锡珍(?—1889),蒙古族;满洲镶黄旗人。著名清朝大臣。额尔德特·锡珍(?—1889),蒙古族;满洲镶黄旗人。著名清朝大臣。原为清朝朝廷副都御史,后累官至清朝晚期的吏部

  • 姚文田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姚文田

    姚文田(1758年—1827年),字秋农,号梅漪。归安(浙江吴兴)人。清代状元。姚文田清朝嘉庆四年(1799年)己未科进士第一名,世称文状元。翰苑名贤,文坛巨匠。是清代一代蜚声朝野的著名学士,他于嘉庆年间高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这位德高望重老先生治学严谨,为官耿直,一身正气。中文名:姚文田别名:姚秋

  • 顾皋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顾皋

    顾皋(1763~1832),江苏无锡人。字晴芬,号缄石。肄业于东林书院。嘉庆六年(1801)状元,历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和侍读学士等职。参与编辑《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工书画,长于写生,赋色古雅,近宋人,尤妙丛兰修竹。著有《墨竹诗斋古文》、《井华词》等九种。本名:顾皋字:晴芬

  • 吴廷琛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吴廷琛

    吴廷琛(1773—1844)字震南、公君,世称“吴公君“,号棣华,江苏元和(今苏州)人。嘉庆七年进士第一,状元。历官浙江金华知府、道光间云南按察使,权布政使,清厘铜库,追缴中饱,铜政大起。有《归田集》。本名:吴廷琛别名:吴公君字:震南号:棣华所处时代:清朝出生地:江苏元和(今苏州)出生日期:1773

  • 彭浚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彭浚

    彭浚(1769~1833)字映旟,号宝臣,清湖南衡山县沱字十五区王子塘(今衡东县珍珠乡黄梓塘村)人。曾就读岳麓书院,嘉庆十年(1805)中状元,任翰林院修撰、实录馆纂修,历任文渊阁校理、咸安宫总裁、内阁侍读学士等清贵之职,成了当时文坛上第一位领袖人物。曾一度做过时为太子后为道光皇帝旻宁之师,故有“天

  • 吴信中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吴信中

    吴信中(1772—1827),字阅甫,号蔼人,安徽休宁县长丰人,寄籍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吴云之子。本名:吴信中字:阅甫号:蔼人所处时代:清朝出生地:安徽休宁县长丰出生日期:1772年逝世日期:1827年嘉庆十三年三月,参加“戊辰科”会试。初九、十二、十五日三场考试下来,他榜上有名。四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