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许应骙

许应骙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胖次 访问量:4882 更新时间:2024/1/6 12:21:43

许应骙(1832年—1903年7月22日),字昌德,号筠庵,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今广东省广州市)人,祖籍广东汕头澄海,清末大臣。官至礼部尚书,闽浙总督。与李鸿章等清末名臣同朝为官。

基本资料

中文名:许应骙

别名:戊戌黑旋风

国籍:清末

民族:汉族

籍贯:广东澄海

出生日期:1832年

逝世日期:1903年7月22日

主要成就:迭任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詹事府左右庶事、国子监祭酒

出生地: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今广州)

代表作品:参与撰修《文宗显皇帝实录》,著有《谕折汇存》等

字:昌德

号:筠庵

简介:官至礼部尚书,闽浙总督

性别:男

人物简介

许应骙,字昌德,号筠庵。广东番禺县(今广州市高第街)人。从小聪慧勤奋,8岁即被录取为县学生。道光二十九年(1849)中举人;道光三十年成进士;咸丰二年(1852)朝考名列前茅,任翰林院庶吉士;咸丰三年,散馆考试授检讨;同治元年(1862)参加纂修《文宗显皇帝实录》,书成,授冼马。以后,历任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詹事府左右庶子、署国子监祭酒。光绪元年(1875)充福建乡试正考官,次年被授予甘肃学政。不久,又升为内阁学士、兵部左侍郎。光绪六年,奉旨充“会试”副总裁。这是有科举考试以来广东人充当“会试”总裁的第一人。后又历任户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等职。

光绪十七年,朝廷仓政纷乱,连年侵耗。许奉旨任仓场侍郎。他认真查办仓场积弊,使“南新仓颗粒无亏”。光绪十八年,朝廷特赏许应骙可以在紫禁城骑马。光绪二十一年又任都察院御史。次年,晋升为工部尚书、“殿试”读卷阅卷等职。光绪二十三年,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许不通外情,无法应付外交事务,是年转礼部尚书。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御史宋伯鲁上书请废八股,建议将经济岁举与正科合并。许应骙则极力反对,主张将经济科并归于八股。五月初二(6月20日),宋伯鲁、杨深秀联衔上书弹劾许“庸妄狂悖,腹诽朝旨”,要求罢黜他。光绪帝诏令许按所参各节回奏。五月初四(6月22日),许应骙复奏光绪帝,其中除反对宋伯鲁、杨深秀所劾各款外,还对维新派首领康有为进行肆意诬蔑攻击。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准许官民直接上书言事。许应骙等则百般阻挠。礼部主事上书光绪,许不肯代送,诬称王照咆哮公堂。七月十九日(9月4日),光绪帝遂将许应骙、怀塔布等六人革职。这就是百日维新运动中罢斥礼部六堂官事件。

“戊戌变法”失败后,八月二十八日(10月13日),两江总督刘坤一以许应骙“首发康有为之奸”,请“立予超擢”,电奏朝廷。慈禧太后即擢升许为闽浙总督,准予“仍在紫禁城骑马,并在西苑门内骑马”,以示“优宠”。光绪二十五年,许奉旨兼署福州将军、船政大臣。

光绪二十六年,许应骙与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参加“东南互保”,破坏和阻碍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向南方发展,使八国联军得以集中力量向北方进攻。

光绪二十七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陈采用西法十一条,电约许应骙一同上奏。许认为“泰西政要名目繁多,不合国情民意”,拒绝应约。他另奏陈“对政八策”,说什么“勿使中国一变而为西洋风俗”,反对变革。

光绪二十八年,御史李灼华上奏弹劾许应骙督闽积弊甚深。朝廷令张之洞查复。张之洞复奏言所参各节皆无实据,主张免议。清廷仍诏命部议处,遂令许开缺回籍。许归里后深居简出,闭门谢客。光绪二十九年病故。

著有《许尚书奏议》等。

大事年表

幼习经书,1849年中举人,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举进士,1852年选庶吉士,越年散馆授检讨,

1862年参与撰修《文宗显皇帝实录》。后迭任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詹事府左右庶事、国子监祭酒。

1875年充福建乡试考官。次年授甘肃学政,旋升内阁学士、兵部左侍郎。

光绪六年(1880年)为会试副总裁,这是清代科举考试广东人充当会试总裁的第一人。后历任户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等。

1895年任左都御史。翌年擢工部尚书,充殿试读卷、阅卷等。

1897年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旋转任礼部尚书。

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反对变法,同年9月4日以“阻塞言路”被革职。戊戌政变后,擢闽浙总督。

1900年参加“东南互保”,破坏义和团运动。

1902年被劾罢归,杜门不出,翌年病卒,著有《谕折汇存》等。

人物轶事

从政经历

许应骙从小勤奋读书,8岁时即能“命笔为文,斐然成章”,被录取为县学生。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中举人,三十年成进士。

咸丰二年(1852年)朝考名列前茅,授翰林院庶起士。三年散馆考试授检讨。同治元年(1862),应骙服阕入都参加纂修《文宗显皇帝实录》,书成授洗马。后来,历任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詹事府左右庶子、署国子监祭洒。许应骙办事认真得力,得到朝廷的信赖。

光绪元年(1875年)充福建乡试正考官,次年授甘肃学政。应骙在任期间,“多方策励拨各属高才生肄业”。对办学成绩优异的“阑山书院”则给予较多的奖励,并亲自前往督考。不久,应骙又被升为内阁学士、兵部左侍郎。

光绪六年(1880年)应骙奉旨充“会试”副总裁。这是有科举考试以来广东人充当“会试”总裁的第一人。应骙勤勤恳恳,忠于朝廷,深得恭亲王奕訢(xīn)、大学士李鸿藻等权臣信任。在他们得援下,颇受朝廷器重。因此,在以后得一段时间里,应骙又历任户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等职。

光绪十七年(1891年),朝廷仓政纷乱,连年侵耗,许应骙奉旨调任仓场侍郎。他认真查办仓场积弊,使“南新仓颗粒无亏”。因此,慈禧太后十分赏识他。

光绪十八年(1892年),特赏予应骙可以在紫禁城骑马。

光绪十八年(1896年),晋升为工部尚书、“殿试”读卷阅卷等职。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许应骙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办理外交事务。但许应骙秉性方刚,墨守成规,不明时势,不通外情,遇外交涉事则束手无策。因此,不能胜任外交事务之识,事年转礼部尚书。

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得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这存亡危机之际,国内的维新运动兴起。光绪皇帝接受了康有为、梁超的维新主张,锐意改革,力图振兴国家。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定国是诏”,宣布变法。但许应骙守旧、迂谬、阻挠新政。御史宋伯鲁上书请废八股,建议将经济岁举与正科合并,而许应骙则极力主张将经济科并归于八股。宋伯鲁、杨深秀遂于五月初二日(6月20日)又联衔上书弹核许应骙“庸妄狂悖,腹诽朝旨”,要求光绪皇帝罢黜许应骙。光绪帝诏令许应骙按照所参各节明白回奏。

五月初四日(6月22日),许应骙奏复。其中除反对宋伯鲁、杨深秀所核各款外,还对维新派首领康有为进行攻击。

百日维修运动期间,光绪皇帝淮许臣民直接上书言事。七月十六日(9月1日),礼部主事王照疏请光绪帝游历日本等国,以考察各国情况。怀塔布、许应骙不肯代送。王照弹核他并到堂亲递,怀塔布不得已允许其代奏。许应骙则上奏弹核王照“咆哮署堂,藉端挟制。”光绪帝对于这些守旧迂谬阻挠新政的大臣已气愤难忍,故在看到王照和许应骙的奏摺后,当即颁布谕旨痛斥许应,怀塔布等人,遂予七月十九日(9月4日)将怀塔布、许应骙等6人革职。这就是百日维新运动中罢斥礼部六堂官事件。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无法容忍光绪帝及维新派的改革措施,子八月初六日(9月21日)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杀了维新派的谭嗣同等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了。这时许应骙已返回广东番禺。八月二十八日(10月13日),两江总督刘坤一以许应骙“首发康有为之奸”,请“立予超擢”,电奏清廷。慈禧太后即擢升许应骙为闽浙总督,并命“来京陛见”,“仍在紫禁城骑马,并在西苑门内骑马”,以示“优宠”。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许应骙奉旨兼署福州将军、船政大臣。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许应骙与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参加了“东南互保”,使八国联军得以集中力量在北方用兵,破坏和阻碍了“义和团”向南方发展。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合约》签订后,湖广总督张之洞奏陈筹议变法,采用西法十一条,电约许应骙一同上奏。许应骙则顾虑新政“转移太骤”,认为“泰西政要名目繁多,不合国情民意,奉行不善反成其弊”,随即拒绝应约。许应骙重弹老调,另陈“对政八策”,说什麽“勿使中国一变而为西洋风俗”,“即使讲求西法也不能操之过急”等等。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御史李灼华上奏弹核许应骙督闽积弊甚深。朝廷令张之洞查复,张之洞复奏言所参各节,皆无实据,主张免议。清廷仍诏命部议处,遂令许应骙开缺回籍。许归里后深居简出,闭门谢客。

晚年生活

戊戌政变后,许应骙出任封疆大臣闽浙总督,并被特许“仍在紫禁城骑马”,以示优宠。一年后又兼署福州将军、船政大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后来许应骙的手下官员渎职,他也因此被解任,退出政治舞台。许应骙回到广州后,便从高第街搬了出来,在广州白鹅潭畔建造了一处颇具规模的私家园林——后乐园,现在的广州海珠区还有一条“后乐园街”。

光绪二十九年六月初二(1903年7月22日)病逝。著有《许尚书奏议》等书。

人物事迹

戊戌黑旋风

但这位平步青云的权臣在戊戌变法的时候却扮演了守旧派反对变法的“急先锋”,以他顽固执拗的性格来捍卫他自己心目中的“道”,被后人被称为“戊戌黑旋风”。1898年,光绪帝下“明定国是”的诏书,宣告变法,御史宋鲁伯上书朝廷废八股文,光绪皇帝准奏。但许应骙迂腐荒谬,顽固反对,惹怒了宋鲁伯、杨深秀,他们联合上书弹劾许应骙,要求罢黜他。光绪帝诏令许应骙对他们的弹劾给予回复。许应骙也针锋相对,写了《明白回奏折》,更将矛头指向了康有为。百日维新中,光绪皇帝准许臣民直接上书言事,礼部主事王照请光绪帝游历考察日本等国,当时的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骙不肯代送奏折,王照于是直接上堂递交,并且弹劾尚书,怒火中烧的许应骙上奏反击,结果激怒了光绪皇帝,许应骙被撤了职。

参与创办京师大学堂

不过这个“戊戌黑旋风”在百日维新中也办了一件好事,这件好事也成了戊戌变法唯一硕果仅存的政绩。京师大学堂是由许应骙和奕劻选址办理的。两人全北京城里外跑遍才选中了地方上报光绪皇帝。京师大学堂本是戊戌维新时光绪帝在1898年筹办的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校舍在北京地安门内马神庙。吏部尚书孙家鼐为管学大臣,管理大学堂事务。大学堂的办学方针为“中西并用”;宗旨是“广育人才,讲求时务”;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戊戌变法”中,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黜了光绪帝颁布的所有新政,但唯独保留下了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之所以能成为“戊戌政变”后唯一幸存者,关键在于慈禧太后的态度。清朝末年,内忧外患,慈禧太后要维护她的封建政权,只能依靠顽固守旧派。但是,这些顽固派却缺乏实际的办事能力,领导权之外的各项具体事务,只能依靠新人去办理。而新人的培养需要用新的办法,京师大学堂就将承担这一项重任。所以,慈禧太后不仅对京师大学堂采取了宽容的态度,而且对全国各省省会与各州府县在变法风气影响下兴办的大量学校,基本上也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允许其继续存在与发展。当“戊戌政变”后的第五天(1898年9月26日),京师大学堂正心惊胆战地等待噩运降临,不料慈禧太后在谕旨中却说道:“大学堂为培植人才之地”,应予以继续兴办。就凭她这一句话,京师大学堂化险为夷,得以幸免于难,成了“戊戌变法”诸多新政的唯一的幸存者。

亲属成员

祖父

许拜庭

父亲

许礼光以子应骙封礼部尚书赠光禄大夫

堂兄弟

许应锵(许祥光之子)

许应鑅(许祚光之子)

儿子

许秉璋光绪二年举人,内阁中书江苏候补道

许秉琦光绪十九年举人,官至宗人府丞充政务处副提调

家庭成员

民间轶事

许应骙顽固的反对“戊戌变法”,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太光彩的一笔。但有意思的是,这位封建老顽固却有自己非常“反传统”的一面。许应骙的母亲不是正室,按照几千年的族规和祖制,许母死后棺材不能从家庙的中门抬出。面对这一局面,许应骙非常气愤,向族人咆哮:我能不能从正门中出去?族人答道:您为堂堂一品官员,当然可以从正门中出去。于是许应骙就坐在母亲的棺木上,对旁边人说道:给我连人带棺一起抬出去。众人都惊呆了,眼睁睁看着一死一活两个人被抬出了许氏家庙。

其他信息

高第街的许氏,祖籍来自澄海。

乾隆二十五年(1760)前后,一名叫许永名的潮汕汉子离开潮汕地区,来到广州府,做起小本生意。十年后,许永名娶了一位黄姓女子。婚后第二年,生下长子许拜庭,后来又诞下两子。许拜庭后成为清代广州富商,他出资组织剿灭海盗而被清政府封赏,斥资在高第街购买屋宇,被后人称为“许地”。许拜庭就是高第街许氏家族尊崇的第一代祖先。

民国初年,许应骙的后人举家南迁到香港,日本人攻占香港之后,曾经在这位清朝重臣后人的门上贴一张“立入严禁”的告示,由此不仅他的后人免遭了战祸之苦,而且许应骙的遗物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许应骙的一品朝服现在还由他的后人收藏着。

相关后代:许应骙亦为香港TVB艺人许绍雄的太公。鲁迅第二任妻子许广平之亲祖父。

标签: 许应骙

更多文章

  • 袁昶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袁昶

    袁昶(1846年-1900年7月29日),原名振蟾,字爽秋,一字重黎,号浙西村人,浙江桐庐人。清末大臣、学者。光绪二年进士,历官户部主事、总理衙门章京,办理外交事务,后任江宁布政使,迁光禄寺卿,官至太常寺卿。光绪二十六年,直谏反对用义和团排外而被清廷处死,同时赴刑的还有许景澄、徐用仪等四人,史称“庚

  • 桂春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桂春

    桂春,字月亭,姓富察氏,满洲镶黄旗旗人。清末大臣。本名:桂春字:月亭所处时代:清末民初民族族群:满族旗籍:满洲正蓝旗官职:绥远城将军光绪二十四年,甘肃按察使开缺三品京堂候补,二十五年授太常寺卿。宣统三年迁仓场侍郎,调绥远城将军,闰六月代民政部大臣,任上募旗兵数千,欲代京中汉籍警察,倡屠城之议,为最后

  • 赵舒翘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赵舒翘

    赵舒翘(1848~1901),字展如,号琴舫,晚号慎斋,陕西长安县大袁村(今西安市长安区大原村)人,清末大臣、法学家。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军机大臣。在庚子之变中,作为扶持义和团的主战派,赵舒翘被八国联军指名严惩,最后赐死于西安。赵舒翘精通律学,与沈家本

  • 联元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联元

    联元(1838—1900),满洲镶红旗人。崔佳氏,字仙蘅,清末朝臣。本名:崔佳·联元字:仙蘅所处时代:清末民族族群:满洲出生地:满洲镶红旗出生日期:1838年逝世日期:1900年联元是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累迁侍讲。大考,左迁中允,再陟侍讲。光绪八年(1882)以京察,出任安

  • 裕庚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裕庚

    裕庚(?-1905年12月18日)本姓徐,字朗西,祖先本汉人,姓徐,汉军正白旗人。光绪优贡生,初参两广总督英翰幕事。官太仆寺少卿,出使日本、法国时官拜大清驻西洋特使。中文名:裕庚国籍:中国民族:汉族逝世日期:1905年12月18日性别:男裕庚(?-1905年12月18日)本姓徐,字朗西,祖先本汉人,

  • 额尔德特·锡珍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额尔德特·锡珍

    额尔德特·锡珍(?—1889),蒙古族;满洲镶黄旗人。著名清朝大臣。中文名:额尔德特·锡珍民族:蒙古族时期:清朝性别:男额尔德特·锡珍(?—1889),蒙古族;满洲镶黄旗人。著名清朝大臣。额尔德特·锡珍(?—1889),蒙古族;满洲镶黄旗人。著名清朝大臣。原为清朝朝廷副都御史,后累官至清朝晚期的吏部

  • 姚文田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姚文田

    姚文田(1758年—1827年),字秋农,号梅漪。归安(浙江吴兴)人。清代状元。姚文田清朝嘉庆四年(1799年)己未科进士第一名,世称文状元。翰苑名贤,文坛巨匠。是清代一代蜚声朝野的著名学士,他于嘉庆年间高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这位德高望重老先生治学严谨,为官耿直,一身正气。中文名:姚文田别名:姚秋

  • 顾皋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顾皋

    顾皋(1763~1832),江苏无锡人。字晴芬,号缄石。肄业于东林书院。嘉庆六年(1801)状元,历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和侍读学士等职。参与编辑《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工书画,长于写生,赋色古雅,近宋人,尤妙丛兰修竹。著有《墨竹诗斋古文》、《井华词》等九种。本名:顾皋字:晴芬

  • 吴廷琛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吴廷琛

    吴廷琛(1773—1844)字震南、公君,世称“吴公君“,号棣华,江苏元和(今苏州)人。嘉庆七年进士第一,状元。历官浙江金华知府、道光间云南按察使,权布政使,清厘铜库,追缴中饱,铜政大起。有《归田集》。本名:吴廷琛别名:吴公君字:震南号:棣华所处时代:清朝出生地:江苏元和(今苏州)出生日期:1773

  • 彭浚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彭浚

    彭浚(1769~1833)字映旟,号宝臣,清湖南衡山县沱字十五区王子塘(今衡东县珍珠乡黄梓塘村)人。曾就读岳麓书院,嘉庆十年(1805)中状元,任翰林院修撰、实录馆纂修,历任文渊阁校理、咸安宫总裁、内阁侍读学士等清贵之职,成了当时文坛上第一位领袖人物。曾一度做过时为太子后为道光皇帝旻宁之师,故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