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工书法,以风韵胜。有《梦楼诗集》《快雨堂题跋》,清代书法家、诗人。曾随翰林侍读全魁至琉球。乾隆二十五年进士,授编修,擢侍读,官至云南临安知府。罢归,自此无意仕进。不到五十岁,即究心佛学。有《梦楼诗集》《快雨堂题跋》。
基本资料
本名:王文治
字:禹卿
号:梦楼
所处时代:清代
出生地:江苏丹徒
出生日期:1730年
逝世日期:1802年
经历
他二十几岁就已名动京城。乾隆二十一年(1756),翰林侍读全魁、周煌出使琉球,二人仰王文治书名,遂邀其同往,结果琉球人纷纷重金求购王文治墨宝,让这个26岁的小伙儿书名大震。今天的日本冲绳博物馆,仍然珍藏着王文治当年的书作。四年之后,王文治进京殿试,得中一甲第三,这便是日后“淡墨探花”的由来。中进士后,王文治在翰林院混了几年,和纪晓岚玩得很好。王文治年轻,憨厚,经常被古灵精怪的纪晓岚戏耍,给民间留下了不少荤段子。
他工书法,能得董其昌神髓,与梁同书齐名。文治平日喜用淡墨,以表现潇疏秀逸之神韵,时称“淡墨探花”,“淡墨翰林”。善画墨梅,韵致卓绝,诗宗唐、宋,自成一家,并精音律之学。筑“梦楼”。自滇归,买僮度曲,行无远近,必以歌伶自随。尝送女装美少年给毕秋帆(毕沅),有好事者载:“某太守好以奇法为淫,饰女为男作仆,饰男为女作婢。”
著有《梦楼诗集》《论书绝句三十首》等,传世书迹较多。
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出任云南临安知府,在建水、通海等地留下过很多碑刻和对联。至今滇南一带尚有他的墨宝遗存,虽只尺中楮,民间亦视为拱璧。这幅行书中堂,是他在临安任知府时所书,写于绫上,长135厘米,宽44厘米,厚裱,品相完好,是难得的佳作。王文治学书虽宗“二王”,但对颜真卿却深怀敬意。他在《论书绝句》中写道:“曾经碧海掣鲸鱼,神力苍茫运太虚。间气中兴三鼎足,杜诗韩笔与颜书。”并喜写颜书内容。
人物影响
据王昶《湖海诗传》称:“禹卿尤工书,楷法河南,行书效《兰亭》《圣教》;入京师,士大夫多宝重之。”其实,王文治二十多岁时就书名遐迩传扬。乾隆二十一年(1756),全魁、周煌出使琉球,两位使臣仰慕王文治书名,特意邀请他同行,王文治欣然答应。琉球人素好书法,得知王文治是中国书法名家,纷纷重金求书,视为至宝,十分珍重,一时间王文治在琉球书名风靡。当时朝鲜人来华,专门以饼金购得王文治书法以归,其书法声名远播海外。乾隆皇帝南巡江南时,在杭州寺庙中见其所书《钱塘僧寺碑》,大赏爱之。由于乾隆皇帝的赞赏,王文治的书法声望一下大大提高,广为流传,为士林所宝。日本很多博物馆都珍藏着王文治真迹。如东京国立博物馆、京都藤井齐成会有邻馆、冲绳县立博物馆、大分县立博物馆皆珍藏有王文治的墨宝。
其书法用笔规矩而洒落,结构紧密而内敛,墨色以淡为主,着实是董其昌书法风貌的再现。王文治忠实地秉承帖意,但无传统帖学的流转圆媚与轻滑。其书用笔转少折多,以折为主,显得果断有致,干净利落。瘦硬的笔画略带圆转之意,既妩媚动人,又俊爽豪逸,风神萧散,笔端毫尖处处流露出才情和清秀的特色。行书作品《待月之作》清妙妍美,俊朗疏秀,可见其晋唐功底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