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山1912年生于福建长汀县四都乡羊古岭村。因家境贫寒,身为长子自幼便放羊牧牛、田间耕作、帮着维持家庭生计。
基本资料
本名:黄永山
所处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福建长汀县四都乡羊古岭村
出生日期:1912年
逝世日期:1994年
主要成就:福建省第三、四届政协委员
简介
黄永山(1912-1994),福建省长汀县四都乡人。
经历
16岁到邻乡制作钵头瓦盆的作坊当学徒,期间接触到当时正轰轰烈烈开展的革命斗争,懂得了革命的道理。1929年在家乡长汀加入了工农赤卫队,1930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红十二军三十四师一零一团一营任战士、副班长、班长。第二次反“围剿”战斗负伤痊愈后任红军总部通讯员。1931年8月调任毛泽东警卫员。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五次反“围剿”的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期间任毛泽东主席警卫班长、红军中央一队副队长、队长(中央红军总部管理科长)、为保卫毛主席等中央首长安全到达陕北延安,做出了贡献。到达陕北后,入红军大学学习,随后任红军大学教导连连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副营长、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二分区十九团营长、副团长、团长等职。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和多次反扫荡作战。多次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1942年,根据晋察冀军区“变敌占区为游击区,变游击区为根据地”的作战方针,率部向盂寿敌后挺进,面对4、5倍于自己的敌军了灵活的对敌斗争,在一个月内9次突破日军的大合围,经过10个月的艰苦斗争,建立了130多个抗日政权,开辟了晋察冀军区与晋西北、晋东南、延安等抗日根据地往来的重要枢纽和重要粮食产地--盂寿根据地,保证了抗日交通线的通畅。同时,牵制了敌军向晋察冀根据地“蚕食”进攻的军事力量,而从盂寿根据地征集到的粮食不仅保障了晋察冀军区二分区机关和部队的粮食供应,还支援了军区和四分区的一部分,从而缓解了根据地粮食困难的情况。在盂寿一带,黄永山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多谋善战,机智果敢的作战指挥,让侵华日军胆战心惊,惧恨的称他为“黄蝎子”。所率团被军区授予“势如破竹十九团”荣誉称号。
解放战争时期,黄永山任晋察冀军区独一旅副旅长、华北军区补训第三旅旅长、华北军区教导第三师师长等职。参加了古北口、冀东热(河)西不老树、孟津、易满、平汉、解放石家庄等战役。在解放石家庄战役中率独一旅攻克了飞机场,切断敌人的空援,为全歼守敌创造了条件,朱德总司令称赞该旅立下了首功。
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他所率的部队是我军第一支参加开国大典的受阅师。1955年,毛泽东将"向世界新中国武装力量"的任务交给该师,至此又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外开放第一师。后任任福建省军区第四分区(原闽侯军分区)第一任司令员等职。
1955年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勋章。行政9级,正军级。福建省第三、四届政协委员。
1994年1月在福州逝世。
黄永山简历
1930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班长、连长
1943年9月晋察冀军区第二分区第19团副团长兼参谋长
1945年2月-9月晋察冀军区第二分区19团团长
1946年8月-1947年晋察冀军区独立第一旅副旅长
1948年9月华北军区补训兵团第3旅旅长
1949年6月华北军区教导第三师师长
1949年8月—1950年5月福建军区第四分区(由第十兵团兼)司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