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曾点

曾点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145 更新时间:2023/12/16 1:53:40

曾点(生卒年不详),字皙,又称曾晳、曾晰、曾蒧,中国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人,“宗圣”曾参之父,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是孔子30多岁第一批授徒时收的弟子。与其子曾参同师孔子,曾自言其志,孔子颇叹赏。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曾晳被封为“宿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莱芜侯”;明世宗时尊称为“先贤曾子”。

基本资料

本名:曾点

别名:曾晰、曾蒧

字:皙

所处时代:春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县)

出生日期:春秋时期

身份: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

子女:子曾参

人物生平

曾点先祖是夏朝少康子曲烈的后代,曲烈封于鄫,公元前557年莒灭鄫。鄫世子巫奔至鲁国,去邑为曾。三传至曾点。曾点喜欢弹琴唱歌。信奉儒学。崇拜孔子,父子同师孔子,学习儒家学说,并付诸实践,但未与孔子周游列国。他痛恨当世礼教不行,立志改变现状,孔子认为他是有进取心的狂放之士。

东汉明帝永平五年(72)受到祭祀。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为“宿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封为“莱芜侯”;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以“莱芜侯”从祀孔子。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进为公爵。

教育后代

曾点夫妇对后代教育之严堪称第一。据《孔子家语》载,有一次,曾点叫曾参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曾点认为其子用心不专,便用棍子责打曾参。由于出手太重,将曾参打昏。当曾参苏醒后,立即退到一边“鼓琴而歌”,以此告诉父亲,作为儿子的他并没有因为被误打而忿忿不平。孔子知道此事后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曾参说:“参罪大矣!”据《孟子·尽心章》载:“曾晳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以上史实被当地人总结、后形成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棍棒之下出孝子”之说。

曾点夫妇教子有方,成效显著。

对话孔子

孔子问:“曾点,你怎么样呢?”

(点)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晳的想法的。”

孔子和其他三位同学讨论的时候,曾点在旁边悠闲地鼓瑟。孔子听了子路他们三人的报告以后,转过头来问正在鼓瑟的曾点说,曾点,你怎么样呢?说说看。曾点听到老师在问他,瑟音渐稀,接着,弹瑟的手指在弦上一拢,瑟弦发出铿然的响声,然后曾点离开了弹瑟的位置,站起来对孔子说,老师你问我啊!我和他们三个人刚才所讲的不同,我的思想和他们是两样的。这里有一个问题,从这一段描写,我们看到曾点的恬淡、宁静。大家在讨论问题,而他在搞他的音乐,应该是没有听到子路他们的讨论。可是孔子问到他的时候,他又说自己的想法、作法和子路他们三个人不同。可见刚才别人的话他都听到了,这是很高的修养。

这里就是曾点高雅清华的风度,孔子听了他的话,态度也不同,他说这有什么关系,并不会矛盾、冲突的,只不过是关起门来,表达各人自己的思想而已,你尽管说好了。于是曾点说,我只是想,当春天来了,冬衣一换,穿上舒适的衣服,农忙也过去了,和成人五六人,十几岁的少年六七人,到沂水里去游泳,然后唱唱歌,跳跳舞,大家悠哉游哉高兴的玩,尽兴之后,快快活活唱着歌回家去。这个境界看起来多渺小!虽然渺小,可是孔子听了以后,大声地感叹说,我就希望和你一样。

孔子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孔子就这么孩子气!所以说这段书很难懂。我们经历这几年的离乱人生——国家、社会、天下事,经过那么大的变乱——才了解国家社会安定了,天下太平了,才有个人真正的精神享受。不安定的社会、不安定的国家,实在是做不到的。时代的剧变一来,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剧,遍地皆是。所以古人说“宁为太平鸡犬,莫作乱世人民。”而曾点所讲的这个境界,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民主——不是西方的,也不是美国的,而是我们大同世界的那个理想。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真正享受了生命,正如清人的诗“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我们年轻时候,家里有书房读书的生活,的确经历过这种境界,觉得一天的日子太长了,哪里像现在,每分钟都觉得紧张。如果我们有一天退休,能悠闲地回家种种菜,看看有多舒服!

这里孔子问这四个学生的话,其中孔子与曾点的一段话,可以说进入了最高潮,师生之间,说出了完美人生的憧憬。政治的目的,不过在求富强康乐,所以这一段可以说是大同世界中,安详、自得的生活素描。

曾点在谈论志向时,将他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据《论语·先进篇》载,他和子路(仲由,字子路)、冉有(冉求,字子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坐侍于孔子旁谈论各自的志趣,当孔子问曾点时,正在弹瑟且近尾声的曾点铿的一声将瑟放下,站起来答道:“异乎二三子者之撰。”孔子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曾点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叹曰:“吾与点也。”对曾点的想法大加赞赏。等子路、冉有、公西华走后,曾点向孔子请教这三个人志向的长短时,孔子指出了子路的不谦、冉有的不实、公西华的过谦。

死后葬礼

曾点死后,以孝著称的曾参为其举行了简单的丧礼,被历代奉为厚养薄葬的典范。汉代三符在《论侈丧》中说:“南城之家,曾子非不孝。"“南城之家’即指在鲁国南武城的曾点墓。

出生地之争

曾子和曾点的出生地历来有争论,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南武城与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南武城均认为自己是曾子故里,关于宗圣曾子故里的争论其实意义不大,无外乎为了发展旅游业,还不如潜心研究,“为往圣继绝学”。以下为平邑县方面提供的理由:

其一:

历史记载曾子和父亲曾点是鲁国南武城人,只有证明南武城在哪,才能有力证明曾氏父子的出生地。而根据《左传》等史料记载及现藏于平邑县博物馆的南武城故城出土的巨型青铜弩机和大批青铜剑、戈、箭簇等兵器,说明此武城就是春秋鲁襄公十九年筑的武城。南武城故城遗址在1979年8月被平邑县革命委员会定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核定并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943处)以及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共计47处)。临沂市平邑县南武城故城遗址等文物点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7-0250-1-250)。

其二:

鄫国故城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鄫国故城遗址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西北16公里鄫城前村与鄫城后村之间。鄫国历夏、商、周三代。鲁襄公六年(前567年)亡于莒国。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但不忘先祖,称曾氏,此为曾氏得姓之始。后人尊曲烈世子巫为曾氏第一世祖。山东兰陵县和山东平邑县同属山东临沂市管辖,二者有着密切关系。以上说明曾姓的来源。

其三:

春秋》中有“鄫”(或作“缯”)。《汉书·地理志》有记载“缯”。地方志《峄县志》、《临沂县志》宗圣祠碑直书“宗圣曾子曲烈之后;曲烈,少康少子。国于临沂之西境,鄫国故里也”,《山东省志*诸子名家志*曾子志》稿审会专家偕同省考古界学者多次赴现场考察,认为曾氏的根源就在苍山县(旧称苍山县,今称兰陵县)向城镇境内的鄫国故城。

鄫国故城西北及北侧,青山如黛,仙气弥漫,灵气四溢,有一山名叫葬山。据考古学家实地勘察和出土文物推断,此处即是古鄫国贵族的陵园。曾出土苍山首次发现的小型青铜编钟一套,石磬礼乐器一套,还有成组合的青铜鼎、壶等礼器。考古时代为东周,与鄫存在的时间吻合,也是鄫国辉煌历史的见证。

其四:

山东平邑南武城附近有曾子墓和曾子的父亲曾点墓,对曾子属于山东平邑之说也存在遗址资料考证。

曾子墓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设奉祀生1名。先后由曾子六十九代、七十代、七十一代孙袭任。嘉庆十三年(1808年),山东督粮道孙星衍、费县知县郭志清立墓碑1座,“文化大革命”中下落不明。1991年平邑县人民政府重立墓碑1座。

平邑县曾参墓原墓位于平邑县魏庄乡土桥村,西距武城故城2公里。《费邑曾氏谱》载:“墓在武城之土桥。”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费县志》载:“莱芜侯既葬武城,曾参未闻他徙,亦葬武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礼部咨复山东巡抚国泰,准于此处设立宗圣曾子墓奉祀生1名,袭任与莱芜侯同。土桥曾参墓“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为平地,1998年3月,魏庄乡政府在曾点墓东北30米处重修。

文献记载

《论语》载他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谈个人志趣时,他“铿”然一声,停止鼓瑟,说暮春时节,换上春装,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歌回来。孔子听后大加赞赏,喟然叹曰:你和我想的一样!鲁国大夫季武子死,曾点吊唁“倚其门而歌”,被称为"鲁之狂士"。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宿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莱芜侯”。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曾氏”。曾点墓在其故里南武城。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其名为“茂”,被列为孔子门徒七十二贤人之一,故后与颜回之父颜无繇、孟轲之父孟孙激等人并祀于曲阜孔庙后部的崇圣祠。史籍对曾点的记述极少,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与举止在当地被传为美谈,并有“鲁之狂士"之称。

家族世系

世祖华胥

世祖伏羲(配女娲)

世祖少典

世祖黄帝(姬轩辕)

世祖昌意

世祖颛顼(又名乾荒)

世祖曾(鲧的曾祖父)

世祖鲧祖(鲧的祖父)

世祖鲧父(鲧的父亲)

世祖鲧(颛顼的玄孙)

世祖禹(世称大禹或夏禹,本名姒文命,夏朝开国君主)

……(其间世系,待考)

四世祖(高祖)鄫国(缯国)太子巫

三世祖(曾祖)太子巫之子:其名失考

二世祖(祖父)太子巫之孙:其名失考

一世祖(父亲)曾点:即曾晳,他是太子巫的曾孙,配上官氏,生曾参

1世曾参(前505年-前435年):东周时期鲁国人,尊称“宗圣”“曾子”,字子舆,卒年71岁,葬于山东省平邑县南武城,妣公羊氏,敕封一品夫人,生三子:长子曾元、次子曾申、第三子曾华

2世曾元:字子元,仕于鲁国,配高阳氏生长子曾西,二人同葬平邑县南武城;侧室侯氏生次子曾中

3世曾西(前444年-前369年):字子照,从曾申学《诗经》,仕于鲁国,周威烈王元年,见任魏文侯教席之卜商(子夏)于魏国西河,魏文侯欲官之,不受而去;配左氏,生长子曾钦;侧室诸葛氏生二子:曾铎、曾锡;后世追封镇江侯

4世曾钦:字子敬,官都检大夫(都检吏),配谷梁氏生长子曾旦;继室周氏生二子:曾庄、曾筐;葬嘉祥县南武山

5世曾旦:字若得,任徐州刺史,封平海侯,配卜氏生长子曾羡;继室欧阳氏生次子曾美;葬嘉祥县南武山

6世曾羡:字学余,娶缪氏生曾遐,任抚州都提点、平阳徐州刺史,葬山东嘉祥县南武山,

7世曾遐:字子盛,官陜邑太守、扬州刺史;娶言氏生二子曾炜、曾盈;葬嘉祥县南武山西侧

8世曾炜(前274年-前189年):字子美,官至汉尚书,配郯氏生一子:曾乐;葬嘉祥县南武城祖山

9世曾乐:字训韶,官至山阴县令,因功封都乡侯,配周氏生长子曾浼,继娶洪氏生次子曾况,葬东山麓

10世曾浼:官东阳太守、上谷太尉,娶伏氏生二子:曾旃、曾光(曾光裔子曾枋徙居长沙);葬东山麓

11世曾旃:字仲劝(伸勤、仲功),官至中垒校尉、冀州太守、太子东宫使,配鄢氏生一子:曾嘉;葬南武山西

12世曾嘉:官安县主簿,配郑氏生二子:曾宝、曾顼;继娶欧阳氏;葬南武山西

13世曾宝:字惟善,任武威太守、车骑侍郎,配欧阳氏生长子曾琰,继室王氏生二子:曾璜、曾景;葬南武山西

14世曾琰:官提举副使、冀州御史、武城太守、车骑侍郎,封都乡亭侯;配邬氏生二子:曾据、曾援;葬南武山西

15世曾据(前42年-公元?年):娶陈、刘二氏,刘氏为汉宗室;官冀州御史,汉平帝封他为都乡侯,有功加关内侯;因耻事王莽,于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十一月十一日,集合全族二千人自山东南下渡长江,避于豫章郡,家江西庐陵县(今吉安市永丰县)吉阳乡,复迁至莺迁乡,卒葬于吉水仁寿乡;东汉明帝永平六年(63年)三月十五日,追封吉阳郡公,二室均受封吉阳郡主,刘氏封吉阳郡一品夫人;他是江右吉阳房祖,为蕉岭曾氏第一迁;有二子:曾阐、曾瑒

16世曾阐:配文氏生长子曾植,侧室王氏生三子:曾横、曾茂(懋)、曾楫,葬庐陵县吉阳乡

17世曾植:官谏议大夫,配李氏生长子曾耀,继室箫氏生二子:曾炯、曾柄;葬仁寿乡

18世曾耀(曜):一作“曾万”,东汉光武帝时任谏议大夫、福州刺史、御史谏议大夫,配胡氏生长子曾培,继室文氏生次子曾城;葬吉阳乡祖山趾南

19世曾培:字本固,配陈氏生长子曾德,同葬庐陵南籔坪;侧室张氏生二子:曾行、曾徵,张氏葬鱼山

20世曾德:配董氏生二子:曾珣、曾珍;葬仁寿乡

21世曾绚:字贵文,曹魏时任中郎将军,配宋氏生二子:曾焕、曾震;继娶朱氏,生一子:曾忽;葬仁寿乡

22世曾焕(涣):西晋景阳侯,配刘氏生二子:曾梓、曾耀;葬仁寿乡

23世曾梓:字伯其(埼),配丁氏生一子:曾勰(协);葬仁寿乡

24世曾勰(287-364):晋朝镇南将军司马,于广州击破前交州刺史张琏叛军,配文氏生子曾端,葬荆田乡斧形山

25世曾端:一名瑞仁,字正亦(冀),配胡氏生二子:曾铉、曾宏(字道始)

26世曾铉:字道远,官至大司马,配箫氏生一子:曾海;葬仁寿乡

27世曾海:又名曾炅、曾吴,字海道,官黄门侍郎、裘州录事参军,配杨氏生二子:曾横、曾椅

28世曾横(堭):配谢氏,生二子:曾兴、曾田;葬仁寿乡

29世曾兴:字兆发,配张氏生长子曾隆,罗氏生二子:曾陈、曾陂;葬荆田乡斧形山;唐太宗贞观六年(633年)闰八月十八日,中书令温彦博、太子舍人高士廉奏请命曾氏定谱,曾氏唐谱自曾兴始

30世曾隆:字迪惠,配宋氏生一子:曾钧;葬上罗浣

31世曾钧(597-650):字洪举,官(唐朝)给事中,配王氏生一子:曾谋;葬荆田乡斧形山

32世曾谋:字以中(忠),配高氏生二子:曾丞(卺)、曾巴;葬仁寿乡趾南

33世曾丞(卺):官至(唐朝)司徒、司空兼尚书令,自庐陵吉阳乡上黎堡徙螺丝岭凹宅后里小崤凹大中坑,再迁永丰,为永丰房祖,娶何氏,与何氏合葬石狮岭上窑岰蜘蛛形;继娶罗氏,葬庐州吉荻搪;有三子:曾珪、曾旧、曾略,各衍一房,曾圭为庐陵、吉阳房,曾旧为乐安、临江房,曾略为抚州、南丰、临川房

34世曾珪:生五子:曾宽、曾绰、曾丰、曾晖、曾隐

34世曾旧:生三子:曾德、曾儣、曾宥

34世曾略:生一子曾炀

35世曾宽:仍居吉阳上黎堡,死后,葬二十都鸡公山;配何氏,生一子:曾庄

36世曾庄:字子莅,官吉州都押衙,葬仁寿乡;配萧氏,与其合葬;继娶张氏,葬山湾高坑;生一子:曾庆

37世曾庆:仕唐为御史大夫,立朝鲛直,远近惮之,卒葬荆田乡斧形山;配邹氏,生二子:曾伟、曾骈

38世曾骈:曾庆次子,官御史大夫,配王氏,合葬荆田乡斧形山,生一子:曾耀

39世曾耀:官南唐宫检司旋为真州刺史;配刘氏,合葬上查,生一子:曾崇范

40世曾崇范:字则模,官南唐太子洗马,家富与籍有名一时;配刘氏,合葬仁寿乡;生二子:曾延膺、曾延茂

41世曾延膺:字膺修,官荫授御使兼资库使陛左班殿,直果州兵马督监;生于同光癸未年四月十一日,于端拱戊子年卒于京,归葬永丰县南源添井湖;配魏氏,葬永丰藏陂蛇呼向,生五子:曾频、曾顼、曾页、曾颜、曾硕

42世曾硕:字子沅,号伟夫,淳化壬辰进士,官黄州从事、南雄州军事判官、荣州观察判官,旋任大埋寺丞知、永寿导江县事,累阶朝奉郎;生于显德丁巳年,卒于明道壬申年,葬吉水仁寿乡原栗山院背,后迁厝永丰县泷云乡六都墈下阙家屋背后;配江氏,葬青赛郭家庄;继娶省氏,葬伴前江氏则;有六子:曾淐、曾翰、曾晁、曾顺、曾资、曾淑

43世曾淐(曾承淐):讳雍,生于雍熙乙酉年,卒于嘉佑丁酉年,葬六都马蹄州高丘墈下雄鹅挽水形;配张氏,生一子:曾敌

44世曾敌(曾万敌):字惟仁,生于祥符己酉年,卒于熙宁乙卯年,葬坳上;配徐氏,生子一名:曾整

45世曾整:字容庄,生于景佑甲戌年,卒于元符己卯年;配罗氏,生一子:曾九思

46世曾九思:字成义,生于嘉佑癸卯年,没于绍兴壬子年,葬西源;配罗氏,生一子:曾纹杰

47世曾纹杰:字卓庵,生于元佑丙寅年,没于绍兴乙亥年,葬西坑;配季氏,生一子:曾浩古

48世曾浩古:字徽柔,号信前,生于大观己丑年,于淳熙乙未年没,葬下边屋后;配刘氏,生一子:曾尚忠

49世曾尚忠:字省己,好学力行,孝友著于郡邑;生于绍兴甲子年四月十三日,于嘉定壬申年十月十七日没,葬西坑仓库垥;配张氏,生二子:曾敬父、曾教父

50世曾敬父:字存诚,号恪恭,邑庠生,最孝,竭力事亲,野鸟来巢,生于淳熙丙申年十月初三日,于淳佑戊申年十一月初七日没,葬山坑飞凤形;配江氏,生三子:曾德、曾益、曾美

51世曾德(曾元德):讳旋吉,郡庠生,生于嘉定辛未年六月十九日,于景炎丁丑年三月一日没,葬屋后,配黄氏,葬渚原飞凤形;生二子:曾价翁、曾福翁。其八世孙质粹于明嘉靖年间,复归山东承袭世爵,始为大宗房中兴祖

52世曾价翁:讳琢,邑庠生,生于淳佑己酉四月十五,葬本里庵前象形;配姚氏,葬晒网形;生一子:曾霖

53世曾汝霖:字雨苍,生于至元辛卯年二月初一日,于至正癸卯年七月十三日没,葬西源;配宋氏,生二子:曾崇文、曾崇学

54世曾崇文:字益雅,生于泰定甲子五月初四日,于洪武乙亥闰九月廿七日没,葬马源下店乌鸦抱田形;配罗氏,生一子:曾利宾

55世曾利宾:字翼辅,邑庠生,孝有忠厚,旎与乡里,生于申酉年六月廿四,于宣德己酉年十月廿四日没,葬杨叶信坑燕午抱梁形庚山甲向;配钟氏,生三子:曾志、曾世、曾佐

56世曾志(曾辅志):字思修,邑庠生,生于永乐丁亥年五月初九日未时,于景泰乙亥年二月初十日午时没,葬本里小南蛇形;配张氏,生于永乐甲午年四月十八日,于成化丁酉年闰二月初四日没;生四子:曾德、曾琠、曾端、曾庄

57世曾德(曾德胄):字好懿,邑庠生,配彭氏(籍马源),生四子:曾衡、曾充、曾用、曾治

58世曾用(曾奋用):曾德第三子,字志行,号则庵,邑庠生,配金氏,生二子:曾粹、曾青

59世曾粹(曾质粹,1492.2.1-1560.2.16):字好古,号南武,世居吉安永丰;初以衣巾奉祀,己亥蒙授翰林院五经博士,仍与世袭;配杨氏(籍永丰县温坊),生一子:曾昊

60世曾昊:早卒未袭

61世曾继祖:字绳之

62世曾承业:字洪福,万历五年袭

63世曾弘毅:字泰东,崇祯元年

64世曾闻达:字象舆,崇祯十四年袭

65世曾贞豫:字麟楚,康熙七年袭

66世曾尚溶:字汇伯,康熙二十九年袭

67世曾衍肃:字雍若,雍正二年袭

68世曾兴烈:字起祚,乾隆四年袭

69世曾毓尊:字注瀛,乾隆二十六年袭

70世曾传镇:字巨山,嘉庆元年袭

71世曾纪琏:字仲鲁,袭不久,因事革职,并不准其后承袭

71世曾纪瑚:字六华,嘉庆十八年袭,曾传镇之弟曾传锡的长子

72世曾广芳:字汝徙,早卒未得承袭

73世曾昭嗣:字伯续,系曾纪瑚次子曾广莆长子,过继给曾广芳;早卒未得承袭

74世曾宪祏:字奉远,清光绪十二年袭

75世曾倩源:字养泉,原名庆源,因“庆”字犯37代祖讳,故改作“倩”

76世曾繁山:字静斋,民国廿四年改封宗圣奉祀官

77世曾祥符:曾繁山嗣子,其世系为:曾纪瑚-曾广莆-曾昭吉-曾宪祜-曾庆潼-曾繁琪-曾祥符;生于1946年,幼年承袭宗圣奉祀官

78世曾令光:曾祥符长子

79世曾德宗:曾令光之子

孔门七十二贤

播报

▪闵损(子骞)

▪冉耕(伯牛)

▪冉雍(仲弓)

▪冉求(子有)

▪仲由(子路)

▪宰予(子我)

▪端木赐(子贡)

▪言偃(子游)

▪卜商(子夏)

▪颛孙师(子张)

▪曾参(子舆)

▪澹台灭明(子羽)

▪宓不齐(子贱)

▪原宪(子思)

▪公冶长(子长)

▪南宫括(子容)

▪公皙哀(季次)

曾蒧(皙)

▪颜无繇(路)

▪商瞿(子木)

▪高柴(子羔)

▪漆雕开(子开)

▪公伯缭(子周)

▪司马耕(子牛)

▪樊须(子迟)

▪有若(子有)

▪公西赤(子华)

▪巫马施(子旗)

▪梁鳣(叔鱼)

▪冉孺(子鲁)

▪曹恤(子循)

▪伯虔(子析)

▪冉季(子产)

▪公祖句兹(子之)

▪秦祖(子南)

▪漆雕哆(子敛)

▪颜高(子骄)

▪漆雕徒父(子文)

▪壤驷赤(子徒)

▪商泽(子秀)

▪石作蜀(子明)

▪任不齐(选)

▪公良孺(子正)

▪后处(子里)

▪秦冉(开)

▪公夏首(乘)

▪奚容箴(子皙)

▪公肩定(子中)

▪颜祖(襄)

▪鄡单(子家)

▪句井疆(子疆)

▪罕父黑(子索)

▪秦商(子丕)

▪申党(周)

▪颜之仆(叔)

▪荣旗(子祈)

▪县成(子祺)

▪左人郢(行)

▪燕伋(思)

▪郑邦(子徒)

▪秦非(子之)

▪施之常(子恒)

▪颜哙(子声)

▪步叔乘(子车)

▪原亢籍(籍)

▪乐欬(子声)

▪廉絜(庸)

▪叔仲会(子期)

▪颜何(冉)

▪狄黑(皙)

▪邦巽(子敛)

▪孔忠(子蔑)

▪公西舆如(子上)

·颜回(子渊)

标签: 曾点

更多文章

  • 颜路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颜路

    颜路(前545年—?),颜氏,名无繇,字路,世称颜路,春秋鲁国(今属山东省)人。他是孔子爱徒颜回(颜渊)的父亲,父子俩曾先后在孔子门下求学。孔子早期的弟子之一。元文宗天历三年(1330年),被封为杞国公,谥号“文裕”。另外,他的妻子也在同时追封为杞国夫人。本名:颜无繇别名:颜路、杞国公、杞伯字:路所

  • 商瞿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商瞿

    商瞿(公元前522年—?),商姓,名瞿,字子木,华夏族,春秋末年鲁国人,比孔子小二十九岁。商瞿喜好《易经》,孔子就传授《易经》给他。后来商瞿又传给楚人子弘。商瞿的造诣胜过子夏,是孔门传道者之一。从此《易》传于后世儒者,传八代至汉川人杨向。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杨向以懂易学而至中大夫,以《易》学入

  • 高柴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高柴

    高柴(前521年-前393年),华夏族,齐国人。东周春秋时期齐文公世孙,字子羔,又称子皋、子高、季高、季臯、季子臯,少孔子三十岁。孔门弟子中从政当官最多次、最长久、最公正廉明、最得民心的父母官,也是孔门中最长寿、最大智若愚的贤孝之才,享年128岁。去世时间:公元前393年九月初九重阳节主要作品:《子

  • 漆雕开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漆雕开

    漆雕开(公元前540年-公元前489年),字子开,又字子若,又说作子修。汉族,东周春秋时蔡国人。孔子的学生。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漆雕氏之儒的创始人,著有《漆雕子》十三篇。本名:漆雕开字:子开,一作子若所处时代:春秋·蔡国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蔡国(今河南新蔡)出生日期:公元前540年逝世日期:不详主

  • 公伯寮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公伯寮

    公伯氏,名寮(《史记·仲尼子弟列传》作“僚”,一作“缭”),字子周。春秋末年鲁国人,与子路同做季氏的家臣。本名:公伯寮字:子周所处时代:春秋末年作为:季氏的家臣电影《孔子》中的形象:在孔子执行“隳三都”计划过程中,暗地里将孔子呈献鲁定公的简札私自透漏给季氏,由此孔子得罪季氏。孔子在冬祭未有得到祭肉的

  • 司马耕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司马耕

    司马耕,一名犁,子姓,向氏,字子牛,向罗之子,司马桓魋之弟,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华夏族,春秋时期宋国人。前481年,因桓魋专权,司马牛交出封邑,离开宋国到齐国。桓魋出奔齐国,司马牛又到吴国,赵简子、陈成子召他,司马牛没有去,在鲁国城门外去世。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司马耕为向伯。宋真宗大中祥

  • 有子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有子

    有若(前508年或前518年—?),有氏,名若,字子有(一说字子若),世称“有子”,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被尊为儒学圣贤。生年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比孔子小四十三岁,为前508年;而《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则作三十三岁,为前518年;卒年史无确载,惟《礼记·檀弓》记“有若之丧,悼公吊焉,

  • 梁鳣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梁鳣

    梁鳣(前522年—前440年),名鳣,字叔鱼,号子京,春秋时期齐国人,少梁开国君梁康伯之九世孙,晋大夫梁益耳五世孙,孔子弟子。齐景公时从学孔子。比孔子小二十九岁。梁鳣三十二岁(前490年)生梁骢,字子襄,为曾子门徒。父子皆祀孔庙。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有言:“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

  • 颜幸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颜幸

    颜幸(公元前503前后—?)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本名:颜幸所处时代:春秋末年出生地:鲁地出生日期:公元前503前后逝世日期:未详颜氏,名幸,字子柳(《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幸”作“辛”)字子柳,少孔子四十八岁,依此推算,则生于公元前五〇五年。按《史记索隐》引《孔子家语》云“少三

  • 冉孺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冉孺

    冉孺(前501-?),一作冉儒,字子鲁(一说子曾)。春秋末年鲁国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冉求的次子。本名:冉孺别名:冉儒字:子鲁,子曾所处时代:春秋末年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定陶冉堌出生日期:前501年逝世日期:未详追封:郜伯、临淄侯冉孺(前501-?),春秋末期鲁国(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