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会林,1945年7月10日出生于辽宁沈阳,应用光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春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校长。姜会林于1969年从长春光机学院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81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硕士学位;1987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1989年至1996年担任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副院长;1996年至2002年担任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院长;2002年至2006年担任长春理工大学校长;2006年担任长春理工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空间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2014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姜会林长期从事应用光学技术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姜会林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
出生日期:1945年7月10日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空间激光通信技术与系统》、《空间光电技术与光学系统》
主要成就: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性别:男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人物经历
1945年7月10日,姜会林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
1964年7月—1969年,就读于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现长春理工大学)精密仪器设计与工艺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69年,从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
1978年10月—1981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光学技术与仪器专业,师从薛鸣球院士,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3年1月—1987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光学技术与仪器专业,师从王大珩院士,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89年3月—1996年12月,担任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副院长、教授。
1996年12月—2002年5月,担任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2年5月—2006年1月,担任长春理工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6年1月,担任长春理工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空间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姜会林在光学设计理论方面,提出了衍生二级光谱理论,提出了光学系统技术经济公差理论,论文被国际光学工程学会收入“里程碑丛书”。在光电动态性能测试方面,研制成功激光特殊性能测试系统,测试指标优于美国“试验操作规程”要求,成果入选了国家标准,并在武器装备中有重要应用。在空间激光通信方面,研制成功两代机载光端机和“一对多”同时激光通信装置,在中国国内首次实现了强干扰下高速率双动态激光通信,其中飞机间高速率激光通信距离高于中国国外报道的最好水平。
学术论著
截至2015年12月,姜会林先后出版学术著作9部;发表学术论文301篇,被四大检索收录183篇。
承担项目
根据2021年8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姜会林先后主持国家“863”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等项目36项。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5年12月,姜会林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部省级科技一等奖9项,授权发明专利53项。
人才培养
讲授课程
截至2015年12月,姜会林先后主讲五门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
学科建设
姜会林先后与学校其他领导和老师一起努力,创建了长春理工大学第一个博士学位点、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
教育成果奖励
截至2015年12月,姜会林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第三),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姜会林不管是在学术研究工作中,还是在管理工作上,都兢兢业业、努力攻坚,他为人讲诚信,在光学届得到了众多大师专家的肯定。(中国工程院院士院士周立伟评)
姜会林深耕在长春理工大学这片他所挚爱的热土,带领团队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矢志创新、奋力攻关,为国防建设、吉林振兴以及学校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长春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