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坚,1961年11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冷水江市,电子对抗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空军研究院某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复杂航空系统仿真国防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永坚于1982年从国防科技大学飞行器工程专业毕业,进入空军第二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总工程师、副所长;1987年获得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7年担任空军司令部某部副部长;2007年担任空军装备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永坚长期从事航空电子对抗领域的技术研究与工程研制工作。
基本资料
中文名:刘永坚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省冷水江市
出生日期:1961年11月01日
毕业院校:国防科技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61年11月1日,刘永坚出生于湖南省冷水江市。
1976年,从冷水江市五七学校初中毕业。
1982年7月,从国防科技大学飞行器工程大学本科毕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82年—2001年,在空军第二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总工程师、副所长。
1987年9月,从国防科技大学固体力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2001年9月,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导航、制导与控制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同年11月,担任空司电子对抗部高级工程师。
2001年—2007年,担任空军司令部某部副部长。
2007年2月,担任空军装备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01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就
刘永坚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刘永坚在航空电子对抗侦察、干扰、效能评估等方面做了多项开拓性工作,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刘永坚作为项目总师,主持研制的某型电子对抗直升机,是中国第一架具有XXXXXX能力的电子对抗直升机(飞机),是当时中国XXXX频段最宽、功率最大,灵敏度最高、信号处理能力最强的航空电子对抗装备。
刘永坚在装备论证方面,主持完成论证的某型侦察飞机,是中国某领域首型专用战略侦察飞机。刘永坚带领课题组开展的侦察飞机战术应用、总体布局、侦察定位精度、全机电磁兼容等多项专题研究具有重大创新,主持完成论证的空军某综合试验训练场,是解放军首个该领域的综合试验训练场,论证提出的试训一体、空地一体的建设思路和原则,科学合理的总体技术方案和功能性能指标体系。主持完成的“十五”、“十一五”空军某专业领域装备发展规划,以及多项重大型号装备论证,为空军武器装备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永坚在试验试飞方面,主持完成的“十号工程”某系统试飞工程,涉及众多专业技术领域,是一项试验试飞方法研究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大型综合性系统工程。在7年多时间内,先后完成了22类试飞科目的试验试飞、测量记录、数据处理和结果评判等方法的研究;完成了5套空中和地面引导、测量、记录等设备的研制以及多型现役雷达的改进;完成了近百架次的试验试飞;完成了8万多个试飞数据的分析处理。此外,自1995年以来,刘永坚还主持完成了某两型侦察飞机等五项重大型号装备设计定型试验试飞,在上述多型重大型号装备的试验试飞方法、试飞工程技术和检验评定等方面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
承担项目
根据2021年8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刘永坚先后主持完成了20多项国家、军队重大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1年8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刘永坚先后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7项。
刘永坚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刘永坚在多型重大型号装备的试验试飞方法、试飞工程技术和检验评定等方面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为试验试飞的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为人正直,工作严谨,作风务实。在电子对抗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何梁何利基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