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徐承恩

徐承恩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521 更新时间:2023/12/15 13:49:02

承恩,1927年1月21日出生于浙江诸暨,石化工程设计专家、炼油工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中国石化北京石油设计院技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49年徐承恩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后,奉命到锦州合成厂参加该厂恢复建设工作;1953年被调到东北石油管理局,从事设计管理工作;1965年至1971年担任石油部北京设计院副总工程师;1971年至1978年担任北京石油化工总厂设计院副总工程师;1978年至1980年担任石油部炼油设计院副总工程师;1980年至1984年担任石油部北京设计院副院长;1984年至2000年先后担任中国石化北京设计院院长、技术委员会主任;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担任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材料学部委;1996年至1998年担任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材料学部副主任;1998年至2002年担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2000年担任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2017年被评为第三届“感动石化”人物。徐承恩长期从事炼油厂的工程设计工作。

基本资料

名:徐承恩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诸暨市

出生日期:1927年1月21日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

主要成就: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代表作品:《催化重整工艺与工程》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物经历

1927年1月21日,徐承恩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市应店街紫阆的一个小村庄。6岁进乡村学堂,学堂里的教员大都只有几年私塾的底子,那种一成不变的填鸭式灌输让他感到厌倦。

1938年,在家人的鼓励下,徐承恩踏上了异乡求学路。

1939年5月,徐承恩考入了浙江南部丽水县城的联合中学。

1942年上半年,日军攻陷丽水城,全校师生转移到青田县南田乡(今文成县)一座大山里。

1945年初秋,高中毕业的徐承恩被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正式录取。

1949年5月,22岁的徐承恩大学毕业后,奉命到锦州合成厂(中国第一家煤炼油工厂,现锦州石化公司)参加该厂恢复建设工作。

1953年1月,徐承恩由于工作出色,被调到东北石油管理局,从事设计管理工作。5月,进入石油部石油设计局,石油部北京设计院工作。

1965年1月至1971年1月,徐承恩担任石油部北京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1971年1月至1978年1月,徐承恩担任北京石油化工总厂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1978年1月至1980年1月,徐承恩担任石油部炼油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1980年1月至1984年1月,徐承恩担任石油部北京设计院副院长。

1984年1月至1988年1月,徐承恩担任中国石化北京设计院院长。

1989年1月至2000年1月,徐承恩担任中国石化北京设计院技术委员会主任。

1994年,徐承恩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担任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材料学部常委(至1996年1月)。同年担任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委委员(至2006年1月)。

1996年1月至1998年1月,徐承恩担任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材料学部副主任。

1998年1月至2002年1月,徐承恩担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

2000年1月,徐承恩担任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主要成就

徐承恩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截至2015年6月,徐承恩先后参加设计和主持审核过中国国内燕山石化公司炼油厂、福建炼油厂等六个大型炼厂和二个援外炼油厂的工程设计工作。参加过原石油部和中国石化总公司组织的多次炼油工艺技术攻关工作,在尿素脱蜡、分子筛脱蜡、常压渣油催化裂化、甲基叔丁基醚合成以及炼油厂的节能技术改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1959年9月26日,以松基三井获得工业油流为标志,勘探发现了大庆油田,但是大庆油田产的石油含蜡比较多,炼出的柴油凝固点高,北方天气寒,这种柴油很难使用,脱蜡、降低柴油凝固点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工作。徐承恩主动担下了这项任务。整天面对的是弯弯曲曲的管廊和必须精确到毫米的图纸,经过三年时间,于1965年,尿素脱蜡装置终于设计成功,通过化学反应去掉原油中的石蜡成分,这对利用大庆原油为航空以及高寒地区提供燃料起到了作用。后来的石油工作者把它和其他四个自主设计的炼油装置称为石油界的“五朵金花”。

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徐承恩作为北京设计院总工程师,主持审定了燕化炼油厂和援外炼油厂的设计工作。

1980年,已经成为北京设计院院长的徐承恩就预见性地提出:“北京设计院要从国内设计国际型转变,从单一的炼油设计向石油化工型转变,从单纯的设计向工程承包公司转变。”在他的指导下,福建炼油厂设计在中国实现了全厂集中控制、装置密集布置,消除了大管廊、大马路和大厂前区的设计旧模式。在设计方法上,他从中国石化建设的大局出发,使设计程序由过去“先地上后地下”变成“先地下后地上”,加快了工程进度。

在“汽油改质”攻关会战中,徐承恩作为攻关组组长,与有关单位历时9年攻关,不仅使甲基叔丁基醚工艺开发和装置的设计获得成功,还促进了催化重整催化剂的更新换代与汽油脱硫醇工艺的改进。

在中国石油化工厂的大型化、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徐承恩立足中国石化工业的实际,以“放眼现代化、放眼世界、放眼未来”的精神,研究制定和审查炼油厂装置大型化、现代化的设计方案。如2001年在中国最大的上海高桥800万吨/年润滑油型常减压装置和140万吨/年焦化装置的设计中,他作为技术委员会主任坚决把好设计方案的每一道环节,使这两套大型化装置按时一次开车成功。上海高桥800万吨/年润滑油型常减压装置流程复杂,产品质量要求高,需要解决许多技术难题,加之企业对工程要求急,必须做到边设计,边施工。徐承恩指出:“装置再大再难,也要立足国产化,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为了保证这套国内没有先例的特大型装置建成投产,他要求项目组无论设计任务多么忙,也要对关键部件一分配器去制造厂做1:1冷模实验。项目组共提出了4套实验方案,对此,徐承恩进行了多次评审,使方案达到最科学、最优化、最先进、最可靠的要求,为保万无一失,他要求项目组不能松懈,在去现场开工之前必须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应对方案。在徐承恩的组织及指导下,经过项目组的不懈努力,使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最大润滑油型常减压装置,于2002年9月15日在上海建成投产,一次开车成功。

学术论著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2014.10

《催化重整工艺与工程》

徐承恩主编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9.09

《催化重整工艺与工程》

徐承恩主编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6.11

《催化重整工艺与工程》

徐承恩主编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1997

《化工百科全书石油炼制词条》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65.05

《延迟焦化》

卡斯奇等著;徐承恩等译

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5年7月,徐承恩参与指导过许多设计和科研攻关项目,其中直接负责和参与的项目曾有两项成果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徐承恩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培育思想

徐承恩经常向工程技术人员强调说:“科学是极为严谨和实实在在的,尤其是对我们天天接触易燃易爆的石化工业设计人员来讲,更是来不得半点马虎,否则就可能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徐承恩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1989年

国家建设部授予首批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称号

1990年

中国石化总公司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和管理专家称号

1991年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4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7年3月17日

第三届“感动石化”人物

国家突出贡献专家

北京市科协授予最佳理事长称号

中国科技大会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北京市科委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79年01月至2000年01月

中国石油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名誉理事

1985年01月至1997年01月

中国石油学会北京石油学会理事长

2013年

中国石油炼制技术大会暨中国石油化工信息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顾问

国家重油加工重点试验室学术委员

个人生活

徐承恩作为领导干部在生活上一直保持了廉洁自律,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他严以律己,生活俭朴,平易近人,联系群众,他还坚持每天健步上下班。20世纪80年代,他当院长时照例可派小车接送,但为了节约,主动不坐小车,和大家一起坐大班车上下班。2002年,他老伴因路滑摔伤骨折,他若立即向院里要车护送到医院是合乎情理的,但他又是自己花钱打了“的”。院办的同志们也说:“设计院大小复印机几十台,但徐院长从不因自己的事在院里印一纸,而是到外面自己花钱印;他也从不因私事用公家一个小小的信封和邮票;他工作忙,年龄又大,但很多事总是自己亲自跑腿办,丝毫没有架子,也从不因私事向院里提任要求。”

人物评价

徐承恩是中国炼油工程设计创新、炼厂设计模式改革、炼厂大型化的组织实施者,先后参加大庆原油加工会战和“五朵金花”炼油技术攻关会战,为国家炼油技术国产化和石油石化战略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徐承恩担任北京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期间,还主持审定了燕化炼油厂和援外炼油厂的设计工作,并参与中国第一次设计的丙烷脱沥青装置、分子筛脱蜡装置等,为新中国炼油工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中国石化报评)

徐承恩既是知识渊博,功底深厚,经验丰富的学者,也是平易近人,可亲可敬,为人高尚的良师益友。(《化工管理》期刊评)

踏遍山巅自成峰;为人正,为民生,为炼油尽青春。舍得一身剐,敢把洋油拉下马。八千里路尘与土,六十载攻关历衷苦。大学者有大气象,事业心不减,征服心不老。胸怀世界,志在东方。不慕名利,不惊宠辱。你是24k黄金打造的工艺泰斗!(第三届“感动石化”人物颁奖词)

标签: 徐承恩

更多文章

  • 杨启业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杨启业

    杨启业,1932年1月2日出生于江苏镇江,炼油工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 杨启业于1957年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国石化北京设计院工作,先后担任北京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担任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

  • 殷国茂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殷国茂

    殷国茂,男,1932年1月29日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成都无缝钢管厂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1953年5月,殷国茂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195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共产党党员;1960年3月至1978年1月职于成都无缝钢管厂,担任科长、车间主任一职;1985年1月担任四川省政府科技

  • 余永富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余永富

    余永富,男,汉族,1932年9月30日出生于河南省南召县,中国共产党党员,选矿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沙矿冶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资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1956年,余永富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1956年—1962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陶瓷研究

  • 袁渭康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袁渭康

    袁渭康,1935年7月1日出生于上海市,化学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3年考入华东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先后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1962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北京化工学院担任助教;1973年进入华东化工学院任职,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79年前往美

  • 张生勇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张生勇

    张生勇,男,汉族,1939年11月17日出生于陕西省咸阳市,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精细化工专家,空军军医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1964年,张生勇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1964年—1968年,在南京大学法语系学习;1968年—1978年,被派往复旦大学化学系任

  • 张文海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张文海

    张文海,男,1939年2月1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有色金属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国家工程设计大师、江西省科协副主席、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设计师。1963年7月,张文海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1963年1月至1965年1月就职于冶金部南昌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1972年1月就职于中国国家有色局

  • 张兴栋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张兴栋

    张兴栋,男,汉族,1938年4月7日生于四川南充,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家,四川大学国家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主席,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分类技术委员会执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名誉理事长。1960年,张兴栋毕业于四川

  • 赵连城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赵连城

    赵连城,男,汉族,1938年2月18日出生于江苏省阜宁县,中国工程院院士,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实验室负责人。1963年,赵连城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63年—1982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材料教研室工作;1982年—

  • 赵振业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赵振业

    赵振业,1937年11月13日出生于河南原阳,金属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员、高级顾问、博士生导师。赵振业于1961年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1962年进入621所一室,先后在结构钢与不锈钢专业组、热疲劳专业组、二十六室结构钢与不锈钢专业组工作;1992年担任621所副总工程师兼

  • 周光耀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周光耀

    周光耀(1935.12.13—),浙江鄞县人,无机化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成达工程公司高级工程师。周光耀于1954年从浙江工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大连碱厂设计科工作;1961年从大连工学院毕业;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担任化工部第八设计院室主任、高级工程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