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守仁(ErnestShiu-JenKuh,1928年10月2日—2015年6月27日),出生于中国北京,原籍浙江嘉兴,美籍华人,电子学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生前是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名誉教授。葛守仁于1945年—1947年就读于交通大学;1949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学士学位;1950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52年获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1952年—1956年在贝尔电话研究院MurrayHill研究所工作;1956年—1962年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副教授;1962年晋升为教授;1973年—1980年任伯克利加州大学工学院院长;197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76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5年6月27日在美国逝世,享年87岁。葛守仁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VLSI电子电路理论与设计自动化、电路布局理论与算法。
基本资料
中文名:葛守仁
外文名:ErnestShiu-JenKuh
国籍:美国
出生地:中国北京
出生日期:1928年10月2日
逝世日期:2015年6月27日
毕业院校:斯坦福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7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1976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9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人物生平
1928年,葛守仁生于北京。
1937年,随父母搬到上海定居。
1945年—1947年,就读于交通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49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学士学位。
1950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
1952年,获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
1952年—1956年,在贝尔电话研究院MurrayHill研究所工作。
1956年—1962年,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副教授。
1962年,晋升为教授。
1968年—1972年,任伯克利加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主任。
1973年—1980年,任伯克利加州大学工学院院长。
197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1976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9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5年6月27日,在美国逝世,享年87岁。
主要成就
葛守仁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葛守仁在电路理论和系统理论方面所作的贡献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领城:无源电路与有源电路的接合;电网络与反馈系统的位置、面积技术;非线性与时变网络;参量放大器与变流器;电路网的面积效应集成电路;大规模的电路网和电路系统;非线性网络和利用电子计算机的设计和系统理论。他创导并带领博士生完成了SPICE程序,他提出的许多关于集成电路布图、布线的算法为美国多家公司采用。
学术论著
截至2015年7月,葛守仁撰写了数百篇研究论文。在1957年—1995年期间,曾独自署名和与人共同署名在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共180篇。在1959年—1992年期间,曾与其他教授合写的专著有4本,主编书2本。
学术交流
葛守仁人才培养
培养成果
截至2015年7月,葛守仁总共指导了40名博士生。在伯克利加州大学任教期间,曾不断吸收中国的优秀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前往该校作访问学者,参与进修和科研工作。
讲授课程
葛守仁担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工学院院长时讲授《电路理论》课程。
讲座讲学
葛守仁曾应邀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982年)、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1982年)、中国科学院冶金研究所(1986年)、复旦大学(1986年、1988年)、浙江大学(198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1986年)、大连大学(1986年)讲学。
葛守仁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婚姻家庭
葛守仁的夫人周碧天女士祖籍广东,原先在美国一家银行工作,和葛守仁结婚后便辞职协助丈夫工作。他们有两个儿子,长子葛祖全(1958年生)专攻电机工程,曾在美国夏威夷大学任教。次子葛祖文(1960年生)学农。
生活习惯
葛守仁对饮食方面很注意,他不嗜烟酒,喜爱多吃水果。他吃的菜里从不放盐,即使是招待客人时也如此,只不过在客人的菜面前多放一碟盐。注意保养和锻炼,60多岁时仍身体硬朗,精力充沛,每天能工作十几个小时。
人物评价
葛守仁教授是近代电子电路和系统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是微电子电路CAD的先驱。(中国科学院评)
在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界都知道葛守仁是一位有天赋的研究者、教师和管理者(TheworldofelectricalandcomputerengineeringknewErnestKuhasagiftedresearcher,teacherandadministrator.)。(卡内基梅隆大学名誉教授RonaldRohrer评)
葛守仁对大规模集成电子电路理论与设计自动化,电路布局理论与算法有重要的贡献。(浙江大学数学研究中心评)
人物纪念
设立奖学金
2011年,葛守仁捐赠10万美金在上海交通大学设立“葛守仁奖学金”,用于奖励具有领导才华和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激励他们勤奋努力,投身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