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小威,1972年1月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如皋市,生物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物理学双聘教授。1987年庄小威考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991年19岁时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之后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留学;1996年博士毕业后进入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朱棣文;2001年进入哈佛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05年被聘为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2006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化学和物理双学科正教授,并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单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201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庄小威主要研究工作为发展和使用单分子生物学及生物成像技术以及超高分辨生物成像技术,用以研究体外及活细胞中生物分子及其分子组装过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庄小威
外文名:XiaoweiZhuang
国籍:美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中国江苏省如皋市
出生日期:1972年1月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5年被聘为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201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3年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
人物经历
1972年,庄小威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如皋市,小时候在江苏如皋跟爷爷、奶奶生活了5年,5岁多被父母接到合肥中国科大,没有上过幼儿园,直接上了科大附小二年级。初中时曾获得全国中学生数理化竞赛第一名,后被推荐到北京景山学校上了半年中国科大预备班。
1985年,13岁时转入离家较近的苏州中学首届中科大少年班预备班。
1987年,以高考600多分的成绩考进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在校期间取得了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统计力学四大力学的满分。
1991年,19岁时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之后赴美留学,师从沈元壤。
1996年,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1997年,进入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朱棣文,开始从事与化学、生物学科交叉的研究,做一些跟踪分子行为的实验。
2001年,进入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物理系任教,先后担任助理教授(2001-2005);副教授(2005-2006)。
2003年,31岁的庄小威凭借研究单个分子特性的杰出才能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是第一位获此荣誉的华人女科学家。
2004年,被美国的《科技评论》杂志选为35岁以下的100名青年创新者。
2005年3月,庄小威被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会从全美300多位提名人选出,在之后7年中获得700万美元的资助。
2006年初,被聘为哈佛大学化学和物理双学科正教授,是哈佛物理系和化学系少有的双科教授,并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单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
2011年,获得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
2012年5月1日,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3年8月,入选北京大学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成为入选该计划的第二位学者。
2015年2月,因为发明了基于单分子荧光检测的超高分辨率成像方法(STORM)而获得美国科学院分子生物学奖。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7年6月,获得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颁发的伦纳特·尼尔森奖。
2018年10月,获得2019年度生命科学突破奖。
2020年10月,当选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庄小威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06年,庄小威实验室发明了基于单分子荧光检测的超高分辨率成像方法,即随机光学重建显微法(STORM),并应用该方法实现三维超高分辨率成像。基于光化学机制,她的实验室合成了超亮的可光控的染料及具有最佳性能的荧光蛋白,将分辨率进一步推进到几纳米,比光学衍射极限高近两个量级。在此基础上也发展了活细胞快速三维高分辨荧光成像。这一系列技术发展使得荧光显微技术进入分子水平成像时代。全世界众多实验室采用了这些技术,而基于该技术的商用STORM显微镜已进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的影像平台和实验室中,大大促进了生物医学研究。
2015年,庄小威领导研究团队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单分子成像技术MERFISH(multiplexederror-robust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该技术可以在单细胞水平上实现空间分辨的高度多重化RNA分析,打破了目前的技术限制。
庄小威带领研究团队发展超分辨率显微镜技术,识别个体病毒粒子进入细胞的机理,并用单分子技术从本质上研究核酸与蛋白的相互作用。她曾拍摄到单一枚感冒病毒如何影响一枚细胞,这是首次有科学家记录到这一过程。
庄小威的研究是要探明生物体系中单个分子或单个粒子的运动表现。庄小威创造性地将荧光光谱和显微分析技术应用于单个分子,这种崭新的物理手段,使得实时揭示复杂生物过程中的分子个体及其运动步骤成为可能,在单分子动力学、核酸与蛋白的相互作用、基因表达机制、细胞核病毒的相互作用等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庄小威在《Nature》、《Science》、《Cell》、《NatureMethods》、《NatureBiology》、《Neuron》、《PNA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截止到2015年,她发表的论文他引超过12600次,最高单篇他引超过2000次。
庄小威人才培养
2001年庄小威进入哈佛大学任教,培养了多名博士,并指导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她也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并联合培养博士生。其中一些学生的具体信息如下:
学习时间
姓名
类型
|
2011-2017
StevenWang
Post-DoctoralFellow
|
2010-2016
ColensoSpeer
Post-DoctoralFellow
|
2011-2016
AlistairBoettiger
Post-DoctoralFellow
|
2008-2016
HazenBabcock
ResearchAssociate
|
2008-2016
BryanHarada
GraduateStudent
|
2010-2015
JiangHe(何江)
GraduateStudent
|
2009-2015
DooryKim
GraduateStudent
|
2010-2015
KokHaoChen
GraduateStudent
|
2009-2015
EileenSun
GraduateStudent
|
2010-2015
GuishengZhong
Post-DoctoralFellow
|
2010-2014
ShuJia
Post-DoctoralFellow
|
2009-2014
SebastianDeindl
Post-DoctoralFellow
|
2005-2013
SaraJones
GraduateStudent
|
2010-2014
Sang-HeeShim
Post-DoctoralFellow
|
2007-2013
GrahamDempsey
GraduateStudent
|
2009-2013
KeXu
Post-DoctoralFellow
|
2005-2013
JoshuaVaughan
Post-DoctoralFellow
|
2010-2013
WilliamHwang
MD/PhDStudent
|
2006-2012
JohnWu
GraduateStudent
|
2006-2012
WenqinWang
GraduateStudent
|
2009-2012
EthanGarner
Post-DoctoralFellow
|
2009-2011
YouxinZhang
Post-DoctoralFellow
|
2005-2010
ElioAbbondanzieri
Post-DoctoralFellow
|
2007-2010
MiriamBujny
Post-DoctoralFellow
|
2004-2010
MarianaMihalusova
GraduateStudent
|
2003-2010
TimothyBlosser
GraduateStudent
|
2003-2010
MarkBates
GraduateStudent
|
2004-2010
YajunZhou
GraduateStudent
|
2003-2010
ShixinLiu
GraduateStudent
|
2005-2009
BoerriesBrandenburg
Post-DoctoralFellow
|
2006-2009
BoHuang
Post-DoctoralFellow
|
2002-2008
ChenChen
GraduateStudent
|
2004-2008
MichaelStone
Post-DoctoralFellow
|
2002-2008
LucasNivón
GraduateStudent
|
JennZhang
UndergraduateStudent
|
2005-2008
JieZheng
Post-DoctoralFellow
|
2006-2007
VinitaAlexander
UndergraduateStudent
|
2001-2006
GregoryBokinsky
GraduateStudent
|
2001-2006
MelikeLakadamyali
GraduateStudent
|
2001-2006
MichaelRust
GraduateStudent
|
2004-2006
MinhKHong
Post-DoctoralFellow
|
2003-2006
ChristinePayne
Post-DoctoralFellow
|
2006
GaelenHess
UndergraduateStudent
|
2005
YannisPaulus
UndergraduateStudent
|
2004
SamuelLipoff
UndergraduateStudent
|
2004
NicholasStephanopoulos
UndergraduateStudent
|
2004
FengZhang
UndergraduateStudent
|
庄小威荣誉表彰
时间
奖项
|
1991年
BerniceTeutebergMemorialScholarship,UniversityofCalifornia
|
1992年
GeorgeC.andHelenN.PardeeScholarship,UniversityofCalifornia
|
1993年
VictorF.LenzenMemorialScholarship,UniversityofCalifornia
|
1997年
ChodorowPostdoctoralFellowship,StanfordUniversity
|
2000年
美国卫生研究院国家研究个人奖(InpidualNationalResearchServiceAward,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
|
2002年
YoungInvestigatorAward,OfficeofNavalResearch
|
2003年
美国国家自然基金成就奖(CAREERaward,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
|
2003年
Beckman青年科学家奖(BeckmanYoungInvestigatorAward)(奖金24万美金)
|
2003年
Searle学者奖(SearleScholarship)(奖金24万美金)
|
2003年
麦克阿瑟天才奖(MacArthurFellowship)(奖金50万美金)
|
2003年
PackardFellowshipforScienceandEngineering
|
2003年
CAREERaward,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
|
2004年
TechnologyReviewWorldsTop100YoungInnovatorsAward
|
2004年
GunnarandGunnelKallénLecturer,LundUniveristy,Sweden
|
2004年
Jean-FranoisLefèvreLecturer,EcoleSupérieuredeBiotechnologiedeStansbourg,France
|
2004年
AlfredP.SloanResearchFellowship
|
2005年
CamilleDreyfusTeacher-ScholarAward
|
2005年
HowardHughesMedicalInstituteInvestigator
|
2007年
美国化学学会纯化学奖(PureChemistryAward)
|
2008年
CoblentzAward
|
2008年
HHMIcollaborativeInnovationAward
|
2010年
马克斯·德尔布吕克生物物理奖(MaxDelbruckPrizeinBiologicalPhysics)
|
2011年4月
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Raymond&BeverlySacklerInternationalPrizeinBiophysics)
|
2014年
生物科技领域世界技术奖(WorldTechnologyAwardforBiotechnology)
|
2015年
宾夕法尼亚大学纳米/生物界面研究中心优秀研究奖(ResearchExcellenceAward)
|
2015年
英国王室显微镜学会皮尔斯奖(PearsePrize,RoyalMicroscopicalSociety)
|
2015年
美国科学院分子生物学奖(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AwardinMolecularBiology)
|
2016年9月
斯德哥尔摩大学荣誉博士(DoctorofPhilosophyHonorisCausa)
|
2017年6月
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伦纳特·尼尔森奖(LennartNilssonAward)
|
2017年
匹兹堡分析化学奖(PittsburghAnalyticalChemistryAward)
|
2018年10月
2019年度生命科学突破奖
|
社会任职
学术期刊任职
任职时间
担任职务
|
2016年-
《Neurophotonics》编委
|
2014年-
《ACSPhotonics》编委
|
2014年-
《ACSCentralScience》编委
|
2012年-2016年
《Opticalnanoscopy》编委
|
2012年-2016年
《eLife》编委
|
2010年-2015年
《ChemicalPhysicsLetter》编委
|
2009年-2012年
《BiophysicalJournal》编委
|
2009年-
《Cell》编委
|
2009年-
《AnnualReviewonBiophysics》编委
|
2011年,受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师讲席教授,担任生命科学学院国际科学咨询委员会成员。
2013年,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科学顾问委员会成员和客座教授。
个人生活
庄小威的父亲庄礼贤、母亲朱仁芝退休前都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贡献中国
庄小威受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师讲席教授,担任生命科学学院国际科学咨询委员会成员。她努力推动了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集成影像中心的建设,开展合作研究。她连续数年来,为科大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并联合培养博士生。她也是北京大学访问教授及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科学顾问委员会成员和客座教授,帮助在该中心建立超高分辨率成像的实验室,并共同指导研究生和博士后。
庄小威在中国组织了多次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包括香山会议和两次苏州冷泉港亚洲会议,同时她也多次在国内多个大学和研究所演讲,启发了大量青年学子对科学研究的热情。
人物评价
庄小威自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庄小威的研究方法、实验原理、装置、结果、分析,逻辑清晰,简洁紧凑,充满科学精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总会评)
庄小威是高分辨率光学成像、单分子荧光共振转移等光子学方法及其应用方面的专家,具有开拓性贡献,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医学领域的突破性进展。(2010年马克斯·德尔布吕克生物物理奖评)
庄小威发明了突破光学衍射极限的STORM荧光成像技术,使得光学显微镜分辨能力接近纳米尺度,极大地推动了亚细胞微观结构的研究。(2011年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