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陈翰馥

陈翰馥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937 更新时间:2023/12/14 23:03:32

陈翰馥,1937年2月生于浙江杭州,原籍浙江绍兴,自动控制理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IEEEFellow,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IFACFellow,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现任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翰馥1961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数学力学系;1962年成为中科院数学所新成立的控制理论研究室的首批成员;1994年任中科院系统控制开放实验室首任主任。他的研究领域包括随机系统的辨识、适应控制、参数及状态估计、随机逼近优化及其对系统控制、信号处理等领域的应用。

基本资料

名:陈翰馥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1937年2月

毕业院校:列宁格勒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37年2月,陈翰馥生于浙江杭州,原籍浙江绍兴。

1948年,考入浙江绍兴县立中学,后入浙江省立绍兴中学。

1954年,被保送到留苏预备班。

1961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现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数学力学系。

1962年,跟随关肇直先生成立了控制理论室,成为中科院数学所新成立的控制理论研究室的首批成员。

1978年,参加了在赫尔辛基举行的第七届ifac(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世界大会,并作了专题报告。这是中国自1964年以后第一次派代表团出席ifac世界大会。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底,经中科院批准成立了系统控制开放研究实验室,陈翰馥任实验室首任主任。

1996年,当选为IEEEFellow。

2003年1月23日,当选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执委。

200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6年,当选为IFACFellow。

2013年6月,受聘为陈建功高等研究院的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4年,当选为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60-70年代研究随机系统的能观性、不用初值的状态估计,给出最优随机奇异控制。80年代起研究系统辨识、适应控制和随机逼近。在辨识方面,给出用辨识算法的收敛速度、估出闭环控制系统的参数。在适应控制方面,用扰动方法,使参数估计趋于真值,同时使性能指标接近或达到最优。在随机逼近方面,提出变界截尾算法,引进确定性的直接分析方法,去掉了对回归函数的限制性条件,对噪声要求降到最低,使随机逼近应用范围大为拓广,成功地用到随机适应镇定控制、大范围优化、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等领域。

论文发表&专著出版&成果获奖

“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在芬兰召开的第七届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世界大会上,陈翰馥作了“关于随机能观性与能控性”的报告,这是该次大会录取的唯一一篇来自中国大陆的论文。

改革开放后,他关于同时使控制和估计最优的论文,被中国国外同行专家称为1984~1986年间适应控制领域的“最重要的论文”之一,他得到的辨识算法的收敛条件,被中国国外专著称为“陈氏条件”。

他与合作者给出的自校正跟踪器收敛性和最优性的严格证明,被国际控制界称为重大贡献。

据2016年8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官网信息显示,近十多年来,陈翰馥研究非线性系统辨识及有关问题,给出强一致的递推辨识算法,发表期刊论文近200篇,专著7本,其中“陈翰馥:随机系统的递推估计与控制(Wiley,1985)”、“陈翰馥、郭雷:辨识和随机适应控制(Birkhauser,1991)”及“陈翰馥:随机逼近及其应用(Kluwer,2002)”在美国及荷兰出版,而其4本在中国出版;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防科委奖3项,国防工办奖1项,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87年及1997年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发表论文(部分)

RecursiveIdentificationforMIMOHammersteinSystems,RecursiveIdentificationforMIMOHammersteinSystems,IEEETrans.Autom.Control,2011,第2作者

RecursiveEstimationforOrderedEigenvectorsofSymmetricMatrixWithObservationNoise,RecursiveEstimationforOrderedEigenvectorsofSymmetricMatrixWithObservationNoise,JournalofMathematicalAnalysisandApplications,2011,第1作者

ConsensusControlforNetworkedAgentswithNoisyObservations,ConsensusControlforNetworkedAgentswithNoisyObservations,JournalofSystemsScienceandComplexity,2011,第2作者

IterativeLearningControlforHammerstein-WienerSystems,IterativeLearningControlforHammerstein-WienerSystems,AsianJournalofControl,2011,第2作者

RecursiveidentificationfornonlinearARXsystems,RecursiveidentificationfornonlinearARXsystems,IEEETrans.Autom.Control,2010,第2作者

NewMethodofOrderEstimationforARMA/ARMAXProcesses,NewMethodofOrderEstimationforARMA/ARMAXProcesses,SIAMJ.ControlOptim,2010,第1作者

NewApproachtoIdentificationforARMAXSystems,NewApproachtoIdentificationforARMAXSystems,IEEETrans.Autom.Control,2010,第1作者

NonparametricapproachtoidentifyingNARXsystems,NonparametricapproachtoidentifyingNARXsystems,JournalofSystemsScienceandComplexity,2010,第2作者

RecursiveIdentificationforEIVARMAXSystems,RecursiveIdentificationforEIVARMAXSystems,ScienceinChina,2009,第1作者

Solvingproblemsfromsystemsandcontrolbyroot-seekingmethodforfunctions(inChinese),Solvingproblemsfromsystemsandcontrolbyroot-seekingmethodforfunctions(inChinese),J.Sys.Sci.andMath.Scis,2009,第1作者

AdaptivetrackingandrecursiveidentificationforHammersteinsystems,AdaptivetrackingandrecursiveidentificationforHammersteinsystems,Automatica,2009,第2作者

Recursivesystemidentification,Recursivesystemidentification,ActaMathematicaScientia,2009,第1作者

IterativeLearningControlforaClassofNonlinearSystems(inChinese),IterativeLearningControlforaClassofNonlinearSystems(inChinese),J.SystemsScienceandMath.Sciences,2008,第2作者

ParameteridentificationofWienersystemswithARMAlinearsubsystemanddiscontinuouspiecewise-linearfunction,ParameteridentificationofWienersystemswithARMAlinearsubsystemanddiscontinuouspiecewise-linearfunction,ActaMathematicaeApplicatae,2008,第2作者

IdentificationofWienerSystemswithNonlinearityBeingPiecewise-linearFunction,IdentificationofWienerSystemswithNonlinearityBeingPiecewise-linearFunction,ScienceinChina,2008,第2作者

Identificationoferrors-in-variablessystemswithARMAobservationnoises,Identificationoferrors-in-variablessystemswithARMAobservationnoises,SystemsandControlLetters,2008,第2作者

IdentificationforWienerSystemsWithInternalNoise,IdentificationforWienerSystemsWithInternalNoise,JournalofSystemsScienceandComplexity,2008,第2作者

Optimaladaptiveregulationfornonlinearsystemswithobservationnoise,Optimaladaptiveregulationfornonlinearsystemswithobservationnoise,JournalofIndustrialandManagementOptimization,2007,第2作者

RecursiveidentificationforWienersystemsusingtruncatedGaussianinputs,RecursiveidentificationforWienersystemsusingtruncatedGaussianinputs,AsianJournalofControl,2007,第2作者

Recursiveidentificationformultivariateerrors-in-variablessystems,Recursiveidentificationformultivariateerrors-in-variablessystems,Automatica,2007,第1作者

AdaptiveregulatorforHammersteinandWienersystemswithnoisyobservations,AdaptiveregulatorforHammersteinandWienersystemswithnoisyobservations,IEEETrans.Autom.Control,2007,第1作者

RecursiveidentificationforWienermodelwithnonlinearitybeingdiscontinuouspiece-wiselinearfunctio,RecursiveidentificationforWienermodelwithnonlinearitybeingdiscontinuouspiece-wiselinearfunctio,IEEETrans.Autom.Control,2006,第1作者

IdentificationforWienerSystemswithRTFSubsystems,IdentificationforWienerSystemswithRTFSubsystems,EuropeanJournalofControl,2006,第2作者

RecursiveidentificationforHammersteinsystemwithARXsubsystem,RecursiveidentificationforHammersteinsystemwithARXsubsystem,IEEETrans.Autom.Control,2006,第2作者

Recursivesystemidentificationbystochasticapproximation,Recursivesystemidentificationbystochasticapproximation,CommunicationsinInformationandSystems,2006,第1作者

StrongconsistencyofrecursiveidentificationforHammersteinsystemswithpiecewise-linearmemorylessblock,StrongconsistencyofrecursiveidentificationforHammersteinsystemswithpiecewise-linearmemorylessblock,IEEETrans.Autom.Control,2005,第1作者

AdaptiveequalizationforMIMOchannelsbyanonlineardeconvolutionmethod,AdaptiveequalizationforMIMOchannelsbyanonlineardeconvolutionmethod,IEEETrans.SignalProcessing,2005,第1作者

RecursiveidentificationformultidimensionalARMAprocesseswithincreasingvariances,RecursiveidentificationformultidimensionalARMAprocesseswithincreasingvariances,ScienceinChina,2005,第1作者

StrongconsistencyofrecursiveidentificationforWienersystems,StrongconsistencyofrecursiveidentificationforWienersystems,Automatica,2005,第2作者

Stronglyconsistentcoefficientestimateforerrors-in-variablessystems,Stronglyconsistentcoefficientestimateforerrors-in-variablessystems,Automatica,2005,第1作者

Outputtrackingfornonlinearstochasticsystemsbyiterativelearningcontrol,Outputtrackingfornonlinearstochasticsystemsbyiterativelearningcontrol,IEEETrans.Autom.Control,2004,第1作者

PathwiseconvergenceofrecursiveidentificationalgorithmsforHammersteinsystems,PathwiseconvergenceofrecursiveidentificationalgorithmsforHammersteinsystems,IEEETrans.Autom.Control,2004,第1作者

Noisyobservationbasedstabilizationandoptimizationforunknownsystems,Noisyobservationbasedstabilizationandoptimizationforunknownsystems,JournalofSystemsScienceandComplexity,2003,第1作者

Almostsurelyconvergenceofiterativelearningcontrolforstochasticsystems,Almostsurelyconvergenceofiterativelearningcontrolforstochasticsystems,ScienceinChina,2003,第1作者

Onstabilityandtrajectoryboundednessinmean-squaresenseforARMAprocesses,Onstabilityandtrajectoryboundednessinmean-squaresenseforARMAprocesses,ActaMathematicaeApplicatae,2003,第1作者

Blindchannelidentificationbasedonnoisyobservationbystochasticapproximationmethod,Blindchannelidentificationbasedonnoisyobservationbystochasticapproximationmethod,JournalofGlobalOptimization,2003,第1作者

Asymptoticpropertiesofsignalgorithmsforadaptivefiltering,Asymptoticpropertiesofsignalgorithmsforadaptivefiltering,IEEETrans.Autom.Control,2003,第1作者

RecursiveapproachesforsinglesamplepathbasedMarkovrewardprocesses,RecursiveapproachesforsinglesamplepathbasedMarkovrewardprocesses,AsianJournalofControl,2002,第2作者

IdentificationofBothClosed-andOpen-LoopStochasticSystemWhileStabilizingIt,IdentificationofBothClosed-andOpen-LoopStochasticSystemWhileStabilizingIt,JournalofSystemsScienceandComplexity,2002,第1作者

BlindChannelIdentificationviaStochasticApproximation:ConstantStep-sizeAlgorithms,BlindChannelIdentificationviaStochasticApproximation:ConstantStep-sizeAlgorithms,SystemsandControlLetters,2002,第2作者

Onasymptoticpropertiesofaconstantstep-sizesign-erroralgorithmsforadaptivefiltering,Onasymptoticpropertiesofaconstantstep-sizesign-erroralgorithmsforadaptivefiltering,ScienceinChina,2002,第2作者

Nonconvexstochasticoptimizationformodelreduction,Nonconvexstochasticoptimizationformodelreduction,JournalofGlobalOptimization,2002,第1作者

Convergenceofastochasticapproximationbasedalgorithmforblindchannelidentification,Convergenceofastochasticapproximationbasedalgorithmforblindchannelidentification,IEEETrans.InformationTheory,2002,第1作者

Asymptoticbehaviorofasynchronousstochasticapproximation,Asymptoticbehaviorofasynchronousstochasticapproximation,ScienceinChina,2001,第2作者

Adaptiveregulatorfordiscrete-timenonlinearnonparametricsystems,Adaptiveregulatorfordiscrete-timenonlinearnonparametricsystems,IEEETrans.Autom.Control,2001,第1作者

Stabilityofadaptivelystabilizedstochasticsystems,Stabilityofadaptivelystabilizedstochasticsystems,IEEETrans.Autom.Control,2001,第1作者

Optimizationbasedoninformationcontaininguncertainties,Optimizationbasedoninformationcontaininguncertainties,Kybernetes,2001,第1作者

发表著作(部分)

StochasticApproximationandItsApplications,StochasticApproximationandItsApplications,KluwerAcademicPublishers,2002-08,第1作者

人才培养

陈翰馥亲自指导研究生,培养的学生中涌现出中科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会士等一批自动控制理论的领军人物,比如郭雷等。

就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问题,陈翰馥认为“创新型科技人才有良好的学术基础,思想活跃,能在了解国际前沿成就的前提下突破传统的框框。”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陈翰馥曾任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执委(2002-2005),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1993-2002)、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1993-1999)、第十四届IFAC世界大会(1999,北京)的国际程序委员会(IPC)主席;历任《系统科学与数学》及《控制理论与应用》两刊物主编,五种国际刊物的编委及顾问,《中国科学》等数种国内刊物的编委。

亲属成员

父亲:陈建功,中国函数论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兄弟姐妹:陈翰麒、陈翰麟、陈翰晋、陈翰坤(女)

妻子:淑君

人物评价

他一直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与国际著名同行合作、交流和竞争,这使我的研究工作从一开始就处于一个较高的起点。(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院院长郭雷评价)

人物影响

《陈翰馥奖》

2014年,为了奖励在控制科学和系统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杰出学者,激励原始创新,促进中国控制科学和系统科学的发展,设立了《陈翰馥奖》。

该奖项每年颁发一届,原则上每届奖励不超过1名。奖金金额为人民币6万元整。该奖项候选人应至少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在控制科学和系统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理论突破或做出原创性研究成果;在控制科学和系统科学领域取得重大技术发明或技术突破;在中国的控制科学和系统科学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

该奖项基金主要来自个人和单位捐助,由陈翰馥奖基金委员会负责筹集和管理。颁奖仪式在当年中国控制会议闭幕式上举行。

标签: 陈翰馥

更多文章

  • 陈俊亮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陈俊亮

    陈俊亮,男,汉族,1933年10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与电子系统专家,中国通信程控交换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中国智能通信网的开拓者。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技术研究院院长。1955年7月,陈俊亮本科毕业于交通大学

  • 陈星旦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陈星旦

    陈星旦,1927年5月6日出生于湖南湘乡,应用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星旦于1950年从湖南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到长春东北科学研究所物理研究室工作;1953年进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室主

  • 褚君浩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褚君浩

    褚君浩(1945年3月20日—),男,出生于江苏宜兴,红外物理学家、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东华大学理学院院长。1966年,褚君浩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现上海师范大学)物理系。1981年和1984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硕士、博士学位;19

  • 崔铁军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崔铁军

    崔铁军,1965年9月出生于河北承德滦平,计算电磁学和电磁超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院长,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83年崔铁军考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3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

  • 戴汝为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戴汝为

    戴汝为,1932年12月31日出生于云南昆明,控制论与人工智能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任。1955年戴汝为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之后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工作;1980年被选为国家首批派出赴美访问学者;

  • 丁赤飚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丁赤飚

    丁赤飚,男,1969年7月出生,雷达成像理论和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丁赤飚于1991年本科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94年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

  • 段广仁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段广仁

    段广仁,男,1962年4月出生,黑龙江桦川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IEEEFellow,IETFellow,国家杰青,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控制理论与制导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段广仁于1979年9月—1983年8月在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应用数学专业学习,并获学士学

  • 董韫美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董韫美

    董韫美,1936年3月4日出生于云南昆明,计算机软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教授。1956年董韫美从吉林大学数学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8年赴斯坦福大学进修;1985年到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工作,历任学

  • 房建成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房建成

    房建成,1965年9月出生于山东费县,导航、制导与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996年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务副校长。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极弱磁场国家重大

  • 冯登国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冯登国

    冯登国,1965年5月出生于陕西靖边,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冯登国1984年—1988年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1993年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密码学专业硕士学位;1995年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1995年9月—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