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赤飚,男,1969年7月出生,雷达成像理论和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丁赤飚于1991年本科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94年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系;1997年7月—1998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8年9月—2000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00年7月—2003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副主任;2003年9月—2007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主任;2017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2019年8月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丁赤飚从事新体制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理论和技术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丁赤飚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1969年7月
毕业院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69年7月,丁赤飚出生于江苏省如东县。
1987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1991年,本科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94年,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
199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7年7月—1998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8年9月—2000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0年7月—2003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副主任。
2003年9月—2007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主任。
2007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员;2月6日,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副所长。
2015年3月3日,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
2017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2019年8月,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
2021年8月1日,入选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11月18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信息技术科学部)。
主要成就
丁赤飚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作为主要负责人,丁赤飚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遥感卫星地面信息处理系统,建设了中国国内第一个微波辐射定标场并首次系统地开展了星载雷达的定标工作。作为“863”计划“机载聚束SAR和信号处理研究”项目负责人,研制成功中国国内第一部机载聚束SAR实验系统。2001年至2005年主持研制成功多部高分辨率机载SAR系统,实现了中国高分辨率机载SAR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部机载干涉SAR系统,获得中国国内第一幅三维雷达地形图,具有开创性意义。
学术论著
据2022年10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网站显示,丁赤飚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3部,包括国际上第一部双站SAR成像专著。
书名
出版社
出版时间
作者排序
|
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理解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年2月
第1作者
|
双站SAR成像处理技术
科学出版社
2010年4月
第2作者
|
BISTATICSARDATAPROCESSINGALGORITHMS
WILEY
2013年1月
第2作者
|
机载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处理技术
科学出版社
2017年3月
第1作者
|
参考资料来源:
|
科研奖励
据2022年10月中国科学院大学网站显示,2006年,丁赤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八)各一项。此外先后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
获奖年份
获奖项目
奖励名称
奖励等级
|
2005年
机载高分辨率SAR运动补偿用捷联惯性/DGPS组合导航系统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国家级
|
2005年
遥感卫星数据信号接收处理系统
科技进步一等奖
部委级
|
2006年
先进合成孔径雷达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及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国家级
|
2006年
遥感数据处理与应用系统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级
|
2009年
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
科技进步特等奖
院级
|
2015年
地理空间信息关键技术及应用工程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国家级
|
2018年
分布式阵列干涉合成孔径雷达三位成像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级
|
参考资料来源:
|
科研项目
据2022年10月中国科学院大学网站显示,丁赤飚作为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项目总工程师、973首席科学家、863重大项目负责人、国家重大工程型号总设计师,主持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十余项,先后主持并承担了多项遥感卫星处理和应用系统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863重点项目。
获得专利
专利名称
专利类型
年份
作者排序
专利号
|
基于自动测试系统实现对雷达脉冲信号高精度调制的方法
发明
2011年
第4作者
ZL200610083334.5
|
一种基于时频域预滤波的中心频率估计方法
发明
2012年
第2作者
ZL200810115180.2
|
一种机载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的收发天线分置结构
发明
2008年
第5作者
ZL200510071141.3
|
国防发明
发明
2011年
第4作者
ZL200610056484.7
|
基于POS的机载干涉SAR系统及方法
发明
2008年
第4作者
ZL200510005743.9
|
一种基于多源信息关联的InSAR同名点自动优选方法
发明
2014年
第1作者
ZL201310048502.7
|
一种基于刚性和柔性基线组合的多基线测量方法
发明
2016年
第2作者
ZL201210512927.4
|
确定微波三维成像的多相位中心时空分布的方法
发明
2015年
第2作者
ZL201310699025.0
|
一种保相的机载干涉SAR地形高度自适应运动补偿方法
发明
2015年
第2作者
ZL201310099721.8
|
一种基于子距离像偏移差的星载SAR电离层定标方法
发明
2015年
第2作者
ZL201310176310.4
|
星载InSAR系统的外定标方法
发明
2015年
第2作者
ZL201210096161.6
|
一种高精度干涉SAR系统性能分析方法
发明
2014年
第2作者
ZL201310048793.X
|
一种面向最优输出信噪比的SAR增益确定方法
发明
2016年
第4作者
ZL201210477895.9
|
一种InSAR水体和阴影区域自动提取和识别的方法
发明
2015年
第3作者
ZL201310099529.9
|
自适应迭代的非局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干涉相位滤波方法
发明
2016年
第5作者
ZL201410095231.5
|
结合局部频率估计的小波域InSAR干涉相位滤波方法
发明
2016年
第2作者
ZL201410717610.3
|
一种基于平台姿态时变性补偿的极化定标方法
发明
2015年
第4作者
ZL201310689600.9
|
一种基于GPU的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快速实现方法
发明
2015年
第5作者
ZL201310176310.4
|
一种机载干涉SAR基于同步内定标信号的相位测量补偿方法
发明
2014年
第1作者
ZL201310048953.0
|
一种基于地形驻点分割的叠掩区域三维重建方法
发明
2017年
第1作者
ZL201518011021.9
|
一种调频连续波SAR系统参数标定方法
发明
2017年
第1作者
ZL201518011016.8
|
一种基于曲线模型的连续地形解叠掩方法
发明
2017年
第2作者
ZL201518011015.3
|
一种SAR图像仿真过程中方位向聚焦位置的计算方法
发明
2014年
第3作者
ZL201310100914.0
|
一种调频连续波SAR验证系统
发明
2017年
第1作者
ZL201518011020.4
|
基于线迹扫描二维近场成像的反向散射截面测量方法
发明
2016年
第3作者
ZL201410432104.X
|
一种结合干扰抑制方法的P波段SAR成像处理方法
发明
2014年
第3作者
ZL201310048935.2
|
一种斜视条件下的机载干涉SAR定标方法
发明
2014年
第3作者
ZL201310099786.2
|
一种滑动式圆周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方法
发明
2016年
第5作者
ZL201410346413.5
|
一种滑动式双站圆周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方法
发明
2018年
第1作者
ZL201410347273.3
|
参考资料来源:
|
学术交流
会议主题
会议名称
会议时间
|
航空对地观测系统的进展
第三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
2016年6月30日
|
网络信息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网络信息体系论坛
2016年4月28日
|
空天信息共享与应用技术发展思考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
2012年12月20日
|
参考资料来源:
|
丁赤飚人才培养
教授课程
丁赤飚讲授雷达原理及信号处理、雷达原理与信号处理、合成孔径雷达基础及应用等课程。
培养成果
学生姓名
类别
专业
|
已指导学生
|
龚汉华、曾志明、段立功、郑智辉、李宏研、刘岳、韩伟、王磐石、占毅、熊松雅、张晓、张波、李雨龙、王清、徐亚圣、杨进涛、吴迪、李盛、冯夕冉、邢文继
硕士研究生
信号与信息处理
|
陈龙永、韩冰、仇晓兰、周良将、董勇伟、任文娟、雷斌、张问、黄丽佳、张月婷、许睿鹏、仲利华、陈红珍、李焱磊、计璐艳、李芳芳、林雪、张丹丹、江冕、吴舟婷、关欣、张晓光、陈板桥、金婷婷、李晓波、焦泽坤、郭嘉逸、李军、商明样
博士研究生
信号与信息处理
|
现指导学生
|
满鹏、田野、杨俊莹、雷松霖、杨逸、吕泽鑫、杨俊鑫、高铭、吕旖旎、施睿哲、林雨青、刘子楠、申佳源
博士研究生
信号与信息处理
|
张明昕
硕士研究生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
(表格内容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摘录时间:2022年10月5日)
|
丁赤飚荣誉表彰
获奖时间
荣誉
|
2004年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2007年
中国青年科技奖
|
2007年
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
|
2008年
中央国家机关十大杰出青年
|
2009年
中国五四青年奖章
|
2016年
“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
国家“863”先进个人表彰
|
参考资料来源:
|
社会任职
任职时间
职务
|
2001年至2005年
国家“863”计划信息获取与处理主题SAR技术总体组组长
|
2009年11月3日
国家减灾委员会第二届专家委员会专家
|
2010年8月5日
中国电子学会电路与系统分会副主任委员
|
2011年8月14日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主题专家组成员
|
2011年10月1日
某部卫星应用技术专业组成员
|
2011年11月21日
国家高分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地面系统组副组长
|
2013年12月3日
第二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执行主席
|
2013年12月16日
《电子与信息学报》第七届编辑委员会委员
|
2014年2月14日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地球同步轨道SAR系统体制、理论与方法研究”首席科学家
|
2014年5月1日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遥感影像应用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
2015年5月12日
“航天测绘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地面系统工程组专家
|
2015年6月2日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
|
2015年10月5日
中国科学院第一届信息技术领域专家组组长
|
2015年12月18日
《雷达学报》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委员
|
2016年7月27日
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
|
2016年10月1日
《宇航学报》第五届编委会委员
|
2016年12月1日
科技创新特区主题专家组专家
|
2022年9月25日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
微波成像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
国家863计划专家
|
参考资料来源:
|
人物评价
丁赤飚为全面突破中国遥感卫星地面处理与应用系统的关键技术、形成地面系统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技术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丁赤飚提升了中国在SAR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评)
丁赤飚同志工作上有思路、有方法。(时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吴一戎评)